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超声声像及病理特征分析

王彩莲

关键词: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 超声, 诊断, 病理
摘要:目的:探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超声声像特征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4月-2013年12月期间收治的107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的超声声像图像和病理特征。结果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彩超征象形态表现不规则、边界不清晰、实性不均质低回声、周边无声晕;看见微小钙化,且主要以内部血流为主。经病理检查发现,在镜下表现为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晰,同时还存在纤维假包膜情况,内部可见砂粒状,且患者病灶内部组织由滤泡状和乳头状结构所排列的纤维间质及癌细胞组成。恶性结节数为115个,其中Ⅰ和Ⅱ型占28.70%(33/115)、Ⅲ型占71.30%(82/115);良性结节数为134个,其中Ⅰ和Ⅱ型占88.81%(119/134)、Ⅲ型占11.19%(15/134);2组比较,P<0.05。结论临床上,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超声声像图主要由患者病理组织学特征来决定,同时联合超声及病理检查可为临床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检出提供重要价值。
实用癌症杂志相关文献
  • MCM7、CDK2及 Ki-67蛋白在甲状腺癌中表达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甲状腺癌中MCM7、CDK2及Ki-67蛋白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甲状腺乳头状癌、甲状腺腺瘤、结节性甲状腺肿及正常甲状腺标本各30例,然后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来检测所选甲状腺组织标本中MCM7、CDK2及Ki-67蛋白的表达。结果 MCM7、CDK2及Ki-67蛋白在甲状腺癌中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100.00%(30/30)、80.00%(24/30)及83.33%(25/30),三者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阳性率均明显高于甲状腺腺瘤、结节性甲状腺肿及正常甲状腺。甲状腺癌中MCM7、CDK2及Ki-67蛋白的表达呈正相关。结论 MCM7、CDK2及Ki-67蛋白的高表达与甲状腺乳头状癌存在一定的关联,三者表达的检测可为临床上早期诊断及评价甲状腺乳头状癌的预后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作者:李琰;张娟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多西他赛为主的两药与三药方案对低分化胃癌的疗效研究

    目的:探讨多西他赛联合奥沙利铂±替吉奥治疗局部晚期不可切除的低分化胃癌患者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50例局部晚期不可切除的低分化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案分为2组,每组75例患者。治疗组1:多西他赛+奥沙利铂( DOCOX组)=多西他赛60 mg/m2+奥沙利铂130 mg/m2,每21天为1个周期。治疗组2:多西他赛+奥沙利铂+替吉奥( DOCOX+G)=DOCOX+替吉奥首次剂量400 mg/m2,后改为250 mg/m2,每7天为1个周期。以无进展生存期( PFS)为研究首要目标。缓解率,响应时间和安全的持续时间为次要研究目标。结果DOCOX组和DOCOX+G组:胃癌比例分别为44%、41%,胃食管交界处癌变分别为51%、55%。两种癌变皆有的比例分别为5%和4%。缓解速度分别为26.5%和38.0%。中位无进展生存期:4.7和5.1个月(95%可信区间(CI)3.0~5.6/4.3~5.9);1年生存率:39.1%和33.0%,中位总生存期:8.5和9.4个月;反应时间中位数:7.3和5.6个月。3~4级治疗相关的不良事件(%)包括中性粒细胞减少(50%,44%),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13%,19%),腹泻(12%,17%),疲劳(12%,17%)和白细胞减少症(7%,14%)。结论两药联合方案治疗疗效并不差于三药方案,并且不良反应可耐受,更适合老年患者,值得进一步研究。

    作者:陈浮;王璐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奈达铂联合培美曲塞二钠治疗晚期肺腺癌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目的:探讨奈达铂联合培美曲塞二钠治疗晚期肺腺癌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60例晚期肺腺癌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每组30例。 A组患者采用奈达铂联合培美曲塞二钠进行治疗,B组患者采用奈达铂联合吉西他滨进行治疗。对比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结果 A 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43.3%,高于 B 组(36.7%),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78,P=0.598)。2组患者不良反应主要包括恶心呕吐、纳差、中性粒细胞下降、血红蛋白下降、血小板下降、脱发和肝肾损伤。 A组患者Ⅲ~Ⅳ度中性粒细胞下降发生率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86,P=0.038);其余不良反应在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奈达铂联合培美曲塞二钠治疗晚期肺腺癌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和较高的安全性,可广泛应用于临床。

