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渝
目的:探究影响食管癌患者术后呼吸系统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食管癌术后发生呼吸系统并发症(观察组)与未发生呼吸系统并发症(对照组)的食管癌患者各32例,术前均进行血常规、心电图以及各器官功能检查,并监测各项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平均年龄高于对照组[(66.64±12.66)岁VS(54.43±10.73)岁];手术时间也较对照组长;术前肺功能检查结果表明,发生呼吸系统并发症的患者MVV%、FEV1%得分[(49.64±5.43)、(38.42±4.97)分]明显低于未发生呼吸系统并发症患者的[(80.36±6.11)、(68.24±4.55)分],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前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81.3%、46.9%,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年龄、吸烟史、术前并发症、术后并发症个数、呼吸衰竭合并各类疾病、手术时间以及术后吻合口瘘等,均为影响患者术后呼吸系统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卢伟;林刚;林巍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区域性缓释化疗对胃癌手术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将42例胃癌患者分为A、B两组,两组都进行常规胃癌根治术,其中,A组为20例,采取在瘤床和沿淋巴结引流途径多点植入氟尿嘧啶缓释剂共计700 mg;B组为22例,采取常规治疗。观察A、B两组的不良反应、安全性和疗效。结果与B组相比, A组局部复发率有所降低(P<0.05);两组患者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差别不大,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血常规和肝肾功能差别不明显,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对胃癌手术患者区域性缓释化疗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对患者局部复发有一定的预防作用,可以有效地提高患者的远期生存率。
作者:苏卓彬;杨永江;陶雯璇;李磊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吡喃阿霉素术中黏膜下注射与术后早期膀胱灌注预防浅表膀胱癌部分切除术后复发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浅表膀胱癌部分切除术后6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应用吡喃阿霉素方式方法的区别分为观察A组32例,观察B组36例,观察A组术中给予吡喃阿霉素膀胱黏膜下注射,而观察B组则在术前6 h内和术后1周给予术后早期的吡喃阿霉素膀胱灌注。2组患者均在术后2周给予常规吡喃阿霉素常规膀胱灌注。对患者术后情况进行记录和对比分析,随访期3年。结果观察B组术后血尿平均天数为(1.8±0.8)天,其中3例出现鲜红色血尿,其余均为淡红色血尿;观察A组术后血尿平均天数为(5.9±1.3)天,患者均出现过鲜红色血尿,并伴有絮状组织。2组患者术后血尿天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82,P<0.05。2组患者3年随访期内复发情况组间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吡喃阿霉素术中黏膜下注射和术后早期膀胱灌注都能显著降低浅表膀胱癌部分切除术后的复发率,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吡喃阿霉素术后早期膀胱灌注对减少术后血尿时间更具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刘正清;郭立丽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通过单操作孔胸腔镜下手术( VATS)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4年5月行单操作孔胸腔镜下手术治疗的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110例(观察组),与同期胸腔镜辅助小切口(video-assisted mini-thoracotomy,VAMT)肺叶切除术的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110例(对照组),分别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引流管留置时间、术后总引流量、淋巴结清扫数目、术后并发症、术后疼痛程度等。结果2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死亡病例。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淋巴结清扫数目以及术后并发症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出血量、术后总引流量、引流管放置天数和术后疼痛(术后第1~3天)评分均小于对照组( P<0.05)。结论单操作孔胸腔镜下手术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疗效肯定,比VAMT创伤小,更易于恢复,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李贲;郭志敏;周斌;王云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初发急性白血病患者凝血功能的改变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分析142例初发急性白血病患者(除外急性早幼粒性白血病)的临床资料,包括出血的发生情况,凝血酶原时间( PT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血浆纤维蛋白原( FIB)、血浆凝血酶时间( TT)及 D-二聚体( D-D)等凝血指标的异常情况,采用Logistc线性回归分析判断影响凝血指标的主要因素。结果142例初发急性白血病患者中共118例凝血指标异常,凝血指标异常率为83.1%。无凝血异常的患者出血的发生率为58.3%,凝血指标异常患者中出血的发生率达77.5%。 Logistic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初诊时原始细胞的比例是影响凝血指标的主要危险因素(χ2=4.967,OR=0.040,P=1.139),而年龄、性别、白血病类型、初诊时白细胞数目、细胞遗传学等因素与凝血指标异常无明显相关性。结论大部分初发急性白血病患者均存在凝血功能的异常,出血的风险与凝血指标异常的数目存在正相关关系,而初诊时原始细胞的比例是影响凝血指标异常的主要因素,临床应根据患者初诊时原始细胞的比例、异常的凝血指标判断患者出血风险,以做好防治工作。
