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金书
目的:评估64排螺旋CT增强鉴别对胃肠道上皮内瘤和早期癌的诊断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28例接受手术和CT鉴别的胃癌患者临床资料。 CT鉴别结果均为肿瘤部位,胃壁的厚度,肿瘤的扩展,N1和N2淋巴结受累情况。比较螺旋CT鉴别和病理诊断结果。结果螺旋CT鉴别正确分期为20例(71.4%)。12例患者(42.9%)胃壁厚度<2 cm,其中10例(83.3%)浆膜受累,其余2例患者胃壁厚度分别为0.5和1.0 cm。16例(57.1%)患者胃壁厚度>2 cm,且均有浆膜受累。 CT评估胰腺侵入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100.0%,73.9%和78.6%。螺旋CT评估浆膜受累有(无)邻近器官浸润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达到96.2%,100.0%和96.4%。螺旋CT评估病理淋巴结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73.1%、50.0%和71.4%。结论螺旋CT是胃癌术前分期和早期胃癌诊断的优选技术。
作者:梁远仲;罗家滨;普福顺;吴晶晶;舒毅;张自生;吴丽霞;罗金勇;彭义;王梅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评估早期乳腺癌保乳术后两种常用野中野加调强照射技术的靶区及其周围正常组织受照剂量的差异,为术后放疗方法的临床选择提供科学理论依据。方法随机选取左侧30例乳腺癌保乳术后患者,经CT扫描后将图像传至pinnacle3治疗计划系统中并由同一医生进行靶区勾画。每例患者均采用FIF技术和两种不同角度的DM-PO-IMRT技术两者相结合的照射方式对靶区进行两种不同角度(计划Ⅰ与计划Ⅱ)的计划设计。在满足PTV达到95%处方剂量的前提下,利用剂量体积直方图( DVH)评价2种调强照射方法的靶区和周围正常组织照射剂量和靶区适形指数( CI)及剂量不均匀性指数( HI)。结果①靶区的大、小、平均剂量两者相似,且靶区剂量不均匀指数、适形指数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对心脏保护,两种方式心脏接受的照射剂量除V5处计划Ⅰ优于Ⅱ外,其余均无明显差异。③对患肺的保护,两种计划的左肺受照平均剂量Dmean、以及高剂量照射区域V40、V50等处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在左肺接受的低剂量照射体积V5、V10、V15及中剂量照射体积V20、V25、V30计划Ⅰ明显小于计划Ⅱ,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对右肺的保护,在V5处右肺接受照射体积明显小于计划Ⅱ(P<0.05)。⑤对右侧乳腺的保护,两者右侧乳腺受照剂量体积剂量无明显差异。结论两种调强设野方法的靶区照射剂量差异不大,但是在对心脏、患肺及健肺等重要危机器官的保护上方法Ⅰ明显优于Ⅱ。因此计划Ⅰ中使用的野中野与IMRT相结合的射野方式对于降低正常组织器官的辐射量具有重要意义,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张怀文;刘松;钟晓鸣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鞘内注射联合吗啡对于晚期癌痛患者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晚期恶性肿瘤患者42例,随机分为2组,分别采用鞘内注射右美托咪定联合吗啡镇痛和鞘内注射吗啡镇痛。观察镇痛效果、不良反应发生率和患者满意度及生活质量评分,并进行比较。结果鞘内注射右美托咪定联合吗啡镇痛效果、患者满意度及生活质量评分均优于鞘内单纯注射吗啡(P<0.05),便秘、呕吐、恶心和皮肤瘙痒的发生率低于单纯吗啡(P<0.05),但嗜睡发生率高于单纯吗啡(P<0.05)。结论鞘内注射右美托咪定联合吗啡可以有效减少吗啡用量,增强吗啡镇痛效果,减轻吗啡镇痛耐受作用,是临床用药的一种选择。
作者:刘涛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探讨直肠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后局部复发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择接受全直肠系膜切除术的直肠癌患者278例,其中有14例发生术后局部复发。用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术后局部复发的影响因素。结果278例直肠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患者中有14例发生局部复发,占患者总人数的5.04%。直肠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后患者的局部复发主要与分化程度、肿瘤穿孔、癌灶距肛缘距离、浸润深度、远切缘长度、淋巴结转移、病理类型、术后放化疗、术前肠梗阻、吻合口瘘等因素有关(P<0.05),与性别、年龄、肿瘤直径、肿瘤分型、手术方式、肿瘤周径无关(P>0.05)。将上述因素纳入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分化程度、肿瘤穿孔、癌灶距肛缘距离、浸润深度、远切缘长度、淋巴结转移、病理类型、术后放化疗、术前肠梗阻、吻合口瘘是引起直肠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后局部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直肠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后的局部复发率较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吻合口瘘、肿瘤穿孔、分化程度、术前肠梗阻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作者:张金书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探讨Ⅲ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采用同步放化疗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按照随机抛硬币法将74例Ⅲ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分组为对照组(序贯放化疗)与观察组(同步放化疗),分别为37例。随访6~60个月,平均为(42.6±9.4)个月。统计2组患者临床疗效、生存时间及治疗期间所产生的不良反应。结果经治疗及随访发现,观察组临床治疗有效率为67.5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8.65%(P<0.05);观察组平均生存时间为(19.9±4.1)个月,明显长于对照组(12.5±3.4)个月,P<0.05。2组主要不良反应为消化道反应和骨髓抑制及放射性食管炎,但2组不良反应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应用同步放化疗治疗Ⅲ期非小细胞肺癌疗效显著且安全。
