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兴祥
目的 探讨miRNA-375表达与食管鳞状细胞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miRNA-375在67例食管癌及癌旁正常组织的表达.结果 采用循环阈值(△Ct)对miRNA-375在食管癌和癌旁正常组织中表达量进行定量分析,食管癌组织△Ct为9.61±1.52,对应正常组织△Ct为10.86±1.44,其中有80.6%的食管癌组织其表达量低于癌旁正常组织(2-△△Ct<1).结论 miRNA-375低表达可能与食管鳞状细胞癌的发生、发展、转移相关.
作者:陆翰杰;任铁军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子宫内膜癌腹膜后淋巴结转移及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80例行子宫切除术加淋巴结清扫术的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相关因素及预后情况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 病理分期、病理类型、病理分级、肌层浸润程度、子宫浆膜浸润以及脉管内癌栓是影响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P<0.05),其中病理分期、病理类型、病理分级以及脉管内是否有癌栓是影响患者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腹膜后淋巴结转移患者生存状况改善有效率为56.52%,明显低于未转移患者(89.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淋巴结转移组患者1年生存率(69.57%)明显低于无转移组患者(96.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病理分期、病理类型、病理分级以及脉管内癌栓是影响子宫内膜癌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腹膜后淋巴结转移可对患者生存质量及生存率造成影响.
作者:王延明;白彩云;卢秀琴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 评估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对老年胃癌患者的临床疗效和胃肠功能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78例接受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的老年胃癌患者的情况,分析生存率、复发率和晚期胃肠道并发症.结果 中位随访期为73.7个月(6 ~ 165月).远端胃切除术229例,总胃切除术23例,近端胃切除术15例,保留幽门的胃切除术11例.5年总体和疾病特定存活率,ⅠA期分别为91.0%和99.1%,ⅠB期为75.0%和90.6%,Ⅱ期为72.0%和88.0%,Ⅲ期为40.0%和50.0%.复发15例(5.4%)患者中包括5例远端淋巴结复发,5例腹膜复发,4例血液复发,1例局部区域复发.肠道梗阻患者4例(1.4%),胆结石患者37例(1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发现肠胃功能预后影响因素:初始疼痛部位(RR=3.4),疼痛持续时间(RR=3.1),前期腹部手术(RR=3.7),早期消化不良(RR=2.2)和呕吐(RR=2.0).结论 研究表明,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治疗老年胃癌患者,长期结果及术后并发症乐观,是1种可行的手术方案.
作者:张永康;黄华俊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LANSCLC)患者三维适形放疗(3D-CRT)后疗效及预后相关因素.方法 随机选取3D-CRT治疗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80例,单纯放疗30例,放化疗50例;采用常规分割放疗77例,大分割放疗3例;全程3D-CRT 57例,后程3D-CRT 23例;全组中位等效剂量59 Gy.结果 全体放疗后近期疗效:CR 7例(8.75%)、PR 50例(62.5%)、SD 19例(23.75%)和PD 4例(5.0%),其中(CR+ PR) 57例(71.25%).近期疗效与T分期、合并化疗、等效剂量相关.全体研究对象放疗结束后1、3和5年总生存率是63.0%,24.9%和17.8%,其中中位生存期为18个月,平均生存期为33.3个月,年龄、性别、病理、近期疗效、放疗方式、分割方式、合并化疗及放射性炎性等单因素均与LANSCLC3D-CRT生存率相关,总共有57例具有完整的放疗计划参数,对其进行分析GⅣ(≤145 cm3/> 145cm3)、GTVD100(≤54 Gy/> 54 Gy)等与LANSCLC 3D-CRT生存率相关,其他的与LANSCLC 3D-CRT生存率无关.性别、年龄、病理、近期疗效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GTVD100、PTV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性因素.结论 LANSCLC 3D-CRT疗效肯定,治疗相关毒副反应可以耐受;LANSCLC 3D-CRT时,年龄、性别、病理、近期疗效、GTVD100、PTV是影响预后独立因素.
