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食管癌调强放疗肿瘤退缩规律及其临床价值

唐华燕;唐朝晖;黄洪林

关键词:食管癌, 调强放疗, 大体肿瘤体积, 肿瘤退缩率
摘要:目的:探讨食管癌调强放疗肿瘤退缩的规律及其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行调强放疗的食管癌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肿瘤影像学资料,比较外照射前、照射至中位剂量达32 Gy时、放疗结束时和放疗后6个月内患者实体肿瘤体积( gross tumor volume ,GTV)变化情况,以及放疗前半程、放疗后半程和放疗全程体积退缩率( volume re-duction rate,VRR)。结果患者外照射前GTV范围为(5.49~110.39)ml,平均值为(32.78±5.33)ml,照射至中位剂量32 Gy时GTV范围为(4.89~80.15)ml,平均值为(23.56±3.40)ml,放疗结束时GTV范围为(4.47~78.88)ml,平均值为(21.57±3.06)ml,放疗后6个月GTV范围为(5.06~32.96)ml,平均值为(15.89±2.28)ml。患者放疗前半程VRR范围为-0.040~0.622,平均值为(0.193±0.032),放疗后半程VRR 范围为-0.414~0.311,平均值为(0.050±0.030),放疗全程VRR范围为-0.267~0.695,平均值为(0.225±0.046);放疗前半程患者VRR明显高于后半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食管癌患者放疗过程中肿瘤体积不断缩退,缩退过程主要集中于放疗前半程,放疗师需及时根据影像学检查结果调整靶区及放射剂量,保证在靶区高剂量照射的同时降低周围组织受量。
实用癌症杂志相关文献
  • 更正说明

    作者:《实用癌症杂志》编辑部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肺癌微创手术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肺癌微创手术切除术后,患者发生并发症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所选53例肺癌患者均应用电视胸腔镜辅助进行肺癌切除术治疗。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应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分析微创手术行肺癌切除术后,患者发生并发症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53例患者术后出现并发症10例,发生率为18.87%。单因素分析显示,肺癌微创手术后发生并发症与年龄、FEV1%、吸烟指数、合并冠心病与糖尿病有关,而与其他合并症、手术时间、手术类型、性别无关。经Logistic多因素筛选后分析,70岁以上、FEV1%≤60%、合并冠心病为肺癌微创手术后发生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70岁以上、FEV1%≤60%、合并冠心病的肺癌患者,在微创手术后好发术后并发症,围手术期内应对上述患者进行危险评估并提供积极的干预。

    作者:耿耿;陈荣林;李勇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力尔凡膀胱灌注预防浅表性膀胱尿路上皮癌术后复发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力尔凡膀胱灌注预防浅表性膀胱尿路上皮癌术后复发。方法将152例浅表性膀胱尿路上皮癌术后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试验组:力尔凡+DDP+放疗;对照组:DDP+放疗。比较两组复发率、复发间隔时间,观察治疗前后T细胞亚群和白细胞总数。结果不同手术方式的复发率、复发间隔时间差异不显著(P>0.05);而试验组与对照组复发率、复发间隔时间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 P<0.05及P<0.01);试验组治疗前后NK细胞及CD4/CD8值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后明显高于治疗前,对照组则无显著性差异;试验组治疗前后白细胞总数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则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后明显低于治疗前。结论力尔凡不但可以杀灭肿瘤细胞,而且有免疫复苏作用,在体内与其他免疫因子和化疗药物起协同作用,对膀胱尿路上皮癌不失为1种化疗配伍的安全、有效的药物。

    作者:程文;郭春晓;邢潇潇;王龙信;田丰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54例甲状腺炎合并甲状腺恶性肿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分析

