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泳;张家衡
目的:分析恶性血液病化疗后合并真菌性败血症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化疗后180例恶性血液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80例中有10例患者化疗后合并真菌性败血症,其中男性7例,女性3例,发生率为5.5%,中位年龄40.3岁(16~78岁),原发疾病分别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4例,急性髓系白血病3例,多发性骨髓瘤、非霍奇金淋巴瘤及噬血细胞综合征各1例。从化疗至出现真菌败血症的时间为7~32 d,平均为17.9 d。病原菌全部为念珠菌,包括白色念珠菌5例、光滑念珠菌和热带念珠菌各2例、近平滑念珠菌1例,根据药敏试验全部病例均应用伏立康唑注射液(4 mg/kg,2次/天)治疗,8例治愈,2例因合并肺部感染治疗无效死亡,治疗时间为7~35 d,平均16.5 d,总有效率为80%。结论恶性血液病化疗后可合并真菌性败血症,病原菌以念珠菌为主,死亡率较高,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择抗菌药物,进行早期经验性抗真菌治疗。
作者:梁晓麓;郭智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淋巴细胞绝对计数对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生存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多发性骨髓瘤患者60例,查阅并记录患者的相关指标,根据患者的ALC平均数将患者分为ALC较高组和ALC较低组,分析ALC对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生存影响。结果 ALC较高组患者的年龄和β2-MG含量明显低于ALC较低组(P<0.05),而ALC较高组患者LDH、OS和有效率明显高于ALC较低组(P<0.05);2组患者在性别、ALB、D-S分期、ISS分期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ALC高的患者疗效和OS较好,推测ALC可能是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生存的独立因素之一。
作者:韦金华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改良宫颈锥切术对早期宫颈癌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早期宫颈癌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实验组行改良宫颈锥切术,对照组行常规宫颈锥切术,比较两组患者疗效和术前术后情况。结果两组术后1年均未发现复发病例,实验组与对照组两组疗效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手术时间缩短、术中出血量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0);实验组椎体高度与对照组相差不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宫颈锥切术术后出血率为30.0%,改良宫颈锥切术为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两组术后发热率、切缘阳性率、宫颈狭窄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宫颈锥切术对早期宫颈癌患者安全有效,与常规宫颈锥切术相比,更能够节省手术时间,减少出血量和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赖思强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术前新辅助化疗对巨块型宫颈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巨块型宫颈癌患者28例,术前联合化疗2~3个周期,再行广泛性全子宫切除加盆腔淋巴结清扫。结果新辅助化疗后Ⅰb期患者临床有效率为100%;Ⅱa期患者为77.8%;Ⅱb期患者为71.4%。总有效率为85.7%。新辅助化疗后阴道出血、阴道排液、疼痛等症状改善明显,术后病理检查示病灶切除完全。1例Ⅰb期3年内复发;1例Ⅱa期2年内复发,2例Ⅲa期3年内复发;1例Ⅱb期1年内复发,2、3年内复发各2例。结论局部晚期巨块型宫颈癌术前新辅助化疗均能改善临床症状、缩小病灶体积,有助于手术顺利进行,改善患者预后。
作者:汤巍巍;于明新;尉阳;程召霞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在大规模表达谱芯片中寻找与胰腺导管腺癌( PDAC)相关的RNA分子,并探讨其分子机制。方法基于RNA的表达谱数据,构建“转录因子-miRNA-mRNA”调控关系网络,挖掘与PDAC相关的mRNA及miRNA。结果6个miR let-7家族miRNA成员( hsa-let-7i、hsa-let-7d、hsa-let-7b、hsa-let-7g、hsa-let-7c、hsa-let-7e)参与一个核心调控网络,其网络中涉及的基因和其他miRNA均为与PDAC发生发展相关的分子。其中处于网络核心位置的基因ALDH1A1、ZEB1、HMGA2、EGR1和TGFB1,与PDAC的发展及预后直接相关。网络中的hsa-mir-200b、hsa-mir-200a可与ZEB1基因相互调控,通过Notch信号通路影响PDAC的发展及转移。结论 miR let-7家族miRNA分子可能与ALDH1A1、ZEB1与HMGA2等分子相互调控,并与PDAC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作者:曾玮;刘孟刚;刘宏鸣;谢斌;袁涛;杨俊涛;蓝翔;陈平 刊期: 2014年第05期
