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伦财;杜先凤
目的 探讨铅眼罩联合齐能隐形眼镜护理液在眼睑肿瘤放射治疗中的应用及临床意义.方法 眼睑肿瘤每次放射治疗时均配戴合适的铅眼罩保护眼球.铅眼罩配戴前,用新鲜的齐能隐形眼镜护理液将储存的铅眼罩两面各冲洗3~5s.铅眼罩每次使用后应及时清洁、冲洗,每次处理铅眼罩前须将双手清洁并抹干,然后用自来水或矿泉水冲洗铅眼罩的两面并揉搓,再用足量的齐能隐形眼镜护理液冲洗铅眼罩的两面各3~5s以去除所有的残留物.将铅眼罩放在储存盒中,注入适量齐能隐形眼镜护理液以完全浸没铅眼罩,铅眼罩至少浸泡在护理液中6h.疗效主要根据病灶的治愈及是否发生角膜溃疡、结膜炎、放射性白内障影响视力来判断.结果 3例痊愈,视力、结膜、角膜均正常.结论 用5 MeV的电子线照射眼睑部位的肿瘤、用4.0 mm厚的铅眼罩行眼球保护是可行的.齐能隐形眼镜护理液对铅眼罩的清洁、冲洗、消毒及贮存等亦是可行的.
作者:邓春涟;孙雅洁;范莉莎;龚晓昌;伍红贵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 研究不同的组织密度对IMRT计划验证通过率的影响,为临床调强计划设计优化提供更好的经验.方法 分别建立头部(120 KV,380 mAs)、胸部(140 KV,100 mAs)和参考均匀模体(120 KV,130 mAs)3种模式下CT电子密度表,选取20例鼻咽癌IMRT计划分别使用这3种CT电子密度表设计3组计划方案.结果 在OmniPro I'nRT软件中设置3 mm、3%、阈值5为分析限制条件,此20例鼻咽癌IMRT计划的head-head通过率均达到96.44%±2.3%:head-chest通过率与head-head通过率比较得到为83.78%±7.1%(P<0.05);head-water通过率与head-head通过率比较得到为83.26%±7%(P<0.05).结论 对于IMRT计划优化前选取正确的电子密度是实现大剂量通过率的保证.
作者:胡海芹;陈心得;张怀文;洪潮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 对膀胱癌患者经膀胱灌注不同类型的药物,观察其治疗效果,并分析其安全性.方法 将膀胱癌患者随机分为3组,分别对其经膀胱灌注丝裂霉素、吡柔比星、羟基喜树碱,随访比较其3个月、6个月、12个月、24个月复发率,比较其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丝裂霉素组3个月、6个月、12个月、24个月复发率明显高于吡柔比星组、羟基喜树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丝裂霉素组患者24个月有效率60%,明显低于吡柔比星组、羟基喜树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丝裂霉素组患者出现膀胱刺激征、血尿、血象异常、肝功能损害、肾功能损害、皮疹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吡柔比星组、羟基喜树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吡柔比星组各项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总发生率均高于羟基喜树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膀胱癌患者进行膀胱灌注给药,选用吡柔比星、羟基喜树碱,均有较高疗效,但羟基喜树碱不良反应发生率低,耐受性好,安全有效.
作者:李可;万滨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分析胃癌患者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蛋白1(TRAPl)、Ki67和甲胎蛋白(AFP)表达水平的变化及其阳性表达联合预测胃癌肝转移的价值.方法 选取155例胃癌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其中76例胃癌肝转移患者为肝转移组,79例无肝转移胃癌患者为无转移组.采用免疫组化法(IHC)检测两组患者胃癌组织中TRAP1、Ki6、AFP表达水平,并分析TRAP1、Ki67、AFP蛋白阳性表达联合预测胃癌肝转移的价值.结果 转移组TRAP1、Ki67、AFP阳性率分别为68.2%、73.7%、77.6%,显著高于无转移组的50.6%、62.0%、31.6% (P <0.05).TRAP1、Ki67、AFP阳性联合预测胃癌肝转移的灵敏度为81.58%,特异性为82.28%、准确性为81.94%.结论 TRAP1、Ki67、AFP的表达上调可能参与了胃癌肝转移的发生发展,联合检测TRAP1、Ki67、AFP对预测胃癌肝转移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作者:周永清;陈旭;丁海斌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Ⅲ期非小细胞肺癌同步放化疗与序贯放化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84例Ⅲ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放疗方法不同分为同步放疗组和序贯放化疗组,对治疗前和治疗后1周2组患者的相关实验指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癌胚抗原(CEA)、细胞角蛋白19的可溶性片段(CYFRA21-i)、缺氧诱导因子(HiF-1a)、Monototal、DKK-1]、治疗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和相关功能进行比较.结果 治疗后1周,同步放疗组相关实验指标(VEGF、DKK-1)、治疗的总有效率、生理评分和生活质量评分均优于序贯放化疗组(P<0.05),白细胞下降的发生率低于序贯放化疗组(P =0.008),其他不良反应在2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与序贯放化疗相比,同步放化疗治疗Ⅲ期非小细胞肺癌可提高临床疗效,提高患者的VEGF和DKK-1水平,改善患者的生理功能及生活质量.
