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纳米碳示踪结合多功能保留颈清扫术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临床分析

罗文政;周何强;徐华;袁分钱;涂斌锋;乐飞

关键词:甲状腺癌, 多功能保留颈清扫, 甲状旁腺, 纳米碳
摘要:目的:探讨纳米碳淋巴示踪在甲状腺癌中央区清扫中的应用及多功能保留颈淋巴结清扫术中应用的可行性及意义。方法18例甲状腺癌患者,其中CN08例,CN+10例,甲状腺癌患者术中先向癌灶周围注射纳米碳,再行清扫术。 CN08例行中央区清扫,冰冻提示中央区阳性者加侧后多功能保留颈清扫;CN+10例行中央区加颈部多功能保留淋巴清扫术。术后病理检查黑染组织中有无甲状旁腺及病理淋巴结转移情况。术后感觉测定采用轻触和针刺与健侧比较。结果纳米碳使第Ⅵ区淋巴结黑染,而甲状旁腺不黑染,且清扫黑染组织均未发现甲状旁腺。术后患者颈部、耳廓感觉良好。结论纳米碳淋巴示踪及多功能保留手术疗效确切,在彻底清扫转移灶的同时使甲状旁腺及颈部感觉等多种功能得以保存,但部分患者术后疼痛明显。
实用癌症杂志相关文献
  • 鞘内注射右美托咪定联合吗啡对晚期恶性肿瘤患者镇痛的效果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鞘内注射联合吗啡对于晚期癌痛患者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晚期恶性肿瘤患者42例,随机分为2组,分别采用鞘内注射右美托咪定联合吗啡镇痛和鞘内注射吗啡镇痛。观察镇痛效果、不良反应发生率和患者满意度及生活质量评分,并进行比较。结果鞘内注射右美托咪定联合吗啡镇痛效果、患者满意度及生活质量评分均优于鞘内单纯注射吗啡(P<0.05),便秘、呕吐、恶心和皮肤瘙痒的发生率低于单纯吗啡(P<0.05),但嗜睡发生率高于单纯吗啡(P<0.05)。结论鞘内注射右美托咪定联合吗啡可以有效减少吗啡用量,增强吗啡镇痛效果,减轻吗啡镇痛耐受作用,是临床用药的一种选择。

    作者:刘涛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鼻咽部纤维血管瘤的影像学诊断

    目的:探讨鼻咽部纤维血管瘤( nasopharyngeal fibroangioma)的影像学特征性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鼻咽部纤维血管瘤的临床资料、CT及MRI表现,分析病变的部位、形态、大小、边界光整与否、侵犯范围、密度或信号、强化方式、骨质变化及邻近结构的改变。结果鼻咽部纤维血管瘤以浸润性生长特点为主,可引起邻近骨质的压迫塑形或骨质吸收破坏改变。 CT平扫以等或稍低密度为主,MRI以等或稍长T1、等或稍长T2信号为主;增强扫描瘤体多表现为显著均匀性强化。 MRI显示瘤体内可见点条状血管流空信号影,形成典型的“椒盐征”。结论 CT结合MRI对鼻咽部纤维血管瘤的术前诊断、定位及预后评估有重大指导意义。

    作者:陈桂美;李先玉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分子靶向药(特罗凯)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男性患者的临床疗效

    目的:探讨分子靶向药(特罗凯)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男性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晚期肺癌男性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分别给予分子靶向药(特罗凯)治疗和化疗。观察2组的治疗效果,并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35.0%,高于对照组的25.0%,但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从临床获益率上分析,观察组为77.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5.0%,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过程中的主要不良反应为皮疹、腹泻,经积极治疗或者随着治疗的继续逐渐好转,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利用分子靶向药(特罗凯)对晚期肺癌男性患者进行治疗可以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且不良反应可耐受。

    作者:张纪良;肖昕;邹金金;冷斐;周奇银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CEA、CA125等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在肺癌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探讨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25(CA125)、细胞角蛋白19片段21-1(CYFRA21-1)、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以及鳞状上皮细胞癌相关抗原(SCC)5种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在肺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随机选择肺癌患者102例、肺良性疾病65例以及同期体检健康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研究对象均于空腹抽取5 ml外周静脉血,检测CEA、CA125、CYFRA21-1、NSE和SCC浓度。结果肺癌组患者CEA、CA125、CYFRA21-1、NSE及SCC检测阳性率均显著高于肺良性疾病患者、健康组(P<0.05);5种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诊断肺癌的敏感度(91.18%)显著高于CEA、CA125、CYFRA21-1、NSE及SCC单项检测敏感度(42.20%、42.16%、50.00%、36.27%、20.59%)(P<0.05)。结论CEA、CA125、CYFRA21-1、NSE及SCC在肺癌的临床诊断与分型中均具有一定价值,5项肿瘤标志物的联合检测可以显著提高其敏感性。

