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乘强;文光锐
目的 探讨乌拉地尔配合腔内修复术治疗Stanford B型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Stanford B型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37例,经主动脉CT血管造影(CTA)确诊后,对患者行胸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手术前、中以及后期均采用乌拉地尔配合控制术中血压.结果 37例手术均成功完成,手术成功率100%.术后随访1年,其中术后2个月因再发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死亡1例,术后6个月因腹主动脉夹层而接受外科手术1例,其余患者预后状态良好,随访1年患者的存活率为97.3%.结论 稳定的血压结合精准的腔内修复是治疗Stanford B型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成功的关健.采用乌拉地尔配合腔内修复术治疗Stanford B型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安全、有效,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作者:曹生军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直肠癌术后早期进行肠内营养的效果.方法 对直肠癌手术患者术后分别进行早期肠内营养和常规营养,观察2组患者出现早期肠梗阻、延长型肠梗阻、后期肠梗阻的情况;比较2组患者的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住院时间;比较2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早期肠内营养组早期肠梗阻发生率为3.3%,延长型肠梗阻发生率为3.3%,后期肠梗阻发生率为6.7%,总发生率为13.3%,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早期肠内营养组患者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ICU时间、住院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早期肠内营养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10.0%,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早期肠内营养组术后的躯体功能、角色功能、情绪功能、认知功能、社会功能等方面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结论 对直肠癌根治术患者术后行早期肠内营养,能够降低早期、延长型、后期肠梗阻的发生率,促进患者行直肠癌根治术后的首次排气、排便,缩短其ICU时间、住院时间,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作者:秦禄武;何龙海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 观察阴道镜多点活检与宫颈冷刀锥切术在诊断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GIN)Ⅲ级以及早期宫颈癌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经阴道镜活检病理诊断为CIN或早期宫颈癌的患者共112例,所有患者均于LEEP下行宫颈锥切术,术后将组织送检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分析结果与阴道镜多点活检的差异.结果 以宫颈冷刀锥切术为准,CIN Ⅰ级患者23例,CINⅡ级患者38例,CINⅢ级患者34例,原位癌患者11例,浸润癌患者6例.对比阴道镜多点活检病理结果,发现结果相符合67例,不符合45例.其中,诊断不足有21例,诊断过度有24例.112例患者中,经诊断为宫颈浸润癌者11例,阴道镜多点活检漏诊率8.6%;宫颈冷刀锥切术的术中出血量、出血时间等指标显著低于阴道镜多点活检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宫颈冷刀锥切术出现术中出血、术后出血、术后子宫粘连等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阴道镜多点活检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阴道镜多点活检在诊断CIN特别是CINⅢ级时存在较大的局限性,而通过联合宫颈冷刀锥切能够提高早期宫颈癌患者诊断的准确率,从而有效避免了隐匿性宫颈癌的临床漏诊,可以作为对宫颈癌进一步诊断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作者:乌云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索拉非尼对中晚期肝癌介入治疗患者生存率及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80例中晚期肝癌介入治疗患者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行介入治疗,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索拉非尼,对比2组患者临床疗效、临床症状改善情况、不良反应以及生存情况.结果 2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食欲减退和肝区疼痛改善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高血压、手足综合征及腹泻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6个月、12个月、24个月生存率以及中位无进展生存期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索拉非尼可延长中晚期肝癌介入治疗患者生存时间,改善临床症状,但会明显增加不良反应,临床用药需谨慎.
