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源
目的:探讨机体乏氧状态对膀胱癌全膀胱切除术后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将78例膀胱癌全膀胱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机体常氧状态组(常氧组)57例和机体乏氧状态组(乏氧组)21例。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所有病例的切片标本缺氧诱导因子-1α( HIF-1α)的表达情况,将患者生存时间与多项乏氧相关因素做Kaplan-Meier分析。结果乏氧组HIF-1α表达阳性率为85.7%(18/21),常氧组HIF-1α表达阳性率为57.9%(33/57);2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57.741个月和77.544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分期高、HIF-1α高表达、机体乏氧状态、血红蛋白水平<110 g/L时患者生存时间较短(P<0.05或P<0.01)。结论机体乏氧状态可导致肿瘤内部供氧不足,促进HIF-1α表达上升,进而降低患者生存率。
作者:邓助朋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癌胚抗原相关细胞黏附分子1( CEACAM1)对大肠癌浸润转移的影响。方法60例大肠癌患者根据局部有无淋巴结转移情况分为淋巴结远处转移组和无淋巴结转移组,每组各30例。另选正常大肠粘膜40例为健康对照组,采用ELISA和免疫组学法分别检测血清中sICAM-1水平和肿瘤组织中CEACAM1的表达。结果大肠癌中CEACAM1的表达与肿瘤分期、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大肠癌患者血清中sICAM-1的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比较结果差异显著(P<0.01),大肠癌中有淋巴结远处转移的患者血清中sICAM-1的水平明显高于无转移者(P<0.05)。结论 CEACAM1是防治大肠癌及其浸润转移的有效靶点,与大肠癌淋巴转移显著相关,检测血清sICAM-1的水平能够有效预测肿瘤的转移情况。
作者:蒋敦科;刘莹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研究骨肿瘤患者临床特征与癌因性疲乏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998例骨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相关数据,通过横断面研究,以社会支持量表、疲乏Piper量表、记忆症状简易评价表完成调查分析。结果386例骨肿瘤患者出现癌因性疲乏,其发生率达到38.68%。患者疲乏总分是(3.92±2.07)分:患者行为维度是(4.85±3.12)分、认知/情绪维度是(1.91±1.27)分、情感维度是(4.53±2.48)分、感觉维度是(4.22±2.86)分。骨肿瘤患者社会支持状况评分中,社会支持总分为(37.69±6.11)分,客观支持评分为(10.28±2.62)分,主观支持评分为(19.85±3.41)分,对支持的利用度评分为(7.53±2.11)分。癌因性疲乏患者(n=386)与无癌因性疲乏患者(n=612)单因素社会支持分析显示,社会支持总分、主观支持评分、对支持的利用度评分对比,呈显著差异(P<0.05),客观支持评分对比,不具差异(P>0.05)。 Logistic单因素、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出现疼痛、昏睡、咳嗽、体重下降、食欲减退、头晕、排尿不适、气紧、呼吸困难、便秘、感觉悲伤、感觉紧张、焦虑者的癌因性疲乏发生率高于未出现上述症状者(P<0.05)。结论骨肿瘤患者癌因性疲乏的发生,与社会支持、临床症状均有密切关系,针对患者实施个体化治疗,避免不良反应,改善生活质量,同时增加社会支持,帮助患者调整心理状态,从而提高临床疗效。
作者:岳建彪;索钢;李霞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探究培美曲塞联合顺铂对一线方案治疗失败的晚期乳腺癌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一线乳腺癌治疗方案失败的晚期乳腺癌女性患者82例,给予培美曲塞联合顺铂治疗。两个治疗周期后依RECIST1.0标准评价疗效;WHO标准评价不良反应;Kaplan-Meier方法分析患者12个月生存函数。结果82例患者均完成2个以上疗程的化疗,治疗有效率为40.24%,疾病控制率为70.73%;不良反应主要有血小板减少、恶心呕吐和皮疹等,Ⅲ、Ⅳ级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1年生存率为54.88%。结论美曲塞联合顺铂对一线方案治疗失败的晚期乳腺癌有较好的疗效。
作者:杨慧;黄海欣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通过单操作孔胸腔镜下手术( VATS)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4年5月行单操作孔胸腔镜下手术治疗的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110例(观察组),与同期胸腔镜辅助小切口(video-assisted mini-thoracotomy,VAMT)肺叶切除术的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110例(对照组),分别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引流管留置时间、术后总引流量、淋巴结清扫数目、术后并发症、术后疼痛程度等。结果2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死亡病例。