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肝门胆管癌姑息性切除术中125Ⅰ粒子植入4例报告

魏海云;牛佳木

关键词:肝门胆管癌, 姑息性切除, 125Ⅰ粒子植入
摘要:肝门胆管癌在临床上日趋常见.因其解剖部位上的特殊,在治疗上十分棘手,根治切除率低.125Ⅰ粒子植入结合肝门胆管癌姑息性切除,有效提高了肝门胆管癌姑息性切除患者的疗效.我们2004年至2005年,应用125Ⅰ粒子植入治疗肝门胆管癌姑息性切除患者4例,总结如下.
实用癌症杂志相关文献
  • 低位三管引流法治疗直肠癌一期切除吻合术后吻合口瘘89例

    目的 观察低位三管引流对直肠癌一期切除吻合术后吻合口瘘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89例直肠癌术后出现吻合口瘘的患者.采用低位三管引流(2根经肛肠腔内引流管及经肛旁骶前腔引流管)进行充分引流.结果 89例直肠癌术后吻合口瘘患者中88例治愈,仅1例行肠造瘘.患者瘘后平均治愈时间为(24.8±11.4)天.结论 低位三管引流对直肠癌根治术后吻合口瘘有明显的治疗作用.

    作者:吴印爱;王志伟;刘献棠;聂晨阳;谢尚奎;胡世雄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靶向MMP-9的脱氧核酶抑制人肺腺癌细胞的黏附与迁移

    目的 探讨靶向MMP-9的脱氧核酶(DNAzyme,Deoxyribozyme)对人肺腺癌A549细胞的黏附与迁移能力的影响.方法 设计靶向MMP-9的脱氧核酶,应用oligofeetamine将脱氧核酶转染到A549细胞中,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A549细胞中MMP-9的表达,应用细胞黏附与迁移试验,观察脱氧核酶干预后细胞黏附与迁移能力的变化.结果 在靶向MMP-9脱氧核酶干预后,细胞中MMP-9表达较对照组与空白组显著减弱(P<0.01),同时发现细胞的黏附率显著降低、迁移速度显著减慢(P<0.01).结论 靶向MMP.9的脱氧核酶能够抑制人肺腺癌A549细胞中MMP-9蛋白表达,并且有效阻止细胞的黏附与迁移.

    作者:曾维忠;邓凌燕;周锐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功能影像学技术在放射肿瘤学中的价值

    功能影像是利用放射性核素或核素标记物作示踪剂,通过机体细胞对其摄取和代谢反映机体生化过程,或是利用功能成像软件反映机体功能变化的成像方法.它主要包括正电子发射断层(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siregle 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SPECT)以及属于功能影像范畴的磁共振功能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ima-ging,FMRI)、磁共振波谱(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MRS)等.功能影像不但可以提供组织和细胞的代谢、增殖、血液供应、乏氧状态乃至基因表型的影像,而且可以早期诊断肿瘤、分

    作者:侯如蓉;郦守国;张英军;王效民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后程加速超分割放疗食管癌的临床研究

    目的 研究后程加速超分割(LEAF)和常规分割(OF)放射治疗食管癌的远期疗效及毒副反应.方法 64例食管癌患者随机分为LCAF治疗组和CF治疗组,其中LEAF组32例,先用常规分割照射40Gy,2 Gy/次,1次/天,5次/周,4周完成,再用LCAF避脊髓照射28 Gy,1.4 Gy/次,2次/天,间隔4~6 h,5次/周.总剂量68 Gy分40次6周完成.CF组始终用常规分割照射,总剂量70 Gy分35次7周完成.结果 食管癌肿瘤完全缓解率LEAF组和CF组分别为63%、53%:1、3、5年肿瘤局部控制率LcAF组分别为72%、55%、17%,CF组分别为52%、18%、8%,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1、3、5年生存率LCAF组分别为68%、50%、18%,CF组分别为50%、30%、10%,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近期反应放射性食管炎LEAF组与CF组存在差异(P<0.05),而放射性气管炎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并发症也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食管癌LCAF的局部控制率、长期生存率均高于CF,患者能耐受LCAF治疗.不增加远期毒副反应.

