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婵娟;努尔波拉提;刘涛;刘亚华
目的:探讨培美曲塞联合EGFR-TKI治疗EGFR-TKI治疗失败后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EGFR-TKI治疗失败后的晚期NSCLC患者给予培美曲塞(500 mg/m2,静脉滴注,d1,每21天重复1次)联合原EGFR-TKI治疗,EGFR-TKI剂量不变。结果全组7例患者中6例可进行疗效评价,PR 2例,SD 2例,PD 2例,有效率为33.3%,疾病控制率66.7%。7例患者PFS 0.6~11个月,中位PFS 2.5个月。1例在培美曲塞联合EGFR-TKI后出现皮疹加重(2度),1例患者出现粒细胞减少,1例患者出现转氨酶升高,1例出现4度粒细胞减少及3度血小板减低,并出现2度粒缺性发热。结论晚期NSCLC患者在EGFR-TKI治疗失败后采用培美曲塞联合EGFR-TKI治疗,疗效显著,不良反应轻微且易控制。
作者:寻琛;王琳;廖峰;张瑜;姚琳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胃癌防治知识掌握情况与胃癌早期诊断的关系。方法采用自制胃癌防治知识问卷对380例消化科门诊就诊的患者进行调查。结果患者平均得分为(11.29±2.85)分,0~8分者262例(68.9%),9~16分者94例(24.8%),17~24分者24例(6.3%);随着患者得分的升高,患者早期胃癌及进展期胃癌发生率逐渐降低(P<0.05);胃癌与非胃癌患者在胃癌家族史、吸烟史、饮酒史、用餐时间不规律方面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精神创伤、睡眠情况及胃部疾病史方面无显著差别( P>0.05)。结论门诊患者普遍缺乏胃癌防治知识,医务人员应加强健康宣教力度。针对胃癌危险因素进行干预,可降低胃癌发生率。
作者:涂铭;李林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观察研究宫颈癌患者围术期血清肿瘤标志物及MMP、HSP的变化情况。方法选取60例手术治疗的宫颈癌患者为观察组,并以同时期的60名健康同龄妇女为对照组,将观察组手术前1天和手术后第3、5、7、14天时的血清肿瘤标志物及MMP、HSP水平与对照组的进行统计与比较。结果观察组术前1天和术后第3、5、7、14天的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均高于对照组,且术后水平均低于本组术前;观察组术前1天和术后第3、5、7天的血清MMP及HSP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但术后第14天2组的血清MMP及HSP则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宫颈癌患者围术期血清肿瘤标志物及MMP、HSP均呈现持续降低的趋势,但是肿瘤标志物降低速度相对更慢。
作者:谢贤才;徐晓波;王永平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观察三维适形放疗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原发性肝癌伴门静脉癌栓的疗效。方法50例不能手术切除的PHC伴PVTT患者随机分为2组,A组根据癌栓位置先行TACE治疗1~2次,1~4周后行3DCRT,或先行3DCRT,1~2周后再行TACE治疗1~2次;B组仅行TACE治疗1~2次。大体肿瘤体积( GTV)仅包括癌栓,照射剂量为40~50 Gy,单次剂量为2~3 Gy,5次/周。比较两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A组1年生存率为28%,中位生存时间为10.3个月,有效率(CR+PR)为36%;B组1年生存率为24%,中位生存时间10.0个月,有效率为24%;P>0.05。结论3DCRT联合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伴PVTT疗效略优于TACE,但无统计学差异。
作者:周媛媛;郑青平;罗展雄;李旌;于斌;李中华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DKK-1、GSK-3β、PGSK-3β在宫颈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其发生发展、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收集病理组织标本:包括慢性宫颈炎25例,宫颈上皮内瘤变29例,宫颈鳞癌41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分别检测其中DKK-1、GSK-3β、PGSK-3β的表达情况。结果慢性宫颈炎、宫颈上皮内瘤变组织中DKK-1阳性表达率均明显高于宫颈鳞癌(P<0.05)。慢性宫颈炎组织中GSK-3β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宫颈癌组织(P<0.05),而PGSK-3β阳性表达率低于宫颈癌组织( P<0.05);DKK-1、PGSK-3β阳性表达与宫颈鳞癌组织分化、FIGO临床分期及有无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P<0.05);PGSK-3β蛋白表达量CIN Ⅰ、CINⅡ~Ⅲ及宫颈鳞癌组织明显高于慢性宫颈炎组织(P<0.05);CINⅠ中PGSK-3β蛋白表达量明显高于宫颈癌组织(P<0.05)。