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建民
目的:探讨高危型HPV基因分型检测结合液基细胞学检查在宫颈癌前病变诊断中的应用。方法纳入204例宫颈癌患者,采集液基细胞标本后,进行高危型HPV基因分型检测,并与宫颈活检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38例患者显示TCT阳性合并HPV感染,其中LSIL显示HPV阳性40例(29.0%),HSIL显示HPV阳性10例(7.2%),AS-CUS显示HPV阳性80例(58.0%),SCC显示HPV阳性8例(5.8%)。42例HPV高危型,阳性率为30.4%。不同类型标本HPV高危型感染率具有显著性差异( P<0.05)。 TCT和HPV均为(-)时,则未发生高度病变。 HPV阳性和TCT异常同时存在时,≥CINⅠ的检出率为34.8%。仅TCT异常而HPV(-)时,检出率为47.8%。结论高危型HPV基因分型检测结合液基细胞学检查是极具价值的宫颈癌早期筛查方法,联合检测比单项检查更可靠。
作者:颜萍;龚旭华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探索替吉奥联合奥沙利铂化疗对晚期胃癌TAM、CEA、CA72-4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对54例胃癌患者化疗前后血清中CEA、CA72-4进行检测;应用生化法对其血清TAM进行检测,并评定不良反应情况。结果2个化疗周期后TAM,CEA,CA72-4水平均降低,较化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化疗有效的病例血清中TAM,CEA及CA72-4水平下降明显,而进展病例血清中TAM,CEA及CA72-4水平不同程度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AM、CEA、CA72-4的联合检测可作为晚期胃癌化疗效果的早期预测指标。
作者:刘云军;何志江;黄毅超;李文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食管癌调强放疗肿瘤退缩的规律及其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行调强放疗的食管癌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肿瘤影像学资料,比较外照射前、照射至中位剂量达32 Gy时、放疗结束时和放疗后6个月内患者实体肿瘤体积( gross tumor volume ,GTV)变化情况,以及放疗前半程、放疗后半程和放疗全程体积退缩率( volume re-duction rate,VRR)。结果患者外照射前GTV范围为(5.49~110.39)ml,平均值为(32.78±5.33)ml,照射至中位剂量32 Gy时GTV范围为(4.89~80.15)ml,平均值为(23.56±3.40)ml,放疗结束时GTV范围为(4.47~78.88)ml,平均值为(21.57±3.06)ml,放疗后6个月GTV范围为(5.06~32.96)ml,平均值为(15.89±2.28)ml。患者放疗前半程VRR范围为-0.040~0.622,平均值为(0.193±0.032),放疗后半程VRR 范围为-0.414~0.311,平均值为(0.050±0.030),放疗全程VRR范围为-0.267~0.695,平均值为(0.225±0.046);放疗前半程患者VRR明显高于后半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食管癌患者放疗过程中肿瘤体积不断缩退,缩退过程主要集中于放疗前半程,放疗师需及时根据影像学检查结果调整靶区及放射剂量,保证在靶区高剂量照射的同时降低周围组织受量。
作者:唐华燕;唐朝晖;黄洪林 刊期: 2014年第05期
顺铂作为一线高效广谱抗肿瘤药物,是治疗癌症的基础药物,被广泛应用,但顺铂是细胞毒性化合物,对癌细胞缺乏选择性,易造成很多严重不良反应[1-3],急性肾损伤就是其中之一。许多患者由于顺铂化疗的肾毒性而放弃使用,但患者的治疗效果因此也受到影响。
作者:钱超(综述);陆清昀;张晓春(审校)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乳腺癌组织中PTEN、AKT的表达及与其临床病理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84例乳腺癌组织及30例乳腺腺瘤组织中PTEN、AKT蛋白的表达水平,分析其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与乳腺腺瘤组织比较,乳腺癌组织中PTEN蛋白阳性表达率显著降低(41.7%vs 73.3%,P<0.05)、AKT蛋白表达率显著升高(66.7%vs 20.0%,P<0.05)。 PTEN阳性表达与乳腺癌肿瘤TNM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相关。 AKT阳性表达与乳腺癌TNM临床分期、肿瘤直径、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乳腺癌组织中PTEN表达与AKT蛋白表达呈线性负相关(γ=-0.752,P<0.05)。术后2年生存率PTEN蛋白阳性表达患者明显高于阴性表达患者,而AKT蛋白阳性表达患者明显低于阴性表达患者(P<0.05)。结论乳腺癌患者PTEN的表达缺失导致AKT的过度表达,PTEN、AKT蛋白表达的检测可能有助于预测乳腺癌的预后。
作者:郭绍文;刘坤;胡俊艳;林昀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MSCT对成人纵隔淋巴结结核与纵隔淋巴瘤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成人纵隔淋巴结结核及26例纵隔淋巴瘤的MSCT图像资料。结果两组病例累及的部位不具有鉴别意义,但累及的部位数区别较大,纵隔淋巴瘤累及的部位更为广泛。淋巴结大小、形态对两组病变无鉴别意义,而纵隔淋巴瘤组中77%病例出现融合,具有一定的特征性。两组病例在密度及增强方式上区别较大,成人纵隔淋巴结结核平扫密度易出现钙化、坏死,增强后以环形强化多见;而淋巴瘤平扫密度均匀,增强后以均匀强化多见,此特征具有鉴别意义。