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术前新辅助化疗对巨块型宫颈癌的疗效研究

汤巍巍;于明新;尉阳;程召霞

关键词:新辅助化疗, 巨块型, 宫颈癌
摘要:目的:探讨术前新辅助化疗对巨块型宫颈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巨块型宫颈癌患者28例,术前联合化疗2~3个周期,再行广泛性全子宫切除加盆腔淋巴结清扫。结果新辅助化疗后Ⅰb期患者临床有效率为100%;Ⅱa期患者为77.8%;Ⅱb期患者为71.4%。总有效率为85.7%。新辅助化疗后阴道出血、阴道排液、疼痛等症状改善明显,术后病理检查示病灶切除完全。1例Ⅰb期3年内复发;1例Ⅱa期2年内复发,2例Ⅲa期3年内复发;1例Ⅱb期1年内复发,2、3年内复发各2例。结论局部晚期巨块型宫颈癌术前新辅助化疗均能改善临床症状、缩小病灶体积,有助于手术顺利进行,改善患者预后。
实用癌症杂志相关文献
  • 血清肿瘤标志物在食管癌诊断中的运用分析

    目的:探讨血清肿瘤标志物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细胞角蛋白19片段抗原(CYFRA21-1)和癌胚抗原( CEA)在食管癌诊断中的运用。方法对75例正常的健康受试者(对照组)和70例食管癌患者(研究组)使用罗氏电化学发光免疫系统检测其血清NSE、CYFRA21-1、CEA水平。结果研究组NSE、CYFRA21-1、CEA血清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3种肿瘤标志物的检测结果显示,NSE、CYFRA21-1、CEA在食管癌的诊断中均有较高特异性,但敏感性较低。3种标志物的联合检测对于食管癌的诊断有较高敏感性以及特异性,分别是81.9%(59/72)和83.3%(60/72)。结论 NSE、CYFRA21-1、CEA可以作为食管癌诊断的辅助指标,能有效提高食管癌诊断的敏感性,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吴正吉;张渝成;徐维凤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人肾上腺皮质癌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的建立

    目的:建立人肾上腺皮质癌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方法采用人肾上腺皮质癌细胞株SW-13细胞接种于裸鼠腋下皮下,记录成瘤潜伏期,观察肿瘤生长情况,并绘制生长曲线,对移植瘤进行组织病理学鉴定。结果采用SW-13细胞皮下接种方式建立移植瘤的模型成瘤百分率为95%,成瘤平均潜伏期为(18±1.2) d,移植瘤体积倍增时间为(10±1.8)d天,移植瘤组织病理学形态与人肾上腺皮质腺癌相似。结论成功建立人肾上腺皮质癌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为研究其发病机制及诊治方法提供实验依据。

    作者:徐文清;肖戈;吴义高;黄福;王尉;胡卫列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乳腺癌组织中 PTEN、AKT 表达及与其临床病理及预后的相关性

    目的:探讨乳腺癌组织中PTEN、AKT的表达及与其临床病理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84例乳腺癌组织及30例乳腺腺瘤组织中PTEN、AKT蛋白的表达水平,分析其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与乳腺腺瘤组织比较,乳腺癌组织中PTEN蛋白阳性表达率显著降低(41.7%vs 73.3%,P<0.05)、AKT蛋白表达率显著升高(66.7%vs 20.0%,P<0.05)。 PTEN阳性表达与乳腺癌肿瘤TNM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相关。 AKT阳性表达与乳腺癌TNM临床分期、肿瘤直径、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乳腺癌组织中PTEN表达与AKT蛋白表达呈线性负相关(γ=-0.752,P<0.05)。术后2年生存率PTEN蛋白阳性表达患者明显高于阴性表达患者,而AKT蛋白阳性表达患者明显低于阴性表达患者(P<0.05)。结论乳腺癌患者PTEN的表达缺失导致AKT的过度表达,PTEN、AKT蛋白表达的检测可能有助于预测乳腺癌的预后。