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淋巴结清扫数目以及术后并发症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出血量、术后总引流量、引流管放置天数和术后疼痛(术后第1~3天)评分均小于对照组( P<0.05)。结论单操作孔胸腔镜下手术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疗效肯定,比VAMT创伤小,更易于恢复,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李贲;郭志敏;周斌;王云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比较2种不同麻醉方法对腹腔镜结肠癌患者围术期细胞免疫及IL-6的影响。方法按照麻醉方式不同将67例行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的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患者给予硬膜外复合全身麻醉,对照组患者给予单纯全身麻醉,比较2组患者手术情况、麻醉情况、不同时间T淋巴细胞亚群、NK细胞以及IL-6水平变化情况。结果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晶体液输注量以及胶体液输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术中七氟醚吸入平均浓度和术后苏醒后即刻VA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CD3+、CD4+、CD4+/CD8+水平均于T2时开始逐渐下降,其中实验组患者在T3时CD3+水平显著低于T1时,在T2~T5时CD4+水平显著低于T1时,在T2~T5时CD4+/CD8+水平显著低于T1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对照组患者在T3~T5时CD3+、CD4+、CD4+/CD8+水平均显著低于T1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实验组患者T4时CD3+、CD4+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T5时CD4+/CD8+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不同时间CD8+和NK细胞水平均无明显变化,组内、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2组患者IL-6水平均于T2时开始逐渐升高,T2~T5时2组IL-6水平均显著高于T1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实验组患者T2~T4时IL-6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硬膜外复合全身麻醉对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患者围术期细胞免疫和IL-6影响较小,较单纯全身麻醉更适合作为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的优选麻醉方案。
作者:王言武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研究血清人附睾分泌蛋白4( HE4)对子宫内膜癌的诊断价值。方法术前经子宫内膜活检证实为子宫内膜癌的105例患者为研究组,同期107例良性子宫疾病患者为对照组,留取血清样本检测HE4和CA125水平。CA125的正常值界定为<35 kU/L。 HE4设定两个界值点分别为:70 pmol/L和150 pmol/L。结果 CA125对子宫内膜癌的诊断灵敏度为20.0%,而HE4以70 pmol/L和150 pmol/L作为界值点的敏感度分别为58.1%和35.2%。 HE4特异性100%(阳性预测值为100%,两个界值点的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4.3%和61.2%),而CA125特异性为63.6%(阳性预测值为35.0%,阴性预测值为44.7%)。结论 HE4可作为术前评估子宫内膜癌危险分层的新指标。 HE4设定70 pmol/L为界值点时敏感性和特异性佳。
作者:王杏芹;马潇潇;蒋凤军;黄泽俊;王长华;任瑞锋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胸腔镜手术治疗纵隔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4例纵隔肿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7例。对照组患者行传统开胸手术。观察组患者行胸腔镜手术。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132.46±18.71)min、术中出血量(43.59±10.36)ml、切口长度(3.75±1.14)cm、术后引流量(367.35±108.54)ml、引流时间(3.24±1.06)d、术后住院时间(7.15±2.38)d,与对照组患者的手术时间(186.37±30.69)min、术中出血量(128.71±20.40)ml、切口长度(18.46±2.81) cm、术后引流量(653.41±150.73) ml、引流时间(5.82±1.30) d、术后住院时间(11.34±3.62)d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3.62%,高于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68.0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2.77%,少于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59.5