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生军
目的 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水平与原发性肝癌发生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确诊为原发性肝癌患者219例,根据是否存在糖尿病分为肝癌糖尿病组和肝癌非糖尿病组,分析糖尿病与原发性肝癌的相关性.结果 原发性肝癌患者中糖尿病的发生率显著高于非肿瘤组患者,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因素并未导致糖尿病发病率差异(P>0.05).肝癌糖尿病组患者与肝癌非糖尿病组患者的年龄、饮酒、HBV感染、肿瘤直径大小、肿瘤分期以及发生转移有明显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者患者的性别、是否肝硬化无明显差异(P>0.05).患者的年龄、饮酒、HBV感染以及糖尿病均具意义(P<0.05),但2型糖尿病可显著升高原发性肝癌的发生风险,推测2型糖尿病为原发性肝癌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2型糖尿病为原发性肝癌的独立危险因素,可能在原发性肝癌的发生发展中具重要作用.
作者:王星;顾明君;马俊花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直肠癌术后早期进行肠内营养的效果.方法 对直肠癌手术患者术后分别进行早期肠内营养和常规营养,观察2组患者出现早期肠梗阻、延长型肠梗阻、后期肠梗阻的情况;比较2组患者的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住院时间;比较2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早期肠内营养组早期肠梗阻发生率为3.3%,延长型肠梗阻发生率为3.3%,后期肠梗阻发生率为6.7%,总发生率为13.3%,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早期肠内营养组患者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ICU时间、住院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早期肠内营养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10.0%,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早期肠内营养组术后的躯体功能、角色功能、情绪功能、认知功能、社会功能等方面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结论 对直肠癌根治术患者术后行早期肠内营养,能够降低早期、延长型、后期肠梗阻的发生率,促进患者行直肠癌根治术后的首次排气、排便,缩短其ICU时间、住院时间,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作者:秦禄武;何龙海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 采用唑来膦酸治疗绝经后乳腺癌患者骨质疏松,分析其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绝经后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实验组采用唑来膦酸联合来曲唑,对照组仅用来曲唑,测量2组患者治疗前后骨密度,进行VAS疼痛评分,观察并比较2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治疗后实验组患者LI-L4、Ward's三角、股骨颈的骨密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静息痛、前屈后伸痛、翻身痛的VA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且实验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发生发热2例,骨痛1例,总发生率15%,对照组发生率为10%,2组无明显差异,且均经对症治疗后缓解,无不良影响.结论 绝经后乳腺癌患者出现骨质疏松,采用唑来膦酸治疗,能够提高骨密度,缓解关节疼痛程度,且不良反应轻微,安全有效.
作者:蒋燕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检测血清降钙素原在乳腺癌术后发热患者中的变化,并分析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采取回顾性方法对80例乳腺癌发热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且依据患者的临床症状与病原学的检查情况将其分为病原学阳性组与发热原因不明组以及临床诊断感染组,检测3组血清中降钙素原的表达水平,分析其临床应用价值.结果 病原学阳性组降钙素原含量为(7.8±2.1) ng/mL,临床诊断感染组降钙素原含量为(2.6±0.6) ng/mL,发热原因不明组降钙素原含量为(0.5±0.1) ng/mL,3组间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是否绝经、是否淋巴结转移和发热程度以及不同化疗方案各组中≤0.5 ng/mL、0.5~2.0 ng/mL、2.1 ~ 10.0 ng/mL、>10.0 ng/mL的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原学阳性组降钙素原含量阳性表达率高于临床诊断感染组、发热原因不明组,3组降钙素原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临床中检测血清中降钙素原对乳腺癌术后发热性质能进行较好地鉴别与诊断,且该指标检测并不受患者的年龄和绝经状况以及淋巴结是否转移与发热程度以及不同化疗方案等因素影响,临床应用价值高.