    作者:李林;王迪进;万轲;徐国辉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宫颈上皮内瘤变患者阴道镜多点活检和 LEEP术后组织病理学分级结果比较研究

    目的:比较子宫颈上皮内瘤变( CIN)患者阴道镜多点活检与LEEP术后组织病理学分级结果的差异,并分析其相关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经LEEP术诊治及阴道镜多点活检110例CIN Ⅰ患者,所有对象术前取宫颈脱落细胞标本进行乳头瘤状病毒( HPV)检查及液基薄层细胞学( TCT)检测,探讨LEEP术后组织病理学分级结果与年龄、分娩方式等一般情况和HPV检测及TCT分类的关联性。结果110例CIN 患者 LEEP术后诊断为宫颈黏膜慢性炎(NILM)67例,CINⅠ27例,CINⅡ13例,CINⅢ2例,宫颈早期微浸润癌1例。②LEEP术后组织病理学分级与TCT分类呈正相关(r=0.254,P=0.007)。 TCT检查NILM 23例, LEEP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为NILM 15例(65.2%);TCT检查为ASCUS 50例,LEEP术后病理检查为NILM 37例(74.0%),CINⅠ10例(20.0%),CIN Ⅱ2例(4.0%), CIN Ⅲ及以上1例(2.0%)。③LEEP术后病理分级与患者年龄、分娩方式及术前HPV感染均无统计学相关性(P>0.05)。结论宫颈脱落细胞标本检查结果,在CIN患者的治疗中可以作为参考指标,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李琦;胡昌华;倪铭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恶性甲状腺结节的超声特点和鉴别因素

    目的:分析甲状腺恶性结节的超声特点,探讨鉴别甲状腺恶性结节的超声表现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到2014年超声检查发现的1226例甲状腺结节,以术后病理结果为金标准,观察比较良恶性结节的结节数目、前后径与横径比( AP/TR)、边缘、钙化类型、性质、回声、结节内及结节周边血流等超声特点。结果甲状腺恶性结节中,单发结节、AP/TR≥1、低回声、微小钙化、边缘不规整、结节内少或富含血流等超声影像特点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良性结节( 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若结节为单发结节、AP/TR≥1、实性结节、边缘不规整、低回声、微小钙化、结节内少或富含血流时,则恶性结节发生的风险明显升高(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法显示AP/TR≥l、实性结节、边缘不规整、低回声、微小钙化为恶性结节独立危险因素(P<0.05),低回声(P=0.016,OR=7.685)、微小钙化(P=0.005,OR=7.515)具有很强的预测作用。结论超声对甲状腺恶性结节的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综合分析甲状腺恶性结节的超声特点可提高对其鉴别诊断的准确率。

    作者:罗雪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超声下乳腺癌腋下淋巴结转移的图像特征分析

    目的:探讨超声下乳腺癌腋下淋巴结转移的图像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01例乳腺癌患者临床资料,总结腋下淋巴结转移的超声图像特征。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腋下淋巴结转移病理阳性和病理阴性的患者在钙化灶、肿瘤数量、大径及血流丰富程度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肿瘤数量多发或弥散、有钙化灶、血流丰富程度Ⅱ~Ⅲ级以及大径>2 cm是腋下淋巴结转移病理阳性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对肿瘤数量多发或弥散、有钙化灶、血流丰富程度Ⅱ~Ⅲ级以及大径>2 cm乳腺癌患者行超声检查时应综合考虑以提高腋下淋巴结转移的正确率。

    作者:孙薇薇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肺癌中 NR4 A3和 CD133表达的临床意义及相关性

    目的:探讨NR4A3和CD133蛋白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并结合临床病理特征来研究NR4A3的临床意义及与CD133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84例非小细胞肺癌组织及癌旁正常肺组织中NR4 A3和CD133的表达。结果 NR4A3在癌旁正常肺组织阳性表达率为90.5%,肺癌组织为19.0%(P<0.05)。 NR4A3的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及吸烟有关(P<0.05),与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理类型,淋巴结转移和分期均无关(P>0.05)。 NR4A3和CD133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呈负相关(γ=-0.219,P<0.05)。结论 NR4A3低表达与非小细胞肺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可能参与调节肿瘤干细胞表面抗原CD133表达。