作者:刘华;戴伟杰;徐丽娟;宋亚颀;陈小飞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探讨胃癌组织中Akt2、HER2蛋白表达情况及HER2蛋白与胃癌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方法将90例原发性胃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同时选取同期行胃镜检查的9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两组患者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胃粘膜组织中的Akt2、HER2蛋白表达情况。比较两组Akt2、HER2蛋白的阳性表达情况,并分析胃癌分化程度、浸润深度、肿瘤直径、肿瘤位置、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等病理学指标与HER2的关系。结果胃癌组Akt2、HER2蛋白阳性表达分别为51例(56.67%)、19例(21.11%),与健康组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癌患者中,Akt2、HER2均为阳性表达的患者有17例,均为阴性表达的患者有37例,Akt2表达阳性而HER2阴性的患者有34例,HER2表达阳性而Akt2阴性的患者有2例。 Spearman相关分析发现,在胃癌组织中HER2与Akt2表达具有相关性(γ=0.342,P=0.001<0.05)。 HER2表达与胃癌分化程度、浸润深度、肿瘤位置、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显著相关(P<0.05);而与肿瘤直径无相关性(P>0.05)。结论胃癌组织中Akt2、HER2蛋白表达水平增高,且HER2表达与病理学指标相关,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胃癌患者的预后情况。
作者:阿娜尔古丽·阿布都热合曼;迪丽努尔·阿西木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比较开放式手术与腹腔镜下大肠癌根治术治疗大肠癌患者围手术期营养状况,从而选择佳治疗方案以改善其预后。方法90例大肠癌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组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分别为45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开放式手术治疗;观察组采用腹腔镜辅助大肠癌根治术治疗。比较2组患者围手术期情况和术后恢复及并发症、手术前后营养状况及生活质量,随访1年,统计2组患者生存及复发例数。结果观察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平均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及平均住院时间分别为(141.2±26.5) min、(26.4±5.8) ml、(26.1±8.7) h、(9.8±3.9)天,明显少于对照组[(171.5±29.7) min、(148.6±16.5) ml、(37.8±7.6) h、(14.9±6.4)天],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腹腔并发症和切口并发症者分别为3例、1例,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6.7%、2.2%,明显低于对照组[12例、7例,26.7%、15.6%],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各项血清指标与术前比较,P>0.05;对照组术后各项血清指标与术前比较,P<0.05;观察组术后各项血清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各项生活质量均较术前明显改善,且观察组各项生活质量改善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开放式手术治疗相比,应用腹腔镜辅助大肠癌根治术治疗大肠癌患者,可减少术后并发症,改善其营养状况,从而促进其康复,提高其生活质量。
作者:郭剑;周淑卿;李杰;陈渊;郑少鹏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微导管超选技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已确诊为原发性肝癌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超选栓塞组50例和普通栓塞组50例。普通栓塞组常规采用5F RH 导管或5F YASINO导管行超选择栓塞治疗,微导管栓塞组采用SP 3 F同轴微导管作超选肝段或者亚肝段的肿瘤供血血管栓塞治疗,并观察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4周,超选栓塞组肿瘤体积缩小总有效率为80%,普通栓塞组肿瘤体积缩小总有效率为72%,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超选栓塞组治疗后AFP值低于普通栓塞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不良反应方面,超选栓塞组的肝功能损害较普通栓塞组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微导管超选技术治疗原发性肝癌疗效好,不良反应轻,在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赵建华;李小松;程微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探讨三维适形放疗联合同步化疗治疗食管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食管癌患者84例,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实验组(42例)和对照组(42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化疗。