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宇;郝雁冰;陈万生;李彦明;魏东
目的 探讨清热活血散结中药对放疗肺损伤患者肺保护作用及其对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 方法 选取118例中晚期胸部恶性肿瘤患者并随机将其分为2组,对照组(58例)接受放射治疗,治疗组(6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清热活血散结中药. 采用ELISA法测定2组患者血清炎症因子( TNF-α,IL-1,TGF-β1、MMP-9)水平. 结果 2组放射治疗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较对照组,治疗组肺损伤发生率明显降低,生活质量提高率明显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放疗前,2组氧合指数、肺损伤评分和炎症因子(TNF-α,IL-1,TGF-β1、MMP-9)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放疗后,全部患者上述指标均发生一定程度的改变,放疗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治疗组氧合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肺损伤评分、TNF-α,IL-1,TGF-β1和MMP-9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2组比较具有明显差异(P<0.05). 结论 清热活血散结中药在不影响放疗疗效的基础上降低肺损伤发生率,提高了肺功能,改善了生活质量,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炎症TNF-α,IL-1,TGF-β1和MMP-9因子水平有关.
作者:涂德军;洪俊强;张启龙;杨青艳;李彦;郭裕林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同部位舌癌厚度与颈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方法 回顾性分析手术切除的T1、T2期舌癌手术标本98例,测量舌癌厚度,对舌癌进行病理分级和TMN分期;探讨患者颈淋巴结转移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重点分析舌癌厚度与颈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检测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VEGF)水平. 结果 舌癌组织颈淋巴结转移与病理分级、舌癌厚度相关,而与病程、部位、面积、T分期和N分期无相关. 随着舌癌厚度增加,颈淋巴结转移率呈现逐渐升高,在厚度为7~10 mm时,转移率高;舌癌厚度大于7 mm时,颈淋巴结转移率均明显高于3~5 mm和5~7 mm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舌癌厚度大于10 mm组与7~10 mm组比较,颈淋巴结转移率变化不明显.舌癌厚度≥7 mm组患者血清VEGF 含量明显高于<7 mm组(P<0.01). 结论 舌癌厚度测量对评估早期舌癌颈淋巴结转移有重要意义,可能与患者VEGF水平升高相关.
作者:韦存志;肖世强;王建洪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 研究血浆EBV-DNA表达水平与鼻咽癌分期的相关性. 方法 选择了55例鼻咽癌患者,同时选取同期住院治疗的55例其他类型的肿瘤患者作为其他类肿瘤对照组及55例体检健康者为健康对照组,比较分析鼻咽癌组与对照组患者的血浆EBV-DNA阳性检出情况,鼻咽癌组患者与对照组血浆EBV-DNA浓度及血浆EBV-DNA阳性的鼻咽患者早期和晚期的拷贝数. 结果 鼻咽癌组血浆EBV-DNA检出阳性率为72.7%,明显高于其他类肿瘤对照组的阳性率(23.7%)以及健康对照组(10.9%),具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 鼻咽癌组患者的血浆EBV-DNA浓度较高,达到了13654.5 copies/mL,而其他类肿瘤对照组及健康对照组的血浆EBV-DNA浓度均为0,具有统计学的意义( P<0.05). 观察还发现血浆EBV-DNA阳性的鼻咽患者晚期血浆EBV-DNA拷贝数较高,达到了(201.48 ±176.19),明显高于早期的血浆EBV-DNA拷贝数(9.60 ±10.77),两组数据进行比较,具有统计学的意义(t=4.3312,P=0.0001). 结论 荧光定量的PCR检测血浆EBV-DNA是1种比较可靠的方法,能够有效诊断鼻咽癌,且血浆EBV-DNA与鼻咽癌的分期关系密切,该方法适合广泛地推广.
作者:罗晚媛;唐莹;何本夫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JNK磷酸化在As2O3 诱导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细胞凋亡过程中的参与机制.方法 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细胞株LY1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三氧化二砷低剂量、中剂量、高剂量组及JNK阻断剂SP600125组.对照组和三氧化二砷组细胞给予DMSO或三氧化二砷(1Μm,5μM和25μM)孵育20 h. SP600125组在三氧化二砷(25μM)孵育的同时加入SP600125(10 μM)孵育. CCK-8测定各组LY1细胞活力情况,qPCR和Western Blot分析各组细胞中细胞凋亡蛋白Bax、Bcl2、Caspase9及JNK和p-JNK蛋白的表达变化情况. 结果 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细胞株LY1随着三氧化二砷作用浓度升高而活力逐渐降低,且各组之间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性(P<0.01). qPCR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三氧化二砷各组细胞凋亡蛋白Bax 和Caspase9表达升高,而Bcl2表达降低. 同时,三氧化二砷组中p-JNK1/2表达明显增高. 而SP600125组上述异常均得到部分恢复. 结论 JNK磷酸化过程参与了三氧化二砷诱导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细胞凋亡过程.