作者:《实用癌症杂志》编辑部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多西他赛联合替吉奥治疗晚期胃癌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85例晚期胃癌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43例,给予多西他赛静脉滴注第1天,替吉奥胶囊口服,第1~14天,每21天为1周期。对照组42例,口服替吉奥,第1~14天,每21天为1周期。2组治疗2周期后评价化疗疗效,同时观察不良反应,随访无进展生存时间与总生存时间。结果85例患者均可进行疗效评价,研究组有效率51.1%,对照组有效率33.3%( P=0.018);研究组中位总生存期12.0个月(95%CI 9.6~14.4),对照组8.2个月(95%CI 7.4~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主要不良反应包括贫血、血小板下降、白细胞减少、脱发,患者均可耐受,无中断治疗者。结论替吉奥胶囊联合多西他赛治疗晚期胃癌有效率高,毒副作用可控,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作者:王强;欧阳杜红;王丽;陈艳红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血清肿瘤标志物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细胞角蛋白19片段抗原(CYFRA21-1)和癌胚抗原( CEA)在食管癌诊断中的运用。方法对75例正常的健康受试者(对照组)和70例食管癌患者(研究组)使用罗氏电化学发光免疫系统检测其血清NSE、CYFRA21-1、CEA水平。结果研究组NSE、CYFRA21-1、CEA血清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3种肿瘤标志物的检测结果显示,NSE、CYFRA21-1、CEA在食管癌的诊断中均有较高特异性,但敏感性较低。3种标志物的联合检测对于食管癌的诊断有较高敏感性以及特异性,分别是81.9%(59/72)和83.3%(60/72)。结论 NSE、CYFRA21-1、CEA可以作为食管癌诊断的辅助指标,能有效提高食管癌诊断的敏感性,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吴正吉;张渝成;徐维凤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高危型HPV基因分型检测结合液基细胞学检查在宫颈癌前病变诊断中的应用。方法纳入204例宫颈癌患者,采集液基细胞标本后,进行高危型HPV基因分型检测,并与宫颈活检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38例患者显示TCT阳性合并HPV感染,其中LSIL显示HPV阳性40例(29.0%),HSIL显示HPV阳性10例(7.2%),AS-CUS显示HPV阳性80例(58.0%),SCC显示HPV阳性8例(5.8%)。42例HPV高危型,阳性率为30.4%。不同类型标本HPV高危型感染率具有显著性差异( P<0.05)。 TCT和HPV均为(-)时,则未发生高度病变。 HPV阳性和TCT异常同时存在时,≥CINⅠ的检出率为34.8%。仅TCT异常而HPV(-)时,检出率为47.8%。结论高危型HPV基因分型检测结合液基细胞学检查是极具价值的宫颈癌早期筛查方法,联合检测比单项检查更可靠。
作者:颜萍;龚旭华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MSCT对成人纵隔淋巴结结核与纵隔淋巴瘤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成人纵隔淋巴结结核及26例纵隔淋巴瘤的MSCT图像资料。结果两组病例累及的部位不具有鉴别意义,但累及的部位数区别较大,纵隔淋巴瘤累及的部位更为广泛。淋巴结大小、形态对两组病变无鉴别意义,而纵隔淋巴瘤组中77%病例出现融合,具有一定的特征性。两组病例在密度及增强方式上区别较大,成人纵隔淋巴结结核平扫密度易出现钙化、坏死,增强后以环形强化多见;而淋巴瘤平扫密度均匀,增强后以均匀强化多见,此特征具有鉴别意义。结论胸部MSCT扫描密度分辨率和空间分辨率高,能够较好地显示纵隔结构,增强CT对肿大淋巴结的分布、形态、大小、边缘、密度显示清晰,MSCT对成人纵隔淋巴结结核与纵隔淋巴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任会丽;方伟军;刘文;李蔚宇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食管癌调强放疗肿瘤退缩的规律及其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行调强放疗的食管癌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肿瘤影像学资料,比较外照射前、照射至中位剂量达32 Gy时、放疗结束时和放疗后6个月内患者实体肿瘤体积( gross tumor volume ,GTV)变化情况,以及放疗前半程、放疗后半程和放疗全程体积退缩率( volume re-duction rate,VRR)。