作者:刘兴祥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NSE、CYFRA21-1、CA125、CA19-9和CEA在抑郁症伴肺癌患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选择2010年12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抑郁症伴肺癌的患者46例纳入A组,收集同期单纯肺癌患者50例纳入B组和健康体检者50例纳入C组.检测入选者血清NSE、CYFRA21-1、CA125、CA19-9和CEA浓度.采用17项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对抑郁症患者进行评定.结果 A组和B组患者血清NSE、CYFRA21-1、CA125、CA19-9和CEA浓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比较,血清NSE、CYFRA21-1、CA125、CA19-9和CEA浓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小细胞肺癌患者中血清NSE的浓度显著升高(P<0.05);鳞癌患者中血清CYFRA21-1浓度显著升高(P<0.05);腺癌患者中血清CA125浓度显著升高(P<0.05).5种肿瘤标志物诊断抑郁症伴肺癌敏感度由高到低依次为NSE (0.652)、CA125 (0.598)、CYFRA21-1(0.549)、CEA (0.530)和CA19-9(0.437);特异度由高到低依次为CY-FRA21-1 (0.838)、NSE (0.820)、CA19-9 (0.819)、CA125 (0.718)和CEA(0.659).联合检测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26,显著高于任何一种单一标志物(P<0.05).结论 抑郁症伴肺癌患者血清NSE的浓度与抑郁症的严重程度正相关,联合NSE、CYFRA21-1、CA125、CA19-9和CEA能显著提高抑郁症伴肺癌患者的检出率.
作者:李月海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ⅠB-Ⅲ期胃癌术后患者同步放化疗和单纯化疗的不同疗效.方法 随机抽取115例胃癌根治术并完成术后辅助治疗的ⅠB-Ⅲ期胃癌患者,按照临床治疗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同步放化疗组(58例)和单纯化疗组(57例).同步放化疗组患者进行3个周期的mFOLFOX方案化疗,化疗结束后2周,进行放疗.单纯化疗组患者化疗药物及时间同同步放化疗组.患者随访2年.观察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情况、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生存情况、远处转移情况、复发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吞咽困难、疼痛、反流、进食受限、焦虑、口干、脱发)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同步放化疗组患者恶心、呕吐、腹泻、手足综合征发生率高于单纯化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步放化疗组患者2年生存率、3年生存率高于单纯化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1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步放化疗组患者3年局部复发率低于单纯化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3年远处转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ⅠB-Ⅲ期胃癌术后患者同步放化疗对患者生活质量无明显影响,能够增高患者2年、3年生存率,减少局部复发,但不良反应恶心、呕吐、腹泻、手足综合征发生率较高,临床需引起重视.
作者:刘晓滨;祁丽;徐军;陈敏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抗病毒治疗在消化道肿瘤合并乙肝病毒感染患者放疗中对患者肝功能保护的作用以及对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择符合标准的30例消化道肿瘤合并乙肝病毒感染患者,在放疗治疗消化道肿瘤的同时给予恩替卡韦治疗乙肝病毒感染.比较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HBV-DNA定量、Child-Pugh分级、MELD评分以及生活质量.结果 治疗后患者ALT、AST与HBV-DNA水平分别为(51.1±7.4)U/L、(48.6±7.3)U/L、(5.01±1.35) log cop-ies/ml,均显著低于治疗前的[(72.6±9.1)U/L、(61.3±8.4) U/L、(6.44±1.12) log copies/ml](P<0.05);Child-Pugh分级为A级56.7%,显著性高于治疗前的23.3%(P<0.05);B级为30.0%,显著性低于治疗前的60.0% (P <0.05).治疗后,患者的CRP、PMN、WBC与MELD值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患者躯体功能和总体生活质量均显著优于治疗前(P<0.05).结论 对于消化道肿瘤合并乙肝病毒感染患者,在进行放疗过程中,通过使用恩替卡韦进行抗病毒治疗能够起到明显的肝保护作用,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作者:陈炬辉;周永涛;程文芳;吴君心;林梅榕;陈雪帷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 评估宫颈癌术后盆腔放疗中开展容积旋转调强治疗(VMAT)与三维适形调强放疗(IMRT)的近期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选取30例宫颈癌术后盆腔肿瘤床及淋巴引流区预防性放射治疗的患者,其中15例接受了VMAT治疗,15例患者接受了IMRT治疗.放疗采用每周5次,每日1次,每次1.8Gy.盆腔预防性放疗处方剂量为45Gy.根据RTOG评定指标评价放射治疗反应.结果 至末次随访时间,VMAT组4例复发,IMRT组5例复发.骨髓抑制反应VMAT组11例,IMRT组12例.全部患者中,均未出现3级及以上胃肠道早期反应及泌尿道早期反应.结论 对宫颈癌术后应用容积旋转调强技术及固定野调强技术进行照射治疗,两者在不良反应及复发率上无明显差别.