作者:陈飞;李俊;程丹;余婷婷;贾晓艳;刘萍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完全电视胸腔镜手术(cVATS)与腋下小切口肺叶切除术治疗肺癌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80例,按照手术方式分为完全电视胸腔镜肺叶切除术组(观察组)60例,腋下小切口肺叶切除术组(对照组)20例.统计2组患者手术时间、淋巴结清扫数目、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卧床时间、术后24和48 h引流量、术后留置引流管时间、术后住院天数.同时记录术后并发症和疼痛及止疼药物使用.结果 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置管时间、术后住院天数、术后疼痛评分和止痛药物使用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发生率在2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完全电视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具有降低创伤和出血量,减少术后患者疼痛的优点,是1种值得推荐的治疗肺癌的方式.
作者:雷乘强;文光锐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血液流变学相关指标的检测价值.方法 收取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119例作为观察组,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同时收取同期健康体检的人群82例作为对照组,对2组的血液流变学指标检测结果进行观察与比较.结果 恶性肿瘤患者全血粘度以及纤维蛋白原含量与健康体检人群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血浆黏度、红细胞沉降率及血小板粘附率均远高于健康体检人群,血细胞比容远低于健康体检人群,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转移组患者血浆粘度及红细胞沉降率均明显高于非转移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其他血液流变学指标方面,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恶性肿瘤患者的血浆黏度明显降低,血细胞比容明显升高,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其他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方面,治疗前后尚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血液存在明显高凝状态,因此血液流变学指标对于评价肿瘤发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王晓亮;郑伟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培美曲塞联合奥沙利铂化疗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100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将10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化疗方法,即应用吉西他滨联合奥沙利铂化疗.观察组采用培美曲塞联合奥沙利铂化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生活质量,血清糖类抗原(CA) 125及癌胚抗原(CEA)水平变化,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临床有效率为40.0%,对照组为34.0%,两组有效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临床控制率为80.0%,对照组临床控制率为74.0%,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体质量为(71.9±5.1)kg,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66.9±3.1)kg,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治疗后卡氏评分为(86.4±5.7)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75.4±4.7)分,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治疗后血清CEA含量为(10.2±6.1)μg·L-1,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19.3±5.9)μg·L-1,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治疗后CA125含量为(38.8 ±3.2)U·mL-1,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49.3±2.1)U·mL-1,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培美曲塞联合奥沙利铂化疗对患者生活质量的恢复具有显著作用.
作者:杨华;蔡卓倩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 观察阴道镜多点活检与宫颈冷刀锥切术在诊断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GIN)Ⅲ级以及早期宫颈癌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经阴道镜活检病理诊断为CIN或早期宫颈癌的患者共112例,所有患者均于LEEP下行宫颈锥切术,术后将组织送检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分析结果与阴道镜多点活检的差异.结果 以宫颈冷刀锥切术为准,CIN Ⅰ级患者23例,CINⅡ级患者38例,CINⅢ级患者34例,原位癌患者11例,浸润癌患者6例.对比阴道镜多点活检病理结果,发现结果相符合67例,不符合45例.其中,诊断不足有21例,诊断过度有24例.112例患者中,经诊断为宫颈浸润癌者11例,阴道镜多点活检漏诊率8.6%;宫颈冷刀锥切术的术中出血量、出血时间等指标显著低于阴道镜多点活检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宫颈冷刀锥切术出现术中出血、术后出血、术后子宫粘连等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阴道镜多点活检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阴道镜多点活检在诊断CIN特别是CINⅢ级时存在较大的局限性,而通过联合宫颈冷刀锥切能够提高早期宫颈癌患者诊断的准确率,从而有效避免了隐匿性宫颈癌的临床漏诊,可以作为对宫颈癌进一步诊断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作者:乌云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 比较CT与MRI诊断鞍区常见肿瘤的临床价值,以期为临床鞍区肿瘤的诊断提供参考.方法 收取确诊为鞍区肿瘤的患者81例对其CT及MRI等影像学诊断结果及病理学诊断结果进行比较与分析,判断两种方法的诊断价值.结果 CT诊断鞍区肿瘤肿瘤检出率为71.60%,MRI诊断鞍区肿瘤检出率为82.72%,MRI检查略高于CT检查,无统计学差异(P>0.05).垂体腺瘤、脑膜瘤的MRI检出率均明显高于CT检查,颅咽管瘤CT检出率明显高于MRI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于病理类型不同,CT、MRI检查对于鞍区肿瘤均可显示出不同的影像学特征.结论 CT与MRI对鞍区肿瘤临床诊断价值相当,可能与肿瘤具体病理类型密切相关,因此常规使用两种方法进行联合检测可能获得更佳的辅助诊断效果.