    作者:陈惕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初发急性白血病患者的凝血指标异常状况分析

    目的:探讨初发急性白血病患者凝血功能的改变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分析142例初发急性白血病患者(除外急性早幼粒性白血病)的临床资料,包括出血的发生情况,凝血酶原时间( PT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血浆纤维蛋白原( FIB)、血浆凝血酶时间( TT)及 D-二聚体( D-D)等凝血指标的异常情况,采用Logistc线性回归分析判断影响凝血指标的主要因素。结果142例初发急性白血病患者中共118例凝血指标异常,凝血指标异常率为83.1%。无凝血异常的患者出血的发生率为58.3%,凝血指标异常患者中出血的发生率达77.5%。 Logistic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初诊时原始细胞的比例是影响凝血指标的主要危险因素(χ2=4.967,OR=0.040,P=1.139),而年龄、性别、白血病类型、初诊时白细胞数目、细胞遗传学等因素与凝血指标异常无明显相关性。结论大部分初发急性白血病患者均存在凝血功能的异常,出血的风险与凝血指标异常的数目存在正相关关系,而初诊时原始细胞的比例是影响凝血指标异常的主要因素,临床应根据患者初诊时原始细胞的比例、异常的凝血指标判断患者出血风险,以做好防治工作。

    作者:唐晓钰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苦参碱及联合顺铂对宫颈癌 SiHa 细胞中 TSLC1基因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苦参碱及联合顺铂对宫颈癌SiHa细胞中TSLC1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以人宫颈癌细胞株SiHa细胞株为试验材料,采取甲基偶氮唑蓝法检测并计算细胞抑制率。采取实时荧光逆转录聚合酶联反应法分析TSLC1 mRNA基因表达情况。结果顺铂、苦参碱联合顺铂均可显著抑制SiHa细胞体外增殖,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随着用药浓度的增加,抑制作用增强,不同浓度两两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细胞抑制率高于苦参组、顺铂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用药后,TSLC1基因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浓度的增加,影响效果更强,组间不同浓度两两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高于顺铂组、苦参碱组,同浓度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顺铂组与苦参碱组同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苦参碱及联合顺铂对宫颈癌SiHa细胞中TSLC1基因表达有抑制作用,且与药物浓度呈剂量依赖性。

    作者:王蕾;王纯雁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CD151和整合素α3β1蛋白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的影响

    目的:探讨CD151和整合素α3β1蛋白对非小细胞肺癌(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CD151和整合素α3β1蛋白在NSCLC和良性肺病变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并结合临床资料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 CD151和整合素α3β1蛋白在NSCLC中的阳性表达率均高于肺良性病变组织( P<0.05)。 CD151和整合素α3β1蛋白在NSCLC中表达强度呈正相关关系(γ=0.389,P=0.016)。结论 CD151和整合素α3β1在肺癌的发生过程中有一定的作用,二者表达水平呈正相关性,同时检测CD151和整合素α3β1的表达可为判断NSCLC的病理特征和预后提供指导借鉴意义。

    作者:蒋芳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EAG1和 HERG 在卵巢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探讨EAG1和HERG在卵巢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卵巢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75例卵巢癌组织、42例卵巢良性肿瘤组织和10例正常卵巢组织中EAG1和HERG的表达情况。结果卵巢癌组EAG1和HERG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良性组和正常组(P均<0.01);卵巢癌低分化、有淋巴结转移组EAG1的阳性表达率高于高中分化组和无淋巴结转移组( P均<0.05);卵巢癌有淋巴结转移组HERG的阳性表达率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5)。结论 EAG1和HERG在卵巢癌的发生发展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作者:王康霞;吴付兵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组织学病理学和分子分类对乳腺癌的病理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组织学分类和分子分类在乳腺癌病理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745例乳腺癌患者组织切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检验,分别进行组织学分类、病理学分类和分子分类,比较各自的分类特点。结果745例分为5种分子亚型:235例管腔A型,95例管腔B型,141例表皮生长因子受体过表达型,142例三阴性型,132例未分类。结论乳腺癌组织学分类与分子分类相关。联合组织学分类和分子分类,有助于指导乳腺癌的诊断和治疗。

    作者:肖永波;张晓;黄小杏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紫杉醇联合贝伐珠单抗治疗卵巢癌的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紫杉醇联合贝伐珠单抗化疗治疗卵巢癌的临床效果。方法按照化疗方案不同将收治的87例卵巢癌患者分为实验组(45例)和对照组(42例),实验组患者给予紫杉醇联合贝伐珠单抗化疗,对照组给予环磷酰胺、紫杉醇联合洛铂化疗,比较两组患者近期疗效、不良反应以及3年生存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3年生存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发生不同程度骨髓抑制反应,采取对症治疗后缓解,两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紫杉醇联合贝伐珠单抗化疗治疗卵巢癌临床疗效显著,3年远期生存率较环磷酰胺、紫杉醇联合洛铂化疗方案的更高,但紫杉醇用药时需要注意预防过敏。

