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晖;黄传生;黄慧;杨文萍;郜玉萍
目的:分析左侧乳腺癌保乳术后调强放疗( IMRT)靶区以及心脏、同侧肺的照射剂量分布情况。方法对保乳术后接受调强放疗的37例左侧乳腺癌患者采取CT 定位并行调强放射治疗,采用IMRT 及3D-CRT 2种照射计划,总剂量均为50 Gy,1次/d,5 d/周,共照射25次。观察比较两种计划的剂量学差异。结果 IMRT 计划D95剂量高于3D-CRT 计划,而IMRT 的V105%、V110%、HI 明显低于3D-CRT,具有统计学差异(P <0.05)。IMRT 的肺V20、V30、V40以及心脏V5、V30、V40均显著低于3D-CRT 的,具有统计学差异(P <0.05)。15例患者左侧乳腺体积超过500 cm3,22例小于500 cm3,经比较发现,两组患者IMRT 计划的D95、V105、V110、HI 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 IMRT 靶区剂量更接近于处方剂量,靶区剂量分布较3D-CRT 更均匀,有更好的适形性,能更好地保护肺脏、心脏等周围组织,而且IMRT 放射治疗受CTV 影响较小,靶区内剂量均匀性较好。
作者:艾秀清;木妮热?木沙江;司马义力?买买提尼亚孜;朱相露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探究经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微波消融治疗大肝癌的疗效。方法将50例大肝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分别进行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微波消融治疗与单纯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对比2组疗效。结果观察组1、2、3年的生存率、有效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等分别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经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微波消融治疗大肝癌,能够减轻毒副作用,降低原发性肝癌的病死率,疗效确切,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疏云;王洪云;陶黎明;吴燕玲;邹彩亮;胡贤春;乐薇;钟梅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e抗原(hepatitis be antigen,HBeAg)(-)/(+)对长期抗病毒治疗慢性乙肝患者肝部癌变的影响。方法对70例慢性乙肝患者的临床诊断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评估HBeAg(-)/(+)对长期抗病毒治疗慢性乙肝患者肝部癌变的影响。结果肝癌总发生率为7.14%,HBeAg(-)患者肝癌发生率显著高于HBeAg(+)患者(P<0.05);无肝硬化HBeAg(-)患者肝癌风险是无肝硬化HBeAg(+)患者的2.010倍(95%CI:1.100~3.673)。结论长期抗病毒治疗慢性乙肝患者仍存在较高的肝部癌变风险,HBeAg(-)对无肝硬化慢性乙肝患者发生肝部癌变的影响显著,应引起临床医师的重视。
作者:张驰;甄海洋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分析经后腹膜入路肾癌根治术中CO2吸收面积与吸收量的相互关系。方法对行后腹膜入路肾癌根治术的40例患者,在实施麻醉手术的过程中分别记录CO2吸收面积与CO2吸收量,对两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分析两者相关性,并形成回归方程。结果后腹膜入路肾癌根治术患者围术期CO2吸收量与吸收面积有相关性。回归方程:y=-83.097+0.925x。结论拟行后腹膜入路肾癌根治术时,可测量患者围术期CO2吸收量面积,通过回归方程计算CO2吸收量,评估患者安全。
作者:于婵娟;努尔波拉提;刘涛;刘亚华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甲状腺肿瘤的诊疗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8例已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并已临床确诊的甲状腺肿瘤患者的彩超临床资料,将患者分为结节性甲状腺瘤组20例,甲状腺癌组24例,甲状腺腺瘤组24例。将3组甲状腺肿瘤的回声区特点及肿瘤钙化情况进行分析,并分析比对3组肿瘤患者肿瘤动脉收缩期峰速、舒张末期血流速度及阻力指数。结果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甲状腺癌组以高回声团为主,结节性甲状腺瘤组以低回声团为主,甲状腺腺瘤组低回声团与混合回声团出现均等,但3组相比,甲状腺腺瘤组出现混合回声团更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钙化情况的比较上,甲状腺癌组主要为微钙化,结节性甲状腺瘤组主要为粗钙化,甲状腺腺瘤组以边缘钙化为主。在收缩期血流峰速及阻力指数的比较上,甲状腺癌组的收缩期血流峰速及阻力指数明显高于结节性甲状腺组及甲状腺腺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3组的舒张末期血流速度比较没有明显的差异。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对甲状腺肿瘤的诊断有重要的价值。
