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松明;季昆明;刘合代;张捷;章波;龚庆豪
目的 观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癌胚抗原(CEA)、血清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糖类抗原125(CA125)水平在治疗前后的变化,探讨3项肿瘤标志物在评价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近期疗效和预后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80例晚期(Ⅲ期、Ⅳ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均接受至少2个周期的顺铂+吉西他滨(GP)方案或紫杉醇+顺铂(PC)方案化疗.所有患者在化疗前后均检测其血清CEA、CYFRA21-1、CA125水平.结果 腺癌患者CEA及CA125水平比鳞癌更高,而鳞癌CYFRA21-1水平比腺癌更高(P<0.05);Ⅳ期、外转移部位数量≥3的患者的CEA、CYFRA21-1、CA125水平均比Ⅲ期、外转移部位数量<3的患者高(P<0.05).PR患者治疗后血清CEA、CYFRA21-1、CA125水平均比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SD患者治疗前后3项肿瘤标志物水平差异不明显(P>0.05).PD患者治疗后血清CEA、CYFRA21-1、CA125水平均显著增加(P<0.05).CEA< 15 ng/mL患者的平均PFS、OS均比CEA≥15 ng/mL的患者长(8.48±3.24 VS 5.04±2.03;17.11±5.13 VS 13.11±4.12);CYFRA21-1 <5 ng/mL患者的平均PFS、OS均比CY-FRA21-1 ≥5 ng/mL的患者长(8.92±3.47 VS4.88±2.31;18.01±5.80 VS 13.44 ±4.75);CA125 <30 U/mL患者的平均PFS、OS均比CA125 ≥30 U/mL的患者长(7.96±3.51 VS 5.91±2.75;16.47±6.52 VS 13.51±5.1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清CEA、CYFRA21-1、CA125水平对肿瘤分期及病理分型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在评价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近期疗效和预后水平中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作者:王秋波;施雪峰;李巍;惠超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 评估宫颈癌术后盆腔放疗中开展容积旋转调强治疗(VMAT)与三维适形调强放疗(IMRT)的近期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选取30例宫颈癌术后盆腔肿瘤床及淋巴引流区预防性放射治疗的患者,其中15例接受了VMAT治疗,15例患者接受了IMRT治疗.放疗采用每周5次,每日1次,每次1.8Gy.盆腔预防性放疗处方剂量为45Gy.根据RTOG评定指标评价放射治疗反应.结果 至末次随访时间,VMAT组4例复发,IMRT组5例复发.骨髓抑制反应VMAT组11例,IMRT组12例.全部患者中,均未出现3级及以上胃肠道早期反应及泌尿道早期反应.结论 对宫颈癌术后应用容积旋转调强技术及固定野调强技术进行照射治疗,两者在不良反应及复发率上无明显差别.
作者:杨心凤;娄俊;戴菱蔓;康恭礼;储小燕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穴位艾灸对盆腔恶性肿瘤术后尿潴留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盆腔恶性肿瘤术后尿潴留患者67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4例和对照组33例.对照组采用热敷、听流水声、会阴冲洗等常规治疗方法,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施行穴位艾灸,取中极、关元、气海、足三里、三阴交,每天1次,每次持续10~ 15 min,疗程自术后第7天至排尿正常.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各尿流动力学参数得到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Q-max、VMCC和BC明显高于对照组,PVR、Pdet-Q-max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有5例(14.7%)膀胱功能异常,对照组有12例(36.4%)膀胱功能异常,两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2%,显著高于对照组(72.7%)(P<0.05),观察组无效率为8.8%,显著低于对照组(27.3%)(P<0.05).结论 穴位艾灸预防盆腔恶性肿瘤术后尿潴留疗效显著,操作简便,无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王蕾;周洁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 评估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对老年胃癌患者的临床疗效和胃肠功能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78例接受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的老年胃癌患者的情况,分析生存率、复发率和晚期胃肠道并发症.结果 中位随访期为73.7个月(6 ~ 165月).远端胃切除术229例,总胃切除术23例,近端胃切除术15例,保留幽门的胃切除术11例.5年总体和疾病特定存活率,ⅠA期分别为91.0%和99.1%,ⅠB期为75.0%和90.6%,Ⅱ期为72.0%和88.0%,Ⅲ期为40.0%和50.0%.复发15例(5.4%)患者中包括5例远端淋巴结复发,5例腹膜复发,4例血液复发,1例局部区域复发.肠道梗阻患者4例(1.4%),胆结石患者37例(1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发现肠胃功能预后影响因素:初始疼痛部位(RR=3.4),疼痛持续时间(RR=3.1),前期腹部手术(RR=3.7),早期消化不良(RR=2.2)和呕吐(RR=2.0).结论 研究表明,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治疗老年胃癌患者,长期结果及术后并发症乐观,是1种可行的手术方案.
