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胸腔积液脱落细胞PCNAmRNA检测在肺癌临床诊断中的价值

陆晓旻;彭春

关键词:肺癌, 增殖细胞核抗原, 脱落细胞
摘要:目的 探讨脱落细胞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mRNA的检测在肺癌临床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48例肺癌、40例良性胸腔积液疾病患者,采用RT-PCR法检测胸腔积液脱落细胞PCNAmRNA,并与胸腔积液细胞学检查结果比较.结果 PCNAmRNA检测对肺癌诊断的特异性为73.40%,低于胸腔积液脱落细胞学检测的91.34%,P<0.05,敏感性为100.00%,高于胸腔积液脱落细胞学检测的83.33%,P<0.05.肺癌及良性胸腔积液脱落细胞PCNAmRNA阳性强度分别为0.7236 ±0.0104、0.3352 ±0.0108.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胸腔积液脱落细胞PCNAmRNA阳性强度随肺癌分级增加而增强,P<0.05,与肺癌组织学类型及分化程度无关.结论 胸腔积液脱落细胞PCNAmRNA的检测,在肺癌早期诊断、常规筛查以及术后复发监测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实用癌症杂志相关文献
  • 舌鳞状细胞癌复发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影响舌鳞状细胞癌复发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研究131例舌鳞状细胞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X2检验和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11个临床病理因素与其复发的关系.结果 局部和区域共复发57例,总复发率为43.5%,肿瘤体积为舌鳞癌复发的独立影响因素(P=0.000);区域复发34例,区域复发率为26.0%,颈部淋巴结转移与区域复发相关(X2=11.603,P=0.001).结论 肿瘤体积是影响舌鳞癌复发的重要因素,可作为评估舌鳞癌复发风险的指标之一;颈部淋巴结转移是舌鳞癌区域复发的重要影响因素,手术治疗应作为舌鳞癌颈部的主要治疗方法.

    作者:赵景会;张仑;张文超;吴延升;姚晓峰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淋巴管密度分析及临床意义

    甲状腺乳头状癌常伴有同侧颈淋巴结转移,但关于淋巴途径转移的机理尚不十分清楚.本研究在验证淋巴管内皮标记物特异性的前提下,利用免疫组化技术,用LYVE-1标记肿瘤组织内淋巴管,通过形态学观察,了解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淋巴管生成状态,并结合完整的临床资料,评估肿瘤内淋巴管生成与临床病理特征间的关系.

    作者:黄家良;叶建新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肝细胞癌合并门静脉癌栓外科治疗的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肝细胞癌合并门静脉癌栓(PVTT)外科治疗的效果.方法 对156例肝细胞癌合并门静脉主干或第一分支癌栓的患者,均行肝癌联同门静脉癌栓切除或取栓,其中94例患者术后行肝动脉和(或)门静脉化疗.结果 术后3例死于肝功能衰竭,2例死于术后并发症,余术后恢复良好,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58.1%(86/148)、18.9%(28/148)、5.4%(8/148).结论 肝切除和门静脉切开取栓术是肝细胞癌合并PVTT的有效治疗方法,术后联合肝动脉和(或)门静脉化疗能提高治疗效果,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作者:胡雷;尉公田;孙延富;张友磊;王义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RASSF1A基因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肿瘤的发生发展与癌基因的激活和抑癌基因的失活密切相关.大量研究发现,抑癌基因的失活与其启动子高甲基化有密切关联[1].Ras相关区域家族1A(Ras association domain family 1A,RASSF1A)是2000年发现的新型候选肿瘤抑制基因(tumor suppressor gene,TSG).