作者:赵云;王华明;周霖;彭晓明;宿贝贝;张林枝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检测血清降钙素原在乳腺癌术后发热患者中的变化,并分析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采取回顾性方法对80例乳腺癌发热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且依据患者的临床症状与病原学的检查情况将其分为病原学阳性组与发热原因不明组以及临床诊断感染组,检测3组血清中降钙素原的表达水平,分析其临床应用价值.结果 病原学阳性组降钙素原含量为(7.8±2.1) ng/mL,临床诊断感染组降钙素原含量为(2.6±0.6) ng/mL,发热原因不明组降钙素原含量为(0.5±0.1) ng/mL,3组间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是否绝经、是否淋巴结转移和发热程度以及不同化疗方案各组中≤0.5 ng/mL、0.5~2.0 ng/mL、2.1 ~ 10.0 ng/mL、>10.0 ng/mL的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原学阳性组降钙素原含量阳性表达率高于临床诊断感染组、发热原因不明组,3组降钙素原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临床中检测血清中降钙素原对乳腺癌术后发热性质能进行较好地鉴别与诊断,且该指标检测并不受患者的年龄和绝经状况以及淋巴结是否转移与发热程度以及不同化疗方案等因素影响,临床应用价值高.
作者:陈飞;李俊;程丹;余婷婷;贾晓艳;刘萍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完全电视胸腔镜手术(cVATS)与腋下小切口肺叶切除术治疗肺癌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80例,按照手术方式分为完全电视胸腔镜肺叶切除术组(观察组)60例,腋下小切口肺叶切除术组(对照组)20例.统计2组患者手术时间、淋巴结清扫数目、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卧床时间、术后24和48 h引流量、术后留置引流管时间、术后住院天数.同时记录术后并发症和疼痛及止疼药物使用.结果 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置管时间、术后住院天数、术后疼痛评分和止痛药物使用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发生率在2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完全电视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具有降低创伤和出血量,减少术后患者疼痛的优点,是1种值得推荐的治疗肺癌的方式.
作者:雷乘强;文光锐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BMP-12在乳腺癌中的表达情况及与其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RT-PCR检测BMP-12 mRNA在乳腺癌细胞株中的表达情况;BMP-12在肿瘤原发病灶(n=108)和正常乳腺组织(n=29)中的表达情况采用实时定量PCR进行检测;免疫组化检测BMP-12蛋白在正常组织和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与正常乳腺组织和细胞系相比,BMP-12 mRNA在乳腺癌组织和乳腺癌细胞株中的表达水平下调;免疫组化显示BMP-12蛋白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较正常组织明显降低;预后好的乳腺癌患者BMP-12 mRNA表达水平较高;总生存期长患者比生存期短的患者BMP-12表达水平高.结论 BMP-12低水平表达与乳腺癌患者预后不良相关,BMP-12可能是乳腺癌的潜在预后指示因子.
作者:陈瑶琦;史晓舜;陈宇颂;陈婧仪;冯凤兰;李谨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局部晚期宫颈癌行腹腔镜下腹膜后淋巴结切除术的可行性及对临床的指导意义.方法 对30例经病理证实的局部晚期宫颈癌进行腹腔镜下盆腔淋巴结切除+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双附件切除术.结果 30例宫颈癌患者术后病理盆腔淋巴结转移18例,转移率60.0%;腹主淋巴结转移2例,转移率6.7%.共切除盆腔淋巴结1005枚,平均33.50枚;共切除腹主淋巴结305枚,平均10.17枚.手术时间1.5~3h,平均2.0h;出血量10 ~80ml,平均42 ml;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16~41 h,平均21 h;术后放疗开始时间:7~ 12天,平均9.4天;术后单纯淋巴囊肿4例,直径3 ~4 cm.放疗后出现下肢淋巴回流障碍1例;3例出现放射性直肠炎;1例行结肠造瘘;1例出现放射性膀胱炎.随访8 ~53个月,中位随访时间27个月,2例复发,复发率6.7%(2/30),6例死亡,死亡率20.0%(6/30),3年无瘤生存率72%,3年总体生存率75%.结论 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接受腹腔镜下淋巴结切除手术安全、可行,评估淋巴结状态精确,可以弥补FIGO临床分期存在的缺陷,切除转移淋巴结的同时对宫颈癌的个体化治疗具体指导意义.