结果患者外照射前GTV范围为(5.49~110.39)ml,平均值为(32.78±5.33)ml,照射至中位剂量32 Gy时GTV范围为(4.89~80.15)ml,平均值为(23.56±3.40)ml,放疗结束时GTV范围为(4.47~78.88)ml,平均值为(21.57±3.06)ml,放疗后6个月GTV范围为(5.06~32.96)ml,平均值为(15.89±2.28)ml。患者放疗前半程VRR范围为-0.040~0.622,平均值为(0.193±0.032),放疗后半程VRR 范围为-0.414~0.311,平均值为(0.050±0.030),放疗全程VRR范围为-0.267~0.695,平均值为(0.225±0.046);放疗前半程患者VRR明显高于后半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食管癌患者放疗过程中肿瘤体积不断缩退,缩退过程主要集中于放疗前半程,放疗师需及时根据影像学检查结果调整靶区及放射剂量,保证在靶区高剂量照射的同时降低周围组织受量。
作者:唐华燕;唐朝晖;黄洪林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力尔凡膀胱灌注预防浅表性膀胱尿路上皮癌术后复发。方法将152例浅表性膀胱尿路上皮癌术后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试验组:力尔凡+DDP+放疗;对照组:DDP+放疗。比较两组复发率、复发间隔时间,观察治疗前后T细胞亚群和白细胞总数。结果不同手术方式的复发率、复发间隔时间差异不显著(P>0.05);而试验组与对照组复发率、复发间隔时间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 P<0.05及P<0.01);试验组治疗前后NK细胞及CD4/CD8值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后明显高于治疗前,对照组则无显著性差异;试验组治疗前后白细胞总数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则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后明显低于治疗前。结论力尔凡不但可以杀灭肿瘤细胞,而且有免疫复苏作用,在体内与其他免疫因子和化疗药物起协同作用,对膀胱尿路上皮癌不失为1种化疗配伍的安全、有效的药物。
作者:程文;郭春晓;邢潇潇;王龙信;田丰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调查分析宫颈癌患者治疗后性生活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125例宫颈鳞癌患者采用女性性功能指数(FSFI)自评量表调查患者治疗前后的性功能状况。结果125例宫颈癌患者中78.4%的患者治疗后出现性功能障碍;宫颈癌患者治疗后性功能状况与患者年龄,临床分期及围绝经期综合征病情程度等因素相关。结论宫颈癌患者治疗后性功能可能出现障碍,故提高肿瘤治愈率和患者生存率的同时,应注重肿瘤患者治疗后性功能的康复治疗,以降低性功能障碍的发生率,从而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作者:唐晨;涂开家;李隆玉 刊期: 2014年第05期
本研究就22例肺结核合并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22例,男性16例,女性6例,年龄60~86岁,平均年龄71岁。22例患者中既往有肺结核病史10例,均接受正规抗结核治疗,1~5个月后症状改善不佳,经过进一步检查发现肺癌;同时诊断为肺结核和肺癌7例;先诊断为肺癌、后诊断为肺结核5例。所有患者均经病理学检查明确诊断。22例患者中14例患者每日吸烟大于20支,吸烟时间在20年以上,均为男性;发病时间为11天至3个月;误诊时间为1个月至2年。1.2临床表现本研究就22例肺结核合并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22例,男性16例,女性6例,年龄60~86岁,平均年龄71岁。22例患者中既往有肺结核病史10例,均接受正规抗结核治疗,1~5个月后症状改善不佳,经过进一步检查发现肺癌;同时诊断为肺结核和肺癌7例;先诊断为肺癌、后诊断为肺结核5例。所有患者均经病理学检查明确诊断。22例患者中14例患者每日吸烟大于20支,吸烟时间在20年以上,均为男性;发病时间为11天至3个月;误诊时间为1个月至2年。
作者:刘建民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预后蛋白的表达及bcl-6基因重排情况。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CD5、CD10、bcl-6、MUM1和bcl-2蛋白在29例DLBCL中的表达。根据CD10、bcl-6和MUM1的表达情况将DLBCL分为生发中心B细胞型(GCB型)和非生发中心B细胞型(non-GCB型)。应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检测bcl-6基因重排。