作者:边媛;张阿萌;康眼训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 研究胸腔镜下胸膜固定术治疗肺癌伴恶性胸腔积液的临床疗效及其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接受胸腔镜下胸膜固定术治疗的50例肺癌伴恶性胸腔积液患者作为治疗组,选取同期接受胸腔闭式引流并注入粘连剂等方法的5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临床有效率,治疗前后胸腔积液蛋白定量、白细胞计数及住院时间,观察随访期间复发及毒副作用.结果 治疗组临床缓解率为96.00%,高于对照组的72.00% (P <0.05).治疗组治疗后蛋白定量改善、引流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随访治疗组的复发率为2.00%、胸膜包裹肥厚总发生率为8.00%,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22.00%、24.0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胸腔镜下胸膜固定术治疗肺癌伴恶性胸腔积液疗效显著,在改善肺癌伴胸腔积液总蛋白定量、减少复发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作者:吴中权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胸腔镜手术对周围肺结节的诊断与治疗价值.方法 选择周围肺结节患者105例,分别采用VATS和肺穿刺活检对周围肺结节患者进行明确诊断,对比2种诊断方法的准确率.对病理诊断为肺癌的患者进行肺癌根治手术,将采用VATS的患者纳入VATS根治组,将采用肺穿刺活检患者纳入开胸手术组,对比2组患者的疗效.结果 肺穿刺活检组明确诊断49例,准确率为81.7%;VATS组患者全部明确诊断,准确率为100.0%.2种方法对肺结节诊断的准确率和并发症存在统计学差异,P <0.05.VATS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下床活动时间和VAS评分明显低于开胸组患者,P<0.05;手术时间、清扫淋巴结个数和术后引流量方面2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VATS对肺周围结节的诊断准确率高,可作为首选的诊断方法.VATS对肺周围恶性结节的治疗效果与传统开胸手术相当,但是VATS创伤小、恢复快,可降低患者疼痛,是治疗肺周围恶性结节值得推荐的手术方法.
作者:赖海银;陈梦君;马骏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Ⅲ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采用同步放化疗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外周血VEGF、生存期的影响.方法 按照随机抛硬币法将74例Ⅲ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分组为对照组(序贯放化疗)与观察组(同步放化疗),分别为37例.随访6 ~ 60个月,平均为(42.6±9.4)个月.统计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生存时间及治疗期间所产生的不良反应,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VEGF水平.结果 观察组临床治疗有效率为67.57%,明显高于对照组(48.65%),P<0.05;观察组平均生存时间为(19.9±4.1)个月,明显长于对照组[(12.5±3.4)个月],P<0.05.两组主要不良反应为消化道反应和骨髓抑制剂放射性食管炎,但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P>0.05.治疗后,观察组外周血VEGF水平较治疗前显著下降,对照组较治疗前显著升高,两组患者改善程度与治疗前比较,P<0.05;然而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应用同步放化疗治疗Ⅲ期非小细胞肺癌疗效显著且安全;此外,同步放化疗可降低患者因化疗所诱导的外周血VEGF表达,从而降低患者外周血VEGF水平,抑制肿瘤增殖及转移.