作者:唐浩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纳米细菌在伴钙化和不伴钙化的乳腺恶性肿瘤与良性肿瘤患者血清与组织中的分布情况。方法将110例乳腺肿瘤患者根据良恶性及是否伴钙化分组。 A组30例恶性伴钙化,B组30例恶性无钙化,C组20例良性伴钙化,D组30例良性无钙化。 ELASA法测定各组患者血清中纳米细菌的感染情况,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患者组织中纳米细菌的感染情况。结果 A、B、C、D各组血清中纳米细菌的感染率分别为73.3%,10.0%,5.0%,6.7%。 A、B、C、D各组组织中纳米细菌的感染率分别为93.3%,13.3%,5.0%,0.0%。 A组血清与组织中纳米细菌感染率与其他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伴微钙化的乳腺癌患者血清和组织中纳米细菌感染率明显增高,提示纳米细菌可能和乳腺癌微钙化的形成相关。
作者:李涛;潘晓燕;陈海鸣;张伟 刊期: 2014年第08期
年轻妇女宫颈癌发病率近几年呈上升趋势,且疗效差,所以预防及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尤为重要。我院2005年1月-2010年1月共收治新发宫颈癌246例,其中资料完整的35岁以下宫颈癌45例,占同期宫颈癌人数的18.52%。现对这45例年轻宫颈癌患者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筛查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同期的中老年宫颈癌患者资料比较,报告如下。
作者:宋晓霞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采用R-CHOP方案治疗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DLBCL )的免疫表型及临床参数与其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57例DLBCL中CD10、bcl-6、MUMl和CD5的表达,根据Hans分型将其分为GCB型和non-GCB型。结果57例DLBCL中表达CD10、bcl-6、MUM1和CD5分别有9例(15.8%)、36例(63.2%)、34例(59.6%)、4例(7.0%);GCB型17例(29.8%)、non-GCB型40例(70.2%)。57例DLBCL中死亡19例,GCB型预后与non-GCB型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132);CD5阳性患者死亡率高,但与CD5阴性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594)。Ⅲ~Ⅳ期和年龄>60岁DLBCL患者死亡率高(P=0.001、P=0.017)。结论应用R-CHOP方案治疗的DL-BCL其预后与患者年龄和肿瘤临床分期有关,与Hans分型无关。
作者:黄晖;黄传生;黄慧;杨文萍;郜玉萍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血红蛋白改变对晚期胃癌患者化疗疗效及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我院76例晚期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SPSS18.0软件对化疗前后血红蛋白的改变与晚期胃癌患者化疗疗效和预后的关系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化疗前后,男性患者的血红蛋白分别为(116.72±22.01) g/L和(111.28±18.97) g/L,肝转移的患者血红蛋白分别为(116.28±18.85) g/L 和(110.06±18.73) g/L,内脏转移的患者血红蛋白分别为(115.27±18.66) g/L 和(109.53±18.06)g/L,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化疗前后血红蛋白的变化和其他参数如年龄、ECOG评分、病理分型及腹膜转移等因素无相关性。生存分析显示在化疗前出现贫血的胃癌患者的预后较差,但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晚期胃癌患者血红蛋白的改变与化疗疗效有密切关系,化疗后血红蛋白降低提示疗效较差,而化疗前无贫血的晚期胃癌患者显示出比较好的预后。
作者:韩守恒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调强放疗联合替吉奥治疗未手术老年食管癌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60例未手术老年食管癌患者资料,以单纯采用调强放疗治疗的30例患者为对照组,剂量模式为60~63 Gy/30次/6周,试验组30例则在此基础上同期口服替吉奥。比较2组临床疗效,免疫功能指标IgG、IgM、IgA变化情况,不良反应和2年生存率。结果试验组总有效率为86.7%,对照组为6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功能指标IgG、IgM、IgA治疗前后变化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未见明显差异;1年生存率未见明显差异,18个月和2年生存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调强放疗联合替吉奥治疗未手术老年食管癌的近期疗效肯定,不良反应可耐受。