作者:杨心凤;娄俊;戴菱蔓;康恭礼;储小燕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结节性甲状腺肿合并甲状腺癌患者中P53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70例结节性甲状腺肿合并甲状腺癌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P53表达,并与同期77例单纯结节性甲状腺肿组织的P53表达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在甲状腺肿合并甲状腺癌中P53阳性表达率为47.14% (33/70),单纯结节性甲状腺肿中其阳性表达率为10.39% (8/77),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在单纯结节性甲状腺肿组及甲状腺肿合并甲状腺癌组中,年龄<50岁与>50岁者P53阳性率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甲状腺肿合并甲状腺癌70例患者中肿瘤直径<3cm及>3 cm的患者P53阳性率分别为39.02%、58.62%,有淋巴结转移与无淋巴结转移患者P53阳性率分别为59.26%、39.53%,两者均无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 P53表达在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的甲状腺癌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特异性作用,对于结节性甲状腺肿合并甲状腺癌的诊疗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沈育锋;胡海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开腹手术与腹腔镜手术在结肠癌根治术中的安全性及远期疗效.方法 选取结直肠癌患者92例,将采用腹腔镜治疗的42例患者纳入研究组,将采用开腹手术治疗的50例患者纳入对照组.观察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目,腹腔引流量,肛门恢复排气时间,住院时间等疗效指标;观察2组患者术中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随访3年,对比2组患者的生存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肛门恢复排气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显著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淋巴结清扫数目,腹腔引流量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2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1年、2年、3年生存率分别为100.00%,95.23%,88.09%;对照组患者术后1年、2年、3年生存率分别为96.00%,86.00%,74.00%.2组3年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腔镜手术治疗结直肠癌可达到传统开腹手术相当的治疗效果,其远期生存率高于传统开腹手术.
作者:熊小勇;徐降兴;习举云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癌胚抗原(CEA)、血清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糖类抗原125(CA125)水平在治疗前后的变化,探讨3项肿瘤标志物在评价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近期疗效和预后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80例晚期(Ⅲ期、Ⅳ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均接受至少2个周期的顺铂+吉西他滨(GP)方案或紫杉醇+顺铂(PC)方案化疗.所有患者在化疗前后均检测其血清CEA、CYFRA21-1、CA125水平.结果 腺癌患者CEA及CA125水平比鳞癌更高,而鳞癌CYFRA21-1水平比腺癌更高(P<0.05);Ⅳ期、外转移部位数量≥3的患者的CEA、CYFRA21-1、CA125水平均比Ⅲ期、外转移部位数量<3的患者高(P<0.05).PR患者治疗后血清CEA、CYFRA21-1、CA125水平均比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SD患者治疗前后3项肿瘤标志物水平差异不明显(P>0.05).PD患者治疗后血清CEA、CYFRA21-1、CA125水平均显著增加(P<0.05).CEA< 15 ng/mL患者的平均PFS、OS均比CEA≥15 ng/mL的患者长(8.48±3.24 VS 5.04±2.03;17.11±5.13 VS 13.11±4.12);CYFRA21-1 <5 ng/mL患者的平均PFS、OS均比CY-FRA21-1 ≥5 ng/mL的患者长(8.92±3.47 VS4.88±2.31;18.01±5.80 VS 13.44 ±4.75);CA125 <30 U/mL患者的平均PFS、OS均比CA125 ≥30 U/mL的患者长(7.96±3.51 VS 5.91±2.75;16.47±6.52 VS 13.51±5.1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清CEA、CYFRA21-1、CA125水平对肿瘤分期及病理分型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在评价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近期疗效和预后水平中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作者:王秋波;施雪峰;李巍;惠超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脑胶质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收集89例脑胶质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入院先后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手术方式进行胶质瘤切除,研究组采用显微外科手术方式治疗脑胶质瘤,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术后并发症、复发率和死亡率.结果 研究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复发率和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显微外科手术治疗脑胶质瘤,可有效提高治疗有效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和复发率,值得进一步推广及应用.