    作者:岳渝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华蟾素联合卡培他滨治疗老年胃癌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卡培他滨联合华蟾素对于老年晚期胃癌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60例老年晚期胃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卡培他滨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华蟾素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近期疗效、不良反应、Karnofsky评分以及疼痛分级情况。结果两组患者近期疗效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0.05),但观察组Karnofsky评分改善和稳定患者的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但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卡培他滨联合华蟾素治疗老年晚期胃癌近期疗效肯定,且可降低化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徐冬梅;刘丽娟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胃癌的可行性研究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ESD)治疗早期胃癌的可行性。方法选取142例早期胃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ESD与EMR(内镜黏膜切除术)治疗早期胃癌的临床疗效。结果 ESD组一次性完全切除率、治愈性切除率均显著高于EMR组(P<0.05);ESD组可能治愈性切除率、非治愈性切除率显著低于EMR组(P<0.05);ESD组肿瘤复发率显著低于EMR组(P<0.05);ESD组术中出血率和穿孔率分别为3.53%和2.35%,均显著低于EMR组的19.30%和8.77%(P<0.05);ESD组3年生存率显著高于EMR组(P<0.05)。结论 ESD治疗早期胃癌具有病灶切除彻底、复发率低、并发症少等优点,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作者:吴学队;沈静侠;王东江;崔庆贵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腮腺恶性肿瘤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腮腺恶性肿瘤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49例腮腺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Kaplan-Meier分析特定疾病,无病,转移(区域及远)无瘤生存率。采用对数秩和Wilcoxon 检验来比较存活曲线。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对临床特征进行多变量分析。结果腮腺恶性肿瘤,cT4分期是显著的临床预后因素( P=0.0055,对数秩),亦为面部神经受累的临床特征。49例腮腺肿瘤患者2年,5年的总生存率分别为85%,72%。2年和5年疾病特异性生存率为93%和89%,Ⅶ神经切除和没有切除患者(5年生存率分别为92%和79%)之间的5年生存率没有差异。疾病特异性存活显著因素为阳性/闭合边缘( P=0.01,对数秩)及诊断阶段的cT4分期( P=0.0055,对数秩)。涎腺恶性肿瘤比其他大多数头颈部位肿瘤更易发生远处转移。结论本研究建议在解剖和手术治疗腮腺恶性肿瘤中保持正常的第七颅神经。

    作者:李兖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乳腺癌各分子亚型的临床特点及其预后情况

    目的:探讨不同分子亚型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特点和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960例可手术治疗的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Luminal型组,HER-2型组及Basal-like型组。结果3组患者在年龄、肿瘤大小、临床分期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HER-2型患者肿瘤远处转移率为16.6%(27/163),显著高于其它二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uminal型5年总生存率为95.8%(570/595),显著高于HER-2型[93.4%(136/163)]及Basal-like型[88.6%(179/20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5年总生存率独立相关的因素有: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HER-2型和Basal-like型。结论各分子亚型的乳腺癌患者临床特点各异,肿瘤远处转移及生存情况各异,分子亚型可能为其预后提供参考,以便临床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作者:董磊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单操作孔胸腔镜下手术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效果研究

    目的:探讨通过单操作孔胸腔镜下手术( VATS)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4年5月行单操作孔胸腔镜下手术治疗的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110例(观察组),与同期胸腔镜辅助小切口(video-assisted mini-thoracotomy,VAMT)肺叶切除术的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110例(对照组),分别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引流管留置时间、术后总引流量、淋巴结清扫数目、术后并发症、术后疼痛程度等。结果2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死亡病例。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淋巴结清扫数目以及术后并发症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出血量、术后总引流量、引流管放置天数和术后疼痛(术后第1~3天)评分均小于对照组( P<0.05)。结论单操作孔胸腔镜下手术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疗效肯定,比VAMT创伤小,更易于恢复,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李贲;郭志敏;周斌;王云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区域性缓释化疗对胃癌手术患者的应用效果

    目的:探讨区域性缓释化疗对胃癌手术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将42例胃癌患者分为A、B两组,两组都进行常规胃癌根治术,其中,A组为20例,采取在瘤床和沿淋巴结引流途径多点植入氟尿嘧啶缓释剂共计700 mg;B组为22例,采取常规治疗。观察A、B两组的不良反应、安全性和疗效。结果与B组相比, A组局部复发率有所降低(P<0.05);两组患者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差别不大,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血常规和肝肾功能差别不明显,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对胃癌手术患者区域性缓释化疗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对患者局部复发有一定的预防作用,可以有效地提高患者的远期生存率。

    作者:苏卓彬;杨永江;陶雯璇;李磊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保留迷走神经干对早中期食管贲门癌切除术患者的疗效及预后影响