作者:年亮;胡海峰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洋槐蜂蜜对鼻咽癌患者放射性口腔粘膜炎的防治作用.方法 将72例根治性放射治疗的鼻咽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口腔护理和健康宣教,研究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含服洋槐蜂蜜,10ml/次,3次/日,直至放疗结束后8周;按照NCI-CTCAE v3.0和文献报道的方法观察和评价两组患者急慢性放射性口腔粘膜炎情况.结果 ①两组患者基本临床特征匹配(均P >0.05);②72例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急性口腔粘膜炎,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重度口腔粘膜炎的发生率从41.67%下降至19.44%,P=0.0407;急性口腔粘膜炎出现时间从(20.78±6.06)天延迟至(23.14±6.21)天,P=0.107;③对照组和研究组慢性口腔粘膜炎的发生率分别为25.0% (9/36)和11.1%(4/36),P=0.1255.结论 洋槐蜂蜜可减少鼻咽癌患者重度急性放射性口腔粘膜炎的发生,值得进一步探索.
作者:赖敏栋;熊淑萍;刘蓉;张慧卿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替吉奥胶囊化疗同步三维适形放疗(3DCRT)治疗术后复发直肠癌(RCC)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60例复发直肠癌患者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30例.2组都采用三维适形放疗治疗,研究组采用三维适形放疗同步替吉奥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研究组有效率为73.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0.00%(x2=6.79,P<0.05).研究组的中位无病进展时间(PFS)为11.2个月,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7个月(P<0.05).研究组大体肿瘤体积(GTV)、计划靶区(PTV)、V20、小肠V20、心脏V40、放疗体积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2组脊柱体积无明显差异(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Ⅲ、Ⅳ度中性粒细胞下降率分别为20.0%、3.3%,恶心呕吐率分别为30.0%、6.6%,腹泻率分别为23.3%、3.3%,研究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三维适形放疗同步替吉奥化疗治疗直肠癌术后复发的疗效确切,但其Ⅲ/Ⅳ级血液学毒性及胃肠道反应发生率高于单纯应用三维适形放疗.
作者:谢小街;杨尚凌;黄凤梅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 观察三维适形放射治疗(3DCRT)结合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BRT)方法推量的照射方法,对局部晚期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方法 对47例局部进展期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采用CT模拟定位,TPS计划上勾画靶区,常规3~5野照射,PTV剂量达到46~60 Gy后,针对肺部病灶采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方法加量5~6 Gy ×3F~4F,肺部肿瘤等效生物剂量(BED)达到72 ~ 86 Gy.结果 47例患者全部完成治疗,仅1例出现Ⅲ度放射性肺炎,无严重晚期放射性肺炎发生.完全缓解率为78.7%(CR 37例),部分缓解率为14.9%(PR 7例),稳定率6.4%(NC 3例),总有效率(CR +PR)为93.6%.1年局控率为95.7% (45/47),2年局控率为80.9% (38/47).1、2、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76.6%、51.1%、31.9%.结论 局部晚期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采用3DCRT结合SBRT的放射治疗方式,发生严重放射性肺炎几率低,局控率好.
作者:李爽;罗海峰;李晶晶;杨继元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术前诊断评估及临床治疗对肝内胆管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肝内胆管癌患者106例,所有患者行术前诊断评估,并对治疗后影响预后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肝内胆管癌患者超声检查、CT检查以及MRI检查准确率分别为78.2%、86.8%和9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辅助检查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CA19-9、ALT以及淋巴结转移与预后相关(P<0.05),患者的性别、年龄、肝硬化、白蛋白以及合并结石与预后无关(P>0.05).106例肝内胆管癌总生存影响因素行Cox回归分析发现,手术方式、淋巴结转移、CA19-9、AJCC分期、肿瘤多发以及谷丙转氨酶为肝内胆管癌患者长期生存不良预后因素.肝内胆管癌采用根治术后1年、3年以及5年生存率显著高于非根治手术或保守非手术治疗,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肝内胆管癌患者术前完善各项相关检查,对疾病准确诊断评估具参考价值,根治性手术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预后.
