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癌症杂志》编辑部
目的:评价力尔凡膀胱灌注预防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单中心、前瞻性研究方法,将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132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66例)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后24 h内,给予羟基喜树碱或吡柔比星;治疗组(66例)则在对照组基础上灌注力尔凡,随访2年,观察总复发率、平均复发时间等。结果治疗组2年复发率(21.6%vs 33.3%,P<0.011)及G3分级复发的风险(38.4%vs 75.0%,P=0.036)显著低于对照组,并具有统计学差异,但生存曲线分析显示力尔凡可能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χ2=5.655,P=0.017)。不良反应主要为血尿和膀胱炎。结论力尔凡有助于降低非肌层膀胱癌的复发率,延长复发时间及患者生存周期,其机制可能与促进IL-2及IFN-γ表达有关。
作者:孙凯;张奇夫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胃癌合并神经系统副肿瘤综合症( paraneoplastic neurologic syndromes ,PNS)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胃癌合并PNS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 PNS可以表现为感觉、运动及意识状态等多方面功能障碍,相应的影像学检查可无异常。结论 PNS极为罕见,临床表现复杂,提高认识有利于早期诊断。
作者:王英南;吴忱思;张瑞星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改良宫颈锥切术对早期宫颈癌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早期宫颈癌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实验组行改良宫颈锥切术,对照组行常规宫颈锥切术,比较两组患者疗效和术前术后情况。结果两组术后1年均未发现复发病例,实验组与对照组两组疗效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手术时间缩短、术中出血量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0);实验组椎体高度与对照组相差不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宫颈锥切术术后出血率为30.0%,改良宫颈锥切术为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两组术后发热率、切缘阳性率、宫颈狭窄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宫颈锥切术对早期宫颈癌患者安全有效,与常规宫颈锥切术相比,更能够节省手术时间,减少出血量和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赖思强 刊期: 2014年第05期
近年来,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逐步上升趋势[1],其中80.00%为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ancer,NSCLC)。99m Tc-MDP骨显像作为肺癌骨转移的一项诊断标准,可以预测非小细胞肺癌化疗后的疗效。我们对101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进行99m Tc-MDP骨显像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张宾;刘振天;黄松;陈志军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术前新辅助化疗对巨块型宫颈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巨块型宫颈癌患者28例,术前联合化疗2~3个周期,再行广泛性全子宫切除加盆腔淋巴结清扫。结果新辅助化疗后Ⅰb期患者临床有效率为100%;Ⅱa期患者为77.8%;Ⅱb期患者为71.4%。总有效率为85.7%。新辅助化疗后阴道出血、阴道排液、疼痛等症状改善明显,术后病理检查示病灶切除完全。1例Ⅰb期3年内复发;1例Ⅱa期2年内复发,2例Ⅲa期3年内复发;1例Ⅱb期1年内复发,2、3年内复发各2例。结论局部晚期巨块型宫颈癌术前新辅助化疗均能改善临床症状、缩小病灶体积,有助于手术顺利进行,改善患者预后。