作者:江维;曾四元;梁美蓉;肖剑;刘晖;钟美玲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肺结核合并肺癌的临床特点,并通过分析研究影像学检查在该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60例肺结核合并肺癌的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时选取同期收治的单纯肺结核患者60例为对照组,分析2组患者在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和CT影像学检查中的差异.结果 肺结核结合肺癌患者的吸烟史、胸痛、声音嘶哑和消瘦的比例均明显高于单纯肺结核组(P<0.05);同时,其CEA、CA125及非小细胞肺癌抗原的指标值也显著高于单纯肺结核组.2组患者的各项影像学特征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患者的吸烟史、胸痛、声音嘶哑和消瘦等临床特征,以及CEA、CA125和非小细胞肺癌抗原3种血清癌抗原在诊断肺结核合并肺癌中有参考价值;CT影像学检查在诊断该疾病中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商明群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 观察原位切开直视下取栓术治疗原发性肝癌(HCC)合并门静脉癌栓(PVTT)的临床疗效.方法 116例HCC合并Ⅱ型及Ⅲ型PVTT的患者施行手术治疗,其中56例行门静脉原位切开直视下取栓术(原位切开组),60例行传统手术方式取栓术(传统手术组),比较2组患者术后复发率、生存率及中位生存对间.结果 原位切开组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复发率分别为10.7%、23.2%、44.6%,传统手术组分别为25.0%、48.3%、83.3%,2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原位切开组术后1年复发率为94.6%,传统手术组为98.3%,2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原位切开组术后3个月、2年生存率分别为98.2%、3.6%,传统手术组分别为95.0%、1.7%,2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原位切开组术后6个月、1年生存率分别为89.3%、53.6%,传统手术组分别为45.0%、5.0%,2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原位切开组中位生存时间为12.8个月,传统组为5.3个月,2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全组患者未发生严重手术并发症及围手术期死亡.结论 与传统手术组相比,原位切开直视下取栓术可降低HCC合并PVTT患者的近期复发率,提高患者的近期生存率,延长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且安全可行.
作者:魏小勇;周存才;涂强;游骁翔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 采用唑来膦酸治疗绝经后乳腺癌患者骨质疏松,分析其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绝经后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实验组采用唑来膦酸联合来曲唑,对照组仅用来曲唑,测量2组患者治疗前后骨密度,进行VAS疼痛评分,观察并比较2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治疗后实验组患者LI-L4、Ward's三角、股骨颈的骨密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静息痛、前屈后伸痛、翻身痛的VA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且实验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发生发热2例,骨痛1例,总发生率15%,对照组发生率为10%,2组无明显差异,且均经对症治疗后缓解,无不良影响.结论 绝经后乳腺癌患者出现骨质疏松,采用唑来膦酸治疗,能够提高骨密度,缓解关节疼痛程度,且不良反应轻微,安全有效.
作者:蒋燕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 观察胃癌根治术应用不同麻醉方式术后患者疼痛程度的影响.方法 临床纳入实施胃癌根治术患者61例,根据术前麻醉方式的不同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研究组进行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对照组进行单纯全麻.采用Prince-Henr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术后6h、12h、18h、24h、48 h疼痛程度,术前、术中及术后分别比较两组患者血压情况、免疫抑制情况.结果 研究组术后6h、12 h、18 h、24h、48 h Prince-Henr评分分别为(2.79±1.29)、(2.21±0.79)、(1.76±0.98)、(1.18±0.96)、(0.58±0.53)分,对照组术后6h、12 h、18 h、24h、48 h Prince-Henr评分分别为(3.73±2.02)、(3.43±1.87)、(2.97±1.18)、(2.39±1.42)、(1.20±0.87)分,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研究组术中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分别为(109.25±10.45) mmHg、(67.32±7.23) mmHg,对照组术中SBP、DBP分别为(152.36±14.02) mmHg、(92.44±18.91) mmHg,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术前两组外周T淋巴细胞比较并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研究组CD3+、CD4+、CD8+、CD4+/CD8+等指标基本恢复至诱导前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较为显著,P<0.05;术前两组自然杀伤细胞比例比较无差异,P>0.05;术毕两组患者自然杀伤细胞比例均显著下降,其中对照组低于研究组,P<0.05;术后5d两组患者自然杀伤细胞水平有所上升,研究组程度更为显著,P<0.05.结论 胃癌根治术前采用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能够显著缓解患者术后疼痛,此外术中有稳定血压的作用,缩短免疫抑制时间,值得推广.