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胸腔镜手术治疗纵隔肿瘤疗效显著,且创伤小、恢复快、安全可靠,适用于大多数纵隔良性肿瘤,但切忌不可盲目追求“微创治疗”,应严格把握手术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作者:陈有东;艾成;何零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甲胎蛋白异质体3(AFP-L3)、高尔基体蛋白73(GP73)和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GPC-3)及甲胎蛋白(AFP)联合检测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1SA)检测100例原发性肝癌(HCC)、100例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AFP-L3、GP73、GPC-3,同时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甲胎蛋白(AFP),同期选择100例门诊正常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对各指标表达情况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原发性肝癌血清AFP、AFP-L3、GP73、GPC-3含量均显著高于肝炎肝硬化组及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AFP、AFP-L3、GP73、GPC-3联合检测的阳性率达86.0%,明显高于单项检测 AFP(54.0%)、AFP-L3(55.0%)、GP73(48.0%)和 GPC-3(43.0%)(P<0.05);且AFP、AFP-L3、GP73、GPC-3联合检测的敏感性均高于单一检测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其特异性显著低于AFP-L3、GP73单项检测(P<0.05)。结论联合检测血清AFP、AFP-L3、GP73、GPC-3含量可以提高对原发性肝癌的阳性诊断率,对早期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肖作汉;孟冈;王立志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紫杉醇及蒽环类药物联合化疗治疗晚期乳腺癌的临床疗效。方法68例老年晚期乳腺癌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采用CAF方案治疗;治疗组:采用紫杉醇联合蒽环类药物±CTX方案治疗。比较2组患者5年生存率和局部复发率、腋淋巴结复发率、生活质量、近期疗效、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局部复发率和腋淋巴结复发率、5年生存率分别为5.88%(2/34)、2.94%(1/34)、41.18%(14/34),与对照组14.71%(5/34)、11.76%(4/34)、29.41%(10/34)比较,P均<0.05。治疗组生活质量评分和不良反应率及近期疗效与对照组比较, P均<0.05。结论临床采用紫杉醇联合蒽环类药物±CTX方案治疗晚期乳腺癌患者,可降低局部复发率和腋淋巴结复发率,提高治疗效果。同时治疗期间所产生不良反应少,可提高患者耐受性,促进治疗顺利进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袁鹏;岳天华;肖艳华;朱梁军;李晟;陈宝安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多西他赛联合奥沙利铂±替吉奥治疗局部晚期不可切除的低分化胃癌患者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50例局部晚期不可切除的低分化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案分为2组,每组75例患者。治疗组1:多西他赛+奥沙利铂( DOCOX组)=多西他赛60 mg/m2+奥沙利铂130 mg/m2,每21天为1个周期。治疗组2:多西他赛+奥沙利铂+替吉奥( DOCOX+G)=DOCOX+替吉奥首次剂量400 mg/m2,后改为250 mg/m2,每7天为1个周期。以无进展生存期( PFS)为研究首要目标。缓解率,响应时间和安全的持续时间为次要研究目标。结果DOCOX组和DOCOX+G组:胃癌比例分别为44%、41%,胃食管交界处癌变分别为51%、55%。两种癌变皆有的比例分别为5%和4%。缓解速度分别为26.5%和38.0%。中位无进展生存期:4.7和5.1个月(95%可信区间(CI)3.0~5.6/4.3~5.9);1年生存率:39.1%和33.0%,中位总生存期:8.5和9.4个月;反应时间中位数:7.3和5.6个月。3~4级治疗相关的不良事件(%)包括中性粒细胞减少(50%,44%),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13%,19%),腹泻(12%,17%),疲劳(12%,17%)和白细胞减少症(7%,14%)。结论两药联合方案治疗疗效并不差于三药方案,并且不良反应可耐受,更适合老年患者,值得进一步研究。
作者:陈浮;王璐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胃癌14v组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及转移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对93例行胃癌根治术治疗的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其14v组淋巴结转移情况,分析影响因素;并将其分为转移组及非转移组,对比2组患者的预后。结果93例患者共出现13例14v组淋巴结转移,转移率13.98%。单因素回归分析发现,胃癌14v组淋巴结转移与病灶位置、肿瘤Borrmann分型、淋巴结转移数量及TNM分期有关(P<0.05),与年龄、性别、病灶直径、分化程度及浸润深度方面无关(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胃下部肿瘤、Borrmann分型Ⅲ~Ⅳ型、淋巴结转移数量N3及肿瘤TNM分期Ⅲ~Ⅳ期均为影响胃癌14v组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与非转移组相比,转移组病死率更高,中位生存时间更短(P均<0.05)。结论具有上述指标的患者具有更高的14v组淋巴结转移风险,在术前应明确患者的各项指标,制定相应的淋巴结清扫范围,在确保患者的淋巴屏障功能得到有效保护的前提下尽可能清除癌灶,保证其预后及生存质量。