    作者:郭善娴;黄先明;蔡勇;简艳;刘志良;蔡云;詹勤元;钭方芳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腹腔镜与开放式多脏器切除结直肠癌的围手术期结果比较

    目的:评估腹腔镜多脏器联合切除术治疗结直肠癌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对126例患者均进行了入侵或粘附周围器官或组织结构的结直肠癌联合切除术。比较了腹腔镜式和开放式切除术的围手术期效果。结果腹腔镜式和开放式多脏器联合切除术分别进行了60例和66例。6.7%的腹腔镜手术患者转换为开腹手术。腹腔镜手术组和开腹手术组相比,平均手术时间明显延长(分别为271 min和227 min),但是平均失血量明显减少(分别为40 ml和205 ml)。2组间的原发性肿瘤R0切除率(分别为95.0%和98.5%)、淋巴结切除数(均为18个)、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8%和24%)不相上下。腹腔镜手术组和开腹手术组相比,平均住院时间明显减少(分别为13.5天和18天)。结论腹腔镜多脏器联合切除术对于治疗入侵或粘附周围器官的结直肠癌安全可行。

    作者:刘义武;龙运志;杨国栋;周洁;徐勇士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鼻咽癌患者血清肌成束蛋白、E-选择素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鼻咽癌患者血清肌成束蛋白( Fascin-1)、E-选择素( E-selectin)水平与其临床病理因素的相关性。方法收集鼻咽癌患者共90例,资料分析过程中因数据遗失剔除4例,后完成86例;同期选择体检健康者50例为对照组;应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两组血清Fascin-1和E-selectin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鼻咽癌组患者血清Fascin-1和E-selectin水平均显著增高(P<0.01)。血清Fascin-1和E-selectin的表达水平与鼻咽癌患者的年龄、性别、大小、病理分型无显著相关性(P>0.05),而与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呈显著性相关(P<0.01)。随访3年,20例死亡,66例存活。死亡者入院时血清Fascin-1和E-selectin水平均明显高于存活者入院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结论鼻咽癌患者血清Fascin-1和E-selectin的表达水平明显增高,与鼻咽癌的恶性程度密切相关,有望成为评价临床治疗鼻咽癌患者预后的重要标志物。

    作者:邓玫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宫颈癌术后旋转调强放疗技术与固定野调强放疗技术的比较

    目的:比较宫颈癌术后放射治疗常用固定五野静态调强、七野静态调强和容积旋转调强三者之间的剂量学差异。方法随机选取10例宫颈癌术后患者,进行CT扫描后将图像传送至Pinnacle39.6放疗计划系统进行靶区及危及器官勾画。每例患者均采用3种不同射野方式进行计划设计,分别为5野IMRT计划、7野IMRT计划、RapidArc计划。处方剂量为50 Gy/25次。比较分析3种计划的靶区适形指数、均匀性指数、正常组织的照射剂量、机器跳数和照射时间。结果3种调强技术靶区适形度无明显差异,均匀性和靶区的平均剂量RapidArc略高于IMRT(P<0.05);小肠和膀胱等危及器官的剂量分布,7野IMRT技术和5野IMRT技术无明显差异;左、右股骨头7野IMRT技术略好于5野IMRT技术,RapidArc技术好于IMRT技术。结论在宫颈癌术后放疗中,3种调强计划肿瘤靶区适形度、均匀性均能较好的满足临床要求,但RapidArc技术对于危及器官的保护要优于IMRT技术,且RapidArc技术同时还具有机器跳数少,治疗时间短的优势,可大幅降低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因体位变化导致靶区吸收剂量的误差。

    作者:洪潮;陈小丹;张怀文;胡海芹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直肠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后局部复发的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直肠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后局部复发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择接受全直肠系膜切除术的直肠癌患者278例,其中有14例发生术后局部复发。用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术后局部复发的影响因素。结果278例直肠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患者中有14例发生局部复发,占患者总人数的5.04%。直肠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后患者的局部复发主要与分化程度、肿瘤穿孔、癌灶距肛缘距离、浸润深度、远切缘长度、淋巴结转移、病理类型、术后放化疗、术前肠梗阻、吻合口瘘等因素有关(P<0.05),与性别、年龄、肿瘤直径、肿瘤分型、手术方式、肿瘤周径无关(P>0.05)。将上述因素纳入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分化程度、肿瘤穿孔、癌灶距肛缘距离、浸润深度、远切缘长度、淋巴结转移、病理类型、术后放化疗、术前肠梗阻、吻合口瘘是引起直肠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后局部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直肠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后的局部复发率较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吻合口瘘、肿瘤穿孔、分化程度、术前肠梗阻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作者:张金书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应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早期评价淋巴瘤化疗疗效的研究