作者:张永康;黄华俊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NSE、CYFRA21-1、CA125、CA19-9和CEA在抑郁症伴肺癌患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选择2010年12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抑郁症伴肺癌的患者46例纳入A组,收集同期单纯肺癌患者50例纳入B组和健康体检者50例纳入C组.检测入选者血清NSE、CYFRA21-1、CA125、CA19-9和CEA浓度.采用17项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对抑郁症患者进行评定.结果 A组和B组患者血清NSE、CYFRA21-1、CA125、CA19-9和CEA浓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比较,血清NSE、CYFRA21-1、CA125、CA19-9和CEA浓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小细胞肺癌患者中血清NSE的浓度显著升高(P<0.05);鳞癌患者中血清CYFRA21-1浓度显著升高(P<0.05);腺癌患者中血清CA125浓度显著升高(P<0.05).5种肿瘤标志物诊断抑郁症伴肺癌敏感度由高到低依次为NSE (0.652)、CA125 (0.598)、CYFRA21-1(0.549)、CEA (0.530)和CA19-9(0.437);特异度由高到低依次为CY-FRA21-1 (0.838)、NSE (0.820)、CA19-9 (0.819)、CA125 (0.718)和CEA(0.659).联合检测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26,显著高于任何一种单一标志物(P<0.05).结论 抑郁症伴肺癌患者血清NSE的浓度与抑郁症的严重程度正相关,联合NSE、CYFRA21-1、CA125、CA19-9和CEA能显著提高抑郁症伴肺癌患者的检出率.
作者:李月海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LANSCLC)患者三维适形放疗(3D-CRT)后疗效及预后相关因素.方法 随机选取3D-CRT治疗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80例,单纯放疗30例,放化疗50例;采用常规分割放疗77例,大分割放疗3例;全程3D-CRT 57例,后程3D-CRT 23例;全组中位等效剂量59 Gy.结果 全体放疗后近期疗效:CR 7例(8.75%)、PR 50例(62.5%)、SD 19例(23.75%)和PD 4例(5.0%),其中(CR+ PR) 57例(71.25%).近期疗效与T分期、合并化疗、等效剂量相关.全体研究对象放疗结束后1、3和5年总生存率是63.0%,24.9%和17.8%,其中中位生存期为18个月,平均生存期为33.3个月,年龄、性别、病理、近期疗效、放疗方式、分割方式、合并化疗及放射性炎性等单因素均与LANSCLC3D-CRT生存率相关,总共有57例具有完整的放疗计划参数,对其进行分析GⅣ(≤145 cm3/> 145cm3)、GTVD100(≤54 Gy/> 54 Gy)等与LANSCLC 3D-CRT生存率相关,其他的与LANSCLC 3D-CRT生存率无关.性别、年龄、病理、近期疗效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GTVD100、PTV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性因素.结论 LANSCLC 3D-CRT疗效肯定,治疗相关毒副反应可以耐受;LANSCLC 3D-CRT时,年龄、性别、病理、近期疗效、GTVD100、PTV是影响预后独立因素.
作者:刘兴祥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 探索影响乳腺癌患者术后辅助治疗效果的危险因素.方法 355例接受乳腺癌根治术治疗的乳腺癌患者,术后给予化疗、放疗、内分泌治疗等辅助治疗手段,并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根据术后生存情况将上述患者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在术后3年内无病生存,对照组在术后3年内发生复发或者转移.结果 ①所有患者均得到有效随访,实验组患者331例,对照组患者24例,其中11例患者死于乳腺癌,3年无病生存率为93.2%,3年总生存率96.9%.②单因素x2检验显示,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体质指数(BMI)、绝经状况、Ki-67表达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患者年龄、病理类型、组织学分级、T分期、N分期、激素受体状况、HER-2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分期、激素受体状况、HER-2表达是影响术后辅助治疗乳腺癌患者3年无病生存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多种因素可以影响乳腺癌患者的术后辅助治疗效果,临床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以改善其预后.