作者:陈大朝;庄建发;魏天安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胃癌防治知识掌握情况与胃癌早期诊断的关系。方法采用自制胃癌防治知识问卷对380例消化科门诊就诊的患者进行调查。结果患者平均得分为(11.29±2.85)分,0~8分者262例(68.9%),9~16分者94例(24.8%),17~24分者24例(6.3%);随着患者得分的升高,患者早期胃癌及进展期胃癌发生率逐渐降低(P<0.05);胃癌与非胃癌患者在胃癌家族史、吸烟史、饮酒史、用餐时间不规律方面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精神创伤、睡眠情况及胃部疾病史方面无显著差别( P>0.05)。结论门诊患者普遍缺乏胃癌防治知识,医务人员应加强健康宣教力度。针对胃癌危险因素进行干预,可降低胃癌发生率。
作者:涂铭;李林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鼻咽癌调强放射治疗( IMRT)联合化疗的初步疗效及预后因素。方法初诊鼻咽癌患者99例,处方剂量为PGTVnx(鼻咽部))68~76 Gy/30-33 F,PGTVnd(颈部转移淋巴结肿瘤靶区)66~70 Gy/30-33 F,PCTV1(临床靶区)60 Gy/30-33 F,下颈部及锁骨上采用下颈前切线野常规放疗50~54 Gy/25-27 F。58例Ⅲ~Ⅳa 期患者采用以铂类为基础的同期化疗。结果中位随访时间36个月(8~77个月),随访率97.9%。3年无进展生存率(PF-SR)、总生存率(OSR)、无复发生存率(RFSR)、无转移生存率(DMSFR)及局部控制率(LCR)分别为83.5%、89.0%、86.8%、90.6%及92.8%。单因素分析显示N或T分期、临床分期、放疗剂量及化疗并不影响PFSR,RFSR,RFSR 和DMSFR(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仅患者年龄是总生存率的独立影响因素(P=0.042),说明同期化疗未能获益。结论单纯IMRT与IMRT联合化疗一样可取得良好的疗效,但仍存在复发、转移问题。
作者:舒禹先;敖帆;吴志瑛;汤轶强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探究手术治疗胃肠间质瘤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胃肠间质瘤术后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Log-rank检验和Cox比例风险模型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结果56例患者随访时间为1~38个月,中位时间为17个月,其中4例复发,2例转移,8例死亡。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4.6%(53/56)、89.3%(50/56)、82.1%(46/56)。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肿瘤直径、核分裂象和肿瘤是否破裂与患者的预后相关(P均<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直径大小(RR=6.600,95%CI=2.830~15.390)、核分裂象(RR=8.457,95%CI=2.855~25.049)和肿瘤是否破裂(RR=6.586,95%CI=1.792~24.202)是胃肠间质瘤术后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肿瘤大小、核分裂象和肿瘤是否破裂是影响胃肠间质瘤术后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
作者:程晓剑;章安庆;叶显道;侯亚峰;吴新刚;朱文俊;方磊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分析阿米福汀在鼻咽癌放疗中对正常组织的保护作用。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我科收治入院的鼻咽癌患者42例,分为阿米福汀组和对照组。阿米福汀组于放疗前30 min静脉滴注阿米福汀,对照组则进行常规放疗治疗,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放疗后产生的皮肤损伤、口腔黏膜损伤、口干等急性放射性损伤以及恶心呕吐等毒副反应。结果经阿米福汀联合治疗的患者放射性皮肤损伤、口腔黏膜损伤、口干等反应较对照组患者轻,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阿米福汀在鼻咽癌放疗中能够保护正常组织细胞,有效降低了患者放射性损伤。
作者:陈琳;于瑞莲;梁良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多种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 CIK)联合DDP对卵巢癌细胞株SKOV-3的杀伤效应。方法用健康人外周血单核细胞( PBMC)在体外用多种细胞因子诱导成CIK细胞,于培养14天收获CIK细胞作为效应细胞,流式细胞术分析其表型特征。将CIK细胞培养液上清作用于SKOV-3细胞,于培养24及48 h用流式细胞仪检测SKOV-3细胞的凋亡情况。杀伤实验共分为A1~4 CIK作用组;B1~7 DDP作用组;C1~2 CIK联合DDP作用组;采用MTT法检测CIK和DDP对SKOV-3的生长抑制效应。结果 CIK 细胞体外培养14 d时CD3+CD56+双阳性细胞数量达38.7%;SK-OV-3与CIK细胞培养液上清共培养24 h及48 h后凋亡率分别为(12.30±1.47)%和(27.13±2.03)%;CIK及DDP对SKOV-3细胞的抑制率随着效靶比和药物浓度的提高及作用时间的延长而提高。而两者联合对SKOV-3的杀伤作用明显高于单一因素。结论 CIK细胞可通过诱导卵巢癌SKOV-3细胞凋亡发挥较强的杀伤作用。联合CIK治疗可明显增强DDP对卵巢癌SKOV-3细胞的杀伤作用。