作者:刘晓梅;王晓华;周强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 研究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对新辅助化疗治疗乳腺癌后疗效评估中的价值.方法 对65例乳腺癌患者总共70个肿块使用超声引导,经过粗针穿刺活检后确诊为浸润性乳腺癌后,经过临床评估符合使用新辅助化疗的标准者进行新辅助化疗治疗,在采用化疗前l周以及化疗后手术前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血流分布、血流阻力指数以及肿瘤大小进行分析,根据治疗效果将患者分为有效组(CR组+PR组)和无效组(SD组+PD组),对术后的病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CR组有7例.在PR组中,采用新辅助化疗治疗前后病灶的RI值及血流变化均表现出显著相关性(P<0.01),治疗前后病灶的PSV不存在明显的差异;无效组化疗前后病灶内的RI值以及PSV值均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乳腺癌的血流参数以及病灶大小检测,具有客观评价的效果,具有良好的临床意义.
作者:陈潇;叶大才;关海天;朱伟强;梁银莉;黄秀艳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 不同手术方式对分化型甲状腺癌临床应用的分析,并探讨影响治疗效果的因素.方法 将240例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按照手术方式分为4组,每组患者60例.A组为甲状腺全切术,B组甲状腺全切加单双侧颈淋巴结清扫,C组患侧腺叶及峡部切除,D组在C组基础上行对侧大部切除术.对比分析4组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并对所有患者随访并分析影响临床效果的因素.结果 4组不同手术方式对分化型甲状腺癌治疗的总有效率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甲状腺切除的患者无病生存率较未行甲状腺切除的患者高,但总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甲状腺癌预后与患者性别、年龄,甲状腺癌的病理类型、肿瘤分期有关(P均<0.05).结论 不同手术方式对分化型甲状腺癌治疗各有利弊,治疗方案的选择应遵循个体化原则,肿瘤的病理类型和分期对患者预后影响显著.
作者:张雨胜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患者术后放射性131I治疗效果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115例手术后首次行131I治疗的DT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后131I全身显影结果将其分为清甲成功组与清甲未成功组,前者完全清除残余甲状腺组织,后者未完全清除残余甲状腺组织.影响因素分析先采用x2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然后选择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进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115例DTC患者,其中51例患者在术后经首次131I治疗即成功清除残余甲状腺组织,治疗成功率为44.3%.清甲成功组与清甲未成功组性别、年龄、体质指数(BMI)、病理类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手术方式、131I首次治疗剂量、131I首次治疗前促甲状腺激素(TSH)以及甲状腺球蛋白(Tg)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131I首次治疗剂量、131I首次治疗前TSH以及Tg水平等指标是影响DTC患者术后放射性131I治疗效果的独立相关因素(P<0.05),手术方式是非独立相关因素(P>0.05).结论 131I首次治疗剂量、131I首次治疗前TSH以及Tg水平是影响DTC患者术后放射性131I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
作者:马晓君;吴丽娜;刘飞;郭丰;李志臻;秦贵军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腮腺癌组织表达KiSS-1与患者临床特征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1年3月-2015年8月江西省肿瘤医院收治的254例腮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腮腺癌根治术治疗,且术中取肿瘤组织采取免疫组化法进行KiSS-1表达检测.根据KiSS-1检测结果将上述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KiSS-1表达阳性为观察组,KiSS-1表达阴性为对照组.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之间性别、年龄、肿瘤大小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学类型、TNM分期、淋巴结转移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KiSS-1可能为腮腺癌侵袭、转移抑制基因,腮腺癌组织检测KiSS-1可以用于患者的预后判断.
作者:赖敏栋;乐飞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经腹腔镜广泛子宫切除和盆腔淋巴结切除术治疗子宫颈癌的效果.方法 将入组患者随机分2组,分别行经腹腔镜广泛子宫切除加盆腔淋巴结切除术、开腹广泛全子宫切除术及盆腔淋巴结清扫术,比较2组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观察2组患者术中、术后的并发症,计算其发生率;比较2组患者术后情况,包括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镇痛时间、总体费用.结果 腹腔镜组手术时间较开腹组延长,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与开腹组比较减少,手术成功率较开腹组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术中、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均低于开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镇痛时间、抗生素使用时间与开腹组比较明显缩短,术后疼痛评分较开腹组减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总体费用上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腹腔镜下广泛子宫切除加盆腔淋巴结切除术治疗宫颈癌能够缩小手术切口,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术后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镇痛时间,降低术中、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安全有效.
