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胃癌发生发展及预后与幽门螺杆菌相关性分析及幽门螺杆菌筛查的临床意义

赵君;胡沛臻

关键词:胃癌, 幽门螺杆菌, 实时荧光定量PCR, 临床筛查
摘要: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的发生发展及预后的关系,以及幽门螺杆菌筛查的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138例胃癌患者的组织石蜡标本,同时选择相应的癌旁组织40例作为对照组,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组织中幽门螺杆菌的相对感染量.结果 40例癌旁组织HP相对感染量为(5.32±1.96),138例胃癌组织HP相对感染量(13.07±6.11),两者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癌患者的1年、2年、3年生存率与HP相对感染率呈负相关,HP相对感染率越高,则胃癌患者生存率越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的年龄、浸润程度、淋巴结转移、TNM分期以及HP相对感染量与胃癌患者的预后呈正相关.HP感染阳性率男性患者为43.8%,女性患者为41.1%,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年龄≤50岁HP阳性率为40.4%,年龄>50岁HP阳性率为59.6%,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幽门螺杆菌感染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胃癌的发生发展及预后,临床上对幽门螺杆菌筛查具有重要意义.
实用癌症杂志相关文献
  • 负性情绪对大肠癌患者血清细胞因子的影响

    目的 探讨大肠癌患者的负性情绪对血清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纳入100例确诊为大肠癌的患者及同期于体检科检查的健康志愿者,通过自评抑郁量表和生活实践量表评价2组患者的负性情绪;流式细胞术检测2组患者血清T细胞CD3、CD4、CD8及NK细胞因子水平.采用Logistic回顾分析大肠癌患者负性情绪与细胞因子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大肠癌患者自评抑郁量表得分高于对照组,组间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大肠癌患者生活事件量表正性生活事件评分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负性生活事件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大肠癌患者CD3、CD4、NK细胞因子低于对照组,CD8高于对照组(P<0.05),组间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负性情绪与大肠癌的细胞因子的表达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结论 大肠癌患者细胞因子受到负性情绪的影响,负性情绪和免疫水平的降低具有密切的相关性.

    作者:孔繁静;赵娟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CEA、CYFRA21-1及NSE在肺癌化疗前后的表达意义

    目的 探讨CEA、CYFRA21-1及NSE在肺癌化疗前后的表达水平.方法 选取146例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检测不同组织学分型患者CEA、CYFRA21-1、NSE的表达水平及阳性率,并对其化疗前后的变化规律进行分析.结果 腺癌、鳞癌、小细胞未分化癌组织间3项指标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腺癌组CEA水平高于鳞癌、小细胞未分化癌组,鳞癌组CYFRA21-1含量高,小细胞未分化癌组NSE水平显著高于其他两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腺癌组CEA阳性率为49.3%,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5);鳞癌组CYFRA21-1阳性率为68.8%,与其他两组相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小细胞未分化癌组NSE阳性率为84.6%,高于其他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腺癌PR+ CR组化疗后CEA水平较化疗前显著降低(P<0.05);鳞癌PR+ CR组化疗后CYFRA21-1水平较化疗前显著下降(P<0.05);小细胞未分化癌PR+ CR组化疗后NSE水平显著下降(P<0.05);各病理类型NC+ PD组3项肿瘤标志物水平化疗前后均未见显著变化(P>0.05).结论 CEA、CYFRA21-1、NSE在肺癌不同组织学类型组织中表达具有显著差异,3种肿瘤标志物可作为评价疗效、判断预后的重要指标.