作者:王波;汪平;王宏;樊鑫欣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新辅助化疗、术中动脉灌注化疗对结直肠癌患者VEGF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井冈山大学附属医院、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结直肠癌病例117例,随机分为新辅助化疗组61例、术中动脉灌注化疗组56例,健康人群36例作为空白对照组.比较各组治疗前、手术1周后VEGF水平差异.结果 健康人群组VEGF浓度明显低于结直肠癌组(P<0.05).新辅助化疗前后VEGF无明显差别(P>0.05),术中动脉灌注化疗后VEGF水平明显低于术前(P<0.05).结论 新辅助化疗不能显著降低VEGF水平,术中动脉灌注化疗能显著降低VEGF水平.术中动脉灌注化疗有望降低结直肠癌术后转移、复发率,是安全有效,简单易行的.
作者:丁小兵;李玉梅;邹叶青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结肠造口术和回肠袢式造口术治疗老年梗阻性乙状结肠癌的疗效.方法 选取老年乙状结肠癌患者80例,以随机数字法分为结肠造口组和回肠袢式造口组,每组40例.观察2组患者Ⅰ期和Ⅱ期手术的手术时间,术后排气时间,禁食时间,住院时间,术后肠造口回缩、坏死、水肿、脱垂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随访2年,观察2组患者的死亡率和复发率.结果 回肠袢式造口组患者Ⅰ期术后排气时间、禁食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结肠造口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期术后,2组患者的术后造口回缩、坏死、水肿、脱垂等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回肠袢式造口组患者Ⅱ期手术时间、排气时间、禁食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结肠造口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期术后,结肠造口组患者低血钾症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回肠袢式造口组患者(P<0.05).2组患者1年、2年死亡率和1年、2年复发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回肠袢式造口术用于老年乙状结肠癌患者的治疗与结肠造口术有相当的疗效,但是回肠袢式造口术更利于患者术后肠道功能的恢复.
作者:金灵莉;周春芳;吕飞;胡素芳;卢光新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S100A8和S100A9的表达水平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原发性肝癌患者共90例,同期选择在我院进行体检健康者5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2组血清S100A8和S100A9的水平;分析肝癌患者血清S100A8和S100A9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比较随访期间死亡组与存活组患者血清S100A8和S100A9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肝癌组患者血清S100A8和S100A9均显著升高(P<0.01).肝癌患者血清S100A8和S100A9的高表达与患者的年龄、性别、大小、病理分型无关(P>0.05),而与TNM分期、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以及血行转移有关(P<0.01).所有患者6个月定期随访,31例死亡,59例存活;死亡组患者入院时血清S100A8和S100A9表达均显著高于存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S100A8和S100A9水平均显著升高,与肝癌的恶性程度关系密切,有望成为原发性肝癌预后的重要评判指标.
作者:邓丹;李远发;陈瑞红;冯庆;彭为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自控静脉镇痛及自控椎旁神经阻滞镇痛对肺癌根治术患者的镇痛效果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60例肺癌根治术患者,均给予相同的麻醉诱导及维持麻醉方法,根据不同的术后镇痛方法,分为自控静脉镇痛(A组)及自控椎旁神经阻滞镇痛(B组),观察两组患者T0、T1、T2、T3点的CD3+、CD4+、CD8+、CD4 +/CD8+及NK细胞,观察术后T2、T3的Ramsay镇静评分及恶心呕吐发生率.结果 T1、T2、T3点时A组的CD3+、CD4+、CD4+/CD8+、NK细胞明显低于T0点(P<0.05),CD8+明显高于T0点(P <0.05);T1、T2点时B组的CD3+、CD4+、CD4+/CD8+、NK细胞明显低于T0点(P<0.05),而T3点时CD3+、CD4+、CD4 +/CD8+、NK细胞与T0点时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CD3+、CD4+、CD4 +/CD8+、NK细胞与A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两组术后Ramsay镇静评分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恶心呕吐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P>0.05).结论 自控椎旁神经阻滞镇痛可以快速恢复肺癌手术患者术后的免疫功能,同时不引起患者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苏鸿莉;李玲霞;高慧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溶血磷脂酰胆碱(lysoph-osphatidylcholine,LOA)对骨肉瘤细胞粘附和体外迁移能力的影响.方法 培养骨肉瘤细胞Mg-63,待其生长至对数生长期,传至第3代收集肿瘤细胞,各细胞分为两份.通过LOA预处理细胞后,一份以MTT微量酶比色反应法定量粘附细胞数,一份以划痕损伤实验检测迁移能力.统计分析比较LOA对骨肉瘤细胞迁移和粘附能力的相关性.结果 MTT法检测结果显示,不同作用时间(0、6、12、24、48 h)不同剂量LOA(0.000、0.001、0.010、0.060、0.100 mg/ml)干预后骨肉瘤细胞体外粘附能力明显加强,与对照组(0.000 mg/ml各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ranswell结果显示,不同作用时间(0、6、12、24、48 h)不同剂量LOA(0.000、0.001、0.010、0.060、0.100 mg/ml)干预后骨肉瘤细胞体外迁移能力随着时间及剂量的增加而明显加强,与对照组(0.000 mg/ml各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LOA具有促细胞骨架变化进而调节细胞粘附和迁移能力的作用,表明LOA在恶性肿瘤发生进展中可能与肿瘤的侵袭和转移密切相关.