作者:汤巍巍;于明新;尉阳;程召霞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不同病理组织类型肺癌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的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不同病理类型肺癌患者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资料,并加以分析比较。结果腺癌及鳞癌患者PER、PE、TTP及BV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肺癌分化程度减低,PER、PE和BV值逐渐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肺癌分化程度减低,TTP值逐渐增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鳞癌Ⅰ型TDC曲线3例,Ⅱ型10例;腺癌Ⅰ型13例,Ⅱ型4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能反映不同病理组织类型肺癌的分化程度,可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信息。
作者:唐汉军;姚尉;张晓林;李春晴;苏理飞;覃瑶 刊期: 2014年第05期
顺铂作为一线高效广谱抗肿瘤药物,是治疗癌症的基础药物,被广泛应用,但顺铂是细胞毒性化合物,对癌细胞缺乏选择性,易造成很多严重不良反应[1-3],急性肾损伤就是其中之一。许多患者由于顺铂化疗的肾毒性而放弃使用,但患者的治疗效果因此也受到影响。
作者:钱超(综述);陆清昀;张晓春(审校)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128层螺旋CT对小肠淋巴瘤与小肠间质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效果。方法对纳入的58例患者行128层螺旋CT检查;比较其肿瘤所在部位,CT平扫、增强扫描CT值,三维重建供血动脉发现情况。结果67.9%的小肠淋巴瘤位于回肠,60.0%的小肠间质瘤位于空肠;小肠间质瘤动脉期和静脉期强化程度均显著高于淋巴瘤;三维重建显示仅有2例(7.1%)小肠淋巴瘤肿瘤发现供血动脉,而小肠间质瘤有28例(93.3%)可明确肿瘤的供血来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28层螺旋CT可有效诊断和鉴别诊断小肠淋巴瘤和小肠间质瘤,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作者:蔡辉;林卓茂;黄文清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建立人肾上腺皮质癌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方法采用人肾上腺皮质癌细胞株SW-13细胞接种于裸鼠腋下皮下,记录成瘤潜伏期,观察肿瘤生长情况,并绘制生长曲线,对移植瘤进行组织病理学鉴定。结果采用SW-13细胞皮下接种方式建立移植瘤的模型成瘤百分率为95%,成瘤平均潜伏期为(18±1.2) d,移植瘤体积倍增时间为(10±1.8)d天,移植瘤组织病理学形态与人肾上腺皮质腺癌相似。结论成功建立人肾上腺皮质癌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为研究其发病机制及诊治方法提供实验依据。
作者:徐文清;肖戈;吴义高;黄福;王尉;胡卫列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在大规模表达谱芯片中寻找与胰腺导管腺癌( PDAC)相关的RNA分子,并探讨其分子机制。方法基于RNA的表达谱数据,构建“转录因子-miRNA-mRNA”调控关系网络,挖掘与PDAC相关的mRNA及miRNA。结果6个miR let-7家族miRNA成员( hsa-let-7i、hsa-let-7d、hsa-let-7b、hsa-let-7g、hsa-let-7c、hsa-let-7e)参与一个核心调控网络,其网络中涉及的基因和其他miRNA均为与PDAC发生发展相关的分子。其中处于网络核心位置的基因ALDH1A1、ZEB1、HMGA2、EGR1和TGFB1,与PDAC的发展及预后直接相关。网络中的hsa-mir-200b、hsa-mir-200a可与ZEB1基因相互调控,通过Notch信号通路影响PDAC的发展及转移。结论 miR let-7家族miRNA分子可能与ALDH1A1、ZEB1与HMGA2等分子相互调控,并与PDAC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作者:曾玮;刘孟刚;刘宏鸣;谢斌;袁涛;杨俊涛;蓝翔;陈平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淋巴细胞绝对计数对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生存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多发性骨髓瘤患者60例,查阅并记录患者的相关指标,根据患者的ALC平均数将患者分为ALC较高组和ALC较低组,分析ALC对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生存影响。结果 ALC较高组患者的年龄和β2-MG含量明显低于ALC较低组(P<0.05),而ALC较高组患者LDH、OS和有效率明显高于ALC较低组(P<0.05);2组患者在性别、ALB、D-S分期、ISS分期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ALC高的患者疗效和OS较好,推测ALC可能是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生存的独立因素之一。