结论 DKK-1、GSK-3β、PGSK-3β表达与宫颈鳞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作者:黄裕;姜青明;唐郢;王冬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甲状腺肿瘤的诊疗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8例已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并已临床确诊的甲状腺肿瘤患者的彩超临床资料,将患者分为结节性甲状腺瘤组20例,甲状腺癌组24例,甲状腺腺瘤组24例。将3组甲状腺肿瘤的回声区特点及肿瘤钙化情况进行分析,并分析比对3组肿瘤患者肿瘤动脉收缩期峰速、舒张末期血流速度及阻力指数。结果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甲状腺癌组以高回声团为主,结节性甲状腺瘤组以低回声团为主,甲状腺腺瘤组低回声团与混合回声团出现均等,但3组相比,甲状腺腺瘤组出现混合回声团更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钙化情况的比较上,甲状腺癌组主要为微钙化,结节性甲状腺瘤组主要为粗钙化,甲状腺腺瘤组以边缘钙化为主。在收缩期血流峰速及阻力指数的比较上,甲状腺癌组的收缩期血流峰速及阻力指数明显高于结节性甲状腺组及甲状腺腺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3组的舒张末期血流速度比较没有明显的差异。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对甲状腺肿瘤的诊断有重要的价值。
作者:唐浩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纳米细菌在伴钙化和不伴钙化的乳腺恶性肿瘤与良性肿瘤患者血清与组织中的分布情况。方法将110例乳腺肿瘤患者根据良恶性及是否伴钙化分组。 A组30例恶性伴钙化,B组30例恶性无钙化,C组20例良性伴钙化,D组30例良性无钙化。 ELASA法测定各组患者血清中纳米细菌的感染情况,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患者组织中纳米细菌的感染情况。结果 A、B、C、D各组血清中纳米细菌的感染率分别为73.3%,10.0%,5.0%,6.7%。 A、B、C、D各组组织中纳米细菌的感染率分别为93.3%,13.3%,5.0%,0.0%。 A组血清与组织中纳米细菌感染率与其他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伴微钙化的乳腺癌患者血清和组织中纳米细菌感染率明显增高,提示纳米细菌可能和乳腺癌微钙化的形成相关。
作者:李涛;潘晓燕;陈海鸣;张伟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e抗原(hepatitis be antigen,HBeAg)(-)/(+)对长期抗病毒治疗慢性乙肝患者肝部癌变的影响。方法对70例慢性乙肝患者的临床诊断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评估HBeAg(-)/(+)对长期抗病毒治疗慢性乙肝患者肝部癌变的影响。结果肝癌总发生率为7.14%,HBeAg(-)患者肝癌发生率显著高于HBeAg(+)患者(P<0.05);无肝硬化HBeAg(-)患者肝癌风险是无肝硬化HBeAg(+)患者的2.010倍(95%CI:1.100~3.673)。结论长期抗病毒治疗慢性乙肝患者仍存在较高的肝部癌变风险,HBeAg(-)对无肝硬化慢性乙肝患者发生肝部癌变的影响显著,应引起临床医师的重视。
作者:张驰;甄海洋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培美曲塞( Pemetrexed )联合奈达铂( Nedaplatin )方案二线治疗Ⅲb~Ⅳ期非鳞状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79例复发或转移的Ⅲb~Ⅳ期NSCLC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Pemetrexed化疗,观察组给予Pemetrexed联合Nedaplatin化疗。结果治疗2个周期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及临床受益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治疗后生活质量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近。结论 Pemetrexed 联合Nedaplatin化疗方案二线治疗Ⅲb~Ⅳ期非鳞状NSCLC患者疗效较好,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
作者:刘莉;马玲;单莉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分析食管癌术后局部和区域复发状况,为放疗靶区的设计提供依据。方法对80例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0例患者发生复发的部位共有150个,吻合口复发多,占61.3%,术后不同分期患者锁骨上淋巴结复发率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不同部位食管癌患者术后复发部位具有差异性,应根据不同部位食管癌设计放疗靶区。Ⅲ期患者锁骨上区域是预防的重点。