作者:冉德伟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 分析E-cad、vegf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化疗疗效及非小细胞肺癌发生发展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非小细胞肺癌手术切除的病理样本共计30例,对这30例非小细胞肺癌样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钙粘附蛋白E(E-cad)、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采用多西他赛联合顺铂治疗,分析治疗有效率(ORR)、无进展生存时间(PFS)以及检测E-cad和vegf的表达,分析E-cad、vegf表达与疗效的关系.结果 E-cad、vegf表达水平与患者的一般资料如年龄、性别、以及肿瘤特征如大小、侵袭深度,肿瘤分期及分化程度、是否转移等并不存在相关性(P>0.05);而淋巴受累组E-cad相对表达量明显下调、vegf相对表达量明显上调(P<0.05),而无淋巴受累组的相对表达量与正常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cad、vegf相对表达量明显上调与淋巴结受累转移的风险有关;多西他赛联合顺铂治疗后vegf高表达患者ORR为11.2%,PFS为2.1个月,均低于vegf低表达患者(ORR为46.3%.PFS为6.6个月)(P<0.05),E-cad高表达患者ORR为46.3%,PFS为6.6个月,与E-cad低表达患者(ORR为31.8%,PFS为3.5个月)(P<0.05).结论 E-cad、vegf相对表达量水平与非小细胞肺癌的淋巴结转移及预后有一定的相关性,预后与vegf表达呈负相关,vegf低表达者有效率较高;与E-cad呈正相关,E-cad高表达者有效率较高,但还需进一步分析.
作者:王迪进;李林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人乳头瘤病毒不同的基因分型在宫颈腺癌中的表达情况及其对宫颈腺癌预后的影响.方法 采用导流杂交的方法检测32例宫颈腺癌中HPV分型情况,分析不同的HPV基因分型与宫颈腺癌预后的关系.结果 宫颈腺癌中HPV阳性率为71.9%,其中HPV18阳性10例(43.5%),HPV16阳性8例(34.8%),其他型感染5例(21.7%),HPV感染与年龄相关,与其他临床病理因素无相关性,单因素分析显示宫颈腺癌的预后与FIGO分期、病理分级、淋巴结是否转移及HPV分型有关,多因素分析显示HPV分型是宫颈腺癌单独的预后因素.结论 HPV基因分型是宫颈腺癌单独的预后因素,HPV18型感染者比HPV16型感染者预后差.
作者:陈文学;邹学森;黄秀珍;陈芸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 观察含吉西他滨联合化疗方案治疗难治或复发非霍奇金淋巴瘤的疗效.方法 将76例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根据治疗过程中是否应用吉西他滨分为对照组(非吉西他滨组)和观察组(吉西他滨组)各38例.对比两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并比较B细胞与T细胞型难治复发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应用吉西他滨方案的疗效差异.结果 两组ORR及C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PR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年龄> 60岁患者ORR、CR及P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B细胞型患者ORR为42.86%,与T细胞型患者ORR 35.29%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Ⅲ~Ⅳ级不良反应中骨髓抑制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Ⅲ~Ⅳ级不良反应中胃肠道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难治或复发NHL患者应用含吉西他滨方案联合化疗,PR率优于不合吉西他滨方案,并且Ⅲ~Ⅳ级胃肠道反应发生率低.T细胞型患者应用含吉西他滨方案化疗可得到与B细胞型相当疗效.