作者:韦金华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分析恶性血液病化疗后合并真菌性败血症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化疗后180例恶性血液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80例中有10例患者化疗后合并真菌性败血症,其中男性7例,女性3例,发生率为5.5%,中位年龄40.3岁(16~78岁),原发疾病分别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4例,急性髓系白血病3例,多发性骨髓瘤、非霍奇金淋巴瘤及噬血细胞综合征各1例。从化疗至出现真菌败血症的时间为7~32 d,平均为17.9 d。病原菌全部为念珠菌,包括白色念珠菌5例、光滑念珠菌和热带念珠菌各2例、近平滑念珠菌1例,根据药敏试验全部病例均应用伏立康唑注射液(4 mg/kg,2次/天)治疗,8例治愈,2例因合并肺部感染治疗无效死亡,治疗时间为7~35 d,平均16.5 d,总有效率为80%。结论恶性血液病化疗后可合并真菌性败血症,病原菌以念珠菌为主,死亡率较高,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择抗菌药物,进行早期经验性抗真菌治疗。
作者:梁晓麓;郭智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消化系统原发性原始神经外胚层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及治疗方法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经病理检查确诊的消化系统PNE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例行手术+化疗,2例行单纯手术治疗,1例行单纯化疗,1例DSA下行肝动脉栓塞术,平均生存时间为7.36个月。结论 PNET发生于消化系统少见,恶性程度高,确诊需依赖病理及免疫组化结果,临床治疗以手术联合放疗与化疗的综合治疗为主,预后差。
作者:朱金莲;袁苏徐;王晓丽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多西他赛联合替吉奥治疗晚期胃癌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85例晚期胃癌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43例,给予多西他赛静脉滴注第1天,替吉奥胶囊口服,第1~14天,每21天为1周期。对照组42例,口服替吉奥,第1~14天,每21天为1周期。2组治疗2周期后评价化疗疗效,同时观察不良反应,随访无进展生存时间与总生存时间。结果85例患者均可进行疗效评价,研究组有效率51.1%,对照组有效率33.3%( P=0.018);研究组中位总生存期12.0个月(95%CI 9.6~14.4),对照组8.2个月(95%CI 7.4~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主要不良反应包括贫血、血小板下降、白细胞减少、脱发,患者均可耐受,无中断治疗者。结论替吉奥胶囊联合多西他赛治疗晚期胃癌有效率高,毒副作用可控,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作者:王强;欧阳杜红;王丽;陈艳红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MSCT对成人纵隔淋巴结结核与纵隔淋巴瘤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成人纵隔淋巴结结核及26例纵隔淋巴瘤的MSCT图像资料。结果两组病例累及的部位不具有鉴别意义,但累及的部位数区别较大,纵隔淋巴瘤累及的部位更为广泛。淋巴结大小、形态对两组病变无鉴别意义,而纵隔淋巴瘤组中77%病例出现融合,具有一定的特征性。两组病例在密度及增强方式上区别较大,成人纵隔淋巴结结核平扫密度易出现钙化、坏死,增强后以环形强化多见;而淋巴瘤平扫密度均匀,增强后以均匀强化多见,此特征具有鉴别意义。结论胸部MSCT扫描密度分辨率和空间分辨率高,能够较好地显示纵隔结构,增强CT对肿大淋巴结的分布、形态、大小、边缘、密度显示清晰,MSCT对成人纵隔淋巴结结核与纵隔淋巴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任会丽;方伟军;刘文;李蔚宇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CEA、CA199、CA724、CA242、CA125、CA50对胰腺癌、结肠癌、胃癌、胆囊癌等消化道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电化学方法及EIA法,检测648例消化道肿瘤患者的CEA、CA199、CA724、CA242、CA125、CA50水平。结果治疗前467例恶性肿瘤患者中肿瘤标志物总阳性检出率为76.66%,高于良性肿瘤患者的39.23%。治疗后235例肿瘤标志物假阳性检出患者肿瘤复发率,高于肿瘤标志物阴性检出患者的31.24%,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CEA、CA199、CA724、CA242、CA125、CA50在恶性肿瘤中检出率较高,并对判断假阳性检出患者复发有一定意义。
作者:朱剑峰;李志辉;朱红静;王姗姗;赵自立;孔维慧;侯龙敏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侵袭性垂体腺瘤患者的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神经外科侵袭性垂体腺瘤的术后临床疗效,共50例,均行手术治疗,其中经鼻蝶37例,分期经鼻蝶3例,经颅5例,联合入路5例。全切除17例,次全切除18例,部分切除15例。结果术后症状改善12例,缓解8例,未愈6例。术后辅助治疗15例。复发17例,复发率34%,复发患者平均无复发生存时间36.1个月。肿瘤切除程度,术后是否予以辅助治疗以及是否有肿瘤包绕颈内动脉与预后明显相关。结论侵袭性垂体腺瘤采取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策略,经鼻蝶入路可以成为侵袭性垂体腺瘤手术治疗的首选方式,术后辅助治疗能够延长无复发生存时间。