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的基础上接受三维适形放疗,评价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及生存质量。结果术后试验组临床疗效总缓解率(66.67%)明显高于对照组(40.48%),并且试验组1年内生存率(97.62%)也明显高于对照组(80.95%),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试验组患者术后生存质量也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比较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P<0.01)。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白细胞下降、血小板下降、恶心呕吐、放射性食管炎以及血红蛋白下降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维适形放疗联合同步化疗治疗食管癌疗效显著,生存率高,生存质量好,且未见并发症发生率的明显增加,值得大力推广普及。
作者:洪英财;陈怀生;林少霖;杨林;王光锁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探讨超声下乳腺癌腋下淋巴结转移的图像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01例乳腺癌患者临床资料,总结腋下淋巴结转移的超声图像特征。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腋下淋巴结转移病理阳性和病理阴性的患者在钙化灶、肿瘤数量、大径及血流丰富程度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肿瘤数量多发或弥散、有钙化灶、血流丰富程度Ⅱ~Ⅲ级以及大径>2 cm是腋下淋巴结转移病理阳性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对肿瘤数量多发或弥散、有钙化灶、血流丰富程度Ⅱ~Ⅲ级以及大径>2 cm乳腺癌患者行超声检查时应综合考虑以提高腋下淋巴结转移的正确率。
作者:孙薇薇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探究以介入性超声引导治疗卵巢巧克力囊肿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采用介入性超声引导技术治疗80例卵巢巧克力囊肿,统计一次性治疗囊肿的情况,并对患者复发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经过1年的随访观察,80例患者中有71例得到有效治疗,有9例患者出现复发,占11.25%。手术过程中有15例患者出现了血压升高、腹痛等不良反应,对手术的正常进行影响不大。结论介入性超声引导治疗囊肿效果显著,不良反应较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孙英;周轶群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宫颈上皮内瘤变行子宫颈环形电切除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CIN Ⅲ级10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手术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53例)实施宫颈环形电切除术,对照组(53例)实施冷刀锥切术。比较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切口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术前后病理符合情况、切缘阳性率以及治疗效果,探讨子宫颈环形电切除术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2组患者的术前病理结果一致情况、低于术前病理级别、阴性率、浸润癌情况以及切缘阳性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的治愈率、残留率和复发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子宫颈环形电切术治疗CIN Ⅲ级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李宏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研究直肠癌患者腹腔镜超低位前切除术后的肛肠动力学变化及其与肛门功能的关系。方法选取低位直肠癌患者60例,术后1个月采用肛肠测压仪测定患者肛肠动力学指标;并且评估患者肛门功能;随后,统计分析肛肠动力学指标和肛门功能的相关关系。结果超低位前切除手术后直肠癌患者肛管静息压、直肠大耐受容量、顺应性以及肛门抑制反射均显著下降(P<0.05),同时肛管直肠静息压(P=0.001、γs =0.493)、直肠大耐受容量(P=0.008、γs =0.426)、直肠顺应性(P=0.001、γs =0.536)与肛门功能呈显著性正相关;直肠肛门抑制反射和肛管大收缩压与肛门功能不存在相关性(P>0.01)。结论本研究结果表示直肠癌患者超低位前切除术后肛门功能的变化与肛肠动力学肛管直肠静息压、直肠大耐受容量、直肠顺应性呈正相关关系,且术后均显著下降。
作者:赵耀;韩笑;唐晓军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探讨鼻咽部纤维血管瘤( nasopharyngeal fibroangioma)的影像学特征性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鼻咽部纤维血管瘤的临床资料、CT及MRI表现,分析病变的部位、形态、大小、边界光整与否、侵犯范围、密度或信号、强化方式、骨质变化及邻近结构的改变。结果鼻咽部纤维血管瘤以浸润性生长特点为主,可引起邻近骨质的压迫塑形或骨质吸收破坏改变。 CT平扫以等或稍低密度为主,MRI以等或稍长T1、等或稍长T2信号为主;增强扫描瘤体多表现为显著均匀性强化。 MRI显示瘤体内可见点条状血管流空信号影,形成典型的“椒盐征”。结论 CT结合MRI对鼻咽部纤维血管瘤的术前诊断、定位及预后评估有重大指导意义。