    作者:葛东峰;姚运红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生长抑素受体在肿瘤研究中的新进展

    生长抑素(somatostatin,SST)全称为促生长激素抑制素,是1种环状多肽,广泛分布于胃肠道及中枢神经系统.近年的研究显示生长抑素不仅具有广泛的生锺功能,还具有抑制肿瘤的作用,现就生长抑素受体在肿瘤研究中的新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龙志祥;梁庆模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食管癌治疗后食管穿孔20例临床分析

    食管癌穿孔被认为是灾难性的并发症之一[1],常导致食管-气管瘘,食管-支气管瘘,食管-纵隔瘘,食管-胸膜腔瘘.同时也是1种难治性并发症,临床上极易造成误诊误治,患者预后极差.肖泽芬等[2]曾报道过食管癌穿孔患者中有62.2%在3个月内死亡,81.5%在6个月内死亡.为此针对2006~2008年我院收治的食管癌患者中治疗后穿孔的2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食管癌治疗后食管穿孔原因,提高对穿孔的认识,在设法延长患者生命的同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宋云风;张军宁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不同时间点电离辐射对胶质瘤C6细胞垂体瘤转化基因影响的实验研究

    目的 探讨不同时间点电离辐射对胶质瘤c6细胞垂体瘤转化基因(PTTG)表达的影响.方法 胶质瘤C6细胞用2 Gy剂量X射线照射,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照射前、照射后4 h、8 h、12 h、24 h、48 h、72 hPTrG mRNA的表达,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检测FITG蛋白表达.结果 FITG 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水平在X射线照射后4 h即开始下降,12 h下降明显,24 h开始回升,72 h恢复正常.结论 电离辐射可以显著影响胶质瘤细胞PTTG的转录和翻译;机体内存在对电离辐射导致的PTTG损伤的修复系统.

    作者:姜平;戴如飞;蔡军;刘宁;骆慧;闫志海;阎超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痰和纤维支气管镜刷片细胞学检查在肺癌诊断中的意义

    目的 探讨痰和纤支镜刷片细胞学检查在肺癌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收集532例同时进行痰和纤支镜检查的肺癌病例,分析痰和纤支镜刷片细胞学检查的敏感性和分型的准确性,与纤支镜咬检组织学对比,评价细胞学在肺癌诊断中的意义.结果 痰细胞学的敏感性为33.8%,纤支镜刷片细胞学的敏感性为58.7%,纤支镜咬检组织学的敏感性为39.1%.痰细胞学分型诊断与组织学的符合率鳞癌为95.7%,腺癌为87.2%,小细胞癌为100.0%,痰细胞学区分小细胞癌和非小细胞癌的准确性为100.0%.纤支镜刷片细胞学分型诊断与组织学的符合率鳞癌为93.3%,腺癌为85.4%.小细胞癌为95.5%.纤支镜刷片细胞学区分小细胞和非小细胞癌的准确性为98.0%.结论 纤支镜刷片细胞学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在肺癌的诊断中有重要的应用价值.痰细胞学敏感性较低,但可作为纤支镜检查阴性和不能耐受纤支镜检查的肺癌患者的补充检查手段.两者的细胞学分型具有较高的可信度.

    作者:郭会芹;张智慧;曹箭;赵琳琳;李中林;王乃鹏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化疗对卵巢癌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水平的影响

    化疗易诱导血栓形成.为了研究化疗对卵巢癌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我们对30例卵巢癌患者首程化疗期间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含量进行检测,现报告如下.

    作者:喻晓洁;胡小青;罗兵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功能影像学技术在放射肿瘤学中的价值

    功能影像是利用放射性核素或核素标记物作示踪剂,通过机体细胞对其摄取和代谢反映机体生化过程,或是利用功能成像软件反映机体功能变化的成像方法.它主要包括正电子发射断层(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siregle 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SPECT)以及属于功能影像范畴的磁共振功能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ima-ging,FMRI)、磁共振波谱(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MRS)等.功能影像不但可以提供组织和细胞的代谢、增殖、血液供应、乏氧状态乃至基因表型的影像,而且可以早期诊断肿瘤、分