作者:谈宗国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在皮肤恶性黑色素瘤手术治疗中联合免疫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收治的皮肤恶性黑色素瘤患者52例,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治疗组33例和对照组19例.两组患者均行根治手术治疗;对照组在根治术后直接进行移植皮修复.治疗组在根治术后应用免疫疗法.比较两组患者整个治疗过程所需时间和出血量;比较治疗后第1年、第2年和第3年患者生存率;检测两组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结果 治疗组患者整个治疗过程平均所需时间和出血量分别为(2.25±0.43)h和(595.78±149.72) mL,与对照组(2.34 ±0.51)h和(604.27±155.33) m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0.01);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第2和第3年的生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MMP-2和MMP-9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在皮肤恶性黑色素瘤手术治疗中采取免疫疗法可提高治疗效果、提高术后生存率和降低血清MMP-2和MMP-9含量,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王华斌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 采取甲状腺全切除及次全切除治疗甲状腺癌,分析其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对所选的甲状腺癌患者采取甲状腺全切除术及次全切除术,观察对比2组患者的手术情况、术后情况、并发症、治疗效果.结果 次全切除组手术时间(33.12±10.10) main、切口长度(3.12±0.21)cm、术后出血量(25.31 ±4.23) ml、术后住院时间(6.32±1.03)d、术后镇痛时间(12.43±2.91)h,与全切除组比较,均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切除组出现喉返神经损伤5%,呼吸困难10%,声音嘶哑15%,低钙血症15%,并发症总发生率45%,均明显高于次全切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切除组的切口满意占40%,次全切除组切口满意占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12 h、24 h疼痛评分、术后复发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甲状腺次全切除术治疗甲状腺癌,能够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减少住院时间及镇痛时间,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缩小手术切口范围,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安全有效.
作者:黄华俊;张永康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对鼻咽癌残留或复发患者行YAG激光加放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鼻咽癌患者60例,试验组采用激光加放射治疗,对照组采取单纯放射治疗,比较2组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生存期.结果 试验组完全缓解者占46.67%,部分缓解者占26.67%,总有效率达73.33%;对照组有效率为36.67%,2组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出现咽部疼痛、张口困难、吞咽困难、声音嘶哑、面肌麻木、颈部疼痛,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0.00%:对照组在此基础上还出现耳鸣、耳漏等不良反应,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93.33%,明显高于试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6个月生存率93.33%,1年生存率76.67%,2年生存率50.00%,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鼻咽癌残留或复发患者进行YAG激光加放疗,能明显提高治疗有效率,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延长生存期.
作者:何芸;古金碧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微血管模式、密度以及影像学参数与涎腺腺样囊性癌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涎腺腺样囊性癌患者148例,免疫组化染色方法检测血管内皮细胞CD31、CD105单克隆抗体表达及检测涎腺肿瘤组织的微血管密度(MVD),比较CT灌注参数、微血管密度(MVD)参数在良恶性肿瘤之间的差异及相关性.结果 CD31在恶性肿瘤组中的表达明显高于良性肿瘤组,但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105在恶性肿瘤组中的表达明显高于良性肿瘤组,但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肿瘤组灌注参数BF、BV、PS值明显高于良性组,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的MTT参数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Spearman分析肿瘤各灌注各参数值与MVD的相关性,结果显示BF、PS、BV、MTT与MVD之间呈正相关性.结论 CT灌注参数可较准确地定量分析肿瘤血流灌注状态,微血管密度(MVD)、CD105可特异性标记肿瘤新生血管内皮细胞,在涎腺腺样囊性癌的预后的评价中发挥着有积极作用.
作者:王蕊;李立恒;谢丽娟;胥爱文;王钟华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吉非替尼联合同期全脑放疗治疗NSCLC脑转移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NSCLC脑转移的患者65例,完全随机分为观察组32例和对照组33例.观察组患者口服吉非替尼250 mg/次/d,同时采用两侧野对穿照射,DT=30 Gy/10 f/2 w;对照组单口服吉非替尼250 mg/次/d.结果 2组患者的全身病变DCR和全身病变RR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颅内病灶DCR和RR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22.2个月,显著长于对照组的18.5个月,P<0.05.观察组患者1、2、3年生存率分别为75.0%,46.9%和15.6%,对照组患者1、2、3年生存率分别为69.7%,33.3%和12.1%,其中2年生存率2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在恶心呕吐、放射性颅高压、皮疹脱屑的发生率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吉非替尼联合同期全脑放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的疗效显著,能显著延长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不良反应可耐受.
