李亚;朱继红;张涛;郭艳蒲
目的 探讨大肠癌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C-erBb-2和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选择大肠癌组织60例和远癌大肠黏膜20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VEGF,C-erBb-2和MMP-9的阳性表达,并对其表达与大肠癌的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以及三者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 在大肠癌组织中,C-erbB-2、VEGF和MMP-9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0%、60%、60%,明显高于远癌肠组织(P<0.01).大肠癌组织C-erBb-2、VEGF和MMP-9阳性表达与年龄、性别和分化程度无关(P>0.05),而与肿瘤侵袭深度、淋巴结转移和病理分期密切相关(P<0.05).C-erBb-2,VEGF和MMP-9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均呈正相关;VEGF和C-erbB-2间的等级相关系数为0.461;MMP-9和VEGF间的等级相关系数为0.483,C-erbB-2和MMP-9间的等级相关系数为0.427.结论 C-erBb-2,VEGF和MMP-9的表达与大肠癌组织浸润、淋巴结转移和临床分期有关;提示可作为判定大肠癌发生、发展以及预后的指标.
作者:吴福红;詹其林;李雪华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宫颈锥形切除术治疗宫颈癌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80例宫颈癌患者根据手术治疗方案的不同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患者采用根治性宫颈切除术,观察组患者采用宫颈锥形切除术.观察2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以及愈合时间,2组患者手术疗效的比较以及手术过程中常见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结果 对照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以及愈合时间均高于观察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手术治疗有效率为76.3%,观察组患者手术治疗有效率为9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1.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53%,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宫颈锥形切除术可以有效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减轻患者负担,提高手术治疗宫颈癌的治疗有效率,值得对宫颈锥形切除术在宫颈癌手术中的治疗应用进行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作者:高秋霞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 探究沉默Epha2基因对前列腺癌PC3细胞生物学性状的改变及对血管生成拟态的影响.方法 培养人前列腺癌细胞株PC3(高表达EGFR,对EGFR-TK1吉非替尼敏感),筛选对Epha2基因具有有效下调作用的siR-NA序列,并利用筛选得到的有效siRNA转染PC3细胞,分别在RNA水平与蛋白水平观察Epha2的下调效果;转染细胞后,加入吉非替尼共培养48 h后,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同时,观察转染后对三维培养的模型条件下PC3血管生成拟态的影响.结果 从设计的四条siRNA中筛选得到一条有效下调Epha2基因表达的序列,利用该siRNA转染前列腺癌细胞PC3后,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增强了吉非替尼诱导PC3细胞的凋亡,同时减少了PC3在三维培养条件下的血管生成拟态.结论 抑制Epha2基因的表达可促进前列腺癌细胞PC3的凋亡,减少PC3的血管生成拟态,Epha2基因可作为临床治疗前列腺癌的靶点.
作者:曹阳;李清 刊期: 2016年第04期
在世界范围,睾丸肿瘤是泌尿生殖系统少见的肿瘤之一,只占泌尿生殖系统肿瘤的5%左右. 然而,20~35岁的年轻男性睾丸肿瘤的发病率高于其他肿瘤. 在我国,睾丸肿瘤占泌尿生殖系统的3%~9%[1]. 2004年国际卫生组织(WHO)将睾丸肿瘤的病理亚型分为:生殖细胞肿瘤(包括精原细胞瘤、卵黄囊瘤、畸胎瘤等);性索/性腺间质肿瘤(包括间质细胞瘤、支持细胞瘤等);其他非特异性间质肿瘤. 超过95%的睾丸癌为睾丸生殖细胞肿瘤( testicular germ cell tumor/TGCT). 睾丸癌多为单侧发病,双侧发病者仅占1%左右. 目前对睾丸肿瘤的发病机制还不十分清楚,危险因素包括隐睾或睾丸下降不全、家族遗传因素、Klinefelter综合征等. 近年来,遗传学研究的不断进步,改善了临床上对睾丸肿瘤的诊断和治疗. 表观遗传学研究作为遗传学研究的新分支,有望为睾丸肿瘤的诊断及分型、制定治疗方案和监测治疗效果、预测预后带来一场革命.