结果29例DLBCL中年龄<18岁者11例,CD5、CD10、bcl-6、MUM1和bcl-2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8.2%(2/11)、45.5%(5/11)、54.5%(6/11)、36.4%(4/11)和63.6%(7/11),GCB 型6例(54.5%)、non-GCB 型5例(45.5%),bcl-6基因断裂1例(10.00%)、扩增2例(20.00%);≥18岁者18例,CD5、CD10、bcl-6、MUM1和bcl-2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6.7%(3/18)、0(0/18)、44.4%(8/18)、83.3%(15/18)和55.6%(10/18);GCB型1例(5.6%)、non-GCB型17例(94.4%),bcl-6基因断裂5例(27.8%)。 bcl-6和bcl-2蛋白表达儿童DLBCL与成人DLBC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10、0.717)。 bcl-2蛋白表达儿童GCB型和non-GCB型DLBC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结论成人DLBCL以non-GCB型为主,bcl-6基因重排常见。儿童DLBCL以GCB型多见,bcl-2蛋白不是DLBCL的预后指标。
作者:黄晖;黄传生;杨文萍;黄慧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胃癌合并神经系统副肿瘤综合症( paraneoplastic neurologic syndromes ,PNS)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胃癌合并PNS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 PNS可以表现为感觉、运动及意识状态等多方面功能障碍,相应的影像学检查可无异常。结论 PNS极为罕见,临床表现复杂,提高认识有利于早期诊断。
作者:王英南;吴忱思;张瑞星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比较乳腺癌保乳手术中应用弧形辅助放射状皮肤切口联合腺体瓣转移技术与传统梭形皮肤切口联合腺体瓣技术的疗效。方法62例符合保乳指征并要求行保乳治疗的乳腺癌患者,其中28例患者(实验组)在术中应用弧形辅助放射状皮肤切口联合腺体瓣转移技术,34例患者(对照组)常规行梭形皮肤切口,对其术后局部复发、远处转移、手术并发症、3年生存率、乳房美容效果满意度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术后乳房美容效果满意度调查实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局部复发、远处转移、3年生存率相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弧形辅助放射状皮肤切口联合腺体瓣转移技术符合乳腺癌手术治疗的原则,避免了过度切除皮肤并可低张力力学美容缝合皮肤,使乳房大限度的恢复原貌。
作者:朱恒光;武彪;曾锦生;孟庆攀;王小娇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乳腺癌组织中PTEN、AKT的表达及与其临床病理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84例乳腺癌组织及30例乳腺腺瘤组织中PTEN、AKT蛋白的表达水平,分析其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与乳腺腺瘤组织比较,乳腺癌组织中PTEN蛋白阳性表达率显著降低(41.7%vs 73.3%,P<0.05)、AKT蛋白表达率显著升高(66.7%vs 20.0%,P<0.05)。 PTEN阳性表达与乳腺癌肿瘤TNM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相关。 AKT阳性表达与乳腺癌TNM临床分期、肿瘤直径、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乳腺癌组织中PTEN表达与AKT蛋白表达呈线性负相关(γ=-0.752,P<0.05)。术后2年生存率PTEN蛋白阳性表达患者明显高于阴性表达患者,而AKT蛋白阳性表达患者明显低于阴性表达患者(P<0.05)。结论乳腺癌患者PTEN的表达缺失导致AKT的过度表达,PTEN、AKT蛋白表达的检测可能有助于预测乳腺癌的预后。
作者:郭绍文;刘坤;胡俊艳;林昀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消化系统原发性原始神经外胚层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及治疗方法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经病理检查确诊的消化系统PNE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例行手术+化疗,2例行单纯手术治疗,1例行单纯化疗,1例DSA下行肝动脉栓塞术,平均生存时间为7.36个月。结论 PNET发生于消化系统少见,恶性程度高,确诊需依赖病理及免疫组化结果,临床治疗以手术联合放疗与化疗的综合治疗为主,预后差。
作者:朱金莲;袁苏徐;王晓丽 刊期: 2014年第05期
顺铂作为一线高效广谱抗肿瘤药物,是治疗癌症的基础药物,被广泛应用,但顺铂是细胞毒性化合物,对癌细胞缺乏选择性,易造成很多严重不良反应[1-3],急性肾损伤就是其中之一。许多患者由于顺铂化疗的肾毒性而放弃使用,但患者的治疗效果因此也受到影响。
作者:钱超(综述);陆清昀;张晓春(审校) 刊期: 2014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