    目的:分析桥本甲状腺炎( HT)合并甲状腺恶性肿瘤的临床病理特点,为其诊断和治疗提供相关依据。方法将54例HT合并甲状腺恶性肿瘤患者作为观察组,并选取同期20例单纯HT患者及20例单纯甲状腺恶性肿瘤患者,分别作为HT组和恶性肿瘤组,对比三组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结果观察组、HT组及恶性肿瘤组PCNA增殖指数分别为(58.2±11.9)%、(1.9±0.7)%及(2.4±1.1)%,观察组PCNA增殖指数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5)。同时,观察组p53、CK19、CD45(LCA)、CD20及CD3阳性率均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5),三组患者Ki-67阳性率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T3、T4、FT3、FT4及TSH水平均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5);三组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19.2±6.6)个月。结论肉眼、镜检发现异常的甲状腺标本,应按照其PCNA、p53、T3、T4、FT3、FT4及TSH水平的变化确定病变类型,为早期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作者:杨泳;张家衡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22例老年肺结核合并肺癌的临床分析

    本研究就22例肺结核合并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22例,男性16例,女性6例,年龄60~86岁,平均年龄71岁。22例患者中既往有肺结核病史10例,均接受正规抗结核治疗,1~5个月后症状改善不佳,经过进一步检查发现肺癌;同时诊断为肺结核和肺癌7例;先诊断为肺癌、后诊断为肺结核5例。所有患者均经病理学检查明确诊断。22例患者中14例患者每日吸烟大于20支,吸烟时间在20年以上,均为男性;发病时间为11天至3个月;误诊时间为1个月至2年。1.2临床表现本研究就22例肺结核合并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22例,男性16例,女性6例,年龄60~86岁,平均年龄71岁。22例患者中既往有肺结核病史10例,均接受正规抗结核治疗,1~5个月后症状改善不佳,经过进一步检查发现肺癌;同时诊断为肺结核和肺癌7例;先诊断为肺癌、后诊断为肺结核5例。所有患者均经病理学检查明确诊断。22例患者中14例患者每日吸烟大于20支,吸烟时间在20年以上,均为男性;发病时间为11天至3个月;误诊时间为1个月至2年。

    作者:刘建民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电视胸腔镜肺癌根治术后患者并发症及生活质量分析

    目的:探究电视胸腔镜肺癌根治术后患者的并发症及生活质量情况。方法选取98例肺癌患者,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对照组(传统开胸手术组)49例和观察组(电视胸腔镜手术组)49例,然后将2组患者的总并发症发生率及手术前后的FACT-L量表、VAS量表评分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中不同分期者的总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术后1周及4周的FACT-L量表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术后第1天及第3天的VAS评分结果也均好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电视胸腔镜肺癌根治术后患者并发症及生活质量的情况均好于传统开胸手术,对于患者术后的康复发挥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作者:王晓栋;乔军选;许卫民;魏秀波;张燕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癌症患者顺铂化疗相关肾毒性的临床进展

    顺铂作为一线高效广谱抗肿瘤药物,是治疗癌症的基础药物,被广泛应用,但顺铂是细胞毒性化合物,对癌细胞缺乏选择性,易造成很多严重不良反应[1-3],急性肾损伤就是其中之一。许多患者由于顺铂化疗的肾毒性而放弃使用,但患者的治疗效果因此也受到影响。