    作者:高宗毅;陈军;赵红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化疗对卵巢癌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水平的影响

    化疗易诱导血栓形成.为了研究化疗对卵巢癌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我们对30例卵巢癌患者首程化疗期间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含量进行检测,现报告如下.

    作者:喻晓洁;胡小青;罗兵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改良胰胃吻合2例报告

    1 病例介绍例1.患者女性,51岁.因皮肤、巩膜进行性黄染、尿黄2个月,于2008年12月17日收治入院.体检:全身皮肤巩膜重度黄染,无出血点及蜘蛛痣,心肺(一),腹平软,肝脾肋下未触及,末扪及肿块,全腹无压痛及反跳痛,莫菲征(一),移动性浊音(一),肠鸣音正常.

    作者:李其云;易波;周怀龙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生长抑素受体在肿瘤研究中的新进展

    生长抑素(somatostatin,SST)全称为促生长激素抑制素,是1种环状多肽,广泛分布于胃肠道及中枢神经系统.近年的研究显示生长抑素不仅具有广泛的生锺功能,还具有抑制肿瘤的作用,现就生长抑素受体在肿瘤研究中的新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龙志祥;梁庆模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食管间质瘤17例临床分析

    胃肠道间质瘤(gastric stromal tumor,GST)作为一组独立的消化道间叶源性肿瘤,其发牛于胃和肠已被人们所熟知,但对食管是否存在类似胃肠道问质瘤的间叶源性肿瘤及其构成较少论及.现回顾性分析我院2000年1月至2008年1月,经手术或病理检查证实的17例食管间质瘤的临床病例资料,结合光镜形态、免疫组织化学及内窥镜下大体形态观察,对食管间叶源性肿瘤重新认识,探讨食管间质肿瘤的临床、病理及内镜检查特点.为其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提供参考.

    作者:陈萍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甲状腺癌组织中S100A13、FGF-1表达及意义

    目的 探讨S100A13、FGF-1在甲状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56例甲状腺癌、15例甲状腺腺瘤、14例甲状腺正常组织中S100A13及FGF-1的表达.结果 S100A13与FGF-1阳性染色定位于细胞质.S100A13在少部分腺瘤和正常组织中阳性染色定位于细胞核.S100A13表达阳性率分别为甲状腺癌91.1%、甲状腺腺瘤66.7%、甲状腺正常组织64.3%;FGF-1表达阳性率分别为89.3%、60.0%、57.1%;甲状腺癌与其他各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FGF-1在乳头状癌中阳性表达率(100.0%)显著高于髓样癌(69.2%)(P<0.05).结论 联合检测S100A13与FGF-1表达对鉴别甲状腺癌具有重要意义,两者表达水平可能与甲状腺癌的发生及转移相关.

    作者:刘畅;曹仁贤;钟警;赵强;文格波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顺铂和盖诺化疗对脊髓损伤的实验研究

    目的 观察顺铂和长春瑞滨对脊髓损伤的影响,为临床治疗减低毒副作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通过光镜、电镜观察脊髓的形态学改变;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引起脊髓损伤相关基因蛋白的变化.结果 盖诺和顺铂+盖诺均可引起脊髓的损伤,但顺铂+盖诺对脊髓的损伤要重于单用盖诺,即灰质出现血管增多、神经元固缩等改变,白质内部分有髓神经纤维脱髓鞘改变,髓板增厚、扭曲、皱缩,部分结缔组织排列紊乱,其凋亡因子bax及easpase-3、炎症因子IL-1β、iNOS在脊髓损伤各组均有过表达,且联合治疗组明显高于单药组(P<0.05).结论 不论盖诺还是顺铂+盖诺都能引起脊髓损伤,其损伤机制与bax、caspase-3、IL-1β与iNOS基因蛋白过表达有关.

    作者:邹丽娟;王媛媛;王若雨;邵淑娟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吉西他滨联合铂类治疗晚期食管癌的疗效观察

    我院自2005年6月~2007年9月应用国产吉西他滨(泽菲)联合顺铂或卡铂治疗晚期食管癌36例,现总结如下.