    作者:郭绍文;刘坤;胡俊艳;林昀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卡铂新辅助动脉化疗联合瘤内注射力尔凡治疗晚期宫颈癌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卡铂新辅助动脉化疗联合瘤内注射力尔凡治疗晚期宫颈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68例晚期宫颈癌患者,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4例。对照组采用卡铂新辅助化疗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向肿瘤体内注射力尔凡,比较2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Ⅱb期~Ⅳa期总有效率为84.5%,对照组为64.3%,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骨髓抑制发生、胃肠反应、脱发、神经毒性发生率小于对照组(P<0.05),但发热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对照组手术切除率分别为97.6%、9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对照组肿瘤转移率分别为1.2%、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Ⅱb期患者5年生存率为87.0%,对照组为7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Ⅲ期患者5年生存率为75.8%,对照组为6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1例Ⅳa期患者存活5年2个月,对照组Ⅳa期患者存活期均低于4年。结论卡铂新辅助化疗联合瘤内注射力尔凡治疗晚期宫颈癌,可明显提高化疗的有效率,提高手术切除率,同时降低不良反应及肿瘤转移率,提高了患者远期生存率,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宋建平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新辅助化疗单用及联合术前放疗治疗宫颈癌的疗效对比分析

    目的:探讨新辅助化疗与术前放疗对宫颈癌手术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宫颈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给予新辅助化疗联合放疗的观察组以及仅给予新辅助化疗的对照组,观察治疗后肿瘤分期、肿瘤内分泌指标、手术相关指标及远期预后、生活质量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的肿瘤分期好于对照组,VEGF含量(68.2±10.5)以及术后部复发(8.89%)、远处转移(6.67%)、恶心呕吐(11.11%)、神经毒性(22.22%)、肝功能损害(11.11%)、肾功能损害(13.33%)均低于对照组;sVEGFR-1含量(198.3±28.1)、手术时间(81.3±13.2)min、术中出血量(46.2±8.9)ml、术后引流量(31.9±7.4)ml、5年存活率(93.33%)、躯体功能(73.45±8.24)、心理功能(58.42±6.28)、社会功能(56.84±6.14)、总体生存质量(82.08±6.65)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新辅助化疗联合术前放疗能够有效地降低肿瘤分期、减弱肿瘤浸润能力、防止术后复发和转移,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积极的临床价值。

    作者:郭芝亮;季冰;龙燕芬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高危型 HPV 结合液基细胞学技术在宫颈癌前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高危型HPV基因分型检测结合液基细胞学检查在宫颈癌前病变诊断中的应用。方法纳入204例宫颈癌患者,采集液基细胞标本后,进行高危型HPV基因分型检测,并与宫颈活检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38例患者显示TCT阳性合并HPV感染,其中LSIL显示HPV阳性40例(29.0%),HSIL显示HPV阳性10例(7.2%),AS-CUS显示HPV阳性80例(58.0%),SCC显示HPV阳性8例(5.8%)。42例HPV高危型,阳性率为30.4%。不同类型标本HPV高危型感染率具有显著性差异( P<0.05)。 TCT和HPV均为(-)时,则未发生高度病变。 HPV阳性和TCT异常同时存在时,≥CINⅠ的检出率为34.8%。仅TCT异常而HPV(-)时,检出率为47.8%。结论高危型HPV基因分型检测结合液基细胞学检查是极具价值的宫颈癌早期筛查方法,联合检测比单项检查更可靠。

    作者:颜萍;龚旭华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恶性血液病化疗后合并真菌性败血症的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恶性血液病化疗后合并真菌性败血症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化疗后180例恶性血液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80例中有10例患者化疗后合并真菌性败血症,其中男性7例,女性3例,发生率为5.5%,中位年龄40.3岁(16~78岁),原发疾病分别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4例,急性髓系白血病3例,多发性骨髓瘤、非霍奇金淋巴瘤及噬血细胞综合征各1例。从化疗至出现真菌败血症的时间为7~32 d,平均为17.9 d。病原菌全部为念珠菌,包括白色念珠菌5例、光滑念珠菌和热带念珠菌各2例、近平滑念珠菌1例,根据药敏试验全部病例均应用伏立康唑注射液(4 mg/kg,2次/天)治疗,8例治愈,2例因合并肺部感染治疗无效死亡,治疗时间为7~35 d,平均16.5 d,总有效率为80%。结论恶性血液病化疗后可合并真菌性败血症,病原菌以念珠菌为主,死亡率较高,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择抗菌药物,进行早期经验性抗真菌治疗。

    作者:梁晓麓;郭智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食管癌调强放疗肿瘤退缩规律及其临床价值