作者:朱玥姝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腹腔镜手术对右半结肠癌治疗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将90例右半结肠癌患者随机分为腹腔镜手术组和传统开腹手术组,对比分析2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明显优于开腹手术组,但住院费用高于开腹手术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2组在手术时间、淋巴结清扫数目上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8.9%,开腹手术组为31.1%,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和开腹手术组术后复发、转移以及术后2年内生存率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右半结肠癌采用腹腔镜根治术临床治疗效果优势明显,值得推广.
作者:尹林;黄客增;蔡尚坤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氢吗啡酮微创给药治疗癌痛的安全性及效果.方法 选取需行止痛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组,对照组常规止痛,实验1组在常规基础上采取微创给药方式,以静脉镇痛泵予盐酸氢吗啡酮0.3 mg/h,实验2组在常规基础上予盐酸氢吗啡酮2 mg每30 min一次静脉注射.对入组患者不同时间VSA、Ramesay评分、不良反应、止痛效果进行比较.结果 实验1组术后6h、12 h、24 h、48 h的VSA均低于对照组,且低于实验2组;实验2组在各时间段的VSA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患者的Ramesay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1组患者出现头晕1例,嗜睡1例,呕吐1例,皮肤瘙痒1例,尿潴留1例,总发生率为16.7%,实验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33.3%,对照组为16.7%,实验1组低于实验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1组止痛优良率86.7%,实验2组为53.3%,对照组仅为33.3%,实验1组高于实验2组及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氢吗啡酮微创给药治疗癌痛的镇痛、镇静效果好,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安全性好.
作者:李波;何仲琴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免疫分型标记物和CD43在非特指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 NOS)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120例DLBCL NOS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分析.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CD10、bcl-6、MUM-1和CD43的表达,根据Hans分型将其分为GCB型和non-GCB型.结果 120例DLBCL,NOS中GCB型和non-GCB型分别为38例和82例,Hans分型与DLBCL NOS预后无关(P>0.05).120例DLBCL NOS中CD43阳性33例(27.5%),CD43表达与性别、临床分期和免疫分型均无关(P>0.05),与年龄(P=0.036)和生存状态(P=0.004)有关.结论 DLBCL NOS预后差与CD43阳性表达有关,与Hans分型无关.
作者:黄晖;黄传生;余秀荣;刘军;黄慧;高文;刘志良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子宫内膜癌腹膜后淋巴结转移及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80例行子宫切除术加淋巴结清扫术的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相关因素及预后情况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 病理分期、病理类型、病理分级、肌层浸润程度、子宫浆膜浸润以及脉管内癌栓是影响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P<0.05),其中病理分期、病理类型、病理分级以及脉管内是否有癌栓是影响患者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腹膜后淋巴结转移患者生存状况改善有效率为56.52%,明显低于未转移患者(89.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淋巴结转移组患者1年生存率(69.57%)明显低于无转移组患者(96.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病理分期、病理类型、病理分级以及脉管内癌栓是影响子宫内膜癌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腹膜后淋巴结转移可对患者生存质量及生存率造成影响.
作者:王延明;白彩云;卢秀琴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双重染色内镜联合血清MG7抗原检测在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疑似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者患者190例,随机分为染色内镜组(Ⅰ)(65例)、MG7抗原检测组(Ⅱ)(65例)及实验组(Ⅲ)(染色内镜联合MG7抗原检测组,60例),Ⅰ组行靛胭脂-美蓝双重染色内镜检查,Ⅱ组检测患者血清MG7抗原含量,Ⅲ组在进行靛胭脂-美蓝双重染色内镜检查的同时检测患者血清MG7抗原含量.结果 Ⅰ组早期胃癌检出率为69.23%;Ⅱ组早期胃癌检出率为71.42%;Ⅲ组早期胃癌检出率为93.33%;Ⅰ组癌前病变检出率为65.38%;Ⅱ组癌前病变检出率为60.00%;Ⅲ组癌前病变检出率为83.33%;Ⅲ组较Ⅰ,Ⅱ组的检出率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双重染色内镜联合血清MG7抗原检测,灵敏度高,适用于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诊断.