作者:徐梅;张蓓;尹凤玲;成杰;刘洋;李丹;蒋敬庭;吴昌平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分析食管癌术后局部和区域复发状况,为放疗靶区的设计提供依据。方法对80例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0例患者发生复发的部位共有150个,吻合口复发多,占61.3%,术后不同分期患者锁骨上淋巴结复发率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不同部位食管癌患者术后复发部位具有差异性,应根据不同部位食管癌设计放疗靶区。Ⅲ期患者锁骨上区域是预防的重点。
作者:刘美琴;王崇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环周切缘( CRM)对中低位直肠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80例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的中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并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术后5年生存率、远处转移率和局部复发率跟CRM的关系。结果 CRM(<1 mm)阳性患者5年生存率明显较低,其远处转移率与局部复发率均明显较高( P<0.05)。结论 CRM阳性是仅次于TNM分期的一个对中低位直肠癌患者预后有重要影响的因素。
作者:李卫;周铃;孙浩;魏珂;余仙;李敏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肾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择86例肾癌患者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期自愿参加的2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肾组织中MMP-9与VEGF的表达情况。结果观察组MMP-9与VEGF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MP-9和VEGF在不同临床分期及不同病理分级中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MP-9和VEGF与肾细胞癌发生发展有关,可作为临床诊断肾细胞癌的生物学指标。
作者:赵仕佳;叶向东;肖磊;连学雄;冯宇鹏;李峰;李立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老年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预后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300例老年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特点及预后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评估。结果咳嗽、咳痰是患者的主要首发症状(46.00%)。经单因素筛选与多因素分析后发现,年龄>80岁、体重减轻、接受佳支持治疗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 P<0.05)。结论老年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预后情况与年龄过大、体重减轻及治疗方法等因素有关,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法,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作者:朱中山;严文辉;杨洲;李小兵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替吉奥胶囊联合注射用奥沙利铂治疗进展期胃癌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研究对象为60例进展期胃癌患者,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进展期胃癌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采用替吉奥胶囊联合注射用奥沙利铂治疗,对照组采用奥沙利铂和卡培他滨治疗,连续2周期,比较2组患者的近期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治疗后有效率为43.3%,与对照组有效率40.0%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临床获益率为83.3%;对照组临床获益率为7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不良反应主要包括血液学毒性、恶心呕吐、腹泻等,以Ⅰ~Ⅱ级为主,患者均耐受,2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出现的恶心、呕吐以及腹泻的发生率小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CD4+、CD4+/CD8+免疫细胞:2组化疗后均较化疗前升高(P<0.05),且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吉奥联合奥沙利铂方案治疗晚期胃癌疗效好,具有安全高效和不良反应少等特点,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何万谋 刊期: 2014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