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涛;柯国女;吴晓霞;李明琛;杨媛嘉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ESD)治疗早期胃癌的可行性。方法选取142例早期胃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ESD与EMR(内镜黏膜切除术)治疗早期胃癌的临床疗效。结果 ESD组一次性完全切除率、治愈性切除率均显著高于EMR组(P<0.05);ESD组可能治愈性切除率、非治愈性切除率显著低于EMR组(P<0.05);ESD组肿瘤复发率显著低于EMR组(P<0.05);ESD组术中出血率和穿孔率分别为3.53%和2.35%,均显著低于EMR组的19.30%和8.77%(P<0.05);ESD组3年生存率显著高于EMR组(P<0.05)。结论 ESD治疗早期胃癌具有病灶切除彻底、复发率低、并发症少等优点,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作者:吴学队;沈静侠;王东江;崔庆贵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血清高尔基体蛋白73(GP73)、甲胎蛋白异质体3(AFP-L3)、异常凝血酶原(DCP)、磷脂酰基醇蛋白聚糖-3(GPC-3)、甲胎蛋白(AFP)、CA199、癌胚抗原(CEA)和铁蛋白(FER)对原发性肝癌(PHC)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75例PHC患者的临床资料,同时收集慢性肝炎、肝硬化、其他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及健康对照者各15例的临床资料。采用ELISA酶联免疫分析方法定量检测各组人群血清高尔基体蛋白73( GP73)、甲胎蛋白异质体3( AFP-L3)、异常凝血酶原(DCP)、磷脂酰基醇蛋白聚糖-3(GPC-3)、甲胎蛋白(AFP)、CA199、癌胚抗原(CEA)和铁蛋白(FER)的浓度,并计算AFP-L3占总AFP的百分浓度(%)。结果肝癌组GP73、AFP-L3(%)、AFP、CA199、DCP和GPC-3浓度明显高于其他各组(P<0.05)。单项检测中GPC-3特异性(97.8%)高,GP73灵敏度(73.2%)、准确率(87.5%)高。联合实验中GP73联合其他指标诊断PHC的特异性均高于95.0%,甚至高达100.0%,联合所有血清标志物诊断PHC的灵敏度高达到98.4%。结论血清GP73和AFP-L3可以作为AFP诊断PHC的辅助手段,且血清标志物联合检测可显著提高PHC的诊断准确度。
作者:向启云;谢传英;董艳娥;时飞;蒋俊;王德新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紫杉醇及蒽环类药物联合化疗治疗晚期乳腺癌的临床疗效。方法68例老年晚期乳腺癌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采用CAF方案治疗;治疗组:采用紫杉醇联合蒽环类药物±CTX方案治疗。比较2组患者5年生存率和局部复发率、腋淋巴结复发率、生活质量、近期疗效、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局部复发率和腋淋巴结复发率、5年生存率分别为5.88%(2/34)、2.94%(1/34)、41.18%(14/34),与对照组14.71%(5/34)、11.76%(4/34)、29.41%(10/34)比较,P均<0.05。治疗组生活质量评分和不良反应率及近期疗效与对照组比较, P均<0.05。结论临床采用紫杉醇联合蒽环类药物±CTX方案治疗晚期乳腺癌患者,可降低局部复发率和腋淋巴结复发率,提高治疗效果。同时治疗期间所产生不良反应少,可提高患者耐受性,促进治疗顺利进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袁鹏;岳天华;肖艳华;朱梁军;李晟;陈宝安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超声声像特征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4月-2013年12月期间收治的107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的超声声像图像和病理特征。结果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彩超征象形态表现不规则、边界不清晰、实性不均质低回声、周边无声晕;看见微小钙化,且主要以内部血流为主。经病理检查发现,在镜下表现为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晰,同时还存在纤维假包膜情况,内部可见砂粒状,且患者病灶内部组织由滤泡状和乳头状结构所排列的纤维间质及癌细胞组成。恶性结节数为115个,其中Ⅰ和Ⅱ型占28.70%(33/115)、Ⅲ型占71.30%(82/115);良性结节数为134个,其中Ⅰ和Ⅱ型占88.81%(119/134)、Ⅲ型占11.19%(15/134);2组比较,P<0.05。结论临床上,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超声声像图主要由患者病理组织学特征来决定,同时联合超声及病理检查可为临床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检出提供重要价值。