作者:李颖;张继磊;程盼盼;张颢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薏苡仁甘油三酯联合放化同步治疗无手术指征食管癌患者的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 选取无手术指征的食管癌患者70例,等分为两组,分别采用薏苡仁甘油三酯联合放化同步治疗( K组)及单纯放化疗联合方案(H组),比较两组疗效及不良反应情况. 结果 治疗4个疗程后,总有效率K组高于H组,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 Th-17频数比例、CD4+CD25+Tregs频数比例、IL-1、IL-6及TNF-ɑ含量H组均明显高于K组(P<0.05). 不良反应K组明显少于H组(P<0.05),不良反应严重程度K组与H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 薏苡仁甘油三酯联合放化同步治疗无手术指征食管癌患者较单纯应用放化疗疗效更好,且能够较好地保护患者免疫功能,因而可以作为无法手术食管癌患者保守治疗的选择之一.
作者:蔡茂怀;柏会明;仇红艳;刘菊林;张景慧;孙小兵;王风歧;徐寿华;周冬霞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宫颈癌保留神经平面广泛子宫切除术( NPSRH)的可行性、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回顾分析接受腹腔镜NPSRH的ⅠB1期和ⅠB2期的宫颈癌患者的资料. 结果 输血人数比例与BMI、FIGO分期病理类型有关,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与临床病理因素关系不明显. 术后均未见明显并发症发生,ⅠB1期和ⅠB2期5年无病存活率及总生存率无明显差异,COX多因素分析发现5年无病存活率和总存活率与FIGO分期无关、与淋巴结转移和新辅助化疗密切相关(P<0.05). 结论 腹腔镜NPSRH手术虽然手术时间较长、失血量增加,但是安全有效及可行的.
作者:胡玲;姜玲;胡姣;兰艳丽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M1分期细化对结直肠癌远处转移患者生存和预后的影响. 方法 随访80例结直肠癌远处转移患者,分析其转移部位、转移灶的数目、转移瘤的大小及其相应治疗方式等因素,对预后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 结果 单因素Kaplan-Meier法分析与预后相关的因素(P<0.05)为7项,分别为分化程度越低,N分期高,CEA>5μg/L,CA199>35 U/mL,癌性梗阻,转移器官数目2个以上和异时性转移预后差. 分化程度、CEA、N分期、癌性梗阻、转移器官数目、转移时间顺序是影响结直肠癌远处转移患者预后的独立预后因素. 结论 不同临床特征和治疗方式的结直肠癌远处转移患者的预后明显不同,根据其转移特征,进行M1分期细化,区分其中具有较好预后的患者,采用个体化治疗方法,有望通过积极治疗获得长期生存.
作者:范柯;范贤东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肛门内镜显微手术在早期直肠癌切除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分别选取早期直肠癌患者26例和21例作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行Mason手术,观察组患者行肛门内镜显微手术. 对两组患者的恢复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转归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 观察组患者肛门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 随访2年观察组患者术后复发率、转移率和死亡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别不大,两组患者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对早期直肠癌患者实施肛门内镜显微手术进行局部切除具有损伤小、恢复快等优点,是一种安全而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龙煊;赵平武;李国强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 探究鼻咽癌患者Ⅰb区淋巴结肿大的影响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460例鼻咽癌患者Ⅱ区淋巴结直径、下颌下腺侵犯、≥4个淋巴区转移、鼻腔侵犯、N分期以及颈动脉鞘区和口咽部位受到侵犯、T分期等与患者Ⅰb区淋巴结肿大的相关性. 结果 鼻咽癌患者Ⅱ区淋巴结直径、下颌下腺侵犯、≥4个淋巴区转移、鼻腔侵犯、N分期以及颈动脉鞘区和口咽部位受到侵犯,都对患者淋巴结转移产生影响,均具有显著相关性. 结论 鼻咽癌患者Ⅰb区淋巴结肿大与Ⅱ区淋巴结直径、下颌下腺侵犯、≥4个淋巴区转移、鼻腔侵犯、N分期以及颈动脉鞘区和口咽部位受到侵犯相关.
作者:姚行齐;杨长亮;阳光;杨岳斌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与免疫球蛋白( Immunoglobulin,Ig)检测对胃癌病情监测及预后评价的意义. 方法 将475例胃癌患者按照其2年生存率分为预后良好组( n=266 )及预后不良组( n=209 ) ,并选取同期200例健康体检者,纳入正常对照组,比较各组受试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与Ig水平差异,探讨其临床意义. 结果 胃癌患者外周血CD3+、CD4 +、CD4 +/CD8 +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CD8 +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胃癌患者IgG、IgA、C3、C4 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其IgM水平比较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 预后不良组与预后良好组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Ig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胃癌患者会出现明显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失调、Ig降低表现,且改变程度越明显则表明患者预后越差,因此,早期检测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与Ig水平有助于判断其预后、指导治疗对策.
