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2种综合疗法在分化型甲状腺癌中的应用价值

李娟

关键词:综合治疗, I131放射治疗, TSH, 分化型甲状腺癌
摘要:目的:探讨2种综合疗法在分化型甲状腺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根据综合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A组94例(手术切除+I131放射治疗+TSH抑制治疗)和B组62例(手术切除+TSH抑制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10年及各分期患者的10年生存率、复发率及并发症的出现情况。结果 A组与B组患者的10年生存率与复发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A组患者与B组患者的Ⅳ期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与B组患者的Ⅲ、Ⅳ期复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后并发症的出现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术切除+I131放射治疗+TSH抑制治疗在分化型甲状腺癌的应用价值高于手术切除+TSH抑制治疗。
实用癌症杂志相关文献
  • 应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早期评价淋巴瘤化疗疗效的研究

    目的:探讨应用MR扩散加权成像( DWI)技术监测肿瘤ADC值变化对早期评价淋巴瘤化疗疗效的价值。方法收集38例经病理检查证实的淋巴瘤患者,分别于化疗前、化疗后半个月(第1、3、5、9、13、15天)及化疗结束时(约30天检查),接受DWI扫描并测量ADC值;同时在化疗前、化疗后第15天、化疗结束时三个时间点增加横轴位T1 WI及T2 WI扫描以测量肿瘤的大直径(长径)。按RESIST标准根据肿瘤化疗前、化疗结束时大直径变化情况将研究病例分为化疗有效组和无效组,分析两组肿瘤化疗早期不同监测时间点ADC值的变化差异。结果化疗有效组从治疗后第9天开始ADC值明显升高,第13天、第15天肿瘤ADC值继续升高,无效组无明显升高,两组间ADC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两组患者化疗后第15天肿瘤直径均无明显变化。结论淋巴瘤化疗后肿瘤ADC值变化早于其形态学的改变,应用DWI技术监测肿瘤ADC值变化可作为早期评估淋巴瘤疗效的有效手段。

    作者:刘岚;徐仁根;王索宇;周雪春;胡利平;孙美;周锋江;谢恒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肺癌中 NR4 A3和 CD133表达的临床意义及相关性

    目的:探讨NR4A3和CD133蛋白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并结合临床病理特征来研究NR4A3的临床意义及与CD133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84例非小细胞肺癌组织及癌旁正常肺组织中NR4 A3和CD133的表达。结果 NR4A3在癌旁正常肺组织阳性表达率为90.5%,肺癌组织为19.0%(P<0.05)。 NR4A3的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及吸烟有关(P<0.05),与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理类型,淋巴结转移和分期均无关(P>0.05)。 NR4A3和CD133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呈负相关(γ=-0.219,P<0.05)。结论 NR4A3低表达与非小细胞肺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可能参与调节肿瘤干细胞表面抗原CD133表达。

    作者:郭善娴;黄先明;蔡勇;简艳;刘志良;蔡云;詹勤元;钭方芳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原发性支气管肺癌患者血清 IL-8水平与 SCT表现的相关性

    目的:探讨原发性支气管肺癌患者血清IL-8水平与不同SCT表现的相关性。方法纳入106例原发性支气管肺癌患者,采用ELIAS法检测其血清IL-8水平,并分析其与SCT表现的相关性。结果原发性支气管肺癌患者血清IL-8水平与SCT表现中有无肺部感染、胸腔积液、肺门淋巴结肿大,累及胸膜或心包膜有关(P<0.05),而与有无肺不张,肿瘤分叶、结节、毛刺及病灶大小、肿瘤类型无关( P>0.05)。结论原发性支气管肺癌患者血清IL-8水平与不同SCT表现有一定相关性,临床上相互参考有助于肺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作者:尹福根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miR-10 b对胃癌细胞侵袭迁移的影响

    目的:分析miR-10b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探讨miR-10b ASO对胃癌细胞侵袭和迁移的影响。方法运用RT-PCR检测120例胃癌组织及对应正常组织中miR-10b的表达;通过miR-10b ASO降低胃癌细胞中miR-10b的表达,采用transwell实验和划痕实验观察miR-10b ASO对胃癌细胞侵袭和迁移能力的影响,同时运用western blot的方法检测侵袭相关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在120例胃癌病例中,48.33%(58/120)的胃癌组织 miR-10b 表达明显高于19.17%(23/120)对应正常癌旁组织(P<0.05)。与空白对照组和转染随机ASO组相比,miR-10b ASO可以显著降低miR-10b的表达( P<0.05);Transwell实验和划痕实验结果显示转染miR-10b ASO后,胃癌细胞的侵袭迁移能力下降明显,同时相关侵袭蛋白RHOC表达下降(P<0.05)。结论 miR-10b在胃癌组织中表达上调,降低miR-10b表达可有效抑制胃癌细胞的侵袭和迁移。 miR-10b有可能成为胃癌侵袭转移调控的新靶点。

