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胸腔镜手术治疗纵隔肿瘤的疗效观察

陈有东;艾成;何零

关键词:纵隔肿瘤, 胸腔镜手术, 开胸手术
摘要:目的:探讨胸腔镜手术治疗纵隔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4例纵隔肿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7例。对照组患者行传统开胸手术。观察组患者行胸腔镜手术。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132.46±18.71)min、术中出血量(43.59±10.36)ml、切口长度(3.75±1.14)cm、术后引流量(367.35±108.54)ml、引流时间(3.24±1.06)d、术后住院时间(7.15±2.38)d,与对照组患者的手术时间(186.37±30.69)min、术中出血量(128.71±20.40)ml、切口长度(18.46±2.81) cm、术后引流量(653.41±150.73) ml、引流时间(5.82±1.30) d、术后住院时间(11.34±3.62)d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3.62%,高于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68.0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2.77%,少于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59.5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胸腔镜手术治疗纵隔肿瘤疗效显著,且创伤小、恢复快、安全可靠,适用于大多数纵隔良性肿瘤,但切忌不可盲目追求“微创治疗”,应严格把握手术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实用癌症杂志相关文献
  •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胃癌的可行性研究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ESD)治疗早期胃癌的可行性。方法选取142例早期胃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ESD与EMR(内镜黏膜切除术)治疗早期胃癌的临床疗效。结果 ESD组一次性完全切除率、治愈性切除率均显著高于EMR组(P<0.05);ESD组可能治愈性切除率、非治愈性切除率显著低于EMR组(P<0.05);ESD组肿瘤复发率显著低于EMR组(P<0.05);ESD组术中出血率和穿孔率分别为3.53%和2.35%,均显著低于EMR组的19.30%和8.77%(P<0.05);ESD组3年生存率显著高于EMR组(P<0.05)。结论 ESD治疗早期胃癌具有病灶切除彻底、复发率低、并发症少等优点,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作者:吴学队;沈静侠;王东江;崔庆贵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华蟾素联合卡培他滨治疗老年胃癌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卡培他滨联合华蟾素对于老年晚期胃癌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60例老年晚期胃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卡培他滨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华蟾素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近期疗效、不良反应、Karnofsky评分以及疼痛分级情况。结果两组患者近期疗效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0.05),但观察组Karnofsky评分改善和稳定患者的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但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卡培他滨联合华蟾素治疗老年晚期胃癌近期疗效肯定,且可降低化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徐冬梅;刘丽娟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癌胚抗原相关细胞黏附分子1对大肠癌转移的影响

    目的:探讨癌胚抗原相关细胞黏附分子1( CEACAM1)对大肠癌浸润转移的影响。方法60例大肠癌患者根据局部有无淋巴结转移情况分为淋巴结远处转移组和无淋巴结转移组,每组各30例。另选正常大肠粘膜40例为健康对照组,采用ELISA和免疫组学法分别检测血清中sICAM-1水平和肿瘤组织中CEACAM1的表达。结果大肠癌中CEACAM1的表达与肿瘤分期、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大肠癌患者血清中sICAM-1的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比较结果差异显著(P<0.01),大肠癌中有淋巴结远处转移的患者血清中sICAM-1的水平明显高于无转移者(P<0.05)。结论 CEACAM1是防治大肠癌及其浸润转移的有效靶点,与大肠癌淋巴转移显著相关,检测血清sICAM-1的水平能够有效预测肿瘤的转移情况。

    作者:蒋敦科;刘莹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不同治疗方案对超高龄胃癌患者的治疗效果对比

    目的:探讨不同治疗方案对超高龄胃癌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年龄在70岁以上并可行根治术的胃癌患者80例,依据其使用的治疗方案将其分为手术治疗组与支持治疗组,对各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治疗效果及生存情况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手术治疗组3年及5年生存率分别为44.44%与35.56%,支持治疗组3年及5年生存率分别为5.71%与0。结论手术治疗在超高龄胃癌患者中也可以应用,可以有效延长高龄胃癌患者的生命。

    作者:郭灿;向江琳;邹中辉;章伟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合并糖尿病胃癌患者的代谢特点及预后研究

