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TACE 联合热学疗法治疗肝癌的临床疗效分析

贾晨

关键词:肝动脉化疗栓塞术, 高能聚焦超声, 晚期肝癌, 影像学, 疗效
摘要:目的:探讨肝动脉化疗栓塞术( TACE)联合热学疗法高能聚焦超声( HIFU)治疗晚期肝癌的临床效果。方法95例肝癌晚期患者,按照实际实施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实验组(TACE+HIFU)50例和对照组(TACE)4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单纯TACE治疗,实验组患者给予TACE联合HIFU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AFP水平变化情况、病灶影像学变化以及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1~2周复查肝功能,对照组患者治疗后ALT水平显著升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治疗后ALT、AST、AFP水平均显著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实验组患者治疗后ALT、AST、AFP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患者行TACE治疗后CT平扫图像可见肿瘤区域内出现大量碘油沉积,肿瘤体积有不同程度缩小;TACE术后行HIFU治疗后MRI增强扫描可见肿瘤区域有明显凝固性坏死灶出现;实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TACE联合HIFU治疗晚期肝癌,可有效改善患者肝功能和AFP,促进肝癌病灶缩小和坏死,临床疗效显著,可作为治疗晚期肝癌的优选方案。
实用癌症杂志相关文献
  • MSCT对肺炎型肺癌与局灶性肺炎的鉴别诊断价值

    目的:探究MSCT对肺炎型肺癌与局灶性肺炎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肺炎型肺癌患者和40例局灶性肺炎患者的MSCT影像学资料及临床资料。结果肺炎型肺癌中31例(77.5%)有血管集束征,16例(40.0%)有胸膜凹陷,26例(65.0%)有细短毛刺,7例(17.5%)有粗长毛刺,25例(62.5%)有空泡征,21例(52.5%)有支气管充气现象,29例(72.5%)有磨玻璃密度,36例(90.0%)显示瘤体。局灶性肺炎中3例(7.5%)有血管集束征,5例(12.5%)有胸膜凹陷,7例(17.5%)有细短毛刺,29例(72.5%)有粗长毛刺,9例(22.5%)有空泡征,7例(17.5%)有支气管充气现象,8例(20.0%)有磨玻璃密度,5例(12.5%)显示瘤体。肺炎型肺癌患者与局灶性肺炎患者的MSCT影像表现比较具有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SCT对肺炎型肺癌与局灶性肺炎的鉴别诊断有重要作用。

    作者:曾琼;王志明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TE 与 TEC 方案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中的近期疗效及不良反应

    目的:探讨TE与TEC方案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中的近期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将200例乳腺癌患者随机分为TE组和TEC组,各为100例。 TE组采用TE方案进行治疗,TEC组采用TEC方案治疗。记录和比较分析2组的近期疗效( CR、cCR、pCR、PR、PD、SD)及不良反应(血红蛋白减少、血小板减少、粒细胞减少、胃肠道反应、脱发)。结果TE组和TEC组患者的CR、cCR、pCR、PR、SD、PD的比率分别为81%、67%、14%、12%、6%、1%与79%、69%、10%、13%、7%、1%,2组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TE组和TEC组胃肠道反应的发生率分别为51%和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9188,P=0.0001);TE组和TEC组粒细胞减少的发生率分别为20%和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383,P=0.0373);TE组和TEC组的血红蛋白减少、血小板减少、脱发的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TE与TEC方案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中的近期疗效大致相当,但TE方案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林力生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紫杉醇联合贝伐珠单抗治疗卵巢癌的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紫杉醇联合贝伐珠单抗化疗治疗卵巢癌的临床效果。方法按照化疗方案不同将收治的87例卵巢癌患者分为实验组(45例)和对照组(42例),实验组患者给予紫杉醇联合贝伐珠单抗化疗,对照组给予环磷酰胺、紫杉醇联合洛铂化疗,比较两组患者近期疗效、不良反应以及3年生存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3年生存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发生不同程度骨髓抑制反应,采取对症治疗后缓解,两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紫杉醇联合贝伐珠单抗化疗治疗卵巢癌临床疗效显著,3年远期生存率较环磷酰胺、紫杉醇联合洛铂化疗方案的更高,但紫杉醇用药时需要注意预防过敏。