作者:王彩莲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初发急性白血病患者凝血功能的改变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分析142例初发急性白血病患者(除外急性早幼粒性白血病)的临床资料,包括出血的发生情况,凝血酶原时间( PT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血浆纤维蛋白原( FIB)、血浆凝血酶时间( TT)及 D-二聚体( D-D)等凝血指标的异常情况,采用Logistc线性回归分析判断影响凝血指标的主要因素。结果142例初发急性白血病患者中共118例凝血指标异常,凝血指标异常率为83.1%。无凝血异常的患者出血的发生率为58.3%,凝血指标异常患者中出血的发生率达77.5%。 Logistic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初诊时原始细胞的比例是影响凝血指标的主要危险因素(χ2=4.967,OR=0.040,P=1.139),而年龄、性别、白血病类型、初诊时白细胞数目、细胞遗传学等因素与凝血指标异常无明显相关性。结论大部分初发急性白血病患者均存在凝血功能的异常,出血的风险与凝血指标异常的数目存在正相关关系,而初诊时原始细胞的比例是影响凝血指标异常的主要因素,临床应根据患者初诊时原始细胞的比例、异常的凝血指标判断患者出血风险,以做好防治工作。
作者:唐晓钰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不同治疗方案对超高龄胃癌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年龄在70岁以上并可行根治术的胃癌患者80例,依据其使用的治疗方案将其分为手术治疗组与支持治疗组,对各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治疗效果及生存情况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手术治疗组3年及5年生存率分别为44.44%与35.56%,支持治疗组3年及5年生存率分别为5.71%与0。结论手术治疗在超高龄胃癌患者中也可以应用,可以有效延长高龄胃癌患者的生命。
作者:郭灿;向江琳;邹中辉;章伟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甲胎蛋白异质体3(AFP-L3)、高尔基体蛋白73(GP73)和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GPC-3)及甲胎蛋白(AFP)联合检测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1SA)检测100例原发性肝癌(HCC)、100例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AFP-L3、GP73、GPC-3,同时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甲胎蛋白(AFP),同期选择100例门诊正常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对各指标表达情况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原发性肝癌血清AFP、AFP-L3、GP73、GPC-3含量均显著高于肝炎肝硬化组及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AFP、AFP-L3、GP73、GPC-3联合检测的阳性率达86.0%,明显高于单项检测 AFP(54.0%)、AFP-L3(55.0%)、GP73(48.0%)和 GPC-3(43.0%)(P<0.05);且AFP、AFP-L3、GP73、GPC-3联合检测的敏感性均高于单一检测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其特异性显著低于AFP-L3、GP73单项检测(P<0.05)。结论联合检测血清AFP、AFP-L3、GP73、GPC-3含量可以提高对原发性肝癌的阳性诊断率,对早期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肖作汉;孟冈;王立志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研究骨肿瘤患者临床特征与癌因性疲乏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998例骨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相关数据,通过横断面研究,以社会支持量表、疲乏Piper量表、记忆症状简易评价表完成调查分析。结果386例骨肿瘤患者出现癌因性疲乏,其发生率达到38.68%。患者疲乏总分是(3.92±2.07)分:患者行为维度是(4.85±3.12)分、认知/情绪维度是(1.91±1.27)分、情感维度是(4.53±2.48)分、感觉维度是(4.22±2.86)分。骨肿瘤患者社会支持状况评分中,社会支持总分为(37.69±6.11)分,客观支持评分为(10.28±2.62)分,主观支持评分为(19.85±3.41)分,对支持的利用度评分为(7.53±2.11)分。癌因性疲乏患者(n=386)与无癌因性疲乏患者(n=612)单因素社会支持分析显示,社会支持总分、主观支持评分、对支持的利用度评分对比,呈显著差异(P<0.05),客观支持评分对比,不具差异(P>0.05)。 Logistic单因素、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出现疼痛、昏睡、咳嗽、体重下降、食欲减退、头晕、排尿不适、气紧、呼吸困难、便秘、感觉悲伤、感觉紧张、焦虑者的癌因性疲乏发生率高于未出现上述症状者(P<0.05)。结论骨肿瘤患者癌因性疲乏的发生,与社会支持、临床症状均有密切关系,针对患者实施个体化治疗,避免不良反应,改善生活质量,同时增加社会支持,帮助患者调整心理状态,从而提高临床疗效。
