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云军;何志江;黄毅超;李文
目的:探讨术后不同辅助治疗模式对Ⅲ~Ⅳ期喉咽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103例术后接受辅助治疗的Ⅲ~Ⅳ期喉咽癌患者,根据术后辅助治疗模式分为术后单纯放疗组(n=64)和术后同步放化疗组(n=39),比较两组一般资料、喉功能恢复情况、不良反应及总生存率和无复发生存率。结果术后单纯放疗组与术后同步放化疗组喉功能恢复情况(39.1%vs.66.7%)、3年无复发生存率(36.8% vs.69.1%)和5年无复发率(21.9% vs.46.3%)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Ⅲ~Ⅳ期喉咽癌患者,术后同步放化疗较术后单纯放疗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无复发生存率。
作者:闫波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高危型HPV基因分型检测结合液基细胞学检查在宫颈癌前病变诊断中的应用。方法纳入204例宫颈癌患者,采集液基细胞标本后,进行高危型HPV基因分型检测,并与宫颈活检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38例患者显示TCT阳性合并HPV感染,其中LSIL显示HPV阳性40例(29.0%),HSIL显示HPV阳性10例(7.2%),AS-CUS显示HPV阳性80例(58.0%),SCC显示HPV阳性8例(5.8%)。42例HPV高危型,阳性率为30.4%。不同类型标本HPV高危型感染率具有显著性差异( P<0.05)。 TCT和HPV均为(-)时,则未发生高度病变。 HPV阳性和TCT异常同时存在时,≥CINⅠ的检出率为34.8%。仅TCT异常而HPV(-)时,检出率为47.8%。结论高危型HPV基因分型检测结合液基细胞学检查是极具价值的宫颈癌早期筛查方法,联合检测比单项检查更可靠。
作者:颜萍;龚旭华 刊期: 2014年第05期
作者:《实用癌症杂志》编辑部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观察替吉奥( S-1)胶囊单药治疗晚期胃癌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对87例具有可测量指标的晚期胃癌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9例采用替吉奥胶囊每天80 mg /m2,分早晚2次,餐后口服,1~14天用药,停药7天后重复,2个周期后评价疗效;对照组38例采用卡培他滨1500 mg /次,2次/日,口服,1~14天用药,停药7天后重复,完成2个周期。按RECIST1.1标准评价客观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87例均可评价疗效;治疗组和对照组的近期有效率(RR)分别为48.9%和42.1%,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治疗组的不良反应及严重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替吉奥单药治疗晚期胃癌的疗效较好,不良反应轻,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
作者:王大鹏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评价力尔凡膀胱灌注预防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单中心、前瞻性研究方法,将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132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66例)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后24 h内,给予羟基喜树碱或吡柔比星;治疗组(66例)则在对照组基础上灌注力尔凡,随访2年,观察总复发率、平均复发时间等。结果治疗组2年复发率(21.6%vs 33.3%,P<0.011)及G3分级复发的风险(38.4%vs 75.0%,P=0.036)显著低于对照组,并具有统计学差异,但生存曲线分析显示力尔凡可能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χ2=5.655,P=0.017)。不良反应主要为血尿和膀胱炎。结论力尔凡有助于降低非肌层膀胱癌的复发率,延长复发时间及患者生存周期,其机制可能与促进IL-2及IFN-γ表达有关。
作者:孙凯;张奇夫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手术联合放射治疗小涎腺恶性肿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64例小涎腺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手术加放疗组(n=32)和单纯手术治疗组(n=32),比较2组患者术后复发、远处转移率以及近10年内的生存率差异。结果手术加放疗组术后复发率(12.50%)及远处转移率(15.63%)均显著低于单纯手术治疗组(P<0.05);术后2~10年的生存率均显著高于单纯手术治疗组(P<0.05)。放疗剂量50~60 Gy组10年生存率(73.33%)明显高于其他剂量组(P<0.05)。结论手术联合放射治疗小涎腺恶性肿瘤可显著提高患者术后生存率,其中术后辅助放疗剂量以50~60 Gy效果佳。