    作者:岳渝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腹腔镜手术与开腹手术治疗早期宫颈癌的疗效及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比较

    目的:比较腹腔镜及开腹宫颈癌根治术的临床疗效及术后患者生活质量。方法将152例早期宫颈癌患者随机分为开腹组与腔镜组,每组各76例。开腹组接受传统经腹宫颈癌根治术,腔镜组接受腹腔镜宫颈癌根治术。观察并比较2组患者手术情况、术后1~5年生存率及癌症治疗功能总体评价量表( FACT-G)评分情况。结果与开腹组相比,腔镜组手术时间长(P<0.05),但出血量较少(P<0.05),淋巴结清扫数目较多(P<0.05),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较少(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P<0.05)。2组术后1~5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与年龄、性别、手术方法和术后并发症无显著相关性(P>0.05);腔镜组术后1~5年FACT-G评分高于开腹组,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手术与开腹手术治疗早期宫颈癌的疗效相当,但术后短期及长期生存质量腹腔镜手术显著优于开腹手术。

    作者:宋丰杰;刘文杰;刘凌玉;李雷;谭先杰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机体乏氧状态对膀胱癌全膀胱切除术后患者生存状况的影响

    目的:探讨机体乏氧状态对膀胱癌全膀胱切除术后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将78例膀胱癌全膀胱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机体常氧状态组(常氧组)57例和机体乏氧状态组(乏氧组)21例。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所有病例的切片标本缺氧诱导因子-1α( HIF-1α)的表达情况,将患者生存时间与多项乏氧相关因素做Kaplan-Meier分析。结果乏氧组HIF-1α表达阳性率为85.7%(18/21),常氧组HIF-1α表达阳性率为57.9%(33/57);2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57.741个月和77.544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分期高、HIF-1α高表达、机体乏氧状态、血红蛋白水平<110 g/L时患者生存时间较短(P<0.05或P<0.01)。结论机体乏氧状态可导致肿瘤内部供氧不足,促进HIF-1α表达上升,进而降低患者生存率。

    作者:邓助朋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奈达铂联合培美曲塞二钠治疗晚期肺腺癌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目的:探讨奈达铂联合培美曲塞二钠治疗晚期肺腺癌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60例晚期肺腺癌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每组30例。 A组患者采用奈达铂联合培美曲塞二钠进行治疗,B组患者采用奈达铂联合吉西他滨进行治疗。对比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结果 A 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43.3%,高于 B 组(36.7%),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78,P=0.598)。2组患者不良反应主要包括恶心呕吐、纳差、中性粒细胞下降、血红蛋白下降、血小板下降、脱发和肝肾损伤。 A组患者Ⅲ~Ⅳ度中性粒细胞下降发生率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86,P=0.038);其余不良反应在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奈达铂联合培美曲塞二钠治疗晚期肺腺癌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和较高的安全性,可广泛应用于临床。

    作者:陈惕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单操作孔胸腔镜下手术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效果研究

    目的:探讨通过单操作孔胸腔镜下手术( VATS)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4年5月行单操作孔胸腔镜下手术治疗的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110例(观察组),与同期胸腔镜辅助小切口(video-assisted mini-thoracotomy,VAMT)肺叶切除术的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110例(对照组),分别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引流管留置时间、术后总引流量、淋巴结清扫数目、术后并发症、术后疼痛程度等。结果2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死亡病例。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淋巴结清扫数目以及术后并发症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出血量、术后总引流量、引流管放置天数和术后疼痛(术后第1~3天)评分均小于对照组( P<0.05)。结论单操作孔胸腔镜下手术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疗效肯定,比VAMT创伤小,更易于恢复,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李贲;郭志敏;周斌;王云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吡喃阿霉素术中黏膜下注射与术后早期膀胱灌注预防浅表膀胱癌部分切除术后复发的疗效