作者:岳建彪;索钢;李霞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同期放化疗对晚期鼻咽癌患者血浆EB病毒DNA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98例晚期鼻咽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放疗联合紫杉醇化疗进行治疗,并对98例患者血浆EBV-DNA 水平采用荧光定量PCR 技术进行测定,并与其影像学检查及病理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放化疗后鼻咽癌患者52例缓解,21例稳定,25例进展。三组鼻咽癌患者血浆EB-DNA水平测定阳性率缓解组为0、稳定组为4.76%,进展组高为88.00%,缓解组与稳定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展组分别与缓解组、稳定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敏感性分别为0、4.76%、88.00%,特异性分别为100.00%、95.24%、12.00%,阴性预测值分别为69.33%、26.67%、4.00%,阳性预测值分别为0、4.35%、95.65%;缓解组特异性和阴性预测值高,与进展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进展组敏感性和阳性预测值高,与缓解组和稳定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晚期鼻咽癌患者同期放化疗后血浆EB病毒DNA水平,可作为监测和反映鼻咽癌患者放化疗后转移、复发的重要指标。
作者:矫德馨;龚智强;贾鑑慧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比较腹腔镜辅助远端D2根治术与传统开腹术对胃癌的疗效。方法120例胃癌患者,其中行腹腔镜辅助远端D2根治术51例(观察组),传统开腹手术69例(对照组)。结果术前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指标无明显组间差异(P>0.05);对照组手术施行时间明显短于观察组(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手术切口长度、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和切口愈合情况上均优于对照组( P<0.05);两组淋巴结清扫数量比较无显著差异;观察组发生肺部感染12例,对照组发生肺部感染17例(P>0.05)。随访结果显示所有患者均存活,无远处转移病例。结论腹腔镜辅助下远端D2胃癌根治术安全性高、创伤小、出血少,临床效果优于传统开腹手术。
作者:张伟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DJ-1基因在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选取肺鳞癌细胞株SK-MES-1和HTB-182细胞株。构建DJ-1siRNA,siRNA感染细胞。采用WB验证DJ-1siRNA的干扰情况,采用MTT检测各组细胞的增殖能力。观察DJ-1 si RNA干扰情况、各组细胞的增殖能力。结果 DJ-1 siRNA干扰组中DJ-1的蛋白质表达水平显著低于NC组和BC组,DJ-1 siRNA组细胞增殖速度显著慢于NC组和B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DJ-1基因能够抑制肺鳞癌细胞增殖,阻碍相关蛋白的表达。
作者:陈锦章;黄维;郑大勇;李爱民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不同分子亚型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特点和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960例可手术治疗的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Luminal型组,HER-2型组及Basal-like型组。结果3组患者在年龄、肿瘤大小、临床分期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HER-2型患者肿瘤远处转移率为16.6%(27/163),显著高于其它二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uminal型5年总生存率为95.8%(570/595),显著高于HER-2型[93.4%(136/163)]及Basal-like型[88.6%(179/20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5年总生存率独立相关的因素有: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HER-2型和Basal-like型。结论各分子亚型的乳腺癌患者临床特点各异,肿瘤远处转移及生存情况各异,分子亚型可能为其预后提供参考,以便临床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作者:董磊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奈达铂联合培美曲塞二钠治疗晚期肺腺癌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60例晚期肺腺癌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每组30例。 A组患者采用奈达铂联合培美曲塞二钠进行治疗,B组患者采用奈达铂联合吉西他滨进行治疗。对比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结果 A 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43.3%,高于 B 组(36.7%),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78,P=0.598)。2组患者不良反应主要包括恶心呕吐、纳差、中性粒细胞下降、血红蛋白下降、血小板下降、脱发和肝肾损伤。 A组患者Ⅲ~Ⅳ度中性粒细胞下降发生率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86,P=0.038);其余不良反应在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奈达铂联合培美曲塞二钠治疗晚期肺腺癌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和较高的安全性,可广泛应用于临床。