    目的:探讨应用MR扩散加权成像( DWI)技术监测肿瘤ADC值变化对早期评价淋巴瘤化疗疗效的价值。方法收集38例经病理检查证实的淋巴瘤患者,分别于化疗前、化疗后半个月(第1、3、5、9、13、15天)及化疗结束时(约30天检查),接受DWI扫描并测量ADC值;同时在化疗前、化疗后第15天、化疗结束时三个时间点增加横轴位T1 WI及T2 WI扫描以测量肿瘤的大直径(长径)。按RESIST标准根据肿瘤化疗前、化疗结束时大直径变化情况将研究病例分为化疗有效组和无效组,分析两组肿瘤化疗早期不同监测时间点ADC值的变化差异。结果化疗有效组从治疗后第9天开始ADC值明显升高,第13天、第15天肿瘤ADC值继续升高,无效组无明显升高,两组间ADC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两组患者化疗后第15天肿瘤直径均无明显变化。结论淋巴瘤化疗后肿瘤ADC值变化早于其形态学的改变,应用DWI技术监测肿瘤ADC值变化可作为早期评估淋巴瘤疗效的有效手段。

    作者:刘岚;徐仁根;王索宇;周雪春;胡利平;孙美;周锋江;谢恒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鼻咽癌患者 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状态与其预后的关系

    目的:观察鼻咽癌患者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状态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地对148例已行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的初治鼻咽癌患者进行分析,根据CD4+/CD8+值分为2组,正常值组( n=87例);另一组为低于正常值组(异常组),共61例。2组患者均行根治性放疗及化学治疗,治疗后定期随访,统计2组患者的生存情况。结果异常组与正常组比较,CD4+/CD8+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422,P=0.0429。 CD4+/CD8+值正常组患者3年生存率为71.3%,异常组患者3年生存率62.3%,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0.038。结论鼻咽癌的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状态可作为鼻咽癌患者的一个预后因素,CD4+/CD8+值低于正常者其预后较差。

    作者:吴伟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miR-10 b对胃癌细胞侵袭迁移的影响

    目的:分析miR-10b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探讨miR-10b ASO对胃癌细胞侵袭和迁移的影响。方法运用RT-PCR检测120例胃癌组织及对应正常组织中miR-10b的表达;通过miR-10b ASO降低胃癌细胞中miR-10b的表达,采用transwell实验和划痕实验观察miR-10b ASO对胃癌细胞侵袭和迁移能力的影响,同时运用western blot的方法检测侵袭相关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在120例胃癌病例中,48.33%(58/120)的胃癌组织 miR-10b 表达明显高于19.17%(23/120)对应正常癌旁组织(P<0.05)。与空白对照组和转染随机ASO组相比,miR-10b ASO可以显著降低miR-10b的表达( P<0.05);Transwell实验和划痕实验结果显示转染miR-10b ASO后,胃癌细胞的侵袭迁移能力下降明显,同时相关侵袭蛋白RHOC表达下降(P<0.05)。结论 miR-10b在胃癌组织中表达上调,降低miR-10b表达可有效抑制胃癌细胞的侵袭和迁移。 miR-10b有可能成为胃癌侵袭转移调控的新靶点。

    作者:李红米;骆萍;邱杨;钟晓鸣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全胸腔镜手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全胸腔镜手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及其意义。方法将50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开胸手术)23例和观察组(全胸腔镜)27例,比较并分析2组患者手术疗效差异。结果观察组较对照组手术时间延长,而术中出血量、疼痛评分、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明显降低,术后PaO2、DLCO改善更好,并发症发生更少(P<0.05)。结论全胸腔镜手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余永康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64排螺旋 CT增强鉴别对胃肠道上皮内瘤和早期癌的诊断效果