作者:刘美琴;王崇 刊期: 2014年第08期
原发性颅脑肿瘤中40%~50%为脑胶质瘤。而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GBM)患者只有9.8%的生存时间能超过5年[1]。影响脑胶质瘤生存的重要因素是肿瘤的复发与转移。而肿瘤的复发和转移原因之一就是肿瘤血管生成( angiogene-sis)[2],抗血管生成治疗近年来成为实体肿瘤治疗方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抗肿瘤血管生成治疗的代表药物是贝伐单抗(bevazicumab,BEV)[3]。 BEV是由罗氏公司研发的1种单克隆抗体,是目前世界上第一个被批准用于抑制血管生长的单克隆抗体药物,于2004年2月获得了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 FDA)批准上市,并于2009年3月被 FDA 批准可单药治疗复发性GBM[4]。现就BEV的作用机制及其在脑胶质瘤中的临床应用作一综述。
作者:刘秋华(综述);胡锡琮(审校)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分析阿米福汀在鼻咽癌放疗中对正常组织的保护作用。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我科收治入院的鼻咽癌患者42例,分为阿米福汀组和对照组。阿米福汀组于放疗前30 min静脉滴注阿米福汀,对照组则进行常规放疗治疗,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放疗后产生的皮肤损伤、口腔黏膜损伤、口干等急性放射性损伤以及恶心呕吐等毒副反应。结果经阿米福汀联合治疗的患者放射性皮肤损伤、口腔黏膜损伤、口干等反应较对照组患者轻,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阿米福汀在鼻咽癌放疗中能够保护正常组织细胞,有效降低了患者放射性损伤。
作者:陈琳;于瑞莲;梁良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构建SATB1基因过表达的慢病毒载体,检测其在MCF-7乳腺癌细胞中的表达及对癌细胞侵袭性的影响。方法应用DNA重组技术,将SATB1基因插入到含有绿色荧光蛋白基因的慢病毒表达载体质粒GV287中,获得重组载体,经测序鉴定后转染293T细胞产生慢病毒载体GV287-SATB1,用GV287-SATB1转染人乳腺癌MCF-7,Western blot 分析转染前后SATB1表达情况,穿膜实验检测MCF-7细胞的侵袭性。结果成功构建人MCF-7细胞SATB1基因过表达慢病毒载体,MCF-7细胞转染慢病毒载体后SATB1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上调,细胞的侵袭性显著增强。结论 SATB1基因过表达的慢病毒载体,可在MCF-7乳腺癌细胞中过表达SATB1蛋白,并显著增强MCF-7细胞的侵袭性。
作者:孙正魁;张超;邹学森;徐宗全;姜桂香;董赟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分析经后腹膜入路肾癌根治术中CO2吸收面积与吸收量的相互关系。方法对行后腹膜入路肾癌根治术的40例患者,在实施麻醉手术的过程中分别记录CO2吸收面积与CO2吸收量,对两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分析两者相关性,并形成回归方程。结果后腹膜入路肾癌根治术患者围术期CO2吸收量与吸收面积有相关性。回归方程:y=-83.097+0.925x。结论拟行后腹膜入路肾癌根治术时,可测量患者围术期CO2吸收量面积,通过回归方程计算CO2吸收量,评估患者安全。
作者:于婵娟;努尔波拉提;刘涛;刘亚华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不同方案化疗联合同期放疗对不可手术的食管癌的治疗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62例不可手术的食管癌患者,利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分别设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1例。对照组采取5-氟尿嘧啶(5-Fu)+顺铂( DDP)联合同期放疗,研究组采取奈达铂+多西他赛联合同期放疗。记录2组近期有效率、1年内局控率、1年内生存率及放化疗不良反应发生率,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年内局控率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1年内有效率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恶心、呕吐及放射性食管炎发生率研究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骨髓抑制发生率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1年生存率为61.3%(19/31),对照组为45.2%(14/3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c2=1.265,P>0.05)。结论奈达铂联合多西他赛同期放疗比顺铂联合5-Fu同期放疗,在治疗不可手术的食管癌方面疗效更佳,不良反应更轻且可控,患者治疗耐受性更好。