    目的:探讨合并糖尿病胃癌患者的代谢特点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64例合并糖尿病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患者性别、年龄、体重指数,糖尿病、收缩压和舒张压、总胆固醇和基线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无显著差异。有无合并糖尿病的胃癌患者其年龄无组间差异,但是合并 DM胃癌患者的体重、BMI、空腹血糖( FPG)、糖化血红蛋白( HbA1c)、甘油三酯( TG)、高密度脂蛋白( HDL)、游离脂肪酸( FFA)水平显著高于无DM患者;其余代谢指标无差异。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分期、肿瘤浸润程度和淋巴结转移与糖尿病呈正相关。结论合并糖尿病胃癌患者的代谢显著紊乱;糖代谢异常与胃癌的分期、浸润、转移呈正相关性。

    作者:程奎;张娟;胡淑芳;荣太梓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微创根治术治疗直肠癌的疗效观察

    目的:对比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直肠癌的临床疗效,探讨腹腔镜治疗直肠癌的可行性、安全性及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2013年间340例cT3N0-2中低位直肠癌患者,按1∶1随机接受开腹手术(n=170)或腹腔镜手术( n=170)。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基本状况、围手术期并发症、手术恢复情况等指标,环周切缘、全直肠系膜标本的宏观质量、清扫的淋巴结数量、肠功能恢复、围手术期并发症、术后疼痛、生活质量等因素参与了短期结果评估。结果失血量腹腔镜组平均200 ml,开腹组平均217 ml,P=0.006;手术时间腹腔镜组平均244.9 min,开腹组197.0 min;肠道功能恢复时间腹腔镜组38.5 h,开腹组60 h;恢复正常饮食时间腹腔镜组85 h,开腹组93 h;首次排便时间,腹腔镜组96.5 h,开腹组123 h;吗啡用量腹腔镜组平均107.2 mg,开腹组平均156.9 mg;身体评分腹腔镜组0.501(122例),开腹组-4.970(128例)。2组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腹腔镜手术治疗直肠癌是安全有效的。

    作者:尹小勇;胡阳;杨正东;冉江林;罗燕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急性白血病化疗后继发感染性休克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分析及研究急性白血病化疗后继发感染性休克患者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情况。方法选取1363例急性白血病患者为研究对象,统计化疗后继发感染性休克的发生率,然后分析比较感染性休克者病原菌分布情况及其耐药性。结果 1363例急性白血病患者共75例发生感染性休克,发生率为5.50%,75例患者共检出104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所占比例明显高于革兰阳性菌与真菌,革兰阴性菌对哌拉西林、氨苄西林及头孢唑林的耐药率明显高于对其他药物的耐药率,而革兰阳性菌对哌拉西林、氨苄西林及庆大霉素的耐药率明显高于对其他药物的耐药率,P均<0.05,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疗后继发感染性休克患者的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且其耐药情况突出,应引起重视。

    作者:陈文婷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DJ-1基因在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分析

    目的探讨DJ-1基因在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选取肺鳞癌细胞株SK-MES-1和HTB-182细胞株。构建DJ-1siRNA,siRNA感染细胞。采用WB验证DJ-1siRNA的干扰情况,采用MTT检测各组细胞的增殖能力。观察DJ-1 si RNA干扰情况、各组细胞的增殖能力。结果 DJ-1 siRNA干扰组中DJ-1的蛋白质表达水平显著低于NC组和BC组,DJ-1 siRNA组细胞增殖速度显著慢于NC组和B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DJ-1基因能够抑制肺鳞癌细胞增殖,阻碍相关蛋白的表达。