作者:谭于龙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简单肺功能评价对Ⅰ、Ⅱ期非小细胞肺癌手术患者手术方式选择的指导价值.方法 选取Ⅰ、Ⅱ期非小细胞肺癌手术患者60例,应用常规肺功能检查仪检测患者的大通气量(maximum voluntary ventilation,MVV)、肺活量(vital capacity,VC)、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FEV1),评价患者的通气功能,并选择相应的手术方法.同时观察患者肺功能水平与术后并发症的相关性.结果 肺功能指标中MVV>80.0%、VC>96.5%、FVC>48.1%、FEV1>2.4 L的24例患者实施左或右全肺切除术,MVV为47.5%~77.8%、VC为41.8%~97.5%、FVC为51.8%~74.3%、FEV1为2.3~3.0 L的20例行单肺叶切除术,而MVV<41.7%、VC为36.3%~94.7%、FVC为30.1%~57.8%、FEV1为0.7~1.0 L的4例不适行任何开胸手术.在呼吸衰竭、死亡严重并发症方面,正常通气功能组发生率低于轻中度损伤与重度损伤组(P<0.05),但轻中度损伤与重度损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肺部感染、心律失常与低氧血症的发生率随着肺通气功能损伤程度的加重而增高(P<0.05).结论 对Ⅰ、Ⅱ期非小细胞肺癌手术患者术前简单评估肺功能,可积极指导患者术式的选择,同时肺通气功能较差的患者术后并发症较严重,应提前有效预防.
作者:宋少伟;李美鸽;王勇;赵渭东;卜智斌;张永辉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肺癌患者三维适形放疗后放射性肺炎的发生情况,探讨放疗前肺功能参数在预测非小细胞肺癌放射性肺炎方面的价值.方法 对81例接受三维适形放射治疗并符合入组条件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进行放疗前基础肺功能测定,并记录剂量体积参数,观察放疗后放射性肺炎的发生情况,对患者临床资料、肺功能参数、剂量体积参数等指标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评价肺功能参数预测放射性肺炎的价值.结果 全组患者中17例出现≥2级放射性肺炎,占21.0%(17/81),其中2级15例,3级2例,无4、5级放射性肺炎发生.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放疗前肺功能指标FEV1.0、FEV1.0/FVC、DLCO及放疗计划指标PTV体积、双肺MLD、V5、V20、V30,均影响患者≥2级放射性肺炎的发生(P<0.05).≥2级放射性肺炎组患者肺功能参数FEV1.0、FEV1.0/FVC、DLCO指标值均低于0、1级放射性肺炎组,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FEV1.0、FEV1.0/FVC、DLCO等相关肺功能指标值并非≥2级放射性肺炎的独立影响因素,仅双侧肺脏MLD、V5、V20及V30为患者≥2级放射性肺炎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 基础肺功能参数FEV1.0、FEV1.0/FVC、DLCO在≥2级急性放射性肺炎预测方面具有一定价值,肺功能受损是放射性肺炎的高危因素,但并非影响放射性肺炎的独立因素.
作者:王天昶;冯杏;王浩;王锋刚;吴磊;张彦兵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分析宫颈冷刀锥形切除和宫颈环形电切术(LEEP)治疗CINⅡ级的预后及疗效情况.方法 将148例CINⅡ级患者随机分为两组,LEEF组患者74例采用LEEF手术治疗;CKC组患者74例采用CKC手术治疗.统计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观察两组患者随访情况、并发症情况以及术后疗效情况.结果 LEEF组患者的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均明显少于CKC组患者(P<0.05).术后宫颈修复光滑例数,TCT检查、阴道镜检查和HPV检查阴性例数,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LEEF组患者术后发生宫颈管狭窄和术后出血例数明显少于CKC组患者(P<0.05).两组患者的术后疗效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 LEEF治疗CINⅡ级操作更简便,治疗效果更好,并发症发生率低,安全性高.
作者:李亚;朱继红;张涛;郭艳蒲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肝内胆管癌患者手术治疗后炎症细胞分布与预后的相关性及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纳入行手术根除治疗的肝内胆管癌患者60例,对患者的详细就诊资料、CD15、CD68炎性相关性因素及生存资料等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分化程度、肿瘤复发、TNM分期、CA199、术中输血、手术方式、肿瘤和手术部位、术前转氨酶水平的情况是影响胆管癌预后总生存时间的独立危险因素.炎症相关因子CD15、CD68的表达与患者的总生存时间有关(P<0.05).结论 肝内胆管癌手术治疗的预后与肿瘤的分化程度、肿瘤复发、TNM分期、CA199、术中输血、手术方式、肿瘤和手术部位、术前转氨酶水平具有相关性,局部的炎症状态CD15高表达、CD68低表达是影响胆管癌患者总生存时间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李永胜;孙保君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电视辅助胸腔镜手术(video-assisted thoracic surgery,VATS)与传统开胸术治疗肺转移瘤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行肺切除术的多种类型肺转移瘤患者48例根据手术方案的不同分为VATS组与开胸组.VATS组手术方案为VATS,开胸组则进行传统开胸术.观察2组患者一般手术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引流天数、引流量、住院天数等)及术后并发症情况.术后,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随访时间为5年或至患者死亡为止,观察2组患者1年、3年、5年临床生存率.结果 VATS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引流天数、引流量、住院天数分别为(66.26±15.36)min、(57.65±14.30)ml、(2.62±0.68)d、(190.38±68.08)ml、(5.16±0.89)d,开胸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引流天数、引流量、住院天数等分别为(53.20±10.65)min、(78.77±15.92)ml、(2.57±0.63)d、(266.55±49.02)ml、(6.13±1.07)d,其中2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引流量、住院天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VATS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4.35%,开胸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ATS组1年、3年、5年临床生存率分别为91.30%、56.52%、34.78%,开胸组1年、3年、5年临床生存率分别为92.00%、56.00%、36.00%,对照组1年、3年、5年临床生存率分别为85.00%、25.00%、5.00%.VATS组与开胸组3年、5年临床生存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VATS治疗肺转移瘤对患者的创伤较小,近期疗效显著并发症发生率低.此外,患者3年、5年生存率高于非手术患者.