    作者:李红米;骆萍;邱杨;钟晓鸣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鼻咽部纤维血管瘤的影像学诊断

    目的:探讨鼻咽部纤维血管瘤( nasopharyngeal fibroangioma)的影像学特征性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鼻咽部纤维血管瘤的临床资料、CT及MRI表现,分析病变的部位、形态、大小、边界光整与否、侵犯范围、密度或信号、强化方式、骨质变化及邻近结构的改变。结果鼻咽部纤维血管瘤以浸润性生长特点为主,可引起邻近骨质的压迫塑形或骨质吸收破坏改变。 CT平扫以等或稍低密度为主,MRI以等或稍长T1、等或稍长T2信号为主;增强扫描瘤体多表现为显著均匀性强化。 MRI显示瘤体内可见点条状血管流空信号影,形成典型的“椒盐征”。结论 CT结合MRI对鼻咽部纤维血管瘤的术前诊断、定位及预后评估有重大指导意义。

    作者:陈桂美;李先玉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宫颈癌术后旋转调强放疗技术与固定野调强放疗技术的比较

    目的:比较宫颈癌术后放射治疗常用固定五野静态调强、七野静态调强和容积旋转调强三者之间的剂量学差异。方法随机选取10例宫颈癌术后患者,进行CT扫描后将图像传送至Pinnacle39.6放疗计划系统进行靶区及危及器官勾画。每例患者均采用3种不同射野方式进行计划设计,分别为5野IMRT计划、7野IMRT计划、RapidArc计划。处方剂量为50 Gy/25次。比较分析3种计划的靶区适形指数、均匀性指数、正常组织的照射剂量、机器跳数和照射时间。结果3种调强技术靶区适形度无明显差异,均匀性和靶区的平均剂量RapidArc略高于IMRT(P<0.05);小肠和膀胱等危及器官的剂量分布,7野IMRT技术和5野IMRT技术无明显差异;左、右股骨头7野IMRT技术略好于5野IMRT技术,RapidArc技术好于IMRT技术。结论在宫颈癌术后放疗中,3种调强计划肿瘤靶区适形度、均匀性均能较好的满足临床要求,但RapidArc技术对于危及器官的保护要优于IMRT技术,且RapidArc技术同时还具有机器跳数少,治疗时间短的优势,可大幅降低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因体位变化导致靶区吸收剂量的误差。

    作者:洪潮;陈小丹;张怀文;胡海芹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两种左侧乳腺癌保乳术后 FIF和 DMPO-IMRT结合照射技术的剂量学比较

    目的:评估早期乳腺癌保乳术后两种常用野中野加调强照射技术的靶区及其周围正常组织受照剂量的差异,为术后放疗方法的临床选择提供科学理论依据。方法随机选取左侧30例乳腺癌保乳术后患者,经CT扫描后将图像传至pinnacle3治疗计划系统中并由同一医生进行靶区勾画。每例患者均采用FIF技术和两种不同角度的DM-PO-IMRT技术两者相结合的照射方式对靶区进行两种不同角度(计划Ⅰ与计划Ⅱ)的计划设计。在满足PTV达到95%处方剂量的前提下,利用剂量体积直方图( DVH)评价2种调强照射方法的靶区和周围正常组织照射剂量和靶区适形指数( CI)及剂量不均匀性指数( HI)。结果①靶区的大、小、平均剂量两者相似,且靶区剂量不均匀指数、适形指数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对心脏保护,两种方式心脏接受的照射剂量除V5处计划Ⅰ优于Ⅱ外,其余均无明显差异。③对患肺的保护,两种计划的左肺受照平均剂量Dmean、以及高剂量照射区域V40、V50等处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在左肺接受的低剂量照射体积V5、V10、V15及中剂量照射体积V20、V25、V30计划Ⅰ明显小于计划Ⅱ,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对右肺的保护,在V5处右肺接受照射体积明显小于计划Ⅱ(P<0.05)。⑤对右侧乳腺的保护,两者右侧乳腺受照剂量体积剂量无明显差异。结论两种调强设野方法的靶区照射剂量差异不大,但是在对心脏、患肺及健肺等重要危机器官的保护上方法Ⅰ明显优于Ⅱ。因此计划Ⅰ中使用的野中野与IMRT相结合的射野方式对于降低正常组织器官的辐射量具有重要意义,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张怀文;刘松;钟晓鸣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结节性硬化症与肾错构瘤相关影像学分析