作者:唐晓钰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宫颈特殊染色技术( FRD)检测宫颈异常病变( CINⅡ+)的临床价值。方法对1652例妇科门诊的患者做常规妇科内诊检查后,进行宫颈特殊染色,然后采集宫颈脱落细胞采用液基薄层技术制片。 FRD宫颈特殊染色阳性和(或)液基细胞学结果≥ASC-US者,行阴道镜检查,根据阴道镜下改变和醋酸白染色结果取活检,并以组织病理学结果为诊断标准。结果与活检病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FRD宫颈特殊染色的CINⅠ诊断符合率为66.7%、CINⅡ为75%、CINⅢ为80%、浸润癌为100%;以组织病理CINⅡ为标准,宫颈特殊染色的敏感性为79.2%,特异性为72.7%,准确性为80.4%。结论 FRD宫颈特殊染色的准确性较高,且操作简便,诊断全面,结果直观,判读容易,可有效筛查出宫颈癌前病变的可疑人群,提高临床诊断率。
作者:甘涛;柯国女;吴晓霞;李明琛;杨媛嘉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多西他赛联合奥沙利铂±替吉奥治疗局部晚期不可切除的低分化胃癌患者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50例局部晚期不可切除的低分化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案分为2组,每组75例患者。治疗组1:多西他赛+奥沙利铂( DOCOX组)=多西他赛60 mg/m2+奥沙利铂130 mg/m2,每21天为1个周期。治疗组2:多西他赛+奥沙利铂+替吉奥( DOCOX+G)=DOCOX+替吉奥首次剂量400 mg/m2,后改为250 mg/m2,每7天为1个周期。以无进展生存期( PFS)为研究首要目标。缓解率,响应时间和安全的持续时间为次要研究目标。结果DOCOX组和DOCOX+G组:胃癌比例分别为44%、41%,胃食管交界处癌变分别为51%、55%。两种癌变皆有的比例分别为5%和4%。缓解速度分别为26.5%和38.0%。中位无进展生存期:4.7和5.1个月(95%可信区间(CI)3.0~5.6/4.3~5.9);1年生存率:39.1%和33.0%,中位总生存期:8.5和9.4个月;反应时间中位数:7.3和5.6个月。3~4级治疗相关的不良事件(%)包括中性粒细胞减少(50%,44%),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13%,19%),腹泻(12%,17%),疲劳(12%,17%)和白细胞减少症(7%,14%)。结论两药联合方案治疗疗效并不差于三药方案,并且不良反应可耐受,更适合老年患者,值得进一步研究。
作者:陈浮;王璐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CBCT(锥形束CT)在测量腹部肿瘤放疗摆位误差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接受三维适形放疗的腹部肿瘤患者30例,每次放疗前进行CBCT扫描并与计划CT图像匹配,获得线性方向及旋转方向的摆位误差,校正摆位误差后行再次CBCT扫描,分别记录每次纠正后的摆位误差并进行分析。结果30例患者总共进行CBCT扫描674次,纠正前线性方向及旋转方向的摆位误差分别为(0.685±1.419) mm、(2.115±4.271) mm、(-1.5032±2.968) mm、(0.561±1.030)°、(-0.169±1.202)°、(-0.461±0.722)°,纠正后分别为(0.004±0.462)mm、(-0.328±0.957) mm、(-0.118±1.001)mm、(0.117±0.392)°、(0.128±0.025)°、(0.004±0.407)°,纠正后较纠正前摆位误差显著减小,且纠正前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腹部肿瘤患者每次行三维适形放疗前行CBCT扫描获得摆位误差且对其校正,可明显提高放疗部位的几何精确度,从而提高放疗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黄娜;康盛伟;秦远;冯玺;张德康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不同治疗方案对超高龄胃癌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年龄在70岁以上并可行根治术的胃癌患者80例,依据其使用的治疗方案将其分为手术治疗组与支持治疗组,对各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治疗效果及生存情况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手术治疗组3年及5年生存率分别为44.44%与35.56%,支持治疗组3年及5年生存率分别为5.71%与0。结论手术治疗在超高龄胃癌患者中也可以应用,可以有效延长高龄胃癌患者的生命。
作者:郭灿;向江琳;邹中辉;章伟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TE与TEC方案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中的近期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将200例乳腺癌患者随机分为TE组和TEC组,各为100例。 TE组采用TE方案进行治疗,TEC组采用TEC方案治疗。记录和比较分析2组的近期疗效( CR、cCR、pCR、PR、PD、SD)及不良反应(血红蛋白减少、血小板减少、粒细胞减少、胃肠道反应、脱发)。