作者:陈桂美;李先玉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探讨结节性硬化症及肾错构瘤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59例结节性硬化症患者及其中37例合并肾错构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影像学表现。结果结节性硬化症的CT、MRI多表现为皮质和皮质下结节、室管膜下结节、室管膜下巨细胞星形细胞瘤、脑白质异常;肾错构瘤的CT表现为脂肪区与软组织区CT值的不同,MRI扫描能够确定肿瘤来源、明确显示脂肪成分并可检出肿瘤内有分支的粗大血管影。结论结节性硬化症及肾错构瘤的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特征性,CT、MRI各有优势,两者结合能够提高检出率,减少漏诊、误诊病例。
作者:谢代军;康安发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全胸腔镜手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及其意义。方法将50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开胸手术)23例和观察组(全胸腔镜)27例,比较并分析2组患者手术疗效差异。结果观察组较对照组手术时间延长,而术中出血量、疼痛评分、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明显降低,术后PaO2、DLCO改善更好,并发症发生更少(P<0.05)。结论全胸腔镜手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余永康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评估腹腔镜多脏器联合切除术治疗结直肠癌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对126例患者均进行了入侵或粘附周围器官或组织结构的结直肠癌联合切除术。比较了腹腔镜式和开放式切除术的围手术期效果。结果腹腔镜式和开放式多脏器联合切除术分别进行了60例和66例。6.7%的腹腔镜手术患者转换为开腹手术。腹腔镜手术组和开腹手术组相比,平均手术时间明显延长(分别为271 min和227 min),但是平均失血量明显减少(分别为40 ml和205 ml)。2组间的原发性肿瘤R0切除率(分别为95.0%和98.5%)、淋巴结切除数(均为18个)、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8%和24%)不相上下。腹腔镜手术组和开腹手术组相比,平均住院时间明显减少(分别为13.5天和18天)。结论腹腔镜多脏器联合切除术对于治疗入侵或粘附周围器官的结直肠癌安全可行。
作者:刘义武;龙运志;杨国栋;周洁;徐勇士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对比分析术前放疗与术前化疗治疗Ⅰb2期宫颈癌的疗效。方法根据治疗方案将110例Ⅰb2期宫颈癌患者分为观察组(58例)与对照组(52例),观察组患者接受术前放疗联合手术治疗,对照组患者接受术前化疗联合手术治疗。治疗结束后,所有患者均接受为期3年的随访。结果⑴放化疗前,2组患者宫颈肿块体积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放化疗后,观察组宫颈肿块体积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⑵放化疗过程中,2组患者骨髓抑制发生率、胃肠道反应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⑶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⑷随访期内,2组患者腹腔转移率、腹股沟淋巴结转移率、锁骨上淋巴结转移率、阴道残端复发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⑸2组患者1年生存率、3年生存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放疗与术前化疗治疗Ⅰb2期宫颈癌的远期疗效相当,但术前放疗的近期疗效更好。
作者:贺清波;闫涛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吉西他滨联合顺铂动、静脉联合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 NSCLC)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的分组方法将136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8例。对照组给予注射用盐酸吉西他滨1000 mg/m2、顺铂注射液50 mg/m2静脉滴注化疗治疗。观察组于第1天经支气管动脉药物灌注吉西他滨1000 mg/m2+顺铂50 mg/m2,于第8天再次给予吉西他滨1000 mg/m2静脉滴注化疗治疗。分析2组近期治疗总有效率、生活质量改善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近期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鳞癌及中央型肺癌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分别高于腺癌及周围型肺癌患者,2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生活质量改善率高于对照组,且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经统计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吉西他滨、顺铂动、静脉联合化疗治疗晚期NSCLC患者,可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作者:李艳丽;刘鹏辉;赵冠人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探究接受保乳手术的乳腺癌妇女发生乳房水肿的影响因素。方法利用高频率超声波( HFUS)评估54例保乳术乳腺癌患者在放疗之前,期间和之后的乳房水肿情况。结果2级淋巴结清扫或前哨淋巴结清扫术后出现伤口感染的患者在放疗前出现乳房水肿,放疗期间及放疗后水肿加重,放疗后4~6个月达到高峰。乳房水肿的时间与淋巴结清扫术程度,术后伤口感染和局部放射治疗相关。多数水肿是由于排水淋巴管及腋窝淋巴结清扫的程度引起的。结论 HFUS可量化保乳术并发症,如减少水肿程度,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作者:王刚;杨超;王晶;李燕;陈文彭 刊期: 2015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