作者:陈惕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腮腺恶性肿瘤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49例腮腺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Kaplan-Meier分析特定疾病,无病,转移(区域及远)无瘤生存率。采用对数秩和Wilcoxon 检验来比较存活曲线。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对临床特征进行多变量分析。结果腮腺恶性肿瘤,cT4分期是显著的临床预后因素( P=0.0055,对数秩),亦为面部神经受累的临床特征。49例腮腺肿瘤患者2年,5年的总生存率分别为85%,72%。2年和5年疾病特异性生存率为93%和89%,Ⅶ神经切除和没有切除患者(5年生存率分别为92%和79%)之间的5年生存率没有差异。疾病特异性存活显著因素为阳性/闭合边缘( P=0.01,对数秩)及诊断阶段的cT4分期( P=0.0055,对数秩)。涎腺恶性肿瘤比其他大多数头颈部位肿瘤更易发生远处转移。结论本研究建议在解剖和手术治疗腮腺恶性肿瘤中保持正常的第七颅神经。
作者:李兖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腹腔积液细胞微小RNA-221(miRNA-221)含量对胰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前瞻性、连续性纳入收治临床表现为腹腔积液的患者,将确诊为胰腺癌的研究对象分入实验组,将非胰腺癌的良性疾患分入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腹腔积液细胞miRNA-221含量及相关危险因素指标间的差异性。结果两组患者组间资料单因素比较显示:吸烟史、饮酒史、糖尿病病史、胰腺炎病史、上腹部CT疑似阳性、KPS量表、直接胆红素( DBiL)、癌胚抗原( CEA)、糖抗原19-9(CA19-9)、糖抗原242(CA242)、腹腔积液细胞miRNA-221、腹腔积液细胞miRNA-21等共计12项指标存在差异(P均<0.05)。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腹腔积液细胞miRNA-221与KPS量表、DBiL、CEA、CA242同为诊断胰腺癌的敏感指标。腹腔积液细胞miRNA-221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84,临界值为6.69 ng/ml,依据临界值分组,则临界值以上的胰腺癌患者的人数显著高于临界值以下组的( P<0.05)。联合检测KPS量表、DBiL、CEA、CA242用于诊断胰腺癌的AUC为0.832,约登指数( YI)为0.6038。加入腹腔积液细胞miRNA-221后联合诊断的AUC增至0.863、YI增至0.6482。结论腹腔积液细胞miRNA-221是诊断胰腺癌的独立敏感因素,单项指标检测即具有良好的诊断价值,将其联用能够显著增大胰腺癌的诊断价值,对于该病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临床意义,是当前胰腺癌诊断体系的良好补充。
作者:周勇;杨勇;燕平;李志玖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CD151和整合素α3β1蛋白对非小细胞肺癌(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CD151和整合素α3β1蛋白在NSCLC和良性肺病变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并结合临床资料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 CD151和整合素α3β1蛋白在NSCLC中的阳性表达率均高于肺良性病变组织( P<0.05)。 CD151和整合素α3β1蛋白在NSCLC中表达强度呈正相关关系(γ=0.389,P=0.016)。结论 CD151和整合素α3β1在肺癌的发生过程中有一定的作用,二者表达水平呈正相关性,同时检测CD151和整合素α3β1的表达可为判断NSCLC的病理特征和预后提供指导借鉴意义。
作者:蒋芳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TE与TEC方案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中的近期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将200例乳腺癌患者随机分为TE组和TEC组,各为100例。 TE组采用TE方案进行治疗,TEC组采用TEC方案治疗。记录和比较分析2组的近期疗效( CR、cCR、pCR、PR、PD、SD)及不良反应(血红蛋白减少、血小板减少、粒细胞减少、胃肠道反应、脱发)。