    作者:钱超(综述);陆清昀;张晓春(审校)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卡铂新辅助动脉化疗联合瘤内注射力尔凡治疗晚期宫颈癌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卡铂新辅助动脉化疗联合瘤内注射力尔凡治疗晚期宫颈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68例晚期宫颈癌患者,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4例。对照组采用卡铂新辅助化疗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向肿瘤体内注射力尔凡,比较2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Ⅱb期~Ⅳa期总有效率为84.5%,对照组为64.3%,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骨髓抑制发生、胃肠反应、脱发、神经毒性发生率小于对照组(P<0.05),但发热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对照组手术切除率分别为97.6%、9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对照组肿瘤转移率分别为1.2%、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Ⅱb期患者5年生存率为87.0%,对照组为7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Ⅲ期患者5年生存率为75.8%,对照组为6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1例Ⅳa期患者存活5年2个月,对照组Ⅳa期患者存活期均低于4年。结论卡铂新辅助化疗联合瘤内注射力尔凡治疗晚期宫颈癌,可明显提高化疗的有效率,提高手术切除率,同时降低不良反应及肿瘤转移率,提高了患者远期生存率,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宋建平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MSCT 对成人纵隔淋巴结结核与纵隔淋巴瘤的鉴别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MSCT对成人纵隔淋巴结结核与纵隔淋巴瘤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成人纵隔淋巴结结核及26例纵隔淋巴瘤的MSCT图像资料。结果两组病例累及的部位不具有鉴别意义,但累及的部位数区别较大,纵隔淋巴瘤累及的部位更为广泛。淋巴结大小、形态对两组病变无鉴别意义,而纵隔淋巴瘤组中77%病例出现融合,具有一定的特征性。两组病例在密度及增强方式上区别较大,成人纵隔淋巴结结核平扫密度易出现钙化、坏死,增强后以环形强化多见;而淋巴瘤平扫密度均匀,增强后以均匀强化多见,此特征具有鉴别意义。结论胸部MSCT扫描密度分辨率和空间分辨率高,能够较好地显示纵隔结构,增强CT对肿大淋巴结的分布、形态、大小、边缘、密度显示清晰,MSCT对成人纵隔淋巴结结核与纵隔淋巴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任会丽;方伟军;刘文;李蔚宇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多层螺旋 CT灌注成像在肺癌病理分型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不同病理组织类型肺癌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的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不同病理类型肺癌患者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资料,并加以分析比较。结果腺癌及鳞癌患者PER、PE、TTP及BV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肺癌分化程度减低,PER、PE和BV值逐渐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肺癌分化程度减低,TTP值逐渐增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鳞癌Ⅰ型TDC曲线3例,Ⅱ型10例;腺癌Ⅰ型13例,Ⅱ型4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能反映不同病理组织类型肺癌的分化程度,可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信息。

    作者:唐汉军;姚尉;张晓林;李春晴;苏理飞;覃瑶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弥漫大 B细胞淋巴瘤中预后蛋白的表达及 bcl-6基因重排情况分析

    目的:探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预后蛋白的表达及bcl-6基因重排情况。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CD5、CD10、bcl-6、MUM1和bcl-2蛋白在29例DLBCL中的表达。根据CD10、bcl-6和MUM1的表达情况将DLBCL分为生发中心B细胞型(GCB型)和非生发中心B细胞型(non-GCB型)。应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检测bcl-6基因重排。结果29例DLBCL中年龄<18岁者11例,CD5、CD10、bcl-6、MUM1和bcl-2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8.2%(2/11)、45.5%(5/11)、54.5%(6/11)、36.4%(4/11)和63.6%(7/11),GCB 型6例(54.5%)、non-GCB 型5例(45.5%),bcl-6基因断裂1例(10.00%)、扩增2例(20.00%);≥18岁者18例,CD5、CD10、bcl-6、MUM1和bcl-2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6.7%(3/18)、0(0/18)、44.4%(8/18)、83.3%(15/18)和55.6%(10/18);GCB型1例(5.6%)、non-GCB型17例(94.4%),bcl-6基因断裂5例(27.8%)。 bcl-6和bcl-2蛋白表达儿童DLBCL与成人DLBC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10、0.717)。 bcl-2蛋白表达儿童GCB型和non-GCB型DLBC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结论成人DLBCL以non-GCB型为主,bcl-6基因重排常见。儿童DLBCL以GCB型多见,bcl-2蛋白不是DLBCL的预后指标。

    作者:黄晖;黄传生;杨文萍;黄慧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125例宫颈癌患者治疗后性功能状况的临床分析