作者:王坤宇;王述民;曲家骐;孟凡武;郝春阳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 评估胸腔镜腹腔镜和开放手术治疗食管癌的安全性及远期疗效.方法 选取134例食管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49例使用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切除根治术,其余85例采用传统的开放性手术.评估2组患者的手术指标、术后并发症以及远期疗效.结果 手术过程中开放组3例死亡,腔镜组未出现死亡.2组在术后住院时间及胸管留置时间上无明显差异;腔镜组手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开放手术组;2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腔镜组术后5年生存率明显高于开放手术组.结论 微创食管癌手术在手术出血、术后恢复以及远期疗效上有着很明显的优势.
作者:聂晓进;刘海平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GDP方案(吉西他滨、顺铂、地塞米松)治疗复发和难治性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回顾性分析用GDP方案治疗的19例复发和难治性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治疗后缓解情况、复发率、生存率以及出现的不良反应.结果 19例患者均可评价疗效和不良反应,其中完全缓解(CR)5例,部分缓解(PR)5例,稳定(SD)4例,进展(PD)3例,总有效率为52.6%.1年总生存率为48.8%.主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其中Ⅲ~Ⅳ度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率为15.8%,Ⅲ~Ⅳ度血小板减少发生率为21.1%,恶心呕吐反应一般对症治疗可恢复,无治疗相关死亡.结论 GDP方案治疗难治和复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疗效好,副作用可以耐受,是一种值得进一步推广的挽救治疗方案.
作者:王浩;张晓波;刘锋;刘秋艳;宋艳萍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涎腺导管癌的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涎腺导管癌的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特征.结果 大体检查:肿瘤为质硬灰白色边界不清肿块;光镜下肿瘤呈巢团状、腺样生长,瘤细胞较大,异型性明显.结论 涎腺导管癌是一类恶性程度很高的恶性肿瘤,主要依靠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结果确诊.
作者:吕新玲;肖爱国 刊期: 2016年第04期
欧美男性常见的恶性肿瘤是前列腺癌,其发病率和年龄呈正相关关系,是美国男性肿瘤第二位死亡原因[1-2]. 随着我国逐步老龄化,人民在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上发生改变,我国前列腺癌的发病率也不断升高[3]. 前列腺癌的治疗方法很多,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手术是传统的治疗方式,但现代研究发现,外放射治疗、近距离放射治疗与前列腺切除手术一样,都是治疗局限性前列腺癌有效的方法,联合内分泌治疗尤为适合中高危患者[4]. 临床研究使用米托蒽醌联合泼尼松治疗激素抵抗性前列腺癌,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67%,与对照组无差异,还是具有较高的不良反应发生率[5]. 临床也有使用中医药参芪扶正注射液联合内分泌药物治疗放弃去势手术的前列腺癌,具有一定的疗效[6].