作者:叶彬;陈令斌;刘融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 比较不同方案治疗肿瘤骨转移性疼痛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80例肿瘤骨转移性疼痛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实验组患者采用唑来磷酸联合化疗方案治疗,对照组患者仅给予化疗诊治.分析2组患者疼痛缓解状况,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AKP、NRS以及KPS的变化,观察2组患者治疗后不良反应的状况.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的AKP值、NRS评分以及KPS评分相差不大(P>0.05).经过治疗,实验组患者AKP值与NRS评分均较治疗前以及对照组患者治疗后显著降低,KPS较治疗前以及对照组患者显著提高,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治疗,实验组发生6例恶心呕吐,2例食欲不振,3例皮疹,1例发热,5例嗜睡等不良症状;对照组发生5例恶心呕吐,3例食欲不振,4例皮疹,2例发热,4例嗜睡.2组患者不良反应均未经处理,3~5d后自行消失,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唑来膦酸联合化疗方案治疗肿瘤骨转移性疼痛,能够显著提高疼痛缓解的有效率,且显著降低AKP值与NRS评分,提高KPS评分,具有一定的安全性.
作者:苏世先;刘前前;江美林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曲妥珠单抗与蒽环类药物不同联合治疗方案对乳腺癌的疗效及患者心脏功能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160例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分为单纯化疗组、序贯治疗组和同步治疗组,对3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左心射血分数(LVEF)和相关实验指标[肌钙蛋白(TnI)、前体N末端脑利钠肽(NT-proBNP)、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髓过氧化物酶(MPO)、胎盘生长因子(PIGF)]进行分析.结果 同步治疗组的临床完全缓解率和病理完全缓解率均明显高于序贯治疗组和单纯化疗组(P<0.05).3组患者间治疗前与治疗后的LVEF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3组患者TnI、NT-proBNP、GDF-15、MPO、PIGF的水平均明显升高,但同步治疗组中TnI和MPO的水平治疗前后无明显差别.治疗后同步治疗组中TnI、NT-proBNP、GDF-15、MPO、PIGF的水平均明显低于单纯化疗组和序贯治疗组(P<0.05).结论 曲妥珠单抗与蒽环类药物同步应用于HER-2阳性乳腺癌能够提高临床有效率,对心脏功能无明显影响,安全性良好,对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有利.
作者:胡月珍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 对比不同术式治疗Ⅰ期子宫内膜癌的疗效及并发症发生率.方法 将60例子宫内膜癌患者按照随机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广泛性全子宫切除术,观察组采用全子宫加双侧附件切除术.比较2组手术基本情况(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5年生存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与术中出血量分别为(66.35±13.62) min与(153.32±24.05) ml,对照组分别为(123.52±25.74) min与(683.41±58.36)ml,组间比较观察组手术时间较对照组显著缩短,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共出现尿潴留与泌尿系感染各2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3.3%;对照组术后共出现尿潴留4例,泌尿系感染5例,淋巴囊肿2例,发生率36.7%.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观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年、3年、5年时的生存率为100.0%、96.7%与93.3%,对照组分别为96.7%、90.0%、90.0%.2组术后1年、3年、5年生存率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全子宫加双附件切除术获得与广泛性子宫切除术相当的手术疗效,且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可作为Ⅰ期子宫内膜癌患者的首选术式.
作者:田瑜 刊期: 2016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