    目的:调查分析宫颈癌患者治疗后性生活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125例宫颈鳞癌患者采用女性性功能指数(FSFI)自评量表调查患者治疗前后的性功能状况。结果125例宫颈癌患者中78.4%的患者治疗后出现性功能障碍;宫颈癌患者治疗后性功能状况与患者年龄,临床分期及围绝经期综合征病情程度等因素相关。结论宫颈癌患者治疗后性功能可能出现障碍,故提高肿瘤治愈率和患者生存率的同时,应注重肿瘤患者治疗后性功能的康复治疗,以降低性功能障碍的发生率,从而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作者:唐晨;涂开家;李隆玉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力尔凡膀胱灌注预防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复发的对照研究

    目的:评价力尔凡膀胱灌注预防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单中心、前瞻性研究方法,将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132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66例)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后24 h内,给予羟基喜树碱或吡柔比星;治疗组(66例)则在对照组基础上灌注力尔凡,随访2年,观察总复发率、平均复发时间等。结果治疗组2年复发率(21.6%vs 33.3%,P<0.011)及G3分级复发的风险(38.4%vs 75.0%,P=0.036)显著低于对照组,并具有统计学差异,但生存曲线分析显示力尔凡可能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χ2=5.655,P=0.017)。不良反应主要为血尿和膀胱炎。结论力尔凡有助于降低非肌层膀胱癌的复发率,延长复发时间及患者生存周期,其机制可能与促进IL-2及IFN-γ表达有关。

    作者:孙凯;张奇夫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乳腺癌超声征象与病理组织学类型及组织学分级的联系

    目的:探讨乳腺癌超声征象与病理组织学类型及组织学分级的联系。方法根据纳入标准选取90例女性乳腺癌患者,术前均行超声检查,术后常规行病理组织学检测;观察患者超声检查征象与病理类型、组织学分级的关系。结果浸润性导管癌与浸润性小叶癌在形态、毛刺、微小钙化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高中分化型组,低分化型组在形态、血流方面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征象对于病理组织学类型有一定的预测意义,与乳腺癌组织学分级之间也存在相关关系。

    作者:罗丽芳;郑小红;邓劲瑶;易运莲;朱丽敏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不同剂量吉西他滨维持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吉西他滨维持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方法选择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40例,分为低剂量组和常规剂量组,各20例,观察分析2组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结果2组疗效比较无明显差异( P>0.05);不良反应低剂量组脱发、白细胞下降、肾功能损害、恶心呕吐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剂量组( P<0.05);2组患者治疗后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优于治疗前(P<0.05);低剂量组治疗后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优于常规剂量组治疗后的(P<0.05)。结论低剂量吉西他滨方案与常规方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疗效相当,而低剂量方案具有不良反应轻,对患者生活质量影响小的优势。

    作者:沈静侠;王立东;崔庆贵;吴学队;王淑颖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KAI1及 CD44 V6在胃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研究KAI1和CD44 V6在胃癌中的表达和意义,探讨它们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61例胃癌组织和20例癌旁正常胃组织中KAI1和CD44V6的表达情况。结果胃癌组织中KAI1蛋白的阳性率显著低于癌旁正常胃组织(P<0.05);胃癌组织中 CD44V6蛋白的阳性率显著高于癌旁正常胃组织(P<0.05);KAI1、CD44V6的表达与胃癌的浆膜侵犯、临床分期、组织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P<0.05),而与年龄、性别无关(P>0.05)。 KAI1与CD44V6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呈负相关(P<0.01)。结论 KAI1与CD44V6在胃癌的发生、发展和侵袭转移中起着相互抑制的作用,检测KAI1及CD44 V6蛋白对于判断胃癌的生物学行为具有重要的价值。

    作者:王武;谢金标;杨天宝;卢辉山;张捷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消化系统原始神经外胚层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目的:探讨消化系统原发性原始神经外胚层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及治疗方法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经病理检查确诊的消化系统PNE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例行手术+化疗,2例行单纯手术治疗,1例行单纯化疗,1例DSA下行肝动脉栓塞术,平均生存时间为7.36个月。结论 PNET发生于消化系统少见,恶性程度高,确诊需依赖病理及免疫组化结果,临床治疗以手术联合放疗与化疗的综合治疗为主,预后差。