    作者:王彩玲;王俊生;王静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Ezrin蛋白与肿瘤侵袭转移的研究进展

    侵袭和转移是恶性肿瘤的主要生物学特征,是导致肿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和人类基因组学发展,人们逐渐对肿瘤转移这--基因调控下的多因素参与、多阶段发展的复杂病理过程有了较深入的认识,并发现了一些与之高度相关的基因及其产物.

    作者:屈洪波;李汉贤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改进型联合术式在低位直肠癌Dixon术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改进型联合术式对低位直肠癌Dixon术后患者排便功能以及远期生存率的影响.方法 将73例中下段直肠癌患者按照随机临床试验的原则分为两组,对照组行临床常规结肠断端与直肠(肛管)端端吻合,干预组为结肠壶腹成形术后与实施了直肠瓣以及直肠角重建术的直肠(肛管)端端吻合.术后排便效果的评价指标包括液体存留时间、排便功能、直肠测压以及远期生存率等.结果 干预组术后液体存留时间的总优良率、排便功能、直肠测压以及远期生存率等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有效提高直肠癌患者远期生存率的同时,改进的联合术式还能够有效提高低位直肠癌患者术后排便功能,从而改善其术后生存质量.

    作者:李景武;张爱娟;张雪鹏;赵刚;刘远廷;孙志国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舌鳞状细胞癌复发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影响舌鳞状细胞癌复发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研究131例舌鳞状细胞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X2检验和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11个临床病理因素与其复发的关系.结果 局部和区域共复发57例,总复发率为43.5%,肿瘤体积为舌鳞癌复发的独立影响因素(P=0.000);区域复发34例,区域复发率为26.0%,颈部淋巴结转移与区域复发相关(X2=11.603,P=0.001).结论 肿瘤体积是影响舌鳞癌复发的重要因素,可作为评估舌鳞癌复发风险的指标之一;颈部淋巴结转移是舌鳞癌区域复发的重要影响因素,手术治疗应作为舌鳞癌颈部的主要治疗方法.

    作者:赵景会;张仑;张文超;吴延升;姚晓峰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宫颈腺癌HPV16/18感染与ki67、p53蛋白表达的关系

    目的 研究人宫颈腺癌组织中ki67、p53蛋白表达,分析HPV16/18感染与ki67、p53蛋白表达的关系.方法 采用组织微阵列技术结合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二步法)检测24例慢性宫颈炎和86例宫颈腺癌HPV16/18-E6DNA和ki67、p53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HPV16/18-E6DNA与ki67、p53蛋白表达在宫颈腺癌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65.1%、51.2%、45.3%,均显著高于慢性宫颈炎组织8.3%、0.0%、0.0%(P<0.01).HPV16/18感染与宫颈腺癌的病理分级和组织学类型无关,但与ki67表达呈正相关(P<0.05),与p53表达呈负相关(P<0.05).ki67、p53蛋白表达与宫颈腺癌的病理分级有关,G2、G3组阳性表达率均明显高于G1组(P<0.05).ki67、053蛋白表达与宫颈腺癌组织学类型无相关性.结论 宫颈腺癌的发生发展与HPV16/18感染及ki67、p53蛋白表达异常相关.

    作者:王喜梅;罗光霞;张雪梅;郑仁恕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胸腔积液脱落细胞PCNAmRNA检测在肺癌临床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 探讨脱落细胞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mRNA的检测在肺癌临床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48例肺癌、40例良性胸腔积液疾病患者,采用RT-PCR法检测胸腔积液脱落细胞PCNAmRNA,并与胸腔积液细胞学检查结果比较.结果 PCNAmRNA检测对肺癌诊断的特异性为73.40%,低于胸腔积液脱落细胞学检测的91.34%,P<0.05,敏感性为100.00%,高于胸腔积液脱落细胞学检测的83.33%,P<0.05.肺癌及良性胸腔积液脱落细胞PCNAmRNA阳性强度分别为0.7236 ±0.0104、0.3352 ±0.0108.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胸腔积液脱落细胞PCNAmRNA阳性强度随肺癌分级增加而增强,P<0.05,与肺癌组织学类型及分化程度无关.结论 胸腔积液脱落细胞PCNAmRNA的检测,在肺癌早期诊断、常规筛查以及术后复发监测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作者:陆晓旻;彭春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VEGF-A、VEGF-C、VEGF-R3在喉癌中的表达及其与淋巴转移的关系