作者:柳锋;胡礼明;黄卫东;胡丽曼;张华萍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DCE-MRI灌注指标与MR DWI ADC值在前列腺癌患者中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前列腺癌患者53例,且均经病理组织切片活检确诊,进行DWI检查以及肝脏快速容积采集序列( LAVA)动态增强扫描,从而得到前列腺两侧外周带非癌区和癌区信号强度-时间( SI-T)曲线,并计算得到快强化率( Rmax )、达峰时间( Tmax )和大强化程度(SImax)。终分析得到DCE-MRI灌注指标与MRD WI ADC值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在DCE-MRI中,癌灶在早期即有快速和明显的强化,在Tmax、SImax和Rmax等指标上同非癌区相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列腺非癌区和癌区ADC值分别为(1.59±0.11)×10-3 mm2/s和(0.88±0.16)×10-3 mm2/s,两者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不同Gleason评分癌区之间的Tmax、SImax和Rmax之间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Rmax和SImax同ADC值均呈负相关(γ=-0.41,-0.28,P<0.01);Tmax同ADC值呈正相关(γ=0.49,P<0.01)。结论前列腺癌的ADC值和DCE-MRI的灌注指标具有相关性,而DCE-MRI和DWI 2种影像学技术联合应用在前列腺癌的早期诊断和分期中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崔凌;庄伟雄;文海忠 刊期: 2014年第05期
近年来,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逐步上升趋势[1],其中80.00%为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ancer,NSCLC)。99m Tc-MDP骨显像作为肺癌骨转移的一项诊断标准,可以预测非小细胞肺癌化疗后的疗效。我们对101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进行99m Tc-MDP骨显像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张宾;刘振天;黄松;陈志军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新辅助化疗与术前放疗对宫颈癌手术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宫颈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给予新辅助化疗联合放疗的观察组以及仅给予新辅助化疗的对照组,观察治疗后肿瘤分期、肿瘤内分泌指标、手术相关指标及远期预后、生活质量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的肿瘤分期好于对照组,VEGF含量(68.2±10.5)以及术后部复发(8.89%)、远处转移(6.67%)、恶心呕吐(11.11%)、神经毒性(22.22%)、肝功能损害(11.11%)、肾功能损害(13.33%)均低于对照组;sVEGFR-1含量(198.3±28.1)、手术时间(81.3±13.2)min、术中出血量(46.2±8.9)ml、术后引流量(31.9±7.4)ml、5年存活率(93.33%)、躯体功能(73.45±8.24)、心理功能(58.42±6.28)、社会功能(56.84±6.14)、总体生存质量(82.08±6.65)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新辅助化疗联合术前放疗能够有效地降低肿瘤分期、减弱肿瘤浸润能力、防止术后复发和转移,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积极的临床价值。
作者:郭芝亮;季冰;龙燕芬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力尔凡膀胱灌注预防浅表性膀胱尿路上皮癌术后复发。方法将152例浅表性膀胱尿路上皮癌术后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试验组:力尔凡+DDP+放疗;对照组:DDP+放疗。比较两组复发率、复发间隔时间,观察治疗前后T细胞亚群和白细胞总数。结果不同手术方式的复发率、复发间隔时间差异不显著(P>0.05);而试验组与对照组复发率、复发间隔时间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 P<0.05及P<0.01);试验组治疗前后NK细胞及CD4/CD8值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后明显高于治疗前,对照组则无显著性差异;试验组治疗前后白细胞总数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则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后明显低于治疗前。结论力尔凡不但可以杀灭肿瘤细胞,而且有免疫复苏作用,在体内与其他免疫因子和化疗药物起协同作用,对膀胱尿路上皮癌不失为1种化疗配伍的安全、有效的药物。