    目的:探讨吡喃阿霉素术中黏膜下注射与术后早期膀胱灌注预防浅表膀胱癌部分切除术后复发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浅表膀胱癌部分切除术后6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应用吡喃阿霉素方式方法的区别分为观察A组32例,观察B组36例,观察A组术中给予吡喃阿霉素膀胱黏膜下注射,而观察B组则在术前6 h内和术后1周给予术后早期的吡喃阿霉素膀胱灌注。2组患者均在术后2周给予常规吡喃阿霉素常规膀胱灌注。对患者术后情况进行记录和对比分析,随访期3年。结果观察B组术后血尿平均天数为(1.8±0.8)天,其中3例出现鲜红色血尿,其余均为淡红色血尿;观察A组术后血尿平均天数为(5.9±1.3)天,患者均出现过鲜红色血尿,并伴有絮状组织。2组患者术后血尿天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82,P<0.05。2组患者3年随访期内复发情况组间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吡喃阿霉素术中黏膜下注射和术后早期膀胱灌注都能显著降低浅表膀胱癌部分切除术后的复发率,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吡喃阿霉素术后早期膀胱灌注对减少术后血尿时间更具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刘正清;郭立丽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血清4项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甲胎蛋白异质体3(AFP-L3)、高尔基体蛋白73(GP73)和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GPC-3)及甲胎蛋白(AFP)联合检测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1SA)检测100例原发性肝癌(HCC)、100例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AFP-L3、GP73、GPC-3,同时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甲胎蛋白(AFP),同期选择100例门诊正常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对各指标表达情况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原发性肝癌血清AFP、AFP-L3、GP73、GPC-3含量均显著高于肝炎肝硬化组及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AFP、AFP-L3、GP73、GPC-3联合检测的阳性率达86.0%,明显高于单项检测 AFP(54.0%)、AFP-L3(55.0%)、GP73(48.0%)和 GPC-3(43.0%)(P<0.05);且AFP、AFP-L3、GP73、GPC-3联合检测的敏感性均高于单一检测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其特异性显著低于AFP-L3、GP73单项检测(P<0.05)。结论联合检测血清AFP、AFP-L3、GP73、GPC-3含量可以提高对原发性肝癌的阳性诊断率,对早期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肖作汉;孟冈;王立志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H E4检测对子宫内膜癌的诊断价值

    目的:研究血清人附睾分泌蛋白4( HE4)对子宫内膜癌的诊断价值。方法术前经子宫内膜活检证实为子宫内膜癌的105例患者为研究组,同期107例良性子宫疾病患者为对照组,留取血清样本检测HE4和CA125水平。CA125的正常值界定为<35 kU/L。 HE4设定两个界值点分别为:70 pmol/L和150 pmol/L。结果 CA125对子宫内膜癌的诊断灵敏度为20.0%,而HE4以70 pmol/L和150 pmol/L作为界值点的敏感度分别为58.1%和35.2%。 HE4特异性100%(阳性预测值为100%,两个界值点的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4.3%和61.2%),而CA125特异性为63.6%(阳性预测值为35.0%,阴性预测值为44.7%)。结论 HE4可作为术前评估子宫内膜癌危险分层的新指标。 HE4设定70 pmol/L为界值点时敏感性和特异性佳。

    作者:王杏芹;马潇潇;蒋凤军;黄泽俊;王长华;任瑞锋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培美曲塞联合顺铂治疗一线方案失败的晚期乳腺癌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目的:探究培美曲塞联合顺铂对一线方案治疗失败的晚期乳腺癌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一线乳腺癌治疗方案失败的晚期乳腺癌女性患者82例,给予培美曲塞联合顺铂治疗。两个治疗周期后依RECIST1.0标准评价疗效;WHO标准评价不良反应;Kaplan-Meier方法分析患者12个月生存函数。结果82例患者均完成2个以上疗程的化疗,治疗有效率为40.24%,疾病控制率为70.73%;不良反应主要有血小板减少、恶心呕吐和皮疹等,Ⅲ、Ⅳ级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1年生存率为54.88%。结论美曲塞联合顺铂对一线方案治疗失败的晚期乳腺癌有较好的疗效。

    作者:杨慧;黄海欣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紫杉醇及蒽环类药物联合化疗治疗晚期乳腺癌的临床疗效