结论胸部MSCT扫描密度分辨率和空间分辨率高,能够较好地显示纵隔结构,增强CT对肿大淋巴结的分布、形态、大小、边缘、密度显示清晰,MSCT对成人纵隔淋巴结结核与纵隔淋巴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任会丽;方伟军;刘文;李蔚宇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手术联合放射治疗小涎腺恶性肿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64例小涎腺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手术加放疗组(n=32)和单纯手术治疗组(n=32),比较2组患者术后复发、远处转移率以及近10年内的生存率差异。结果手术加放疗组术后复发率(12.50%)及远处转移率(15.63%)均显著低于单纯手术治疗组(P<0.05);术后2~10年的生存率均显著高于单纯手术治疗组(P<0.05)。放疗剂量50~60 Gy组10年生存率(73.33%)明显高于其他剂量组(P<0.05)。结论手术联合放射治疗小涎腺恶性肿瘤可显著提高患者术后生存率,其中术后辅助放疗剂量以50~60 Gy效果佳。
作者:柳锋;胡礼明;黄卫东;胡丽曼;张华萍 刊期: 2014年第05期
本研究就22例肺结核合并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22例,男性16例,女性6例,年龄60~86岁,平均年龄71岁。22例患者中既往有肺结核病史10例,均接受正规抗结核治疗,1~5个月后症状改善不佳,经过进一步检查发现肺癌;同时诊断为肺结核和肺癌7例;先诊断为肺癌、后诊断为肺结核5例。所有患者均经病理学检查明确诊断。22例患者中14例患者每日吸烟大于20支,吸烟时间在20年以上,均为男性;发病时间为11天至3个月;误诊时间为1个月至2年。1.2临床表现本研究就22例肺结核合并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22例,男性16例,女性6例,年龄60~86岁,平均年龄71岁。22例患者中既往有肺结核病史10例,均接受正规抗结核治疗,1~5个月后症状改善不佳,经过进一步检查发现肺癌;同时诊断为肺结核和肺癌7例;先诊断为肺癌、后诊断为肺结核5例。所有患者均经病理学检查明确诊断。22例患者中14例患者每日吸烟大于20支,吸烟时间在20年以上,均为男性;发病时间为11天至3个月;误诊时间为1个月至2年。
作者:刘建民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卡铂新辅助动脉化疗联合瘤内注射力尔凡治疗晚期宫颈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68例晚期宫颈癌患者,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4例。对照组采用卡铂新辅助化疗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向肿瘤体内注射力尔凡,比较2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Ⅱb期~Ⅳa期总有效率为84.5%,对照组为64.3%,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骨髓抑制发生、胃肠反应、脱发、神经毒性发生率小于对照组(P<0.05),但发热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对照组手术切除率分别为97.6%、9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对照组肿瘤转移率分别为1.2%、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Ⅱb期患者5年生存率为87.0%,对照组为7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Ⅲ期患者5年生存率为75.8%,对照组为6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1例Ⅳa期患者存活5年2个月,对照组Ⅳa期患者存活期均低于4年。结论卡铂新辅助化疗联合瘤内注射力尔凡治疗晚期宫颈癌,可明显提高化疗的有效率,提高手术切除率,同时降低不良反应及肿瘤转移率,提高了患者远期生存率,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宋建平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在大规模表达谱芯片中寻找与胰腺导管腺癌( PDAC)相关的RNA分子,并探讨其分子机制。方法基于RNA的表达谱数据,构建“转录因子-miRNA-mRNA”调控关系网络,挖掘与PDAC相关的mRNA及miRNA。结果6个miR let-7家族miRNA成员( hsa-let-7i、hsa-let-7d、hsa-let-7b、hsa-let-7g、hsa-let-7c、hsa-let-7e)参与一个核心调控网络,其网络中涉及的基因和其他miRNA均为与PDAC发生发展相关的分子。其中处于网络核心位置的基因ALDH1A1、ZEB1、HMGA2、EGR1和TGFB1,与PDAC的发展及预后直接相关。网络中的hsa-mir-200b、hsa-mir-200a可与ZEB1基因相互调控,通过Notch信号通路影响PDAC的发展及转移。结论 miR let-7家族miRNA分子可能与ALDH1A1、ZEB1与HMGA2等分子相互调控,并与PDAC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作者:曾玮;刘孟刚;刘宏鸣;谢斌;袁涛;杨俊涛;蓝翔;陈平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消化系统原发性原始神经外胚层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及治疗方法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经病理检查确诊的消化系统PNE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例行手术+化疗,2例行单纯手术治疗,1例行单纯化疗,1例DSA下行肝动脉栓塞术,平均生存时间为7.36个月。结论 PNET发生于消化系统少见,恶性程度高,确诊需依赖病理及免疫组化结果,临床治疗以手术联合放疗与化疗的综合治疗为主,预后差。