    目的:探讨结节性硬化症及肾错构瘤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59例结节性硬化症患者及其中37例合并肾错构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影像学表现。结果结节性硬化症的CT、MRI多表现为皮质和皮质下结节、室管膜下结节、室管膜下巨细胞星形细胞瘤、脑白质异常;肾错构瘤的CT表现为脂肪区与软组织区CT值的不同,MRI扫描能够确定肿瘤来源、明确显示脂肪成分并可检出肿瘤内有分支的粗大血管影。结论结节性硬化症及肾错构瘤的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特征性,CT、MRI各有优势,两者结合能够提高检出率,减少漏诊、误诊病例。

    作者:谢代军;康安发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影像验证系统在鼻咽癌调强放疗中的应用

    目的:应用射野影像验证系统分析鼻咽癌调强放疗中摆位的重复性误差。方法选取80例进行调强放疗的鼻咽癌患者,利用电子射野影像系统(EPID)在放疗过程中每周拍摄0°、80°、280°的适时野图像一次。将每次的EP-ID图像与第一次的EPID图像进行融合比较,分别测量出前后、左右、头脚三个方向的摆位重复性误差。结果80例患者共测得1125个有效误差测定值,在前后、左右、头脚三个方向上均以各方向的大偏差作为该方向的摆位重复性误差,三个方向的摆位重复性误差范围在-3.5~4.0 mm。在前后、左右、头脚三个方向误差≤1 mm的分别占83.7%、91.7%、76%,1 mm<误差≤2 mm的分别占13.9%、6.4%、19.2%,误差>2 mm的分别占2.4%、1.9%、4.8%,各方向间的偏差具有显著差异性。结论鼻咽癌调强放疗摆位的重复性具有一定的误差,通过多分次的拍摄EPID图像进行误差测量,可以纠正和控制每次摆位的重复性误差,也可提供治疗计划设计时估算因摆位误差所致的靶区的扩边值。

    作者:黄焱秋;周春骏;余忠全;周元波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胃癌组织中 Akt2、HER2蛋白表达与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

    目的:探讨胃癌组织中Akt2、HER2蛋白表达情况及HER2蛋白与胃癌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方法将90例原发性胃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同时选取同期行胃镜检查的9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两组患者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胃粘膜组织中的Akt2、HER2蛋白表达情况。比较两组Akt2、HER2蛋白的阳性表达情况,并分析胃癌分化程度、浸润深度、肿瘤直径、肿瘤位置、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等病理学指标与HER2的关系。结果胃癌组Akt2、HER2蛋白阳性表达分别为51例(56.67%)、19例(21.11%),与健康组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癌患者中,Akt2、HER2均为阳性表达的患者有17例,均为阴性表达的患者有37例,Akt2表达阳性而HER2阴性的患者有34例,HER2表达阳性而Akt2阴性的患者有2例。 Spearman相关分析发现,在胃癌组织中HER2与Akt2表达具有相关性(γ=0.342,P=0.001<0.05)。 HER2表达与胃癌分化程度、浸润深度、肿瘤位置、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显著相关(P<0.05);而与肿瘤直径无相关性(P>0.05)。结论胃癌组织中Akt2、HER2蛋白表达水平增高,且HER2表达与病理学指标相关,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胃癌患者的预后情况。

    作者:阿娜尔古丽·阿布都热合曼;迪丽努尔·阿西木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c-kit蛋白表达与小细胞肺癌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关系

    目的:探讨小细胞肺癌( SCLC)组织中c-kit蛋白表达与其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159例SCL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SCLC组织是否表达c-kit蛋白将上述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77例)与对照组(82例),现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指数、吸烟史、肿瘤大小、N分级、M分级方面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T分级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1年生存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kit蛋白表达与SCLC患者T分级及预后有一定的关系。