    目的:探讨紫杉醇及蒽环类药物联合化疗治疗晚期乳腺癌的临床疗效。方法68例老年晚期乳腺癌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采用CAF方案治疗;治疗组:采用紫杉醇联合蒽环类药物±CTX方案治疗。比较2组患者5年生存率和局部复发率、腋淋巴结复发率、生活质量、近期疗效、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局部复发率和腋淋巴结复发率、5年生存率分别为5.88%(2/34)、2.94%(1/34)、41.18%(14/34),与对照组14.71%(5/34)、11.76%(4/34)、29.41%(10/34)比较,P均<0.05。治疗组生活质量评分和不良反应率及近期疗效与对照组比较, P均<0.05。结论临床采用紫杉醇联合蒽环类药物±CTX方案治疗晚期乳腺癌患者,可降低局部复发率和腋淋巴结复发率,提高治疗效果。同时治疗期间所产生不良反应少,可提高患者耐受性,促进治疗顺利进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袁鹏;岳天华;肖艳华;朱梁军;李晟;陈宝安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CD151和整合素α3β1蛋白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的影响

    目的:探讨CD151和整合素α3β1蛋白对非小细胞肺癌(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CD151和整合素α3β1蛋白在NSCLC和良性肺病变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并结合临床资料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 CD151和整合素α3β1蛋白在NSCLC中的阳性表达率均高于肺良性病变组织( P<0.05)。 CD151和整合素α3β1蛋白在NSCLC中表达强度呈正相关关系(γ=0.389,P=0.016)。结论 CD151和整合素α3β1在肺癌的发生过程中有一定的作用,二者表达水平呈正相关性,同时检测CD151和整合素α3β1的表达可为判断NSCLC的病理特征和预后提供指导借鉴意义。

    作者:蒋芳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超声声像及病理特征分析

    目的:探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超声声像特征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4月-2013年12月期间收治的107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的超声声像图像和病理特征。结果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彩超征象形态表现不规则、边界不清晰、实性不均质低回声、周边无声晕;看见微小钙化,且主要以内部血流为主。经病理检查发现,在镜下表现为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晰,同时还存在纤维假包膜情况,内部可见砂粒状,且患者病灶内部组织由滤泡状和乳头状结构所排列的纤维间质及癌细胞组成。恶性结节数为115个,其中Ⅰ和Ⅱ型占28.70%(33/115)、Ⅲ型占71.30%(82/115);良性结节数为134个,其中Ⅰ和Ⅱ型占88.81%(119/134)、Ⅲ型占11.19%(15/134);2组比较,P<0.05。结论临床上,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超声声像图主要由患者病理组织学特征来决定,同时联合超声及病理检查可为临床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检出提供重要价值。

    作者:王彩莲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合并糖尿病胃癌患者的代谢特点及预后研究

    目的:探讨合并糖尿病胃癌患者的代谢特点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64例合并糖尿病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患者性别、年龄、体重指数,糖尿病、收缩压和舒张压、总胆固醇和基线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无显著差异。有无合并糖尿病的胃癌患者其年龄无组间差异,但是合并 DM胃癌患者的体重、BMI、空腹血糖( FPG)、糖化血红蛋白( HbA1c)、甘油三酯( TG)、高密度脂蛋白( HDL)、游离脂肪酸( FFA)水平显著高于无DM患者;其余代谢指标无差异。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分期、肿瘤浸润程度和淋巴结转移与糖尿病呈正相关。结论合并糖尿病胃癌患者的代谢显著紊乱;糖代谢异常与胃癌的分期、浸润、转移呈正相关性。

    作者:程奎;张娟;胡淑芳;荣太梓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DC-CIK 治疗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树突状细胞(DC)和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治疗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41例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根据患者意愿分为22例实验组和19例对照组。将实验组自体DC-CIK细胞进行体外扩增,再过继回输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接受维持治疗。对过继治疗前后患者的免疫指标以及临床疗效进行对比和观察。结果诱导后CD表面CD1a、CD83、CD86和HLA-DR分子阳性率均较诱导前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诱导后DC-CIK表面CD3、CD8和CD56阳性率均较CIK有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3个月后,实验组患者QOL、Ag-NOR和外周血IL-12等指标均较对照组有显著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3个月治疗后,实验组患者肾功能、24 h尿液轻链、血清M 蛋白、β2-M、骨髓瘤细胞比例均相较对照组有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C-CIK过继治疗难治性MM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帮助患者带瘤长期生存,获得较大受益。