    目的:探讨食管癌调强放疗肿瘤退缩的规律及其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行调强放疗的食管癌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肿瘤影像学资料,比较外照射前、照射至中位剂量达32 Gy时、放疗结束时和放疗后6个月内患者实体肿瘤体积( gross tumor volume ,GTV)变化情况,以及放疗前半程、放疗后半程和放疗全程体积退缩率( volume re-duction rate,VRR)。结果患者外照射前GTV范围为(5.49~110.39)ml,平均值为(32.78±5.33)ml,照射至中位剂量32 Gy时GTV范围为(4.89~80.15)ml,平均值为(23.56±3.40)ml,放疗结束时GTV范围为(4.47~78.88)ml,平均值为(21.57±3.06)ml,放疗后6个月GTV范围为(5.06~32.96)ml,平均值为(15.89±2.28)ml。患者放疗前半程VRR范围为-0.040~0.622,平均值为(0.193±0.032),放疗后半程VRR 范围为-0.414~0.311,平均值为(0.050±0.030),放疗全程VRR范围为-0.267~0.695,平均值为(0.225±0.046);放疗前半程患者VRR明显高于后半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食管癌患者放疗过程中肿瘤体积不断缩退,缩退过程主要集中于放疗前半程,放疗师需及时根据影像学检查结果调整靶区及放射剂量,保证在靶区高剂量照射的同时降低周围组织受量。

    作者:唐华燕;唐朝晖;黄洪林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DCE-MRI灌注指标与 MR DWI ADC 值在前列腺癌患者中的关系分析

    目的:探讨DCE-MRI灌注指标与MR DWI ADC值在前列腺癌患者中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前列腺癌患者53例,且均经病理组织切片活检确诊,进行DWI检查以及肝脏快速容积采集序列( LAVA)动态增强扫描,从而得到前列腺两侧外周带非癌区和癌区信号强度-时间( SI-T)曲线,并计算得到快强化率( Rmax )、达峰时间( Tmax )和大强化程度(SImax)。终分析得到DCE-MRI灌注指标与MRD WI ADC值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在DCE-MRI中,癌灶在早期即有快速和明显的强化,在Tmax、SImax和Rmax等指标上同非癌区相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列腺非癌区和癌区ADC值分别为(1.59±0.11)×10-3 mm2/s和(0.88±0.16)×10-3 mm2/s,两者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不同Gleason评分癌区之间的Tmax、SImax和Rmax之间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Rmax和SImax同ADC值均呈负相关(γ=-0.41,-0.28,P<0.01);Tmax同ADC值呈正相关(γ=0.49,P<0.01)。结论前列腺癌的ADC值和DCE-MRI的灌注指标具有相关性,而DCE-MRI和DWI 2种影像学技术联合应用在前列腺癌的早期诊断和分期中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崔凌;庄伟雄;文海忠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弧形辅助放射状皮肤切口联合腺体瓣转移技术在乳腺癌保乳手术中的应用

    目的:比较乳腺癌保乳手术中应用弧形辅助放射状皮肤切口联合腺体瓣转移技术与传统梭形皮肤切口联合腺体瓣技术的疗效。方法62例符合保乳指征并要求行保乳治疗的乳腺癌患者,其中28例患者(实验组)在术中应用弧形辅助放射状皮肤切口联合腺体瓣转移技术,34例患者(对照组)常规行梭形皮肤切口,对其术后局部复发、远处转移、手术并发症、3年生存率、乳房美容效果满意度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术后乳房美容效果满意度调查实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局部复发、远处转移、3年生存率相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弧形辅助放射状皮肤切口联合腺体瓣转移技术符合乳腺癌手术治疗的原则,避免了过度切除皮肤并可低张力力学美容缝合皮肤,使乳房大限度的恢复原貌。

    作者:朱恒光;武彪;曾锦生;孟庆攀;王小娇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miR let-7家族在胰腺导管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目的:在大规模表达谱芯片中寻找与胰腺导管腺癌( PDAC)相关的RNA分子,并探讨其分子机制。方法基于RNA的表达谱数据,构建“转录因子-miRNA-mRNA”调控关系网络,挖掘与PDAC相关的mRNA及miRNA。结果6个miR let-7家族miRNA成员( hsa-let-7i、hsa-let-7d、hsa-let-7b、hsa-let-7g、hsa-let-7c、hsa-let-7e)参与一个核心调控网络,其网络中涉及的基因和其他miRNA均为与PDAC发生发展相关的分子。其中处于网络核心位置的基因ALDH1A1、ZEB1、HMGA2、EGR1和TGFB1,与PDAC的发展及预后直接相关。网络中的hsa-mir-200b、hsa-mir-200a可与ZEB1基因相互调控,通过Notch信号通路影响PDAC的发展及转移。结论 miR let-7家族miRNA分子可能与ALDH1A1、ZEB1与HMGA2等分子相互调控,并与PDAC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作者:曾玮;刘孟刚;刘宏鸣;谢斌;袁涛;杨俊涛;蓝翔;陈平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弥漫大 B细胞淋巴瘤中预后蛋白的表达及 bcl-6基因重排情况分析