作者:朱金莲;袁苏徐;王晓丽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预后蛋白的表达及bcl-6基因重排情况。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CD5、CD10、bcl-6、MUM1和bcl-2蛋白在29例DLBCL中的表达。根据CD10、bcl-6和MUM1的表达情况将DLBCL分为生发中心B细胞型(GCB型)和非生发中心B细胞型(non-GCB型)。应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检测bcl-6基因重排。结果29例DLBCL中年龄<18岁者11例,CD5、CD10、bcl-6、MUM1和bcl-2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8.2%(2/11)、45.5%(5/11)、54.5%(6/11)、36.4%(4/11)和63.6%(7/11),GCB 型6例(54.5%)、non-GCB 型5例(45.5%),bcl-6基因断裂1例(10.00%)、扩增2例(20.00%);≥18岁者18例,CD5、CD10、bcl-6、MUM1和bcl-2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6.7%(3/18)、0(0/18)、44.4%(8/18)、83.3%(15/18)和55.6%(10/18);GCB型1例(5.6%)、non-GCB型17例(94.4%),bcl-6基因断裂5例(27.8%)。 bcl-6和bcl-2蛋白表达儿童DLBCL与成人DLBC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10、0.717)。 bcl-2蛋白表达儿童GCB型和non-GCB型DLBC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结论成人DLBCL以non-GCB型为主,bcl-6基因重排常见。儿童DLBCL以GCB型多见,bcl-2蛋白不是DLBCL的预后指标。
作者:黄晖;黄传生;杨文萍;黄慧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肺癌微创手术切除术后,患者发生并发症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所选53例肺癌患者均应用电视胸腔镜辅助进行肺癌切除术治疗。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应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分析微创手术行肺癌切除术后,患者发生并发症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53例患者术后出现并发症10例,发生率为18.87%。单因素分析显示,肺癌微创手术后发生并发症与年龄、FEV1%、吸烟指数、合并冠心病与糖尿病有关,而与其他合并症、手术时间、手术类型、性别无关。经Logistic多因素筛选后分析,70岁以上、FEV1%≤60%、合并冠心病为肺癌微创手术后发生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70岁以上、FEV1%≤60%、合并冠心病的肺癌患者,在微创手术后好发术后并发症,围手术期内应对上述患者进行危险评估并提供积极的干预。
作者:耿耿;陈荣林;李勇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观察替吉奥( S-1)胶囊单药治疗晚期胃癌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对87例具有可测量指标的晚期胃癌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9例采用替吉奥胶囊每天80 mg /m2,分早晚2次,餐后口服,1~14天用药,停药7天后重复,2个周期后评价疗效;对照组38例采用卡培他滨1500 mg /次,2次/日,口服,1~14天用药,停药7天后重复,完成2个周期。按RECIST1.1标准评价客观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87例均可评价疗效;治疗组和对照组的近期有效率(RR)分别为48.9%和42.1%,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治疗组的不良反应及严重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替吉奥单药治疗晚期胃癌的疗效较好,不良反应轻,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
作者:王大鹏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血清肿瘤标志物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细胞角蛋白19片段抗原(CYFRA21-1)和癌胚抗原( CEA)在食管癌诊断中的运用。方法对75例正常的健康受试者(对照组)和70例食管癌患者(研究组)使用罗氏电化学发光免疫系统检测其血清NSE、CYFRA21-1、CEA水平。结果研究组NSE、CYFRA21-1、CEA血清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3种肿瘤标志物的检测结果显示,NSE、CYFRA21-1、CEA在食管癌的诊断中均有较高特异性,但敏感性较低。3种标志物的联合检测对于食管癌的诊断有较高敏感性以及特异性,分别是81.9%(59/72)和83.3%(60/72)。结论 NSE、CYFRA21-1、CEA可以作为食管癌诊断的辅助指标,能有效提高食管癌诊断的敏感性,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吴正吉;张渝成;徐维凤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研究KAI1和CD44 V6在胃癌中的表达和意义,探讨它们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61例胃癌组织和20例癌旁正常胃组织中KAI1和CD44V6的表达情况。结果胃癌组织中KAI1蛋白的阳性率显著低于癌旁正常胃组织(P<0.05);胃癌组织中 CD44V6蛋白的阳性率显著高于癌旁正常胃组织(P<0.05);KAI1、CD44V6的表达与胃癌的浆膜侵犯、临床分期、组织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P<0.05),而与年龄、性别无关(P>0.05)。 KAI1与CD44V6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呈负相关(P<0.01)。结论 KAI1与CD44V6在胃癌的发生、发展和侵袭转移中起着相互抑制的作用,检测KAI1及CD44 V6蛋白对于判断胃癌的生物学行为具有重要的价值。