    作者:徐源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华蟾素联合卡培他滨治疗老年胃癌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卡培他滨联合华蟾素对于老年晚期胃癌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60例老年晚期胃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卡培他滨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华蟾素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近期疗效、不良反应、Karnofsky评分以及疼痛分级情况。结果两组患者近期疗效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0.05),但观察组Karnofsky评分改善和稳定患者的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但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卡培他滨联合华蟾素治疗老年晚期胃癌近期疗效肯定,且可降低化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徐冬梅;刘丽娟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宫颈特殊染色法应用于1652例宫颈病变筛查的结果分析

    目的:探讨宫颈特殊染色技术( FRD)检测宫颈异常病变( CINⅡ+)的临床价值。方法对1652例妇科门诊的患者做常规妇科内诊检查后,进行宫颈特殊染色,然后采集宫颈脱落细胞采用液基薄层技术制片。 FRD宫颈特殊染色阳性和(或)液基细胞学结果≥ASC-US者,行阴道镜检查,根据阴道镜下改变和醋酸白染色结果取活检,并以组织病理学结果为诊断标准。结果与活检病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FRD宫颈特殊染色的CINⅠ诊断符合率为66.7%、CINⅡ为75%、CINⅢ为80%、浸润癌为100%;以组织病理CINⅡ为标准,宫颈特殊染色的敏感性为79.2%,特异性为72.7%,准确性为80.4%。结论 FRD宫颈特殊染色的准确性较高,且操作简便,诊断全面,结果直观,判读容易,可有效筛查出宫颈癌前病变的可疑人群,提高临床诊断率。

    作者:甘涛;柯国女;吴晓霞;李明琛;杨媛嘉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IL13 Rα2 SNPs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检测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中IL13Rα2 SNPs(rs17095919)的多态性,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NSCLC患者96例,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40例作为正常对照。 SNPs多态性测定应用Real-Time PCR Taqman分析。结果 NSCLC患者C/C、C/T和T/T基因型频率分别为22.9%、51.1%和26.0%,对照组分别为32.5%、30.0%和37.5%,C/C、T/T基因型表达两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C/T基因型表达两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C/T基因型表达与NSCLC患者有无吸烟、肿瘤分化程度无显著相关(P>0.05),而与有无淋巴结转移、不同临床病理分期显著相关(P<0.05)。结论 IL13RA2 SNPs(rs17095919)C/T基因型与NSCLC的易感性密切相关,在NSCLC的早期诊断以及预后评估等方面起一定的作用。

    作者:周碧燕;李友邕;赵丽萍;魏威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同期放化疗对晚期鼻咽癌患者血浆 EB 病毒 DNA 水平的影响

    目的:探讨同期放化疗对晚期鼻咽癌患者血浆EB病毒DNA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98例晚期鼻咽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放疗联合紫杉醇化疗进行治疗,并对98例患者血浆EBV-DNA 水平采用荧光定量PCR 技术进行测定,并与其影像学检查及病理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放化疗后鼻咽癌患者52例缓解,21例稳定,25例进展。三组鼻咽癌患者血浆EB-DNA水平测定阳性率缓解组为0、稳定组为4.76%,进展组高为88.00%,缓解组与稳定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展组分别与缓解组、稳定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敏感性分别为0、4.76%、88.00%,特异性分别为100.00%、95.24%、12.00%,阴性预测值分别为69.33%、26.67%、4.00%,阳性预测值分别为0、4.35%、95.65%;缓解组特异性和阴性预测值高,与进展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进展组敏感性和阳性预测值高,与缓解组和稳定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晚期鼻咽癌患者同期放化疗后血浆EB病毒DNA水平,可作为监测和反映鼻咽癌患者放化疗后转移、复发的重要指标。

    作者:矫德馨;龚智强;贾鑑慧 刊期: 2015年第03期

实用癌症杂志

实用癌症杂志

主管:江西省卫生厅

主办:江西省肿瘤医院 江西省肿瘤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