作者:程文;郭春晓;邢潇潇;王龙信;田丰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观察Ⅲ+Ⅳ期非小细胞肺癌( NSCLC )采用三维适形调强放疗后放射性肺炎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87例接受三维适形调强放疗的NSCLC患者,通过观察临床因素(性别、年龄、肿瘤部位、肺部分叶、病理类型、临床分期、KPS评分,剂量学指标:全肺、患肺、健肺V5、V10、V20、V30,平均肺剂量、大体肿瘤体积、计划靶体积、射野数目、处方剂量)与发生≥1~<3级、≥3级放射性肺炎的关系,以及全肺V5、V10、V20、V30与大体肿瘤体积、计划靶体积的相关性,判断V5、V10是否为放射性肺炎的诱发因素。结果结果显示,患者性别、年龄、肿瘤部位、肺部分叶、病理类型、临床分期、KPS评分与患者放射性肺炎的发生无相关性(P>0.05)。全肺 V5、V10、患肺 V5、V10、V30、健肺 V10、全肺 V20、V30、患肺V20、健肺 V5、V20、V30、大体肿瘤体积、计划靶体积、射野数目与患者≥1~<3级放射性肺炎的发生显著相关( P<0.05)。全肺V5、V20、患肺V20、V30、健肺V5、V10、V20、平均肺剂量、大体肿瘤体积、全肺V30、健肺V30与患者≥3级放射性肺炎均的发生显著相关(P<0.05)。全肺V5、V10与57例发生≥1~<3级放射性肺炎患者的GTV、PTV 均呈正相关性(γ=0.755、0.655、0.573、0.351,P<0.01)。全肺V20、V30与29例发生≥3级放射性肺炎患者的GTV、PTV 均呈正相关(γ=0.822、0.751、0.710、0.804,P<0.01)。结论 V5、V10为三维适形调强放疗后≥1级放射性肺炎的诱发因素。
作者:钟琼;邓江华;曾爱群;肖震宇;吴仁瑞;钟豪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建立人肾上腺皮质癌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方法采用人肾上腺皮质癌细胞株SW-13细胞接种于裸鼠腋下皮下,记录成瘤潜伏期,观察肿瘤生长情况,并绘制生长曲线,对移植瘤进行组织病理学鉴定。结果采用SW-13细胞皮下接种方式建立移植瘤的模型成瘤百分率为95%,成瘤平均潜伏期为(18±1.2) d,移植瘤体积倍增时间为(10±1.8)d天,移植瘤组织病理学形态与人肾上腺皮质腺癌相似。结论成功建立人肾上腺皮质癌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为研究其发病机制及诊治方法提供实验依据。
作者:徐文清;肖戈;吴义高;黄福;王尉;胡卫列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血清肿瘤标志物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细胞角蛋白19片段抗原(CYFRA21-1)和癌胚抗原( CEA)在食管癌诊断中的运用。方法对75例正常的健康受试者(对照组)和70例食管癌患者(研究组)使用罗氏电化学发光免疫系统检测其血清NSE、CYFRA21-1、CEA水平。结果研究组NSE、CYFRA21-1、CEA血清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3种肿瘤标志物的检测结果显示,NSE、CYFRA21-1、CEA在食管癌的诊断中均有较高特异性,但敏感性较低。3种标志物的联合检测对于食管癌的诊断有较高敏感性以及特异性,分别是81.9%(59/72)和83.3%(60/72)。结论 NSE、CYFRA21-1、CEA可以作为食管癌诊断的辅助指标,能有效提高食管癌诊断的敏感性,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吴正吉;张渝成;徐维凤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探索替吉奥联合奥沙利铂化疗对晚期胃癌TAM、CEA、CA72-4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对54例胃癌患者化疗前后血清中CEA、CA72-4进行检测;应用生化法对其血清TAM进行检测,并评定不良反应情况。结果2个化疗周期后TAM,CEA,CA72-4水平均降低,较化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化疗有效的病例血清中TAM,CEA及CA72-4水平下降明显,而进展病例血清中TAM,CEA及CA72-4水平不同程度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AM、CEA、CA72-4的联合检测可作为晚期胃癌化疗效果的早期预测指标。
作者:刘云军;何志江;黄毅超;李文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肺癌微创手术切除术后,患者发生并发症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所选53例肺癌患者均应用电视胸腔镜辅助进行肺癌切除术治疗。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应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分析微创手术行肺癌切除术后,患者发生并发症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53例患者术后出现并发症10例,发生率为18.87%。单因素分析显示,肺癌微创手术后发生并发症与年龄、FEV1%、吸烟指数、合并冠心病与糖尿病有关,而与其他合并症、手术时间、手术类型、性别无关。经Logistic多因素筛选后分析,70岁以上、FEV1%≤60%、合并冠心病为肺癌微创手术后发生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70岁以上、FEV1%≤60%、合并冠心病的肺癌患者,在微创手术后好发术后并发症,围手术期内应对上述患者进行危险评估并提供积极的干预。