    作者:朱金莲;袁苏徐;王晓丽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食管癌调强放疗肿瘤退缩规律及其临床价值

    目的:探讨食管癌调强放疗肿瘤退缩的规律及其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行调强放疗的食管癌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肿瘤影像学资料,比较外照射前、照射至中位剂量达32 Gy时、放疗结束时和放疗后6个月内患者实体肿瘤体积( gross tumor volume ,GTV)变化情况,以及放疗前半程、放疗后半程和放疗全程体积退缩率( volume re-duction rate,VRR)。结果患者外照射前GTV范围为(5.49~110.39)ml,平均值为(32.78±5.33)ml,照射至中位剂量32 Gy时GTV范围为(4.89~80.15)ml,平均值为(23.56±3.40)ml,放疗结束时GTV范围为(4.47~78.88)ml,平均值为(21.57±3.06)ml,放疗后6个月GTV范围为(5.06~32.96)ml,平均值为(15.89±2.28)ml。患者放疗前半程VRR范围为-0.040~0.622,平均值为(0.193±0.032),放疗后半程VRR 范围为-0.414~0.311,平均值为(0.050±0.030),放疗全程VRR范围为-0.267~0.695,平均值为(0.225±0.046);放疗前半程患者VRR明显高于后半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食管癌患者放疗过程中肿瘤体积不断缩退,缩退过程主要集中于放疗前半程,放疗师需及时根据影像学检查结果调整靶区及放射剂量,保证在靶区高剂量照射的同时降低周围组织受量。

    作者:唐华燕;唐朝晖;黄洪林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miR let-7家族在胰腺导管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目的:在大规模表达谱芯片中寻找与胰腺导管腺癌( PDAC)相关的RNA分子,并探讨其分子机制。方法基于RNA的表达谱数据,构建“转录因子-miRNA-mRNA”调控关系网络,挖掘与PDAC相关的mRNA及miRNA。结果6个miR let-7家族miRNA成员( hsa-let-7i、hsa-let-7d、hsa-let-7b、hsa-let-7g、hsa-let-7c、hsa-let-7e)参与一个核心调控网络,其网络中涉及的基因和其他miRNA均为与PDAC发生发展相关的分子。其中处于网络核心位置的基因ALDH1A1、ZEB1、HMGA2、EGR1和TGFB1,与PDAC的发展及预后直接相关。网络中的hsa-mir-200b、hsa-mir-200a可与ZEB1基因相互调控,通过Notch信号通路影响PDAC的发展及转移。结论 miR let-7家族miRNA分子可能与ALDH1A1、ZEB1与HMGA2等分子相互调控,并与PDAC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作者:曾玮;刘孟刚;刘宏鸣;谢斌;袁涛;杨俊涛;蓝翔;陈平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手术联合放射治疗小涎腺恶性肿瘤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手术联合放射治疗小涎腺恶性肿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64例小涎腺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手术加放疗组(n=32)和单纯手术治疗组(n=32),比较2组患者术后复发、远处转移率以及近10年内的生存率差异。结果手术加放疗组术后复发率(12.50%)及远处转移率(15.63%)均显著低于单纯手术治疗组(P<0.05);术后2~10年的生存率均显著高于单纯手术治疗组(P<0.05)。放疗剂量50~60 Gy组10年生存率(73.33%)明显高于其他剂量组(P<0.05)。结论手术联合放射治疗小涎腺恶性肿瘤可显著提高患者术后生存率,其中术后辅助放疗剂量以50~60 Gy效果佳。

    作者:柳锋;胡礼明;黄卫东;胡丽曼;张华萍 刊期: 2014年第05期

实用癌症杂志

实用癌症杂志

主管:江西省卫生厅

主办:江西省肿瘤医院 江西省肿瘤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