作者:梁国华;吴建华;凌志琴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检测鼻咽癌干细胞可能标志物,为鼻咽癌发生机制的研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在鼻咽癌、鼻咽黏膜慢性炎中CD133和CK19表达及鼻咽癌细胞株裸鼠移植瘤中CK19表达;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CD133和CK19在鼻咽癌或永生化细胞株NP69中的表达;PCR法检测鼻咽癌细胞株中CD133mRNA表达情况。结果CK19在大部分鼻咽癌组织中呈强阳性表达(37/39,67.2%),黏膜慢性炎柱状上皮及化生鳞状上皮中均呈强阳性表达。CK19在5-8F、6-10B和CNE2裸鼠移植瘤中都有散在点巢状阳性,但在细胞株中呈阴性表达。39例鼻咽癌组织中8例仅有个别癌巢的边缘见散在CD133+细胞,2例黏膜上皮中主要是基底部细胞呈阳性。11例鼻咽黏膜组织中均未见CD133阳性细胞。 PCR检测结果显示CD133基因在3种鼻咽癌细胞株中均有清晰的条带。结论 CK19在鼻咽癌组织和移植瘤中呈强表达及在细胞株中呈罕见表达的差异型,可能与微环境有关,而非鼻咽癌干细胞标志物。 CD133在鼻咽癌肿瘤边缘组织中稀少表达,且在细胞株中检测出其RNA表达,可能为鼻咽癌干细胞标志物。
作者:江庆萍;谢思明;王爽;储兵;姚开泰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手术切除淋巴结数目和转移数目对食管癌患者术后生存的影响。方法选取48例食管癌患者进行随访,了解其手术切除淋巴结的数目、转移的数目和生存情况,随访5年,评价手术切除淋巴结数目和转移数目对食管癌患者术后生存的影响。结果淋巴结切除数目和转移的数目对患者的2年、3年和5年的平均生存率影响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淋巴结切除的数量是食管癌患者术后生存质量的保护因素,淋巴结转移的数量是食管癌患者术后生存质量的危险因素。结论淋巴结转移是食管癌患者预后差的主要原因,而手术中切除淋巴结数量的增加可以增加患者的术后生存率。
作者:付金松;杨刚;郑献身 刊期: 2014年第08期
年轻妇女宫颈癌发病率近几年呈上升趋势,且疗效差,所以预防及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尤为重要。我院2005年1月-2010年1月共收治新发宫颈癌246例,其中资料完整的35岁以下宫颈癌45例,占同期宫颈癌人数的18.52%。现对这45例年轻宫颈癌患者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筛查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同期的中老年宫颈癌患者资料比较,报告如下。
作者:宋晓霞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探究手术治疗胃肠间质瘤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胃肠间质瘤术后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Log-rank检验和Cox比例风险模型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结果56例患者随访时间为1~38个月,中位时间为17个月,其中4例复发,2例转移,8例死亡。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4.6%(53/56)、89.3%(50/56)、82.1%(46/56)。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肿瘤直径、核分裂象和肿瘤是否破裂与患者的预后相关(P均<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直径大小(RR=6.600,95%CI=2.830~15.390)、核分裂象(RR=8.457,95%CI=2.855~25.049)和肿瘤是否破裂(RR=6.586,95%CI=1.792~24.202)是胃肠间质瘤术后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肿瘤大小、核分裂象和肿瘤是否破裂是影响胃肠间质瘤术后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
作者:程晓剑;章安庆;叶显道;侯亚峰;吴新刚;朱文俊;方磊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三维适形放疗对肺癌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70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放疗组)35例和观察组(三维适形放疗组)35例,然后比较两组近期疗效、放射性肺炎总发生率及治疗前后FACT-L量表评分。结果观察组治疗后近期疗效好于对照组,放射性肺炎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且治疗后的FACT-L量表评分也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三维适形放疗治疗肺癌患者疗效较好,且安全性较高。
作者:古丽娜尔?吐尔地;朱成斌 刊期: 2014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