作者:季良;屈陈江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EAG1和HERG在卵巢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卵巢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75例卵巢癌组织、42例卵巢良性肿瘤组织和10例正常卵巢组织中EAG1和HERG的表达情况。结果卵巢癌组EAG1和HERG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良性组和正常组(P均<0.01);卵巢癌低分化、有淋巴结转移组EAG1的阳性表达率高于高中分化组和无淋巴结转移组( P均<0.05);卵巢癌有淋巴结转移组HERG的阳性表达率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5)。结论 EAG1和HERG在卵巢癌的发生发展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作者:王康霞;吴付兵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TE与TEC方案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中的近期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将200例乳腺癌患者随机分为TE组和TEC组,各为100例。 TE组采用TE方案进行治疗,TEC组采用TEC方案治疗。记录和比较分析2组的近期疗效( CR、cCR、pCR、PR、PD、SD)及不良反应(血红蛋白减少、血小板减少、粒细胞减少、胃肠道反应、脱发)。结果TE组和TEC组患者的CR、cCR、pCR、PR、SD、PD的比率分别为81%、67%、14%、12%、6%、1%与79%、69%、10%、13%、7%、1%,2组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TE组和TEC组胃肠道反应的发生率分别为51%和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9188,P=0.0001);TE组和TEC组粒细胞减少的发生率分别为20%和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383,P=0.0373);TE组和TEC组的血红蛋白减少、血小板减少、脱发的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TE与TEC方案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中的近期疗效大致相当,但TE方案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林力生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卡培他滨联合华蟾素对于老年晚期胃癌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60例老年晚期胃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卡培他滨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华蟾素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近期疗效、不良反应、Karnofsky评分以及疼痛分级情况。结果两组患者近期疗效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0.05),但观察组Karnofsky评分改善和稳定患者的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但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卡培他滨联合华蟾素治疗老年晚期胃癌近期疗效肯定,且可降低化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徐冬梅;刘丽娟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比较腹腔镜及开腹宫颈癌根治术的临床疗效及术后患者生活质量。方法将152例早期宫颈癌患者随机分为开腹组与腔镜组,每组各76例。开腹组接受传统经腹宫颈癌根治术,腔镜组接受腹腔镜宫颈癌根治术。观察并比较2组患者手术情况、术后1~5年生存率及癌症治疗功能总体评价量表( FACT-G)评分情况。结果与开腹组相比,腔镜组手术时间长(P<0.05),但出血量较少(P<0.05),淋巴结清扫数目较多(P<0.05),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较少(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P<0.05)。2组术后1~5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与年龄、性别、手术方法和术后并发症无显著相关性(P>0.05);腔镜组术后1~5年FACT-G评分高于开腹组,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手术与开腹手术治疗早期宫颈癌的疗效相当,但术后短期及长期生存质量腹腔镜手术显著优于开腹手术。