    作者:苏敏;高云;何兴平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右美托咪啶应用于奥洛克超导射频消融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右美托咪啶(DEX)应用于奥洛克超导射频消融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行奥洛克超导射频消融术治疗的子宫肌瘤患者9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观察组在术前20 min予DEX负荷剂量0.8 μg/kg,再以0.2 μg/(kg·h)的速度静脉滴注至术毕,对照组给予等容量0.9%氯化钠注射液.比较2组患者麻醉满意度,咪达唑仑、芬太尼的用量以及术中HR、BP、RR、SpO2情况.结果 观察组麻醉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需加咪达唑仑的患者例数及平均用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均需加芬太尼(P>0.05),但观察组平均用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心动过缓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高血压、心动过速、呼吸抑制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DEX应用于奥洛克超导射频消融治疗子宫肌瘤可有效减少咪达唑仑及芬太尼用量,降低呼吸抑制的发生率,提高患者麻醉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付珍红;彭甫圣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索拉非尼在肝细胞性肝癌患者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目的 探讨索拉非尼在肝细胞性肝癌患者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81例HCC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患者40例,对照组患者41例.对照组患者采取TACE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采取索拉非尼治疗.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机体免疫功能指标变化情况,观察患者近期疗效、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后1个月机体免疫功能得到显著改善,和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治疗后1个月机体免疫功能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治疗后3个月机体免疫功能得到显著改善,和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后3个月机体免疫功能和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治疗后3个月机体免疫功能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毒副作用发生率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索拉非尼在肝细胞性肝癌患者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较好,可快速改善患者免疫功能,提高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可耐受,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魏天翼;顾殿华;时汀;张伟;孙勇;张建淮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雷帕霉素联合培美曲塞治疗NSCLC的临床疗效

    目的 观察雷帕霉素联合培美曲塞治疗NSCLC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08例NSCLC患者随机分成2组,一组单独使用培美曲塞进行治疗,另一组采用雷帕霉素和培美曲塞联合治疗,雷帕霉素剂量为50 mg/天.分别观察2组患者疗效、治疗总有效率、疾病控制率、生活质量改变情况以及在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结果 随机分成2组的患者基本资料和病情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较单独使用培美曲塞治疗组而言,联合用药组的患者能够获得更高的治疗总有效率(38.89%)和疾病控制率(83.33%),且2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雷帕霉素联合培美曲塞对NSCLC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情况也较单独使用培美曲塞组显著(P<0.05).虽然在治疗过程中,2组患者都有如胃肠不适、乏力、脱发等不良反应发生,但不良反应均较轻微,可以获得较好的控制,且联合用药组在各类不良反应表现上,都具有较低的发生率.结论 培美曲塞联合雷帕霉素治疗晚期NSCLC,具有更好的疗效和更高的安全性.

    作者:刘艳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MVP方案新辅助化疗治疗ⅢA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MVP方案新辅助化疗治疗ⅢA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方法 选择80例ⅢA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术前采用MVP方案进行新辅助化疗的患者设为观察组,直接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设为对照组,2组各40例.对2组近期疗效、并发症发生率及1、3、5年生存率进行对比.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77.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生存率方面,2组患者1年生存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观察组3年生存率及5年生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MVP方案新辅助化疗可提高临床疗效而不增加术后并发症,且能延长患者生存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石鹏飞;张晓明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患者经胸与经腹食管裂孔手术的疗效比较

    目的 探讨对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患者采用不同的手术方式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326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患者,采用不同的手术入路,分为经胸、经腹、经胸腹联合组,观察比较三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食管切除长度、淋巴结清扫数目、成功率等;术后记录患者住院天数、住院费用、抗生素应用时间、术后疼痛评分等;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与经胸、经腹入路组比较,经胸腹联合组术中出血量多;手术时间延长;食管切除长度缩短;淋巴结清扫数目增多;手术成功率高,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天数缩短;住院费用少;抗生素使用时间缩短;术后疼痛评分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肺部感染9.09%,腹腔感染4.55%,无术后出血、吻合口狭窄、吻合口瘘者,均明显低于经胸、经腹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患者采取经胸腹联合入路,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食管切除少,淋巴结清扫彻底,手术成功率高,并且可减轻术后疼痛,降低感染发生,缩短住院时间,减少住院费用,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优化治疗效果,值得广泛推广.

    作者:王锐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多西他赛联合奈达铂、氟尿嘧啶治疗复发晚期食管癌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多西他赛联合奈达铂、氟尿嘧啶治疗复发晚期食管癌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80例复发晚期食管癌患者根据信封法随机平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化疗,治疗组给予多西他赛联合奈达铂、氟尿嘧啶化疗,每3周为1个疗程,共化疗2个疗程.对2组患者近期疗效、不良反应、生活质量及生存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治疗组的有效率为75.0%,对照组的有效率为57.5%,治疗组的近期疗效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的血液毒性、消化系统反应、食管炎、肺炎等不良反应发生例数与分级都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的疲劳、疼痛、恶心呕吐评分都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19.33±2.78)个月和(14.98±3.14)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多西他赛联合奈达铂、氟尿嘧啶治疗复发晚期食管癌能减少化疗不良反应,减轻临床症状,提高综合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