    目的:探讨保留迷走神经干对早中期食管贲门癌切除术患者的疗效及预后影响。方法将120例早中期食管贲门癌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切断迷走神经干)和观察组(保留迷走神经干),每组各60例,观察和比较两组术后首次排气、首次排便时间,术后胃肠激素水平变化情况,术后1个月食管体部及胃的静息压变化情况,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均明显缩短,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术后胃酸分泌量、胃泌素水平均明显降低,胰多肽水平显著提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术后1个月食管体部静息压明显升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术后返酸、嗳气、胸骨烧灼感等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降低,P<0.05。结论保留迷走神经干能够提高早中期食管贲门癌切除术患者的预后质量,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有效保护患者术后消化功能。

    作者:车金泽;季福建;刘选文;赵阳;房学东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机体乏氧状态对膀胱癌全膀胱切除术后患者生存状况的影响

    目的:探讨机体乏氧状态对膀胱癌全膀胱切除术后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将78例膀胱癌全膀胱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机体常氧状态组(常氧组)57例和机体乏氧状态组(乏氧组)21例。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所有病例的切片标本缺氧诱导因子-1α( HIF-1α)的表达情况,将患者生存时间与多项乏氧相关因素做Kaplan-Meier分析。结果乏氧组HIF-1α表达阳性率为85.7%(18/21),常氧组HIF-1α表达阳性率为57.9%(33/57);2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57.741个月和77.544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分期高、HIF-1α高表达、机体乏氧状态、血红蛋白水平<110 g/L时患者生存时间较短(P<0.05或P<0.01)。结论机体乏氧状态可导致肿瘤内部供氧不足,促进HIF-1α表达上升,进而降低患者生存率。

    作者:邓助朋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TE 与 TEC 方案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中的近期疗效及不良反应

    目的:探讨TE与TEC方案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中的近期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将200例乳腺癌患者随机分为TE组和TEC组,各为100例。 TE组采用TE方案进行治疗,TEC组采用TEC方案治疗。记录和比较分析2组的近期疗效( CR、cCR、pCR、PR、PD、SD)及不良反应(血红蛋白减少、血小板减少、粒细胞减少、胃肠道反应、脱发)。结果TE组和TEC组患者的CR、cCR、pCR、PR、SD、PD的比率分别为81%、67%、14%、12%、6%、1%与79%、69%、10%、13%、7%、1%,2组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TE组和TEC组胃肠道反应的发生率分别为51%和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9188,P=0.0001);TE组和TEC组粒细胞减少的发生率分别为20%和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383,P=0.0373);TE组和TEC组的血红蛋白减少、血小板减少、脱发的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TE与TEC方案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中的近期疗效大致相当,但TE方案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林力生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腹腔镜辅助远端 D2根治术与传统开腹术对胃癌的疗效研究

    目的:比较腹腔镜辅助远端D2根治术与传统开腹术对胃癌的疗效。方法120例胃癌患者,其中行腹腔镜辅助远端D2根治术51例(观察组),传统开腹手术69例(对照组)。结果术前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指标无明显组间差异(P>0.05);对照组手术施行时间明显短于观察组(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手术切口长度、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和切口愈合情况上均优于对照组( P<0.05);两组淋巴结清扫数量比较无显著差异;观察组发生肺部感染12例,对照组发生肺部感染17例(P>0.05)。随访结果显示所有患者均存活,无远处转移病例。结论腹腔镜辅助下远端D2胃癌根治术安全性高、创伤小、出血少,临床效果优于传统开腹手术。

    作者:张伟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胸腔镜手术治疗纵隔肿瘤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胸腔镜手术治疗纵隔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4例纵隔肿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7例。对照组患者行传统开胸手术。观察组患者行胸腔镜手术。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132.46±18.71)min、术中出血量(43.59±10.36)ml、切口长度(3.75±1.14)cm、术后引流量(367.35±108.54)ml、引流时间(3.24±1.06)d、术后住院时间(7.15±2.38)d,与对照组患者的手术时间(186.37±30.69)min、术中出血量(128.71±20.40)ml、切口长度(18.46±2.81) cm、术后引流量(653.41±150.73) ml、引流时间(5.82±1.30) d、术后住院时间(11.34±3.62)d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3.62%,高于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68.0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2.77%,少于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59.5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胸腔镜手术治疗纵隔肿瘤疗效显著,且创伤小、恢复快、安全可靠,适用于大多数纵隔良性肿瘤,但切忌不可盲目追求“微创治疗”,应严格把握手术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作者:陈有东;艾成;何零 刊期: 2015年第03期

实用癌症杂志

实用癌症杂志

主管:江西省卫生厅

主办:江西省肿瘤医院 江西省肿瘤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