作者:刘帅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对肝硬化合并小肝癌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肝硬化合并小肝癌患者40例,共计45个病灶,病灶大径≤3 cm,使用常规超声和超声造影对病灶分别进行诊断,分析其诊断结果.结果 45个病灶中38个中-低分化癌动脉期明显增强,7个病灶高分化癌动脉期明显增强;超声造影、常规超声与增强CT诊断的正确率分别为90.0%、77.5%、82.5%.结论 对肝硬化合并小肝癌的早期诊断中,超声造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早期诊断率,为临床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作者:陈锋;廖锦堂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Bmi1与EZH2共同高表达对食管鳞癌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82例食管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考察Bmi1与EZH2在食管鳞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对食管鳞癌患者生存率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Bmi1与EZH2的表达情况对食管鳞癌的影响是否存在关联性.结果 肿瘤组织Bmi1与EZH2的IS得分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P<0.05);Bmi1高表达组患者2~5年及5年生存率较Bmi1低表达组低(P<0.05),EZH2高表达组患者各时间段生存率与低表达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mi1与EZH2共同高表达组与其他组的食管鳞癌患者的P16表达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mi1与EZH2与食管鳞癌的发生和发展有密切联系,且影响食管鳞癌患者的预后,Bmi1与EZH2共同高表达是食管鳞癌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幸小均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培美曲塞对化疗及靶向治疗失败的晚期肺腺癌的治疗价值.方法 随机抽取2012年8月至2014年8月54例晚期肺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临床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实验组(28例)和对照组(26例).实验组采用培美曲塞单药化疗,对照组患者经常规治疗无效后采取其他化疗方案、支持治疗等措施.观察患者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生活质量变化情况.结果 实验组近期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QOL总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培美曲塞治疗化疗及靶向治疗失败的晚期肺腺癌,可有效提高临床疗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钟成;刘希光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VEGF-C在胃癌中的表达与微血管密度和淋巴结转移及胃癌发生发展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纳入行胃癌手术切除患者的病例样本共计96例,对这96例胃癌样本采用qPCR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的相对表达量及检测微血管密度(MVD)参数,并与淋巴结转移等预后情况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VEGF-C相对表达量与患者的一般资料如年龄、性别、以及肿瘤的特征如大小、发病的部位、侵袭深度,肿瘤的分期及分化程度、是否远处转移等并不存在相关性(P>0.05).而淋巴受累方面,淋巴受累组的VEGF-C相对表达量明显上调(P<0.05),而无淋巴受累组的相对表达量与正常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EGF-C相对表达量明显上调与淋巴结受累转移的风险有关.VEGF-C表达水平与MVD差异表达具有相关性.结论 VEGF-C相对表达量水平与胃癌的淋巴结转移及预后有一定的相关性,但还需进一步系统研究.
作者:周凤鸣;彭庆弟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不同麻醉方式对老年肝癌患者行切除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情况,帮助临床麻醉方式的选择.方法 选取行肝癌切除术老年患者182例为研究对象,将其按麻醉方式的不同分为2组,其中75例患者为全身麻醉组,87例患者为硬膜外麻醉组.使用MMSE测量技术评定2组患者术前及术后不同时间的认知功能,并进行组间比较分析.结果 在术后自主呼吸及定向力的恢复方面,硬膜外麻醉组患者所需要的时间明显低于全麻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在术后均有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减退,其中全麻患者的MMSE评分下降更加明显(P<0.05).2组患者在术后均有POCD的发生,其中硬膜外麻醉患者术后的POCD发生率为11.49%,全麻组患者的POCD发生率为28.00%,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硬膜外麻醉对行肝癌切除术的老年患者的认知功能影响作用较小,患者能早期恢复正常的神经系统功能,可以作为老年肝癌患者行切除术时麻醉方式的理想选择.
作者:邓清华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年轻乳腺癌患者(年龄≤35岁)保乳手术及改良根治术后的疗效.方法 临床纳入年轻乳腺癌患者90例.其中,保乳手术患者45例,进行改良根治术患者45例.观察两组患者3年生存情况、手术情况、生活质量等.结果 保乳组3年生存率、局部复发率、远处转移率分别为95.56%、2.22%、2.22%,根治组3年生存率、局部复发率、远处转移率分别为91.11%、4.44%、6.67%,均无显著差异性(P>0.05);保乳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引流量及住院时间均优于改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保乳组生理机能(PF)、生理职能(RP)、躯体疼痛(BP)、社会功能(SF)以及精神健康(MH)评分均明显优于改良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年轻乳腺癌患者进行保乳手术以及改良根治术均能够起到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对患者的生存率及复发率均没有明显的影响.但保乳手术具有创伤小、临床恢复快且能够提高生活质量优点,值得推广.
作者:王岩 刊期: 2016年第04期
肺癌是近年来发病率和死亡率增长快,对人类健康和生命威胁大的恶性肿瘤之一. 非小细胞肺癌约占所有肺癌的80%,超过75%的患者发现时已处于中晚期,5年生存率很低,治疗方式以化学治疗为主[1]. 研究表明,传统的化学方案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临床疗效已到平台期,无明显突破,对患者生存期的改善仍不理想,且伴随严重的不良反应[2]. 文献报道,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 tokinesinduced killer cells , CIK )治疗非小细胞肺癌可显著改善患者的免疫状态,延长其生存期[3]. 我院针对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采用半嵌合CIK联合化疗治疗,临床疗效满意. 具体报告如下.
作者:杨仁恒;邵秀丽 刊期: 2016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