    作者:陈锦章;黄维;郑大勇;李爱民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8种血清标志物对肝癌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血清高尔基体蛋白73(GP73)、甲胎蛋白异质体3(AFP-L3)、异常凝血酶原(DCP)、磷脂酰基醇蛋白聚糖-3(GPC-3)、甲胎蛋白(AFP)、CA199、癌胚抗原(CEA)和铁蛋白(FER)对原发性肝癌(PHC)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75例PHC患者的临床资料,同时收集慢性肝炎、肝硬化、其他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及健康对照者各15例的临床资料。采用ELISA酶联免疫分析方法定量检测各组人群血清高尔基体蛋白73( GP73)、甲胎蛋白异质体3( AFP-L3)、异常凝血酶原(DCP)、磷脂酰基醇蛋白聚糖-3(GPC-3)、甲胎蛋白(AFP)、CA199、癌胚抗原(CEA)和铁蛋白(FER)的浓度,并计算AFP-L3占总AFP的百分浓度(%)。结果肝癌组GP73、AFP-L3(%)、AFP、CA199、DCP和GPC-3浓度明显高于其他各组(P<0.05)。单项检测中GPC-3特异性(97.8%)高,GP73灵敏度(73.2%)、准确率(87.5%)高。联合实验中GP73联合其他指标诊断PHC的特异性均高于95.0%,甚至高达100.0%,联合所有血清标志物诊断PHC的灵敏度高达到98.4%。结论血清GP73和AFP-L3可以作为AFP诊断PHC的辅助手段,且血清标志物联合检测可显著提高PHC的诊断准确度。

    作者:向启云;谢传英;董艳娥;时飞;蒋俊;王德新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紫杉醇及蒽环类药物联合化疗治疗晚期乳腺癌的临床疗效

    目的:探讨紫杉醇及蒽环类药物联合化疗治疗晚期乳腺癌的临床疗效。方法68例老年晚期乳腺癌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采用CAF方案治疗;治疗组:采用紫杉醇联合蒽环类药物±CTX方案治疗。比较2组患者5年生存率和局部复发率、腋淋巴结复发率、生活质量、近期疗效、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局部复发率和腋淋巴结复发率、5年生存率分别为5.88%(2/34)、2.94%(1/34)、41.18%(14/34),与对照组14.71%(5/34)、11.76%(4/34)、29.41%(10/34)比较,P均<0.05。治疗组生活质量评分和不良反应率及近期疗效与对照组比较, P均<0.05。结论临床采用紫杉醇联合蒽环类药物±CTX方案治疗晚期乳腺癌患者,可降低局部复发率和腋淋巴结复发率,提高治疗效果。同时治疗期间所产生不良反应少,可提高患者耐受性,促进治疗顺利进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袁鹏;岳天华;肖艳华;朱梁军;李晟;陈宝安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宫颈特殊染色法应用于1652例宫颈病变筛查的结果分析

    目的:探讨宫颈特殊染色技术( FRD)检测宫颈异常病变( CINⅡ+)的临床价值。方法对1652例妇科门诊的患者做常规妇科内诊检查后,进行宫颈特殊染色,然后采集宫颈脱落细胞采用液基薄层技术制片。 FRD宫颈特殊染色阳性和(或)液基细胞学结果≥ASC-US者,行阴道镜检查,根据阴道镜下改变和醋酸白染色结果取活检,并以组织病理学结果为诊断标准。结果与活检病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FRD宫颈特殊染色的CINⅠ诊断符合率为66.7%、CINⅡ为75%、CINⅢ为80%、浸润癌为100%;以组织病理CINⅡ为标准,宫颈特殊染色的敏感性为79.2%,特异性为72.7%,准确性为80.4%。结论 FRD宫颈特殊染色的准确性较高,且操作简便,诊断全面,结果直观,判读容易,可有效筛查出宫颈癌前病变的可疑人群,提高临床诊断率。

    作者:甘涛;柯国女;吴晓霞;李明琛;杨媛嘉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TACE 联合热学疗法治疗肝癌的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肝动脉化疗栓塞术( TACE)联合热学疗法高能聚焦超声( HIFU)治疗晚期肝癌的临床效果。方法95例肝癌晚期患者,按照实际实施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实验组(TACE+HIFU)50例和对照组(TACE)4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单纯TACE治疗,实验组患者给予TACE联合HIFU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AFP水平变化情况、病灶影像学变化以及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1~2周复查肝功能,对照组患者治疗后ALT水平显著升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治疗后ALT、AST、AFP水平均显著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实验组患者治疗后ALT、AST、AFP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患者行TACE治疗后CT平扫图像可见肿瘤区域内出现大量碘油沉积,肿瘤体积有不同程度缩小;TACE术后行HIFU治疗后MRI增强扫描可见肿瘤区域有明显凝固性坏死灶出现;实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TACE联合HIFU治疗晚期肝癌,可有效改善患者肝功能和AFP,促进肝癌病灶缩小和坏死,临床疗效显著,可作为治疗晚期肝癌的优选方案。