    作者:刘晖群;徐国辉;黄强;齐淑轶;刘敏知;熊林楷;邹俊韬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联合细胞因子及其相应核受体在肿瘤临床检验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研究细胞因子及其相应核受体在肿瘤临床检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ELISA方法对45例晚期NSCLC患者化疗之前的血清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 BALF)的细胞因子水平进行评估。对比组由结节病患者( BBS,n=15),过敏性肺炎(HP,n=8)和健康受试者(n=15)组成。结果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清除IL-29水平及受体水平高于结节病组外,IL-27、IL-31、IL-33及其受体水平组间并没有显著差异。各组支气管肺泡灌洗液IL-29和IL-31水平及其受体组间无差异。各组血清IL-27和IL-29及受体水平显著高于各组BALF中的水平,但BBS组、HP组和健康对照组的BALF中IL-31水平高于血清水平。非小细胞肺癌ⅢB期患者血清IL-29水平及受体水平高于Ⅳ期患者。化疗后部分缓解( PR)患者的肺泡灌洗液IL-27水平显著高于病情稳定( SD)患者,然而,SD患者的支气管肺泡灌洗液IL-29水平高于疾病进展( PD)患者。结论检验血清及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的IL-27、IL-29水平能够预测癌症患者疾病进展情况。

    作者:崔珺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高乳酸脱氢酶水平对贝伐单抗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的疗效和预后的影响

    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肿瘤细胞为适应无氧环境,必须通过糖酵解获取生长的必要条件。 LDH是一种糖酵解酶,在肿瘤细胞糖酵解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 LDH和参与肿瘤生长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和低氧诱导因子( HIF)关系密切[1]。大量研究证实,相当一部分肿瘤的预后与机体内LDH水平相关[2]。本研究通过研究不同水平LDH的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采用贝伐单抗治疗的临床疗效和预后,以探讨高LDH对转移性结直肠癌的疗效和预后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俐;杨华;高湘湘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纳米碳示踪结合多功能保留颈清扫术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纳米碳淋巴示踪在甲状腺癌中央区清扫中的应用及多功能保留颈淋巴结清扫术中应用的可行性及意义。方法18例甲状腺癌患者,其中CN08例,CN+10例,甲状腺癌患者术中先向癌灶周围注射纳米碳,再行清扫术。 CN08例行中央区清扫,冰冻提示中央区阳性者加侧后多功能保留颈清扫;CN+10例行中央区加颈部多功能保留淋巴清扫术。术后病理检查黑染组织中有无甲状旁腺及病理淋巴结转移情况。术后感觉测定采用轻触和针刺与健侧比较。结果纳米碳使第Ⅵ区淋巴结黑染,而甲状旁腺不黑染,且清扫黑染组织均未发现甲状旁腺。术后患者颈部、耳廓感觉良好。结论纳米碳淋巴示踪及多功能保留手术疗效确切,在彻底清扫转移灶的同时使甲状旁腺及颈部感觉等多种功能得以保存,但部分患者术后疼痛明显。

    作者:罗文政;周何强;徐华;袁分钱;涂斌锋;乐飞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CEA、CA125等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在肺癌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探讨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25(CA125)、细胞角蛋白19片段21-1(CYFRA21-1)、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以及鳞状上皮细胞癌相关抗原(SCC)5种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在肺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随机选择肺癌患者102例、肺良性疾病65例以及同期体检健康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研究对象均于空腹抽取5 ml外周静脉血,检测CEA、CA125、CYFRA21-1、NSE和SCC浓度。结果肺癌组患者CEA、CA125、CYFRA21-1、NSE及SCC检测阳性率均显著高于肺良性疾病患者、健康组(P<0.05);5种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诊断肺癌的敏感度(91.18%)显著高于CEA、CA125、CYFRA21-1、NSE及SCC单项检测敏感度(42.20%、42.16%、50.00%、36.27%、20.59%)(P<0.05)。结论CEA、CA125、CYFRA21-1、NSE及SCC在肺癌的临床诊断与分型中均具有一定价值,5项肿瘤标志物的联合检测可以显著提高其敏感性。

    作者:李林;王迪进;万轲;徐国辉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介入性超声引导治疗卵巢巧克力囊肿的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探究以介入性超声引导治疗卵巢巧克力囊肿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采用介入性超声引导技术治疗80例卵巢巧克力囊肿,统计一次性治疗囊肿的情况,并对患者复发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经过1年的随访观察,80例患者中有71例得到有效治疗,有9例患者出现复发,占11.25%。手术过程中有15例患者出现了血压升高、腹痛等不良反应,对手术的正常进行影响不大。结论介入性超声引导治疗囊肿效果显著,不良反应较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孙英;周轶群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鞘内注射右美托咪定联合吗啡对晚期恶性肿瘤患者镇痛的效果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鞘内注射联合吗啡对于晚期癌痛患者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晚期恶性肿瘤患者42例,随机分为2组,分别采用鞘内注射右美托咪定联合吗啡镇痛和鞘内注射吗啡镇痛。观察镇痛效果、不良反应发生率和患者满意度及生活质量评分,并进行比较。结果鞘内注射右美托咪定联合吗啡镇痛效果、患者满意度及生活质量评分均优于鞘内单纯注射吗啡(P<0.05),便秘、呕吐、恶心和皮肤瘙痒的发生率低于单纯吗啡(P<0.05),但嗜睡发生率高于单纯吗啡(P<0.05)。结论鞘内注射右美托咪定联合吗啡可以有效减少吗啡用量,增强吗啡镇痛效果,减轻吗啡镇痛耐受作用,是临床用药的一种选择。