作者:周世军;易勇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分析桥本甲状腺炎( HT)合并甲状腺恶性肿瘤的临床病理特点,为其诊断和治疗提供相关依据。方法将54例HT合并甲状腺恶性肿瘤患者作为观察组,并选取同期20例单纯HT患者及20例单纯甲状腺恶性肿瘤患者,分别作为HT组和恶性肿瘤组,对比三组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结果观察组、HT组及恶性肿瘤组PCNA增殖指数分别为(58.2±11.9)%、(1.9±0.7)%及(2.4±1.1)%,观察组PCNA增殖指数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5)。同时,观察组p53、CK19、CD45(LCA)、CD20及CD3阳性率均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5),三组患者Ki-67阳性率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T3、T4、FT3、FT4及TSH水平均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5);三组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19.2±6.6)个月。结论肉眼、镜检发现异常的甲状腺标本,应按照其PCNA、p53、T3、T4、FT3、FT4及TSH水平的变化确定病变类型,为早期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作者:杨泳;张家衡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卡铂新辅助动脉化疗联合瘤内注射力尔凡治疗晚期宫颈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68例晚期宫颈癌患者,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4例。对照组采用卡铂新辅助化疗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向肿瘤体内注射力尔凡,比较2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Ⅱb期~Ⅳa期总有效率为84.5%,对照组为64.3%,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骨髓抑制发生、胃肠反应、脱发、神经毒性发生率小于对照组(P<0.05),但发热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对照组手术切除率分别为97.6%、9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对照组肿瘤转移率分别为1.2%、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Ⅱb期患者5年生存率为87.0%,对照组为7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Ⅲ期患者5年生存率为75.8%,对照组为6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1例Ⅳa期患者存活5年2个月,对照组Ⅳa期患者存活期均低于4年。结论卡铂新辅助化疗联合瘤内注射力尔凡治疗晚期宫颈癌,可明显提高化疗的有效率,提高手术切除率,同时降低不良反应及肿瘤转移率,提高了患者远期生存率,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宋建平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乳腺癌组织中PTEN、AKT的表达及与其临床病理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84例乳腺癌组织及30例乳腺腺瘤组织中PTEN、AKT蛋白的表达水平,分析其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与乳腺腺瘤组织比较,乳腺癌组织中PTEN蛋白阳性表达率显著降低(41.7%vs 73.3%,P<0.05)、AKT蛋白表达率显著升高(66.7%vs 20.0%,P<0.05)。 PTEN阳性表达与乳腺癌肿瘤TNM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相关。 AKT阳性表达与乳腺癌TNM临床分期、肿瘤直径、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乳腺癌组织中PTEN表达与AKT蛋白表达呈线性负相关(γ=-0.752,P<0.05)。术后2年生存率PTEN蛋白阳性表达患者明显高于阴性表达患者,而AKT蛋白阳性表达患者明显低于阴性表达患者(P<0.05)。结论乳腺癌患者PTEN的表达缺失导致AKT的过度表达,PTEN、AKT蛋白表达的检测可能有助于预测乳腺癌的预后。
作者:郭绍文;刘坤;胡俊艳;林昀 刊期: 2014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