    目的:探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预后蛋白的表达及bcl-6基因重排情况。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CD5、CD10、bcl-6、MUM1和bcl-2蛋白在29例DLBCL中的表达。根据CD10、bcl-6和MUM1的表达情况将DLBCL分为生发中心B细胞型(GCB型)和非生发中心B细胞型(non-GCB型)。应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检测bcl-6基因重排。结果29例DLBCL中年龄<18岁者11例,CD5、CD10、bcl-6、MUM1和bcl-2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8.2%(2/11)、45.5%(5/11)、54.5%(6/11)、36.4%(4/11)和63.6%(7/11),GCB 型6例(54.5%)、non-GCB 型5例(45.5%),bcl-6基因断裂1例(10.00%)、扩增2例(20.00%);≥18岁者18例,CD5、CD10、bcl-6、MUM1和bcl-2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6.7%(3/18)、0(0/18)、44.4%(8/18)、83.3%(15/18)和55.6%(10/18);GCB型1例(5.6%)、non-GCB型17例(94.4%),bcl-6基因断裂5例(27.8%)。 bcl-6和bcl-2蛋白表达儿童DLBCL与成人DLBC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10、0.717)。 bcl-2蛋白表达儿童GCB型和non-GCB型DLBC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结论成人DLBCL以non-GCB型为主,bcl-6基因重排常见。儿童DLBCL以GCB型多见,bcl-2蛋白不是DLBCL的预后指标。

    作者:黄晖;黄传生;杨文萍;黄慧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多层螺旋 CT灌注成像在肺癌病理分型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不同病理组织类型肺癌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的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不同病理类型肺癌患者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资料,并加以分析比较。结果腺癌及鳞癌患者PER、PE、TTP及BV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肺癌分化程度减低,PER、PE和BV值逐渐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肺癌分化程度减低,TTP值逐渐增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鳞癌Ⅰ型TDC曲线3例,Ⅱ型10例;腺癌Ⅰ型13例,Ⅱ型4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能反映不同病理组织类型肺癌的分化程度,可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信息。

    作者:唐汉军;姚尉;张晓林;李春晴;苏理飞;覃瑶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CEA、CA199、CA724、CA242、CA125、CA50对消化道肿瘤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CEA、CA199、CA724、CA242、CA125、CA50对胰腺癌、结肠癌、胃癌、胆囊癌等消化道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电化学方法及EIA法,检测648例消化道肿瘤患者的CEA、CA199、CA724、CA242、CA125、CA50水平。结果治疗前467例恶性肿瘤患者中肿瘤标志物总阳性检出率为76.66%,高于良性肿瘤患者的39.23%。治疗后235例肿瘤标志物假阳性检出患者肿瘤复发率,高于肿瘤标志物阴性检出患者的31.24%,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CEA、CA199、CA724、CA242、CA125、CA50在恶性肿瘤中检出率较高,并对判断假阳性检出患者复发有一定意义。

    作者:朱剑峰;李志辉;朱红静;王姗姗;赵自立;孔维慧;侯龙敏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手术联合放射治疗小涎腺恶性肿瘤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手术联合放射治疗小涎腺恶性肿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64例小涎腺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手术加放疗组(n=32)和单纯手术治疗组(n=32),比较2组患者术后复发、远处转移率以及近10年内的生存率差异。结果手术加放疗组术后复发率(12.50%)及远处转移率(15.63%)均显著低于单纯手术治疗组(P<0.05);术后2~10年的生存率均显著高于单纯手术治疗组(P<0.05)。放疗剂量50~60 Gy组10年生存率(73.33%)明显高于其他剂量组(P<0.05)。结论手术联合放射治疗小涎腺恶性肿瘤可显著提高患者术后生存率,其中术后辅助放疗剂量以50~60 Gy效果佳。

    作者:柳锋;胡礼明;黄卫东;胡丽曼;张华萍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力尔凡膀胱灌注预防浅表性膀胱尿路上皮癌术后复发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力尔凡膀胱灌注预防浅表性膀胱尿路上皮癌术后复发。方法将152例浅表性膀胱尿路上皮癌术后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试验组:力尔凡+DDP+放疗;对照组:DDP+放疗。比较两组复发率、复发间隔时间,观察治疗前后T细胞亚群和白细胞总数。结果不同手术方式的复发率、复发间隔时间差异不显著(P>0.05);而试验组与对照组复发率、复发间隔时间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 P<0.05及P<0.01);试验组治疗前后NK细胞及CD4/CD8值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后明显高于治疗前,对照组则无显著性差异;试验组治疗前后白细胞总数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则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后明显低于治疗前。结论力尔凡不但可以杀灭肿瘤细胞,而且有免疫复苏作用,在体内与其他免疫因子和化疗药物起协同作用,对膀胱尿路上皮癌不失为1种化疗配伍的安全、有效的药物。