    作者:侯如蓉;郦守国;张英军;王效民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γ-catenin与CD44 V6表达对原发性肝细胞肝癌的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γ-catenin与CD44V6蛋白表达与原发性肝细胞肝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其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MaxvisionTM二步法,检测原发性肝细胞性肝癌中γ-catenin与CD44V6蛋白表达.结果 42例原发性肝细胞癌γ-catenin和CD44V6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7.6%和52.3%,肝内转移者、肝门淋巴结转移者、门静脉有转移组γ-cate-nin和CD44V6阳性表达率与肝内无转移者、肝门淋巴结无转移者、门静脉无转移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γ-catenin和CD44V6阳性表达率与肿瘤大小和分级无关.42例原发性肝细胞肝癌中γ-catenin阳性表达率为47.6%,癌旁组织阳性表达率为83.3%,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γ-catenin和CD44V6在原发性肝细胞肝癌的侵袭和转移中起重要作用,检测两者的表达情况是判断原发性肝细胞肝癌转移能力的重要指标,γ-catenin缺失和异常表达是肝组织恶变的早期事件,因此γ-catenin是诊断早期原发性肝细胞肝癌的有效指标之一.

    作者:赵玉峰;杨建明;颜伟笔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p38 MAPK信号通路与肿瘤的关系

    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MAPK)级联是细胞内广泛存在的丝/苏氨酸蛋白激酶超家族,是将细胞质的信号传递至细胞核并引起细胞核发生变化的重要物质.目前在人类已鉴定了4条MAPK途径:细胞外信号调节蛋白激酶(extra 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protein kinase,ERK)途径,C-Jun基末端激酶(c-Jun N-terminal kinase,JNK)/应激活化蛋白(stress-activated protein kinase,SAPK)途径,ERKS/大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1(big MAP MAP kinase,BMK1)途径和p38MAPK(p38 mitogen activated protein kinases,p38MAPK)传导途径.p38信号途径是MAPK家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多种炎症因子和生长因子及应激反应可使p38 MAPK的酪氨酸和苏氨

    作者:魏小勇;黎才海;饶荣生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改进型联合术式在低位直肠癌Dixon术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改进型联合术式对低位直肠癌Dixon术后患者排便功能以及远期生存率的影响.方法 将73例中下段直肠癌患者按照随机临床试验的原则分为两组,对照组行临床常规结肠断端与直肠(肛管)端端吻合,干预组为结肠壶腹成形术后与实施了直肠瓣以及直肠角重建术的直肠(肛管)端端吻合.术后排便效果的评价指标包括液体存留时间、排便功能、直肠测压以及远期生存率等.结果 干预组术后液体存留时间的总优良率、排便功能、直肠测压以及远期生存率等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有效提高直肠癌患者远期生存率的同时,改进的联合术式还能够有效提高低位直肠癌患者术后排便功能,从而改善其术后生存质量.

    作者:李景武;张爱娟;张雪鹏;赵刚;刘远廷;孙志国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术后血甲状腺球蛋白监测的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术后血清甲状腺球蛋白(Tg)监测的影响因素.方法 对83例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的血清抗Tg抗体、TSH和Tg水平进行检测,并分析不同情况下血Tg监测的随访价值.结果 在内分泌治疗期间Tg水平>30μg/L时,停止内分泌治疗后Tg水平才会出现明显升高(P<0.05);而当血清中抗Tg抗体>100 IU/ml时,血Tg检测结果的假阴性率明显增高(P<0.01).结论 Tg是分化型甲状腺癌较好的随诊指标,在长期监测血Tg水平时不需常规停止内分泌治疗,但需要同时检测患者的血清中抗Tg抗体水平.

    作者:李治;黄韬;屈新才;何文山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肝门胆管癌姑息性切除术中125Ⅰ粒子植入4例报告

    肝门胆管癌在临床上日趋常见.因其解剖部位上的特殊,在治疗上十分棘手,根治切除率低.125Ⅰ粒子植入结合肝门胆管癌姑息性切除,有效提高了肝门胆管癌姑息性切除患者的疗效.我们2004年至2005年,应用125Ⅰ粒子植入治疗肝门胆管癌姑息性切除患者4例,总结如下.