作者:龚程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乳腺X线检查质量控制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行乳腺X线检查的乳腺癌患者83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是否进行质量控制将其分为观察组45例及对照组38例.对两组患者乳腺X线检查结果与病理结果的诊断符合率进行分析与比较.结果 观察组诊断符合率为91.11%,对照组诊断符合率为73.68%,观察组诊断符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内各年龄段诊断符合率比较无显著差异,组间比较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T3+T4期诊断符合率均显著高于T1 +T2期(P<0.05).观察组各个病理分期诊断符合率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淋巴结转移情况诊断符合率为73.33%,显著高于对照组(50.00%)(P<0.05).观察组非甲级片产生率为4.44%,明显低于对照组(15.79%)(P<0.05).结论 乳腺X线检查质量控制对于提高乳腺癌诊断准确率具有积极的意义,值得临床广泛开展.
作者:张学勤;余浩;李逢春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乌拉地尔配合腔内修复术治疗Stanford B型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Stanford B型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37例,经主动脉CT血管造影(CTA)确诊后,对患者行胸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手术前、中以及后期均采用乌拉地尔配合控制术中血压.结果 37例手术均成功完成,手术成功率100%.术后随访1年,其中术后2个月因再发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死亡1例,术后6个月因腹主动脉夹层而接受外科手术1例,其余患者预后状态良好,随访1年患者的存活率为97.3%.结论 稳定的血压结合精准的腔内修复是治疗Stanford B型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成功的关健.采用乌拉地尔配合腔内修复术治疗Stanford B型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安全、有效,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作者:曹生军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调强放疗对头颈部肿瘤患者甲状腺功能的影响.方法 40例头颈部恶性肿瘤(不包括甲状腺来源的恶性肿瘤),接受调强适形放射治疗,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放疗前及放疗后3、6、12、18及24个月的T3、T4以及TSH水平.结果 40例头颈部非甲状腺癌的恶性肿瘤患者中,放疗后3、6、12、18及24个月T3、T4下降及TSH升高分别有1例(2.5%)、3例(7.5%)、5例(12.5%)、7例(17.5%)和10例(25%),其中2例(5%)伴有轻度的表情淡漠等临床症状,给予补充甲状腺素治疗后好转.结论 调强放射治疗可导致甲状腺功能不同程度的改变,且随着随访时间的延长,甲状腺功能损伤发生率呈增高趋势,应引起临床关注.
作者:段训凰;廖立潇;段飞;王璐;邓建华;龚敏勇;曾灵芝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 分析成人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LCH)的放射治疗(RT)效果合并文献复习.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检查确诊的1例成人LCH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放射治疗效果.结果 病理检查提示:“C7椎体”骨与软组织中见淋巴细胞、浆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巨噬细胞及多核巨细胞浸润,血管丰富,充血出血,伴纤维组织增生.免疫组化标记显示:病变中含有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T和B淋巴细胞及浆细胞.骨组织脱钙后见类似病变及细胞免疫表型.确诊后给予前后路联合颈7椎体切除椎管减压+肿瘤切除病检+前路钢板、钛网植骨固定+后路颈7椎体附件切除椎弓根钉内固定术和放射治疗.术后予瘤床区(P-CTV)放射治疗,瘤床区(P-CTV)放疗剂量:200 cGy/f,1次/天,5次/周,共予(P-CTV)放疗剂量:2 200 cGy/11f.患者症状达到基本缓解,照射部位无放射治疗的副作用出现.结论 放射治疗可以有效治疗成人LCH.即使是低RT剂量疗效也很好,而且副作用少.
作者:张蓓蓓;高春玲;王笑良;陈金平;章志勇 刊期: 2016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