结果TE组和TEC组患者的CR、cCR、pCR、PR、SD、PD的比率分别为81%、67%、14%、12%、6%、1%与79%、69%、10%、13%、7%、1%,2组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TE组和TEC组胃肠道反应的发生率分别为51%和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9188,P=0.0001);TE组和TEC组粒细胞减少的发生率分别为20%和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383,P=0.0373);TE组和TEC组的血红蛋白减少、血小板减少、脱发的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TE与TEC方案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中的近期疗效大致相当,但TE方案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林力生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胃癌14v组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及转移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对93例行胃癌根治术治疗的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其14v组淋巴结转移情况,分析影响因素;并将其分为转移组及非转移组,对比2组患者的预后。结果93例患者共出现13例14v组淋巴结转移,转移率13.98%。单因素回归分析发现,胃癌14v组淋巴结转移与病灶位置、肿瘤Borrmann分型、淋巴结转移数量及TNM分期有关(P<0.05),与年龄、性别、病灶直径、分化程度及浸润深度方面无关(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胃下部肿瘤、Borrmann分型Ⅲ~Ⅳ型、淋巴结转移数量N3及肿瘤TNM分期Ⅲ~Ⅳ期均为影响胃癌14v组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与非转移组相比,转移组病死率更高,中位生存时间更短(P均<0.05)。结论具有上述指标的患者具有更高的14v组淋巴结转移风险,在术前应明确患者的各项指标,制定相应的淋巴结清扫范围,在确保患者的淋巴屏障功能得到有效保护的前提下尽可能清除癌灶,保证其预后及生存质量。
作者:季良;屈陈江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探究影响食管癌患者术后呼吸系统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食管癌术后发生呼吸系统并发症(观察组)与未发生呼吸系统并发症(对照组)的食管癌患者各32例,术前均进行血常规、心电图以及各器官功能检查,并监测各项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平均年龄高于对照组[(66.64±12.66)岁VS(54.43±10.73)岁];手术时间也较对照组长;术前肺功能检查结果表明,发生呼吸系统并发症的患者MVV%、FEV1%得分[(49.64±5.43)、(38.42±4.97)分]明显低于未发生呼吸系统并发症患者的[(80.36±6.11)、(68.24±4.55)分],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前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81.3%、46.9%,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年龄、吸烟史、术前并发症、术后并发症个数、呼吸衰竭合并各类疾病、手术时间以及术后吻合口瘘等,均为影响患者术后呼吸系统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卢伟;林刚;林巍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胸腔镜手术治疗纵隔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4例纵隔肿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7例。对照组患者行传统开胸手术。观察组患者行胸腔镜手术。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132.46±18.71)min、术中出血量(43.59±10.36)ml、切口长度(3.75±1.14)cm、术后引流量(367.35±108.54)ml、引流时间(3.24±1.06)d、术后住院时间(7.15±2.38)d,与对照组患者的手术时间(186.37±30.69)min、术中出血量(128.71±20.40)ml、切口长度(18.46±2.81) cm、术后引流量(653.41±150.73) ml、引流时间(5.82±1.30) d、术后住院时间(11.34±3.62)d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3.62%,高于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68.0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2.77%,少于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59.5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胸腔镜手术治疗纵隔肿瘤疗效显著,且创伤小、恢复快、安全可靠,适用于大多数纵隔良性肿瘤,但切忌不可盲目追求“微创治疗”,应严格把握手术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作者:陈有东;艾成;何零 刊期: 2015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