作者:宋振宇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分析高频超声对乳腺肿瘤的临床诊断价值. 方法 选择经手术病理检查确诊的246例乳腺肿瘤患者,分析其声像图特征、彩色多普勒表现和血流阻力指数等临床资料,并与手术病理结果比较. 结果 乳腺癌良性患者与恶性患者的二维声像图在形态首发规则、是否具有钙化、边界是否清晰、包膜是否完整、是否具有血流信号等方面均具有明显差异性(P<0.05);良性肿瘤患者的Vmax、RI数值明显小于恶性肿瘤患者,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良性肿瘤患者的Adler半定量的分级状况与恶性肿瘤患者的比较具有较大差异,具有明显差异性(P<0.05);良性肿瘤患者的彩色多普勒血流分级以0级、1级为主,恶性肿瘤以2级、3级为主要血流分布. 良恶性肿瘤患者彩色血流分级方面具有较大差异性(P<0.05). 结合病理结果显示:超声诊断良性肿瘤准确率为94.61%(193/204),误诊率为5.39%(11/204);超声诊断恶性肿瘤准确率为88.10%(37/42),误诊率为11.90%(5/42);超声总诊断率为94.50%(230/246),误诊率5.50%(16/246). 结论 高频超声对乳腺肿瘤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率,并且为临床诊断提供具体的参考数据,是一种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的诊断手段.
作者:周静;刘丹;彭莉晴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分析高危型HPV(人乳头瘤病毒)检测及( thin-prep cytology test,薄层液基细胞学检查)对中晚期宫颈癌患者放射性治疗后随访病情监测的临床意义. 方法 选取70例行放疗的中晚期宫颈癌患者,对其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随访1年后进行高危型HPV检测、TCT及临床疗效评判,了解高危型HPV检测和TCT在患者放疗后病情监测中的意义. 结果 治疗前70例患者中高危型HPV阳性64例,单一高危型HPV感染51例,多重高危型HPV感染13例,TCT阳性66例;放疗后3、6、9、12个月患者的高危型HPV及TCT阳性率均有所下降,放射治疗后3个月高危型HPV阳性治疗有效与无效患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而TCT无差异;且治疗1年后有6例复发,3例患者的两项检查均阳性,其余3例中1例为单高危型HPV阳性,2例为单TCT阳性. 结论 高危型HPV检测是中晚期宫颈癌放射治疗后病情监测的重要指标,TCT可以辅助HPV检查提高对宫颈癌复发的预测准确性,值得临床加以应用.
作者:陈建英;韩萍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HAG预激方案治疗老年高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MDS)患者的疗效. 方法 高危MDS患者24例,随机分为HAG组和对照组,每组12例. HAG组采用HAG预激方案治疗,对照组采用标准化疗方案治疗. 化疗前后监测血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骨髓等变化,统计疗效和不良反应. 结果 性别、体质量( BMI)、年龄、经济收入、婚姻状况、应激状态、高血压、职业、是否吸烟、是否饮酒、民族、糖尿病史、冠心病史、WHO分型和乳酸脱氢酶均与HAG预激方案疗效无关(P>0.05). 多因素分析显示性别、WHO分型和乳酸脱氢酶均与HAG预激方案疗效无关(P>0.05).HAG组不良反应较轻. 结论 HAG预激方案治疗老年高危MDS患者,疗效显著,不良反应较轻,安全性高,适用于老年高危MDS患者.
作者:高晓冬;韩凤山;邹淑华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硫辛酸联合葡萄糖酸钙/硫酸镁对恶性肿瘤化疗药物所致周围神经病变( CIPN)的治疗效果.方法 将179例接受化疗并明确诊断为CIPN的恶性肿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90例)和研究组(89例),对照组患者给予葡萄糖酸钙10 ml和25%硫酸镁10 ml注入5%葡萄糖溶液静脉滴注;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α-硫辛酸注射液600 mg入0.9%氯化钠注射液静脉滴注. 2组均治疗24天,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正中神经和腓总神经的传导速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 VAS)评价治疗前后疼痛情况,并评估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 结果 研究组和对照组治疗后正中神经和腓总神经的传导速度均较治疗前有不同程度的提高(P<0.05、P<0.01),但研究组较对照组神经传导速度提高更显著(P<0.05). 研究组治疗后VAS评分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而对照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 治疗24天后,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51%(85/89),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3.33%(75/90)(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差异(12.36%vs 8.89%,P>0.05),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 结论 硫辛酸联合葡萄糖酸钙及硫酸镁能够加快恶性肿瘤CIPN患者感觉及运动神经的传导速度,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具有协同作用,且用药安全,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张玉锋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标准化肾肿瘤影像解剖特征与其手术方案的关系. 方法 202例T2期肾肿瘤患者,其中根治性切除术(RN)122例,部分肾切除术(PN)80例. 中位随访41.5个月. Kaplan-Meier分析比较整个队列和RENAL得分≥10和<10患者的总生存( OS) ,癌症特异性生存( CSS)和无进展生存期( PFS). 采用Cox比例风险分析PFS和OS的相关性. 结果 RN 患者和PN 患者的RENAL 评分无显著差异. RN 和 PN5 年PFS 分别为69.8%和79.9%( P =0.115),CSS分别是82.5%和86.7%(P=0.407),OS分别为80.0%和83.3%(P=0.291). Cox回归显示手术方式的不同与PFS无相关性. RENAL评分≥10分患者的PFS更短(风险比6.69,P=0.002). Kaplan-Meier分析RN患者和PN患者PFS无组间差异,RENAL得分≥10和<10患者的PFS无组间差异. 其次,OS在T2a和T2b肿瘤患者之间无差异;RENAL得分≥10的患者更容易死亡或死于其他病因(P<0.001). 结论 PN手术可能对T2期肾肿瘤患者有效.