    作者:程文;郭春晓;邢潇潇;王龙信;田丰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KAI1及 CD44 V6在胃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研究KAI1和CD44 V6在胃癌中的表达和意义,探讨它们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61例胃癌组织和20例癌旁正常胃组织中KAI1和CD44V6的表达情况。结果胃癌组织中KAI1蛋白的阳性率显著低于癌旁正常胃组织(P<0.05);胃癌组织中 CD44V6蛋白的阳性率显著高于癌旁正常胃组织(P<0.05);KAI1、CD44V6的表达与胃癌的浆膜侵犯、临床分期、组织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P<0.05),而与年龄、性别无关(P>0.05)。 KAI1与CD44V6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呈负相关(P<0.01)。结论 KAI1与CD44V6在胃癌的发生、发展和侵袭转移中起着相互抑制的作用,检测KAI1及CD44 V6蛋白对于判断胃癌的生物学行为具有重要的价值。

    作者:王武;谢金标;杨天宝;卢辉山;张捷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力尔凡膀胱灌注预防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复发的对照研究

    目的:评价力尔凡膀胱灌注预防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单中心、前瞻性研究方法,将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132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66例)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后24 h内,给予羟基喜树碱或吡柔比星;治疗组(66例)则在对照组基础上灌注力尔凡,随访2年,观察总复发率、平均复发时间等。结果治疗组2年复发率(21.6%vs 33.3%,P<0.011)及G3分级复发的风险(38.4%vs 75.0%,P=0.036)显著低于对照组,并具有统计学差异,但生存曲线分析显示力尔凡可能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χ2=5.655,P=0.017)。不良反应主要为血尿和膀胱炎。结论力尔凡有助于降低非肌层膀胱癌的复发率,延长复发时间及患者生存周期,其机制可能与促进IL-2及IFN-γ表达有关。

    作者:孙凯;张奇夫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非小细胞肺癌三维适形调强放疗后放射性肺炎发生的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观察Ⅲ+Ⅳ期非小细胞肺癌( NSCLC )采用三维适形调强放疗后放射性肺炎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87例接受三维适形调强放疗的NSCLC患者,通过观察临床因素(性别、年龄、肿瘤部位、肺部分叶、病理类型、临床分期、KPS评分,剂量学指标:全肺、患肺、健肺V5、V10、V20、V30,平均肺剂量、大体肿瘤体积、计划靶体积、射野数目、处方剂量)与发生≥1~<3级、≥3级放射性肺炎的关系,以及全肺V5、V10、V20、V30与大体肿瘤体积、计划靶体积的相关性,判断V5、V10是否为放射性肺炎的诱发因素。结果结果显示,患者性别、年龄、肿瘤部位、肺部分叶、病理类型、临床分期、KPS评分与患者放射性肺炎的发生无相关性(P>0.05)。全肺 V5、V10、患肺 V5、V10、V30、健肺 V10、全肺 V20、V30、患肺V20、健肺 V5、V20、V30、大体肿瘤体积、计划靶体积、射野数目与患者≥1~<3级放射性肺炎的发生显著相关( P<0.05)。全肺V5、V20、患肺V20、V30、健肺V5、V10、V20、平均肺剂量、大体肿瘤体积、全肺V30、健肺V30与患者≥3级放射性肺炎均的发生显著相关(P<0.05)。全肺V5、V10与57例发生≥1~<3级放射性肺炎患者的GTV、PTV 均呈正相关性(γ=0.755、0.655、0.573、0.351,P<0.01)。全肺V20、V30与29例发生≥3级放射性肺炎患者的GTV、PTV 均呈正相关(γ=0.822、0.751、0.710、0.804,P<0.01)。结论 V5、V10为三维适形调强放疗后≥1级放射性肺炎的诱发因素。

    作者:钟琼;邓江华;曾爱群;肖震宇;吴仁瑞;钟豪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实用癌症杂志》2014年改月刊及征稿征订启事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5期

实用癌症杂志

实用癌症杂志

主管:江西省卫生厅

主办:江西省肿瘤医院 江西省肿瘤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