    作者:于军;曹宝军;赵旭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OCT4及BIM蛋白在卵巢浆液性肿瘤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研究

    目的 研究OCT4及Bim蛋白在卵巢浆液性肿瘤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并探讨两者在化疗耐药中的影响.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对67例卵巢浆液性囊腺癌(化疗耐药30例,敏感37例)、卵巢浆液性囊腺瘤石蜡标本10例、卵巢交界性浆液性囊腺瘤者石蜡标本10例及正常卵巢组织石蜡标本10例,进行OCT4及Bim蛋白表达情况检测.结果 OCT4蛋白阳性表达率在恶性、交界性、良性、正常组织中依次递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在耐药组与敏感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3.33%和45.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2).Bim蛋白阳性表达率在恶性、交界性、良性、正常组织中依次递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2);在耐药组与敏感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3.33%和70.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6).在化疗耐药卵巢浆液性癌中,OCT4蛋白与Bim蛋白表达无明显相关性(γ=0.03;P=0.875);在化疗敏感卵巢浆液性癌中,OCT4蛋白与Bim蛋白表达亦无明显相关性(γ =0.006;P =0.97).OCT4蛋白与Bim蛋白表达与卵巢浆液性癌的发展呈负相关(P<0.01).OCT4蛋白与Bim蛋白与卵巢浆液性癌临床病理因素无关.结论 OCT4及Bim蛋白与卵巢浆液性癌的发生与发展有关.OCT4蛋白与Bim蛋白表达在卵巢浆液性癌的发展呈负相关.OCT4与Bim蛋白在卵巢浆液性肿瘤的发生、发展相互作用.OCT4基因高表达,Bim基因低表达可能是造成卵巢浆液性癌对紫杉醇+铂类化疗耐药的因素之一.

    作者:张永琦;王敏;朱艳丽;史聪;闫效宇;卓玉莲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阴道镜与宫颈HPV检测对宫颈癌及癌前病变检出率的临床对比研究

    目的 对比分析阴道镜与宫颈HPV检测对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的检出率.方法 选取行宫颈病变筛查的540例已婚妇女作为研究对象.所有研究对象行阴道镜及宫颈HPV检测.结果 阴道镜对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的阳性检出率为75.00%,而HPV对宫颈相关疾病的阳性检出率为70.9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阴道镜在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的检测中的灵敏度(93.43%)以及准确率(59.26%)都优于HPV,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阴道镜和HPV联合检测对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率为99.53%,显著高于阴道镜(93.43%)和HPV(85.45%)单独对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率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阴道镜对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的检出率高于HPV检测,但阴道镜与宫颈HPV检测两者联合应用可以显著提高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的阳性诊断率,临床诊断时应该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

    作者:刘韵;兰艳丽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化疗联合直肠癌根治术对改善直肠癌患者预后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化疗联合直肠癌根治术对改善直肠癌患者预后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86例中期直肠癌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3例.所有患者都行直肠癌根治术治疗,治疗组术后给予化疗,观察2组的预后改善情况.结果 2组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以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外周神经毒性为主,组间对比差异都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的血清CA199含量为(18.32±16.06) U/ml和(46.58±16.44)U/ml,都明显低于治疗前的(74.90±12.24) U/ml和(75.38±11.05) U/ml(P<0.05),同时组间对比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的血清CEA含量为(10.09±15.77)ng/ml和(22.95±13.84) ng/ml,都明显低于治疗前的(35.21±l0.21)ng/ml和(35.78±13.06)ng/ml (P <0.05),同时组间对比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的生活质量评分为(78.24±12.84)分和(64.20±11.79)分,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398,P<0.05).所有患者随访至2015年9月,治疗组的中位生存期(27.63 ±2.13个月)与中位无进展生存期(21.23±1.98个月)都明显高于对照组(21.94±2.89个月和18.81 ±2.11个月)(P<0.05).结论 化疗联合直肠癌根治术治疗直肠癌具有很好的安全性,能抑制血清CA199及CEA的表达,有效地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延长了生存时间.