作者:耿耿;陈荣林;李勇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改良宫颈锥切术对早期宫颈癌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早期宫颈癌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实验组行改良宫颈锥切术,对照组行常规宫颈锥切术,比较两组患者疗效和术前术后情况。结果两组术后1年均未发现复发病例,实验组与对照组两组疗效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手术时间缩短、术中出血量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0);实验组椎体高度与对照组相差不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宫颈锥切术术后出血率为30.0%,改良宫颈锥切术为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两组术后发热率、切缘阳性率、宫颈狭窄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宫颈锥切术对早期宫颈癌患者安全有效,与常规宫颈锥切术相比,更能够节省手术时间,减少出血量和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赖思强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吉西他滨维持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方法选择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40例,分为低剂量组和常规剂量组,各20例,观察分析2组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结果2组疗效比较无明显差异( P>0.05);不良反应低剂量组脱发、白细胞下降、肾功能损害、恶心呕吐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剂量组( P<0.05);2组患者治疗后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优于治疗前(P<0.05);低剂量组治疗后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优于常规剂量组治疗后的(P<0.05)。结论低剂量吉西他滨方案与常规方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疗效相当,而低剂量方案具有不良反应轻,对患者生活质量影响小的优势。
作者:沈静侠;王立东;崔庆贵;吴学队;王淑颖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预后蛋白的表达及bcl-6基因重排情况。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CD5、CD10、bcl-6、MUM1和bcl-2蛋白在29例DLBCL中的表达。根据CD10、bcl-6和MUM1的表达情况将DLBCL分为生发中心B细胞型(GCB型)和非生发中心B细胞型(non-GCB型)。应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检测bcl-6基因重排。结果29例DLBCL中年龄<18岁者11例,CD5、CD10、bcl-6、MUM1和bcl-2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8.2%(2/11)、45.5%(5/11)、54.5%(6/11)、36.4%(4/11)和63.6%(7/11),GCB 型6例(54.5%)、non-GCB 型5例(45.5%),bcl-6基因断裂1例(10.00%)、扩增2例(20.00%);≥18岁者18例,CD5、CD10、bcl-6、MUM1和bcl-2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6.7%(3/18)、0(0/18)、44.4%(8/18)、83.3%(15/18)和55.6%(10/18);GCB型1例(5.6%)、non-GCB型17例(94.4%),bcl-6基因断裂5例(27.8%)。 bcl-6和bcl-2蛋白表达儿童DLBCL与成人DLBC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10、0.717)。 bcl-2蛋白表达儿童GCB型和non-GCB型DLBC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结论成人DLBCL以non-GCB型为主,bcl-6基因重排常见。儿童DLBCL以GCB型多见,bcl-2蛋白不是DLBCL的预后指标。
作者:黄晖;黄传生;杨文萍;黄慧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MSCT对成人纵隔淋巴结结核与纵隔淋巴瘤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成人纵隔淋巴结结核及26例纵隔淋巴瘤的MSCT图像资料。结果两组病例累及的部位不具有鉴别意义,但累及的部位数区别较大,纵隔淋巴瘤累及的部位更为广泛。淋巴结大小、形态对两组病变无鉴别意义,而纵隔淋巴瘤组中77%病例出现融合,具有一定的特征性。两组病例在密度及增强方式上区别较大,成人纵隔淋巴结结核平扫密度易出现钙化、坏死,增强后以环形强化多见;而淋巴瘤平扫密度均匀,增强后以均匀强化多见,此特征具有鉴别意义。结论胸部MSCT扫描密度分辨率和空间分辨率高,能够较好地显示纵隔结构,增强CT对肿大淋巴结的分布、形态、大小、边缘、密度显示清晰,MSCT对成人纵隔淋巴结结核与纵隔淋巴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任会丽;方伟军;刘文;李蔚宇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胃癌合并神经系统副肿瘤综合症( paraneoplastic neurologic syndromes ,PNS)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胃癌合并PNS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 PNS可以表现为感觉、运动及意识状态等多方面功能障碍,相应的影像学检查可无异常。结论 PNS极为罕见,临床表现复杂,提高认识有利于早期诊断。
作者:王英南;吴忱思;张瑞星 刊期: 2014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