    目的:评估64排螺旋CT增强鉴别对胃肠道上皮内瘤和早期癌的诊断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28例接受手术和CT鉴别的胃癌患者临床资料。 CT鉴别结果均为肿瘤部位,胃壁的厚度,肿瘤的扩展,N1和N2淋巴结受累情况。比较螺旋CT鉴别和病理诊断结果。结果螺旋CT鉴别正确分期为20例(71.4%)。12例患者(42.9%)胃壁厚度<2 cm,其中10例(83.3%)浆膜受累,其余2例患者胃壁厚度分别为0.5和1.0 cm。16例(57.1%)患者胃壁厚度>2 cm,且均有浆膜受累。 CT评估胰腺侵入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100.0%,73.9%和78.6%。螺旋CT评估浆膜受累有(无)邻近器官浸润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达到96.2%,100.0%和96.4%。螺旋CT评估病理淋巴结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73.1%、50.0%和71.4%。结论螺旋CT是胃癌术前分期和早期胃癌诊断的优选技术。

    作者:梁远仲;罗家滨;普福顺;吴晶晶;舒毅;张自生;吴丽霞;罗金勇;彭义;王梅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吉西他滨联合顺铂动、静脉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吉西他滨联合顺铂动、静脉联合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 NSCLC)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的分组方法将136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8例。对照组给予注射用盐酸吉西他滨1000 mg/m2、顺铂注射液50 mg/m2静脉滴注化疗治疗。观察组于第1天经支气管动脉药物灌注吉西他滨1000 mg/m2+顺铂50 mg/m2,于第8天再次给予吉西他滨1000 mg/m2静脉滴注化疗治疗。分析2组近期治疗总有效率、生活质量改善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近期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鳞癌及中央型肺癌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分别高于腺癌及周围型肺癌患者,2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生活质量改善率高于对照组,且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经统计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吉西他滨、顺铂动、静脉联合化疗治疗晚期NSCLC患者,可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作者:李艳丽;刘鹏辉;赵冠人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CT和 MRI对肝癌合并癌栓诊断中的敏感性和准确性对比研究

    目的:比较肝脏增强CT以及肝脏MRI对肝癌合并癌栓临床诊断中的敏感性与准确性。方法临床纳入50例经腹部B超确诊有肝脏中、小型占位病变患者,均进行了肝脏增强CT以及肝脏MRI,并终经病理学检查确诊为肝癌。以病理学检查作为诊断肝癌的“金标准”。比较CT以及MRI检查对肝癌的诊断价值。结果肝脏增强CT检查与术后病理结果的一致性系数Kappa值为0.327,肝脏MRI检查与术后病理结果的一致性系数Kappa值为0.707,差异有显著性(P<0.05);肝脏增强CT检查准确度、灵敏度、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4.00%、79.49%、42.80%,肝脏MRI检查准确度、灵敏度、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0.00%、94.87%、77.35%,差异有显著性(P<0.05)。CT与MRI共同检查确诊阳性病例30例,CT检查阳性而MRI检查阴性1例;CT检查阴性而MRI检查阳性4例;CT与MRI检查共同确诊阴性病例8例,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肝脏MRI在肝癌检出率以及准确率方面均明显高于肝脏增强CT,对于临床上高度怀疑肝癌的患者,可以直接进行肝脏MRI检查;对于CT检查后不能完全排除肝癌的病例,应进行MRI检查。

    作者:孙世明;胡金发;杨大兴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手术治疗乙肝相关肝癌的预后及患者生存风险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乙肝相关肝癌的预后及患者生存风险因素。方法选择行手术切除的乙肝相关肝癌患者80例。统计患者的年龄,术前AFP,HbsAg,肿瘤直径,肝功能,有无肝硬化和卫星灶。术后第1年每月通过电话或门诊随访1次,随后每3个月随访1次,共随访3年。结果手术切除乙肝相关肝癌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30个月,术后1年、2年、3年的累积生存率分别为78.8%、55.0%和35.0%,术后1、2、3年复发率分别是8.2%,25.1%和50.4%。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直径、肝功能、肝硬化和卫星灶是影响患者生存时间的相关因素;HbsAg、肿瘤直径、肝功能、肝硬化和卫星灶是影响术后复发率的相关因素。 COX模型分析显示肝硬化和卫星灶是影响患者长期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肿瘤进展情况及肝脏储备能力是影响乙肝相关肝癌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

    作者:李欢送;袁博;齐敦峰;石奎;刘养岁;姜新春;张昕辉 刊期: 2015年第12期

实用癌症杂志

实用癌症杂志

主管:江西省卫生厅

主办:江西省肿瘤医院 江西省肿瘤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