    作者:卜智斌;王勇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新辅助化疗治疗晚期上皮性卵巢癌手术情况及临床指标变化情况观察

    目的 探讨新辅助化疗治疗晚期上皮性卵巢癌手术情况及临床指标变化情况.方法 将86例患者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对照组直接采用手术治疗加术后常规化疗,观察组加之新辅助化疗治疗,对比分析其临床指标和治疗情况.结果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93.02%,对照组46.51%.观察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和腹水量与CA125、HE4水平均要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的需要输血人数比对照组少15人;观察组的平均输血量、引流管滞留时间和平均入院天数都要比对照组低;观察组的残余病灶<2占74.41%,明显高于对照组残余病灶<2的比例34.88%.结论 新辅助化疗治疗晚期上皮性卵巢癌的效果良好,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和应用.

    作者:杨宁;刘新玉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超声造影诊断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研究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对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患者80例,其中恶性肿瘤患者(恶性组)20例,良性肿瘤患者(良性组)60例,两组均进行常规超声与超声造影检查.结果 常规超声显示恶性组多表现为乳腺腺体致密、微小钙化、边界缘毛刺和肿决影(P<0.05);良性组的超声弹性成像评分多为2~3分,平均为(2.56±0.44)分;而恶性组多为4~5分,平均分为(4.56±0.32)分,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恶性组20例患者中,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超声造影评分与其Dukes分期、分化程度与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P<0.05).结论 超声造影诊断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能有很好的影像学特征,能有效对良恶性状况进行鉴别诊断,并且与病理分化存在明显的相关性,为乳腺癌的早期诊断提供有意义的参考价值.

    作者:李涛;麦兴盛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静-吸复合全麻对肝癌术中麻醉效果及患者肝功能的影响

    目的 观察静-吸复合全麻与硬膜外联合静脉麻醉对肝癌手术中麻醉效果以及肝功能的影响.方法 临床纳入行肝叶切除术的肝癌患者70例,根据麻醉方式的不同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研究组进行静-吸复合全麻,对照组进行硬膜外联合静脉麻醉.观察两组患术中情况(包括用药情况、术中出血量、术中输液量等)、术后情况(包括自主呼吸恢复时间、睁眼时间、拔管时间以及清醒时间)、肝功能情况等.结果 研究组芬太尼、乌拉地尔、维库溴铵等使用剂量分别为(0.18±0.02) mg、(24.85±12.37)mg、(19.81 ±6.11)mg,对照组分别为(0.47±0.06)mg、(57.53±12.01)mg、(15.72±11.92)mg,差异均有显著性(P均<0.05);研究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睁眼时间、拔管时间、清醒时间分别为(424.85±81.37)s、(513.81±72.11)s、(634.59±141.15)s、(2.81±1.70) min,对照组分别为(577.23±152.01)s、(571.36±97.36)s、(757.46±132.25)s、(4.91±1.53) min,差异均有显著性(P均<0.05);研究组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水平分别为(112.85±61.40) U/L、(130.81±72.11) U/L,对照组分别为(243.23±152.01) U/L、(241.82±121.92)U/L,差异均无显著性(P均<0.05).结论 静-吸复合全麻对肝癌手术中患者的肝功能影响较小,且能够减少麻醉药物的应用,患者苏醒时间快,值得推广.

    作者:范玲玲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影响卵巢癌减灭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的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影响卵巢癌减灭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 将90例卵巢癌患者,按照术后是否发生下肢静脉血栓分为血栓组和非血栓组,分析2组患者术前相关参数、术中相关因素和术后相关参数.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体重指数、年龄、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计数、血栓史、术中出血量和输血量、满意减瘤和卧床天数是卵巢癌减瘤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的高危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体重指数、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和卧床天数是卵巢癌减瘤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对于肥胖、血小板计数增高、高纤维蛋白原和术后长时间卧床的患者,应及时采取预防措施,防止术后发生下肢静脉血栓.