作者:尹伦财;杜先凤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neurtophil elastase,NE)与结肠癌肝、肺转移的关系.方法 选择进行手术切除的120例结肠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癌症是否发生转移,分为结肠癌不转移组(n=52)、结肠癌肝转移组(n=32)、结肠癌肺转移组(n=36).采用ELISA法测定3组患者血清及组织上清中NE、IL-6和TNF-α水平,并进行比较,同时进行NE与IL-6和TNF-α相关性的分析.结果 ①结肠癌患者NE、IL-6及TNF-α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肠癌不转移患者NE、IL-6及TNF-α明显低于结肠癌肝转移和结肠癌肺转移患者NE的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NE、IL-6及TNF-α的水平在结肠癌肝转移和结肠癌肺转移患者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②相关性的分析结果显示,NE与IL-6(y =0.9919,P=0.0009)及TNF-α(γ=0.9587,P=0.01)呈明显的正相关.结论 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的水平与结肠癌发生侵袭转移密切相关,特别是肝、肺的转移.
作者:徐海声;宁四清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 观察和评估早期循环式腹腔热灌注化疗治疗胃癌合并腹腔积液的疗效及其对患者血清MMPs与CEA的影响.方法 随机选取2013年2月至2015年5月胃癌合并腹腔积液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采用早期循环式腹腔热灌注化疗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化疗治疗.对比分析2组患者血清MMPs与CEA水平的变化,治疗患者腹腔积液的临床疗效以及患者2年胃癌复发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MMPs、CEA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p<0.01).治疗后,观察组腹腔积液的临床疗效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患者2年内的胃癌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早期循环式腹腔热灌注化疗治疗胃癌合并腹腔积液,能有效降低患者血清MMPs与CEA水平,减少肿瘤细胞侵袭转移能力,有效降低了患者治疗后肿瘤的复发率,提高了临床疗效,改善了患者的预后.
作者:郭建峰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不同入路显微外科手术切除鞍区脑膜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根据显微手术入路的不同将83例鞍区脑膜瘤患者分为翼点入路组27例,额下入路组30例以及纵裂入路组26例.对3组患者肿瘤切除效果、GCS评分、并发症发生率以及生活质量改善情况进行观察比较.结果 翼点入路组、额下入路组及纵裂入路组肿瘤切除总有效率分别为92.59%、90.00%及92.31%,3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术后第7天GCS评分均得到显著改善,差异较手术前1天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纵裂入路组GCS评分明显高于翼点入路组及额下入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翼点入路组、额下入路组及纵裂入路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2.22%、23.33%及7.69%,纵裂入路组明显低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改善总有效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纵裂入路组生活质量改善率显著高于翼点入路组及额下入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纵裂入路切除鞍区脑膜瘤具有好的临床疗效,可有效改善患者症状及生活质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对于患者恢复具有积极的意义.
作者:赵金安;白西民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 观察结肠癌术后早期腹腔热灌注化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90例结肠癌术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2组患者术后均进行全身静脉化疗,观察组在术后早期进行腹腔热灌注化疗(continuous hyperthermic peritoneal perfusion chemotherapy,CHPPC).观察2组患者生活质量、不良反应、肿瘤标志含量、复发、转移以及生存情况.结果 观察组术后KtP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2组化疗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肿瘤标志物含量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复发率和转移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3年生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CHPPC是结肠癌术后有效的辅助治疗方式.
作者:韩建军;贾霖;高飞;何君;贾利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妇科肿瘤术中应用氯普鲁卡因与罗哌卡因的麻醉效果.方法 选取80例拟在硬膜外麻醉下行子宫切除术的妇科子宫肌瘤患者,随机均分为A、B、C、D四组,每组20例,各组患者硬膜外分别给予1.0%氯普鲁卡因、1.0%氯普鲁卡因+0.5%罗哌卡因、1.0%氯普鲁卡因+0.75%罗哌卡因、1.5%氯普鲁卡因+0.75%罗哌卡因进行麻醉处理,观察并记录各组患者的麻醉起效、持续时间、达到的高平面及时间.结果 与A组相比,术后B、C、D组患者的感觉阻滞时间、持续时间、达到的高平面及其时间均有所增长(P<0.05),Bromage Ⅰ级、Ⅱ级的起效时间和持续时间均有所增长,且C组患者的感觉阻滞、运动阻滞、MAP与HR指数的变化程度均为显著,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低(P<0.01).结论 在妇科肿瘤手术过程中应用氯普鲁卡因与罗哌卡因混合制剂进行麻醉处理时,不同浓度的麻醉药剂合理匹配对麻醉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采用1.0%氯普鲁卡因+0.75%罗哌卡因将达到较好的硬膜外麻醉处理效果.
作者:张静贻 刊期: 2016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