结果TE组和TEC组患者的CR、cCR、pCR、PR、SD、PD的比率分别为81%、67%、14%、12%、6%、1%与79%、69%、10%、13%、7%、1%,2组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TE组和TEC组胃肠道反应的发生率分别为51%和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9188,P=0.0001);TE组和TEC组粒细胞减少的发生率分别为20%和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383,P=0.0373);TE组和TEC组的血红蛋白减少、血小板减少、脱发的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TE与TEC方案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中的近期疗效大致相当,但TE方案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林力生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苦参碱及联合顺铂对宫颈癌SiHa细胞中TSLC1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以人宫颈癌细胞株SiHa细胞株为试验材料,采取甲基偶氮唑蓝法检测并计算细胞抑制率。采取实时荧光逆转录聚合酶联反应法分析TSLC1 mRNA基因表达情况。结果顺铂、苦参碱联合顺铂均可显著抑制SiHa细胞体外增殖,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随着用药浓度的增加,抑制作用增强,不同浓度两两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细胞抑制率高于苦参组、顺铂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用药后,TSLC1基因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浓度的增加,影响效果更强,组间不同浓度两两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高于顺铂组、苦参碱组,同浓度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顺铂组与苦参碱组同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苦参碱及联合顺铂对宫颈癌SiHa细胞中TSLC1基因表达有抑制作用,且与药物浓度呈剂量依赖性。
作者:王蕾;王纯雁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探究MSCT对肺炎型肺癌与局灶性肺炎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肺炎型肺癌患者和40例局灶性肺炎患者的MSCT影像学资料及临床资料。结果肺炎型肺癌中31例(77.5%)有血管集束征,16例(40.0%)有胸膜凹陷,26例(65.0%)有细短毛刺,7例(17.5%)有粗长毛刺,25例(62.5%)有空泡征,21例(52.5%)有支气管充气现象,29例(72.5%)有磨玻璃密度,36例(90.0%)显示瘤体。局灶性肺炎中3例(7.5%)有血管集束征,5例(12.5%)有胸膜凹陷,7例(17.5%)有细短毛刺,29例(72.5%)有粗长毛刺,9例(22.5%)有空泡征,7例(17.5%)有支气管充气现象,8例(20.0%)有磨玻璃密度,5例(12.5%)显示瘤体。肺炎型肺癌患者与局灶性肺炎患者的MSCT影像表现比较具有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SCT对肺炎型肺癌与局灶性肺炎的鉴别诊断有重要作用。
作者:曾琼;王志明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保留迷走神经干对早中期食管贲门癌切除术患者的疗效及预后影响。方法将120例早中期食管贲门癌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切断迷走神经干)和观察组(保留迷走神经干),每组各60例,观察和比较两组术后首次排气、首次排便时间,术后胃肠激素水平变化情况,术后1个月食管体部及胃的静息压变化情况,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均明显缩短,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术后胃酸分泌量、胃泌素水平均明显降低,胰多肽水平显著提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术后1个月食管体部静息压明显升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术后返酸、嗳气、胸骨烧灼感等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降低,P<0.05。结论保留迷走神经干能够提高早中期食管贲门癌切除术患者的预后质量,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有效保护患者术后消化功能。
作者:车金泽;季福建;刘选文;赵阳;房学东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合并糖尿病胃癌患者的代谢特点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64例合并糖尿病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患者性别、年龄、体重指数,糖尿病、收缩压和舒张压、总胆固醇和基线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无显著差异。有无合并糖尿病的胃癌患者其年龄无组间差异,但是合并 DM胃癌患者的体重、BMI、空腹血糖( FPG)、糖化血红蛋白( HbA1c)、甘油三酯( TG)、高密度脂蛋白( HDL)、游离脂肪酸( FFA)水平显著高于无DM患者;其余代谢指标无差异。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分期、肿瘤浸润程度和淋巴结转移与糖尿病呈正相关。结论合并糖尿病胃癌患者的代谢显著紊乱;糖代谢异常与胃癌的分期、浸润、转移呈正相关性。
作者:程奎;张娟;胡淑芳;荣太梓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比较腹腔镜及开腹宫颈癌根治术的临床疗效及术后患者生活质量。方法将152例早期宫颈癌患者随机分为开腹组与腔镜组,每组各76例。开腹组接受传统经腹宫颈癌根治术,腔镜组接受腹腔镜宫颈癌根治术。观察并比较2组患者手术情况、术后1~5年生存率及癌症治疗功能总体评价量表( FACT-G)评分情况。结果与开腹组相比,腔镜组手术时间长(P<0.05),但出血量较少(P<0.05),淋巴结清扫数目较多(P<0.05),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较少(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P<0.05)。2组术后1~5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与年龄、性别、手术方法和术后并发症无显著相关性(P>0.05);腔镜组术后1~5年FACT-G评分高于开腹组,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手术与开腹手术治疗早期宫颈癌的疗效相当,但术后短期及长期生存质量腹腔镜手术显著优于开腹手术。