作者:王武;谢金标;杨天宝;卢辉山;张捷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分析桥本甲状腺炎( HT)合并甲状腺恶性肿瘤的临床病理特点,为其诊断和治疗提供相关依据。方法将54例HT合并甲状腺恶性肿瘤患者作为观察组,并选取同期20例单纯HT患者及20例单纯甲状腺恶性肿瘤患者,分别作为HT组和恶性肿瘤组,对比三组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结果观察组、HT组及恶性肿瘤组PCNA增殖指数分别为(58.2±11.9)%、(1.9±0.7)%及(2.4±1.1)%,观察组PCNA增殖指数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5)。同时,观察组p53、CK19、CD45(LCA)、CD20及CD3阳性率均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5),三组患者Ki-67阳性率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T3、T4、FT3、FT4及TSH水平均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5);三组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19.2±6.6)个月。结论肉眼、镜检发现异常的甲状腺标本,应按照其PCNA、p53、T3、T4、FT3、FT4及TSH水平的变化确定病变类型,为早期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作者:杨泳;张家衡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CEA、CA199、CA724、CA242、CA125、CA50对胰腺癌、结肠癌、胃癌、胆囊癌等消化道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电化学方法及EIA法,检测648例消化道肿瘤患者的CEA、CA199、CA724、CA242、CA125、CA50水平。结果治疗前467例恶性肿瘤患者中肿瘤标志物总阳性检出率为76.66%,高于良性肿瘤患者的39.23%。治疗后235例肿瘤标志物假阳性检出患者肿瘤复发率,高于肿瘤标志物阴性检出患者的31.24%,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CEA、CA199、CA724、CA242、CA125、CA50在恶性肿瘤中检出率较高,并对判断假阳性检出患者复发有一定意义。
作者:朱剑峰;李志辉;朱红静;王姗姗;赵自立;孔维慧;侯龙敏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DCE-MRI灌注指标与MR DWI ADC值在前列腺癌患者中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前列腺癌患者53例,且均经病理组织切片活检确诊,进行DWI检查以及肝脏快速容积采集序列( LAVA)动态增强扫描,从而得到前列腺两侧外周带非癌区和癌区信号强度-时间( SI-T)曲线,并计算得到快强化率( Rmax )、达峰时间( Tmax )和大强化程度(SImax)。终分析得到DCE-MRI灌注指标与MRD WI ADC值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在DCE-MRI中,癌灶在早期即有快速和明显的强化,在Tmax、SImax和Rmax等指标上同非癌区相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列腺非癌区和癌区ADC值分别为(1.59±0.11)×10-3 mm2/s和(0.88±0.16)×10-3 mm2/s,两者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不同Gleason评分癌区之间的Tmax、SImax和Rmax之间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Rmax和SImax同ADC值均呈负相关(γ=-0.41,-0.28,P<0.01);Tmax同ADC值呈正相关(γ=0.49,P<0.01)。结论前列腺癌的ADC值和DCE-MRI的灌注指标具有相关性,而DCE-MRI和DWI 2种影像学技术联合应用在前列腺癌的早期诊断和分期中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崔凌;庄伟雄;文海忠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多西他赛联合替吉奥治疗晚期胃癌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85例晚期胃癌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43例,给予多西他赛静脉滴注第1天,替吉奥胶囊口服,第1~14天,每21天为1周期。对照组42例,口服替吉奥,第1~14天,每21天为1周期。2组治疗2周期后评价化疗疗效,同时观察不良反应,随访无进展生存时间与总生存时间。结果85例患者均可进行疗效评价,研究组有效率51.1%,对照组有效率33.3%( P=0.018);研究组中位总生存期12.0个月(95%CI 9.6~14.4),对照组8.2个月(95%CI 7.4~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主要不良反应包括贫血、血小板下降、白细胞减少、脱发,患者均可耐受,无中断治疗者。结论替吉奥胶囊联合多西他赛治疗晚期胃癌有效率高,毒副作用可控,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作者:王强;欧阳杜红;王丽;陈艳红 刊期: 2014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