作者:李琪毅;王琴;戴迟兵;姜仕柱;李素玉;杨鹏春;晏彩华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超声鉴别肝细胞肝癌和肝胆管细胞癌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肝脏恶性肿瘤98例患者,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无诱因乏力、腹胀、右上腹隐痛不适或黄疸,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观测肝内胆管走行以及门静脉有无癌栓、腹腔有无积液和淋巴结肿大等,形态、大小、位置、内部及边缘回声,肿瘤的边界及包膜,彩色血流信号显示、以及肿块及周边血流动力学改变、门静脉血流、肝动脉血流改变等特征.结果 肝细胞肝癌共77例,其诊断准确率为91%,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阻力指数大于0.75,肝动脉供血为主,肿块内部血供丰富;肝胆管细胞癌21例,诊断准确率为76%,超声表现为,肿块内部血供不丰富,肿块无明显边界,肝内不规则的不均匀低回声区,无包膜.肝细胞癌患者超声诊断率高于肝胆管细胞癌患者,肝细胞癌单发与多发差异并不明显,而肝胆管细胞癌主要以单发为主.肝细胞癌组合并甲胎蛋白升高、肝硬化以及HBsAg升高显著高于肝胆管细胞癌组,而肝胆管细胞癌组合并结石以及化脓性感染的比例高于肝细胞癌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对肝细胞肝癌和肝胆管细胞癌的诊断准确率高,是诊断和鉴别诊断肝癌的重要技术.
作者:王芳;朱香妮;展小军 刊期: 2016年第10期
本研究通过观察经不同化疗方案治疗的乳腺癌术后患者骨密度(bone density,BMD)的变化,以探讨化疗对乳腺癌患者BMD的影响.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1年5月-2015年4月行乳腺癌手术的患者129例,根据其化疗方案分为TEC(多西他赛+表阿霉素+环磷酰胺)组34例、TC(多西他赛+环磷酰胺)组33例、EC(表阿霉素+环磷酰胺)组32例,将未接受化疗的乳腺癌患者30例设为对照组.
作者:吐尔逊江·艾力;亚迪卡尔·艾力肯;雪来提·派祖拉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 对比替吉奥联合顺铂与紫杉醇联合顺铂治疗中晚期肺癌的效果.方法 以2011年1月至2013年6月间就诊的80例中晚期肺癌患者作为观察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2组,以接受替吉奥联合顺铂治疗者为替吉奥组,以接受联合紫杉醇及顺铂治疗者为紫杉醇组,每组40例.对比2组间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2组在接受化疗治疗前生存质量评分(FACT-G-V4)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而在3个疗程化疗治疗后,2组间FACT-G-V4评分比较,差异同样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在3个疗程化疗过程中,2组间化疗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此外,在接受3个疗程化疗治疗后,2组间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晚期肺癌治疗过程中,联合紫杉醇及顺铂方案及联合替吉奥联合顺铂均有着较为理想的临床治疗效果.
作者:徐继业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结肠造口术和回肠袢式造口术治疗老年梗阻性乙状结肠癌的疗效.方法 选取老年乙状结肠癌患者80例,以随机数字法分为结肠造口组和回肠袢式造口组,每组40例.观察2组患者Ⅰ期和Ⅱ期手术的手术时间,术后排气时间,禁食时间,住院时间,术后肠造口回缩、坏死、水肿、脱垂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随访2年,观察2组患者的死亡率和复发率.结果 回肠袢式造口组患者Ⅰ期术后排气时间、禁食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结肠造口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期术后,2组患者的术后造口回缩、坏死、水肿、脱垂等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回肠袢式造口组患者Ⅱ期手术时间、排气时间、禁食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结肠造口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期术后,结肠造口组患者低血钾症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回肠袢式造口组患者(P<0.05).2组患者1年、2年死亡率和1年、2年复发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回肠袢式造口术用于老年乙状结肠癌患者的治疗与结肠造口术有相当的疗效,但是回肠袢式造口术更利于患者术后肠道功能的恢复.