    目的 探讨喉癌组织中VEGF-A、VEGF-c、VEGF-R3的表达及其与颈部淋巴转移的关系,以期有助于喉癌生长和转移机制的进一步阐明.方法 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技术,检测30例喉癌组织及15例癌旁正常组织中VEGF-A、VEGF-C、VEGF-R3 mRNA的表达情况;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50例喉癌组织和15例癌旁正常组织三者蛋白的表达情况,并对喉癌组织按年龄、T分期、病理分级、淋巴转移进行分组,分别用2种方法探讨三者与各临床病理参数及淋巴转移的关系.结果 RT-PCR和免疫组化方法均显示:VEGF-A、VEGF-C、VEGF-R3在喉鳞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在癌组织中,VEGF-A与患者年龄无关,但与T分期、病理分级有关,VEGF-C、VEGF-R3与患者年龄、T分期、病理分级均无关.同时还显示:VEGF-A、VEGF-C、VEGF-R3在淋巴转移组中的阳性表达明显高于未转移组,而且免疫组化方法将淋巴转移组分别与声门上型、贯声门型、声门型无淋巴转移组比较,差异亦有显著性.结论,VEGF-A、VEGF-C、VEGF-R3的高表达与颈部淋巴转移密切相关,可能成为预测喉癌转移和预后的生物学指标.另外,三者在喉癌组织中表达增高,可能是喉癌发生发展的原因之一.

    作者:彭晓林;王斌全;刘涛;郝峻巍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γ-catenin与CD44 V6表达对原发性肝细胞肝癌的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γ-catenin与CD44V6蛋白表达与原发性肝细胞肝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其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MaxvisionTM二步法,检测原发性肝细胞性肝癌中γ-catenin与CD44V6蛋白表达.结果 42例原发性肝细胞癌γ-catenin和CD44V6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7.6%和52.3%,肝内转移者、肝门淋巴结转移者、门静脉有转移组γ-cate-nin和CD44V6阳性表达率与肝内无转移者、肝门淋巴结无转移者、门静脉无转移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γ-catenin和CD44V6阳性表达率与肿瘤大小和分级无关.42例原发性肝细胞肝癌中γ-catenin阳性表达率为47.6%,癌旁组织阳性表达率为83.3%,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γ-catenin和CD44V6在原发性肝细胞肝癌的侵袭和转移中起重要作用,检测两者的表达情况是判断原发性肝细胞肝癌转移能力的重要指标,γ-catenin缺失和异常表达是肝组织恶变的早期事件,因此γ-catenin是诊断早期原发性肝细胞肝癌的有效指标之一.

    作者:赵玉峰;杨建明;颜伟笔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肝细胞癌合并门静脉癌栓外科治疗的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肝细胞癌合并门静脉癌栓(PVTT)外科治疗的效果.方法 对156例肝细胞癌合并门静脉主干或第一分支癌栓的患者,均行肝癌联同门静脉癌栓切除或取栓,其中94例患者术后行肝动脉和(或)门静脉化疗.结果 术后3例死于肝功能衰竭,2例死于术后并发症,余术后恢复良好,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58.1%(86/148)、18.9%(28/148)、5.4%(8/148).结论 肝切除和门静脉切开取栓术是肝细胞癌合并PVTT的有效治疗方法,术后联合肝动脉和(或)门静脉化疗能提高治疗效果,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作者:胡雷;尉公田;孙延富;张友磊;王义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肝门胆管癌姑息性切除术中125Ⅰ粒子植入4例报告

    肝门胆管癌在临床上日趋常见.因其解剖部位上的特殊,在治疗上十分棘手,根治切除率低.125Ⅰ粒子植入结合肝门胆管癌姑息性切除,有效提高了肝门胆管癌姑息性切除患者的疗效.我们2004年至2005年,应用125Ⅰ粒子植入治疗肝门胆管癌姑息性切除患者4例,总结如下.

    作者:魏海云;牛佳木 刊期: 2009年第01期

实用癌症杂志

实用癌症杂志

主管:江西省卫生厅

主办:江西省肿瘤医院 江西省肿瘤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