作者:宋丰杰;刘文杰;刘凌玉;李雷;谭先杰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组织学分类和分子分类在乳腺癌病理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745例乳腺癌患者组织切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检验,分别进行组织学分类、病理学分类和分子分类,比较各自的分类特点。结果745例分为5种分子亚型:235例管腔A型,95例管腔B型,141例表皮生长因子受体过表达型,142例三阴性型,132例未分类。结论乳腺癌组织学分类与分子分类相关。联合组织学分类和分子分类,有助于指导乳腺癌的诊断和治疗。
作者:肖永波;张晓;黄小杏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评价姑息治疗晚期癌症老年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2月至2013年12月持续接受治疗的晚期癌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疲劳评分≥4~10分的98例患者纳入本研究(由埃德蒙顿症状评估系统测定,ESAS),随机分为50例手术组患者和48例姑息组患者。患者的特点,ESAS评分和生存时间采用卡方检验、Wilcoxon秩和检验和Kaplan-Meier法检验。结果手术组和姑息组的ESAS疼痛中位分数分别为6分和4分((P<0.001);疲劳中位分数都是7分(P=0.525),抑郁症得分3分和2分(P=0.004),焦虑得分3分和2分(P<0.001),呼吸困难得分3分和2分(P<0.001),症状困扰评分分别为43分和32分(P<0.001)。总生存中位时间,姑息组是17.09个月(95%CI 13.5~22.3个月),手术组是3.8个月(95%CI,3.5~4.1个月)(P<0.001)。姑息组患者疲劳状态比率显著低于手术组(P<0.05)。结论全面的姑息治疗可缓解晚期肿瘤患者症状,延长患者生存时间,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崔吉宏;张金蓉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奈达铂联合培美曲塞二钠治疗晚期肺腺癌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60例晚期肺腺癌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每组30例。 A组患者采用奈达铂联合培美曲塞二钠进行治疗,B组患者采用奈达铂联合吉西他滨进行治疗。对比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结果 A 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43.3%,高于 B 组(36.7%),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78,P=0.598)。2组患者不良反应主要包括恶心呕吐、纳差、中性粒细胞下降、血红蛋白下降、血小板下降、脱发和肝肾损伤。 A组患者Ⅲ~Ⅳ度中性粒细胞下降发生率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86,P=0.038);其余不良反应在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奈达铂联合培美曲塞二钠治疗晚期肺腺癌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和较高的安全性,可广泛应用于临床。
作者:陈惕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紫杉醇及蒽环类药物联合化疗治疗晚期乳腺癌的临床疗效。方法68例老年晚期乳腺癌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采用CAF方案治疗;治疗组:采用紫杉醇联合蒽环类药物±CTX方案治疗。比较2组患者5年生存率和局部复发率、腋淋巴结复发率、生活质量、近期疗效、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局部复发率和腋淋巴结复发率、5年生存率分别为5.88%(2/34)、2.94%(1/34)、41.18%(14/34),与对照组14.71%(5/34)、11.76%(4/34)、29.41%(10/34)比较,P均<0.05。治疗组生活质量评分和不良反应率及近期疗效与对照组比较, P均<0.05。结论临床采用紫杉醇联合蒽环类药物±CTX方案治疗晚期乳腺癌患者,可降低局部复发率和腋淋巴结复发率,提高治疗效果。同时治疗期间所产生不良反应少,可提高患者耐受性,促进治疗顺利进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袁鹏;岳天华;肖艳华;朱梁军;李晟;陈宝安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研究血清人附睾分泌蛋白4( HE4)对子宫内膜癌的诊断价值。方法术前经子宫内膜活检证实为子宫内膜癌的105例患者为研究组,同期107例良性子宫疾病患者为对照组,留取血清样本检测HE4和CA125水平。CA125的正常值界定为<35 kU/L。 HE4设定两个界值点分别为:70 pmol/L和150 pmol/L。结果 CA125对子宫内膜癌的诊断灵敏度为20.0%,而HE4以70 pmol/L和150 pmol/L作为界值点的敏感度分别为58.1%和35.2%。 HE4特异性100%(阳性预测值为100%,两个界值点的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4.3%和61.2%),而CA125特异性为63.6%(阳性预测值为35.0%,阴性预测值为44.7%)。结论 HE4可作为术前评估子宫内膜癌危险分层的新指标。 HE4设定70 pmol/L为界值点时敏感性和特异性佳。
作者:王杏芹;马潇潇;蒋凤军;黄泽俊;王长华;任瑞锋 刊期: 2015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