作者:宋丰杰;刘文杰;刘凌玉;李雷;谭先杰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中度癌痛爆发痛患者应用曲马多缓释片结合塞来昔布治疗的效果及不良反应情况。方法将100例中度癌痛患者分为2组,即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观察组患者采用曲马多缓释片结合塞来昔布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单纯羟考酮控释片治疗。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爆发痛发作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 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KP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便秘、恶心呕吐、嗜睡、头晕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度癌痛爆发痛患者应用曲马多缓释片结合塞来昔布治疗的效果显著,且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作者:容世健;陈彪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比较腹腔镜辅助远端D2根治术与传统开腹术对胃癌的疗效。方法120例胃癌患者,其中行腹腔镜辅助远端D2根治术51例(观察组),传统开腹手术69例(对照组)。结果术前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指标无明显组间差异(P>0.05);对照组手术施行时间明显短于观察组(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手术切口长度、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和切口愈合情况上均优于对照组( P<0.05);两组淋巴结清扫数量比较无显著差异;观察组发生肺部感染12例,对照组发生肺部感染17例(P>0.05)。随访结果显示所有患者均存活,无远处转移病例。结论腹腔镜辅助下远端D2胃癌根治术安全性高、创伤小、出血少,临床效果优于传统开腹手术。
作者:张伟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血清高尔基体蛋白73(GP73)、甲胎蛋白异质体3(AFP-L3)、异常凝血酶原(DCP)、磷脂酰基醇蛋白聚糖-3(GPC-3)、甲胎蛋白(AFP)、CA199、癌胚抗原(CEA)和铁蛋白(FER)对原发性肝癌(PHC)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75例PHC患者的临床资料,同时收集慢性肝炎、肝硬化、其他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及健康对照者各15例的临床资料。采用ELISA酶联免疫分析方法定量检测各组人群血清高尔基体蛋白73( GP73)、甲胎蛋白异质体3( AFP-L3)、异常凝血酶原(DCP)、磷脂酰基醇蛋白聚糖-3(GPC-3)、甲胎蛋白(AFP)、CA199、癌胚抗原(CEA)和铁蛋白(FER)的浓度,并计算AFP-L3占总AFP的百分浓度(%)。结果肝癌组GP73、AFP-L3(%)、AFP、CA199、DCP和GPC-3浓度明显高于其他各组(P<0.05)。单项检测中GPC-3特异性(97.8%)高,GP73灵敏度(73.2%)、准确率(87.5%)高。联合实验中GP73联合其他指标诊断PHC的特异性均高于95.0%,甚至高达100.0%,联合所有血清标志物诊断PHC的灵敏度高达到98.4%。结论血清GP73和AFP-L3可以作为AFP诊断PHC的辅助手段,且血清标志物联合检测可显著提高PHC的诊断准确度。
作者:向启云;谢传英;董艳娥;时飞;蒋俊;王德新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肝动脉化疗栓塞术( TACE)联合热学疗法高能聚焦超声( HIFU)治疗晚期肝癌的临床效果。方法95例肝癌晚期患者,按照实际实施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实验组(TACE+HIFU)50例和对照组(TACE)4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单纯TACE治疗,实验组患者给予TACE联合HIFU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AFP水平变化情况、病灶影像学变化以及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1~2周复查肝功能,对照组患者治疗后ALT水平显著升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治疗后ALT、AST、AFP水平均显著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实验组患者治疗后ALT、AST、AFP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患者行TACE治疗后CT平扫图像可见肿瘤区域内出现大量碘油沉积,肿瘤体积有不同程度缩小;TACE术后行HIFU治疗后MRI增强扫描可见肿瘤区域有明显凝固性坏死灶出现;实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TACE联合HIFU治疗晚期肝癌,可有效改善患者肝功能和AFP,促进肝癌病灶缩小和坏死,临床疗效显著,可作为治疗晚期肝癌的优选方案。
作者:贾晨 刊期: 2015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