    作者:席艳妮;闫峰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p-ERK1/2、CD34、层粘连蛋白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 探讨p-ERK1/2、CD34、层粘连蛋白(LN)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收集乳腺癌患者肿瘤组织蜡块76例,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乳腺癌患者癌组织标本中p-ERK1/2的表达水平,分析p-ERK1/2水平与其临床病理因素及CD34、LN的相关性.结果 p-ERK1/2、CD34、LN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与肿瘤TNM分期显著相关.CD34在乳腺癌组织中广泛表达,与p-ERK1/2水平正相关.LN在乳腺癌组织中表达与TNM分期及p-ERK1/2水平均呈负相关.结论 ERK通路异常活化与乳腺癌生长和浸润有关,可能参与了乳腺癌的发展过程,ERK通路可能通过促进血管生成及降解基底膜发挥促进乳腺癌进展的作用.

    作者:冯城婷;王莹;史悦;袁高峰;李伟;陶敏;梁容瑞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miR-296在卵巢癌中的表达及其靶基因的预测研究

    目的 观察miR-296在卵巢癌中的表达及其靶基因的预测.方法 收集卵巢癌患者组织样本22例和妇科活检为正常的样本22例,在提取RNA后进行RNA纯度检测,进而检测miR-296在卵巢癌中的表达;在卵巢癌细胞中稳定转入高表达miR-296的质粒,miRNA芯片进行靶基因检测.结果 卵巢癌组织中miR-296高表达,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卵巢癌细胞系中,当高表达miR-296时,microRNA143和microRNA215在转染组中高表达,microRNA96、microRNA551b、microRNA502-3p低表达.结论 miR-296在卵巢癌中高表达,且其潜在的靶基因有可能作为临床卵巢癌诊断的标志.

    作者:权效珍;兰艳丽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FOLFOX6方案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疗效与安全性分析

    目的 探讨FOLFOX6方案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根据化疗方案将140例晚期结直肠癌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74例,采用FOLFOX6方案治疗;对照组66例,采用FOLFOX4方案治疗.2个化疗周期后进行疗效以及不良反应评价.结果 2组近期有效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临床获益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中性粒细胞减少、恶心呕吐、神经毒性、肝功能受损、血小板减少、腹泻等不良反应分级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FOLFOX6方案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疗效确切,且不良反应可控.

    作者:黄小华;刘叶;徐炎良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胆囊癌浸润肌层以上患者根治术的近远期疗效研究

    目的 探讨胆囊根治术治疗胆囊癌浸润肌层以上患者的近远期疗效.方法 选择80例胆囊癌浸润肌层以上(临床分期Ⅱ期、Ⅲ期以及Ⅳ期)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实验组患者采用胆囊根治术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或胆囊切除术诊治,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出血量、手术时间以及住院时间的差别;分析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状况;观察两组患者的远期生存状况.结果 实验组手术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手术治疗后,实验组患者切口感染发生1例,腹部感染2例,肺部感染1例,胆漏0例,并发症发生率10.0%,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中位生存期(28.50±5.50)个月,1年生存率、3年生存率、5年生存率分别为77.5%、50.0%与27.5%,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具有明显差异性(P<0.05).结论 采用胆囊根治术治疗胆囊癌浸润肌层以上患者,能够显著减少手术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并且明显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延长患者中位生存期,提供远期生存率,较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具有明显的优势.

    作者:张毅;宋平辉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胃癌发生发展及预后与幽门螺杆菌相关性分析及幽门螺杆菌筛查的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的发生发展及预后的关系,以及幽门螺杆菌筛查的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138例胃癌患者的组织石蜡标本,同时选择相应的癌旁组织40例作为对照组,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组织中幽门螺杆菌的相对感染量.结果 40例癌旁组织HP相对感染量为(5.32±1.96),138例胃癌组织HP相对感染量(13.07±6.11),两者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癌患者的1年、2年、3年生存率与HP相对感染率呈负相关,HP相对感染率越高,则胃癌患者生存率越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的年龄、浸润程度、淋巴结转移、TNM分期以及HP相对感染量与胃癌患者的预后呈正相关.HP感染阳性率男性患者为43.8%,女性患者为41.1%,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年龄≤50岁HP阳性率为40.4%,年龄>50岁HP阳性率为59.6%,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幽门螺杆菌感染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胃癌的发生发展及预后,临床上对幽门螺杆菌筛查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赵君;胡沛臻 刊期: 2016年第05期

实用癌症杂志

实用癌症杂志

主管:江西省卫生厅

主办:江西省肿瘤医院 江西省肿瘤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