    作者:刘涛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手术治疗乙肝相关肝癌的预后及患者生存风险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乙肝相关肝癌的预后及患者生存风险因素。方法选择行手术切除的乙肝相关肝癌患者80例。统计患者的年龄,术前AFP,HbsAg,肿瘤直径,肝功能,有无肝硬化和卫星灶。术后第1年每月通过电话或门诊随访1次,随后每3个月随访1次,共随访3年。结果手术切除乙肝相关肝癌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30个月,术后1年、2年、3年的累积生存率分别为78.8%、55.0%和35.0%,术后1、2、3年复发率分别是8.2%,25.1%和50.4%。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直径、肝功能、肝硬化和卫星灶是影响患者生存时间的相关因素;HbsAg、肿瘤直径、肝功能、肝硬化和卫星灶是影响术后复发率的相关因素。 COX模型分析显示肝硬化和卫星灶是影响患者长期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肿瘤进展情况及肝脏储备能力是影响乙肝相关肝癌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

    作者:李欢送;袁博;齐敦峰;石奎;刘养岁;姜新春;张昕辉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HIF-1α和 c-MET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与血管生成和预后的相关性

    目的:分析HIF-1α和c-MET受体与胃癌各临床病理特征及胃癌组织6r65的关系,为判断胃癌的预后及靶向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74例胃癌组织和74例癌旁胃组织(距癌灶2-5 cm)中HIF-1α、c-MET受体及CD34的表达。应用Kaplan-Meier法对患者进行生存分析。结果胃癌组织中HIF-1α及c-Met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癌旁组织(P<0.05);胃癌组织中HIF-1α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及分期有关(P<0.05),而c-Met受体表达受肿瘤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及分期的影响(P<0.05);胃癌组织中,HIF-1α与c-Met的表达呈显著相关性(γ=0.365,P<0.05);HIF-1α及c-Met阳性表达的胃癌组织中MVD均显著高于阴性表达组( P<0.05);生存分析显示,HIF-1α或c-Met阳性表达患者的生存时间显著短于阴性表达患者(P<0.05)。结论 HIF-1α与c-Met表达共同参与了胃癌的发生、发展,可作为胃癌浸润和转移的重要判定指标。 HIF-1α可能通过上调c-Met的表达,诱导胃癌微环境中血管的生成而促进胃癌的转移。

    作者:苏会玲;苏红慧;张培新;蔺强;陈坤;刘风玲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CT和 MRI对肝癌合并癌栓诊断中的敏感性和准确性对比研究

    目的:比较肝脏增强CT以及肝脏MRI对肝癌合并癌栓临床诊断中的敏感性与准确性。方法临床纳入50例经腹部B超确诊有肝脏中、小型占位病变患者,均进行了肝脏增强CT以及肝脏MRI,并终经病理学检查确诊为肝癌。以病理学检查作为诊断肝癌的“金标准”。比较CT以及MRI检查对肝癌的诊断价值。结果肝脏增强CT检查与术后病理结果的一致性系数Kappa值为0.327,肝脏MRI检查与术后病理结果的一致性系数Kappa值为0.707,差异有显著性(P<0.05);肝脏增强CT检查准确度、灵敏度、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4.00%、79.49%、42.80%,肝脏MRI检查准确度、灵敏度、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0.00%、94.87%、77.35%,差异有显著性(P<0.05)。CT与MRI共同检查确诊阳性病例30例,CT检查阳性而MRI检查阴性1例;CT检查阴性而MRI检查阳性4例;CT与MRI检查共同确诊阴性病例8例,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肝脏MRI在肝癌检出率以及准确率方面均明显高于肝脏增强CT,对于临床上高度怀疑肝癌的患者,可以直接进行肝脏MRI检查;对于CT检查后不能完全排除肝癌的病例,应进行MRI检查。

    作者:孙世明;胡金发;杨大兴 刊期: 2015年第12期

实用癌症杂志

实用癌症杂志

主管:江西省卫生厅

主办:江西省肿瘤医院 江西省肿瘤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