作者:苏保雄;梁璐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替吉奥胶囊化疗同步三维适形放疗(3DCRT)治疗术后复发直肠癌(RCC)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60例复发直肠癌患者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30例.2组都采用三维适形放疗治疗,研究组采用三维适形放疗同步替吉奥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研究组有效率为73.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0.00%(x2=6.79,P<0.05).研究组的中位无病进展时间(PFS)为11.2个月,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7个月(P<0.05).研究组大体肿瘤体积(GTV)、计划靶区(PTV)、V20、小肠V20、心脏V40、放疗体积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2组脊柱体积无明显差异(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Ⅲ、Ⅳ度中性粒细胞下降率分别为20.0%、3.3%,恶心呕吐率分别为30.0%、6.6%,腹泻率分别为23.3%、3.3%,研究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三维适形放疗同步替吉奥化疗治疗直肠癌术后复发的疗效确切,但其Ⅲ/Ⅳ级血液学毒性及胃肠道反应发生率高于单纯应用三维适形放疗.
作者:谢小街;杨尚凌;黄凤梅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培美曲塞联合奥沙利铂化疗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100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将10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化疗方法,即应用吉西他滨联合奥沙利铂化疗.观察组采用培美曲塞联合奥沙利铂化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生活质量,血清糖类抗原(CA) 125及癌胚抗原(CEA)水平变化,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临床有效率为40.0%,对照组为34.0%,两组有效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临床控制率为80.0%,对照组临床控制率为74.0%,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体质量为(71.9±5.1)kg,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66.9±3.1)kg,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治疗后卡氏评分为(86.4±5.7)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75.4±4.7)分,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治疗后血清CEA含量为(10.2±6.1)μg·L-1,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19.3±5.9)μg·L-1,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治疗后CA125含量为(38.8 ±3.2)U·mL-1,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49.3±2.1)U·mL-1,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培美曲塞联合奥沙利铂化疗对患者生活质量的恢复具有显著作用.
作者:杨华;蔡卓倩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 观察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癌患者临床及内镜下变化,检测其HP感染程度,分析它们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癌患者,观察其临床及内镜下变化,检测其HP感染程度,分析它们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胃癌患者Hp感染率占70%,慢性萎缩性胃炎Hp感染率占50%,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Hp感染率占3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癌患者出现腹胀、腹痛、恶心、呕吐、出血、体重下降等临床表现的发生率均高于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胀者的Hp感染率(72.7%)高,体重下降者Hp感染率(42.1%)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癌患者溃疡、肿块、出血的发生率高于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Hp感染率上,有溃疡表现者Hp感染高占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临床上表现为腹胀、体重减轻等消化道症状的患者应进行胃镜检查,观察是否存在溃疡等表现,并及时仔细筛查是否存在Hp感染.
作者:张强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乳腺X线检查质量控制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行乳腺X线检查的乳腺癌患者83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是否进行质量控制将其分为观察组45例及对照组38例.对两组患者乳腺X线检查结果与病理结果的诊断符合率进行分析与比较.结果 观察组诊断符合率为91.11%,对照组诊断符合率为73.68%,观察组诊断符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内各年龄段诊断符合率比较无显著差异,组间比较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T3+T4期诊断符合率均显著高于T1 +T2期(P<0.05).观察组各个病理分期诊断符合率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淋巴结转移情况诊断符合率为73.33%,显著高于对照组(50.00%)(P<0.05).观察组非甲级片产生率为4.44%,明显低于对照组(15.79%)(P<0.05).结论 乳腺X线检查质量控制对于提高乳腺癌诊断准确率具有积极的意义,值得临床广泛开展.
作者:张学勤;余浩;李逢春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高压氧联合同步放化疗对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的近期疗效及放射性脑病的影响.方法 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3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8例:观察组给予高压氧联合同步放化疗,对照组给予同步放化疗,比较分析两组的近期疗效和放射性脑病.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8.89%和77.78%,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放射性损脑病总发生率分别为5.56%和16.67%,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高压氧联合同步放化疗治疗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可以降低放射性脑病的发生.
作者:杨灵;宋伟平;袁传平;丁伟;龚小宝;林鹏;龚晓红;周振远 刊期: 2016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