作者:王耀一;张月;赵御森;胡振顺 刊期: 2015年第08期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树突状细胞与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共培养对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的作用及两者共培养后联合化疗药物奥沙利铂对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体外杀伤效果. 方法 取非小细胞癌患者的恶性胸腔积液并采取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得树突状细胞,体外诱导获得成熟的树突状细胞;分离健康人的单核细胞,体外培养获取杀伤细胞;两者共培养后流式细胞鉴定表型,采用MTT法检测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体外杀伤作用. 结果 恶性胸腔积液内树突前体细胞经过体外培养之后获得了成熟的树突细胞,培养9 天以后获得树突细胞表明标志物CD83、CD80、CD86 和MHC-II相关分子HLA-DR比培养前显著增高( P<0.05);培养2周之后树突细胞和杀伤细胞共培养与杀伤细胞单独培养比较CD3+、CD4+、CD8+数量明显增加,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树突细胞和杀伤细胞对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有着抑制作用,杀伤力大于单纯使用杀伤细胞组,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 P<0.05). 树突细胞和杀伤细胞共培养联合化疗药物奥沙利铂对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体外杀伤具有联合增效的作用,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 恶性胸腔积液来源的树突前体细胞可以诱导培养获得成熟的树突细胞,成熟的树突细胞联合杀伤细胞可以促进杀伤细胞的增殖及杀伤力,两者共培养联合化疗药物奥沙利铂具有协同增强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体外杀伤作用.
作者:罗敏;张娟;薛军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二次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 re-transurethral resection of bladder tumor,Re-TUBRT)对于预防非肌层浸润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肿瘤复发的效果. 方法 将178例行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 transurethral resection of bladder tumor,TUBRT)的非肌层浸润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按治疗方案分为实验组(经TUBRT后4~6周行Re-TURBT治疗,93例)和对照组(只行TURBT手术治疗,85例). 对2组患者进行术后随访并对其基线资料、治疗后肿瘤复发或进展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实验组93例患者中,肿瘤复发14例( 15 .1%) ,进展肌层浸润性肿瘤率为6 .5%,相较对照组(肿瘤复发率为34.1%,进展肌层浸润性肿瘤率为22.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3,P<0.001).结论 Re-TURBT对于预防非肌层浸润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肿瘤复发的效果显著,能够有效降低肿瘤复发率,并延缓肿瘤的进展过程.
作者:曾东升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 比较结肠癌采用全结肠系膜切除术和传统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117例结肠癌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行全结肠系膜切除手术,对照组行传统根治手术,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及术后并发症情况. 结果 两组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少于对照组、术后排气时间以及术后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 观察组清扫的淋巴结、阳性淋巴结、左半结肠淋巴结以及右半结肠淋巴结数量均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手术后两组并发症主要有吻合口出血、切口感染、腹腔残余感染以及病灶复发,经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观察组腹腔残余感染、病灶复发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中其他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全结肠系膜切除术治疗结肠癌具有临床疗效好,创伤小,术后腹腔残余感染率低等特点,临床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作者:王国范;吴国庆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与分析肺癌化疗患者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的相关影响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化疗后并发静脉血栓栓塞症的150例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可能的有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将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再引入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 结果 经单因素分析,年龄、D-二聚体水平、心血管疾病以及血黏稠度水平对静脉血栓栓塞症(VTE)发生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黏稠度水平是影响肺癌化疗患者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的主要因素( OR=10 .620 ). 结论 具有较高血黏稠度水平的肺癌化疗患者并发VTE的风险性大,对于高风险的患者应该采用规范性的血栓预防措施.
作者:彭海员;马杰 刊期: 2015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