作者:金灵莉;周春芳;吕飞;胡素芳;卢光新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抗病毒治疗在消化道肿瘤合并乙肝病毒感染患者放疗中对患者肝功能保护的作用以及对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择符合标准的30例消化道肿瘤合并乙肝病毒感染患者,在放疗治疗消化道肿瘤的同时给予恩替卡韦治疗乙肝病毒感染.比较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HBV-DNA定量、Child-Pugh分级、MELD评分以及生活质量.结果 治疗后患者ALT、AST与HBV-DNA水平分别为(51.1±7.4)U/L、(48.6±7.3)U/L、(5.01±1.35) log cop-ies/ml,均显著低于治疗前的[(72.6±9.1)U/L、(61.3±8.4) U/L、(6.44±1.12) log copies/ml](P<0.05);Child-Pugh分级为A级56.7%,显著性高于治疗前的23.3%(P<0.05);B级为30.0%,显著性低于治疗前的60.0% (P <0.05).治疗后,患者的CRP、PMN、WBC与MELD值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患者躯体功能和总体生活质量均显著优于治疗前(P<0.05).结论 对于消化道肿瘤合并乙肝病毒感染患者,在进行放疗过程中,通过使用恩替卡韦进行抗病毒治疗能够起到明显的肝保护作用,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作者:陈炬辉;周永涛;程文芳;吴君心;林梅榕;陈雪帷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开腹手术与腹腔镜手术在结肠癌根治术中的安全性及远期疗效.方法 选取结直肠癌患者92例,将采用腹腔镜治疗的42例患者纳入研究组,将采用开腹手术治疗的50例患者纳入对照组.观察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目,腹腔引流量,肛门恢复排气时间,住院时间等疗效指标;观察2组患者术中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随访3年,对比2组患者的生存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肛门恢复排气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显著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淋巴结清扫数目,腹腔引流量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2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1年、2年、3年生存率分别为100.00%,95.23%,88.09%;对照组患者术后1年、2年、3年生存率分别为96.00%,86.00%,74.00%.2组3年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腔镜手术治疗结直肠癌可达到传统开腹手术相当的治疗效果,其远期生存率高于传统开腹手术.
作者:熊小勇;徐降兴;习举云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乳腺癌组织中MTDH、IκB、NF-κB P65的表达及与其临床病理指标的相关性.方法 分别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及免疫组织化学法,对70例乳腺癌组织和癌旁组织行MTDH、IκB、NF-κB P65的mRNA及蛋白检测,同时分析三者与临床病理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乳腺癌组织中MTDH、NF-κB P65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均高于癌旁组织(P<0.05),乳腺癌组织中IκB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低于癌旁组织(P <0.05);MTDH、IκB、NF-κB P65的表达与乳腺癌的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结论 乳腺癌中MTDH、IκB、NF-κB P65的表达可能参与了乳腺癌的发生发展.
作者:张硕稳;杨微;王新乐;宋姮;宋振川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腮腺浅叶良性肿瘤区域切除术治疗腮腺浅叶良性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20例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65例)和对照组(55例),观察组患者采用区域性切除术,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的腮腺浅叶切除术,观察并比较2组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手术切口长度、出血量和解剖面神经分支数量,记录几种常见并发症的发生率,并对术前和术后患者的Beclin-1、Cyclin D1、β-连环蛋白、C-MYC、热休克蛋白70 (HSP70)和细胞周期蛋白(P27)的水平进行检测.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平均手术切口长度、出血量和解剖面神经分支数量显著性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Frey综合征、涎瘘或积涎、面瘫、面部凹陷畸形和耳垂麻木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也显著性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2组患者Beclin-1、Cyclin D1、β-连环蛋白、C-MYC、HSP70的水平均明显降低,P27的水平明显升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患者Beclin-1、Cyclin D1、β-连环蛋白、C-MYC、HSP70的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后对照组患者的水平,而P27的水平则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27的水平(P<0.05).结论 区域性切除术创伤小,患者术后的并发症发生率也大大降低,而其临床疗效与传统的腮腺浅叶切除术相当,是目前比较令人满意的临床治疗腮腺浅叶良性肿瘤的手术方式.
作者:邝晓岚 刊期: 2016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