    作者:贾晨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腹腔镜辅助远端 D2根治术与传统开腹术对胃癌的疗效研究

    目的:比较腹腔镜辅助远端D2根治术与传统开腹术对胃癌的疗效。方法120例胃癌患者,其中行腹腔镜辅助远端D2根治术51例(观察组),传统开腹手术69例(对照组)。结果术前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指标无明显组间差异(P>0.05);对照组手术施行时间明显短于观察组(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手术切口长度、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和切口愈合情况上均优于对照组( P<0.05);两组淋巴结清扫数量比较无显著差异;观察组发生肺部感染12例,对照组发生肺部感染17例(P>0.05)。随访结果显示所有患者均存活,无远处转移病例。结论腹腔镜辅助下远端D2胃癌根治术安全性高、创伤小、出血少,临床效果优于传统开腹手术。

    作者:张伟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超声声像及病理特征分析

    目的:探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超声声像特征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4月-2013年12月期间收治的107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的超声声像图像和病理特征。结果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彩超征象形态表现不规则、边界不清晰、实性不均质低回声、周边无声晕;看见微小钙化,且主要以内部血流为主。经病理检查发现,在镜下表现为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晰,同时还存在纤维假包膜情况,内部可见砂粒状,且患者病灶内部组织由滤泡状和乳头状结构所排列的纤维间质及癌细胞组成。恶性结节数为115个,其中Ⅰ和Ⅱ型占28.70%(33/115)、Ⅲ型占71.30%(82/115);良性结节数为134个,其中Ⅰ和Ⅱ型占88.81%(119/134)、Ⅲ型占11.19%(15/134);2组比较,P<0.05。结论临床上,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超声声像图主要由患者病理组织学特征来决定,同时联合超声及病理检查可为临床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检出提供重要价值。

    作者:王彩莲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奈达铂联合培美曲塞二钠治疗晚期肺腺癌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目的:探讨奈达铂联合培美曲塞二钠治疗晚期肺腺癌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60例晚期肺腺癌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每组30例。 A组患者采用奈达铂联合培美曲塞二钠进行治疗,B组患者采用奈达铂联合吉西他滨进行治疗。对比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结果 A 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43.3%,高于 B 组(36.7%),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78,P=0.598)。2组患者不良反应主要包括恶心呕吐、纳差、中性粒细胞下降、血红蛋白下降、血小板下降、脱发和肝肾损伤。 A组患者Ⅲ~Ⅳ度中性粒细胞下降发生率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86,P=0.038);其余不良反应在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奈达铂联合培美曲塞二钠治疗晚期肺腺癌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和较高的安全性,可广泛应用于临床。

    作者:陈惕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培美曲塞联合顺铂治疗一线方案失败的晚期乳腺癌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目的:探究培美曲塞联合顺铂对一线方案治疗失败的晚期乳腺癌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一线乳腺癌治疗方案失败的晚期乳腺癌女性患者82例,给予培美曲塞联合顺铂治疗。两个治疗周期后依RECIST1.0标准评价疗效;WHO标准评价不良反应;Kaplan-Meier方法分析患者12个月生存函数。结果82例患者均完成2个以上疗程的化疗,治疗有效率为40.24%,疾病控制率为70.73%;不良反应主要有血小板减少、恶心呕吐和皮疹等,Ⅲ、Ⅳ级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1年生存率为54.88%。结论美曲塞联合顺铂对一线方案治疗失败的晚期乳腺癌有较好的疗效。

    作者:杨慧;黄海欣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初发急性白血病患者的凝血指标异常状况分析

    目的:探讨初发急性白血病患者凝血功能的改变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分析142例初发急性白血病患者(除外急性早幼粒性白血病)的临床资料,包括出血的发生情况,凝血酶原时间( PT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血浆纤维蛋白原( FIB)、血浆凝血酶时间( TT)及 D-二聚体( D-D)等凝血指标的异常情况,采用Logistc线性回归分析判断影响凝血指标的主要因素。结果142例初发急性白血病患者中共118例凝血指标异常,凝血指标异常率为83.1%。无凝血异常的患者出血的发生率为58.3%,凝血指标异常患者中出血的发生率达77.5%。 Logistic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初诊时原始细胞的比例是影响凝血指标的主要危险因素(χ2=4.967,OR=0.040,P=1.139),而年龄、性别、白血病类型、初诊时白细胞数目、细胞遗传学等因素与凝血指标异常无明显相关性。结论大部分初发急性白血病患者均存在凝血功能的异常,出血的风险与凝血指标异常的数目存在正相关关系,而初诊时原始细胞的比例是影响凝血指标异常的主要因素,临床应根据患者初诊时原始细胞的比例、异常的凝血指标判断患者出血风险,以做好防治工作。

    作者:唐晓钰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热疗联合化疗治疗晚期胃癌的疗效和安全性观察

    目的:探讨热疗联合化疗治疗晚期胃癌的安全性及近远期疗效。方法将77例晚期胃癌患者随机分为热化疗联合组和单纯化疗组。给予2个周期治疗后对2组患者的治疗疗效及生活质量进行评定;同时观察并统计2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结束后单纯化疗组有效率为34.2%(13/38),低于热化疗联合组(59.0%,23/39),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热化疗联合组患者远期生存率与单纯化疗组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发生的不良反应主要有骨髓抑制、肝肾损害、胃肠道反应及周围神经毒性反应等,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热化疗联合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部分项目的得分优于单纯化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晚期胃癌患者采用热疗有利于增强化疗作用,且不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可以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作者:陈卫东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MSCT对肺炎型肺癌与局灶性肺炎的鉴别诊断价值

    目的:探究MSCT对肺炎型肺癌与局灶性肺炎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肺炎型肺癌患者和40例局灶性肺炎患者的MSCT影像学资料及临床资料。结果肺炎型肺癌中31例(77.5%)有血管集束征,16例(40.0%)有胸膜凹陷,26例(65.0%)有细短毛刺,7例(17.5%)有粗长毛刺,25例(62.5%)有空泡征,21例(52.5%)有支气管充气现象,29例(72.5%)有磨玻璃密度,36例(90.0%)显示瘤体。局灶性肺炎中3例(7.5%)有血管集束征,5例(12.5%)有胸膜凹陷,7例(17.5%)有细短毛刺,29例(72.5%)有粗长毛刺,9例(22.5%)有空泡征,7例(17.5%)有支气管充气现象,8例(20.0%)有磨玻璃密度,5例(12.5%)显示瘤体。肺炎型肺癌患者与局灶性肺炎患者的MSCT影像表现比较具有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SCT对肺炎型肺癌与局灶性肺炎的鉴别诊断有重要作用。

    作者:曾琼;王志明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区域性缓释化疗对胃癌手术患者的应用效果

    目的:探讨区域性缓释化疗对胃癌手术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将42例胃癌患者分为A、B两组,两组都进行常规胃癌根治术,其中,A组为20例,采取在瘤床和沿淋巴结引流途径多点植入氟尿嘧啶缓释剂共计700 mg;B组为22例,采取常规治疗。观察A、B两组的不良反应、安全性和疗效。结果与B组相比, A组局部复发率有所降低(P<0.05);两组患者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差别不大,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血常规和肝肾功能差别不明显,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对胃癌手术患者区域性缓释化疗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对患者局部复发有一定的预防作用,可以有效地提高患者的远期生存率。

    作者:苏卓彬;杨永江;陶雯璇;李磊 刊期: 2015年第03期

实用癌症杂志

实用癌症杂志

主管:江西省卫生厅

主办:江西省肿瘤医院 江西省肿瘤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