    作者:魏海云;牛佳木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hTERT蛋白在贲门癌及癌旁组织中表达的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hTERT蛋白在贲门癌及癌旁组织中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MaxvisionTM法,检测98例贲门癌及癌旁组织中hTERT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hTERT蛋白表达阳性率与贲门癌病理组织学类型、组织分级及肿瘤大小无关,与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情况、PTNM分期相关.hTERT蛋白在癌旁组织中表达情况与患者2、3年吻合口复发率密切相关.结论 hTERT蛋白表达预示贲门癌具有较强的侵袭转移能力,可作为预测贲门癌转移潜能和预后的生物学指标之一,对手术范围的合理选择和临床早期干预治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作者:饶华民;罗庆丰;高文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放疗联合替加氟栓同步治疗中晚期食管癌的临床研究

    目的 观察放疗联合替加氟栓同步治疗中晚期食管癌的疗效及副作用.方法 将初治中晚期食管鳞癌89例,随机分为放化组与单放组,放疗采用6MV-X常规分割,1.8~2.0 Gy/次,5次/周,总剂量60~70 Gy,6~7周完成.放疗同步应用替加氟栓500 mg/粒,每天1次,直肠给药,全程使用.结果 放化组与单放组有效率、完全缓解率、部分缓解率分别为93.5%、52.2%、41.3%和72.1%、37.2%、34.9%;1、2、3年生存率分别为73.9%、54.3%、41.3%和55.8%、39.5%、18.6%,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放化组白细胞下降,胃肠道反应与直肠反应发生率均高于单放组,大多数为1~2级.结论 对中晚期食管癌患者替加氟栓直肠给药联合放疗方便安全,吸收好,疗效好,副作用相对较轻.

    作者:徐海亭;刘亚洲;李文广;孙苏平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胸腔积液脱落细胞PCNAmRNA检测在肺癌临床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 探讨脱落细胞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mRNA的检测在肺癌临床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48例肺癌、40例良性胸腔积液疾病患者,采用RT-PCR法检测胸腔积液脱落细胞PCNAmRNA,并与胸腔积液细胞学检查结果比较.结果 PCNAmRNA检测对肺癌诊断的特异性为73.40%,低于胸腔积液脱落细胞学检测的91.34%,P<0.05,敏感性为100.00%,高于胸腔积液脱落细胞学检测的83.33%,P<0.05.肺癌及良性胸腔积液脱落细胞PCNAmRNA阳性强度分别为0.7236 ±0.0104、0.3352 ±0.0108.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胸腔积液脱落细胞PCNAmRNA阳性强度随肺癌分级增加而增强,P<0.05,与肺癌组织学类型及分化程度无关.结论 胸腔积液脱落细胞PCNAmRNA的检测,在肺癌早期诊断、常规筛查以及术后复发监测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作者:陆晓旻;彭春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草酸铂加长春瑞滨和NP方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L-OHP与NP方案治疗晚期NSCLC的近期疗效和毒副反应.方法 将64例经病理检查确诊的NSCLC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2例,NVB 25 mg/m2静脉点滴,第1、8天,L-OHP 130 mg/m2静脉点滴2 h,第2天,每21天为1个周期;对照组32例:NVB 25 mg/m2静脉点滴,第1、8天,顺铂70 mg/m2分3天静脉滴注,从第2天开始,每21天为1个周期.对两组的总反应率和毒副反应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总反应率分别为62.5%(20/32)和34.4%(11/32).有显著性差异(X2=4.0,P<0.05);治疗组有2例CR患者;两组主要毒副反应为血液和神经毒性.结论 L-OHP+NVB方案治疗晚期NSCLC近期疗效较NP方案好,毒副反应均能耐受.

    作者:吴田;刘付花;郭辉;高锦秀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原发性胸腺类癌2例报告

    1 病例介绍例1,女性患者,42岁.咳嗽、胸闷、呼吸不畅1个月,活动加重1周,于2004年8月26日入院.体检:气管轻度右偏,左颈前扪及肿块上缘,无内分泌异常的体征.胸部X线片及CT检查显示前纵隔巨大分叶状软组织肿块影,约10 cm×9 cm,突向两侧,稍向左偏,延及颈部,密度均匀,与纵隔大血管及心包的分界模糊不清,气管受压变扁,诊断为恶性胸腺瘤.

    作者:戴建华;邵仲凡;陈光辉;潘引鹏;李国仁 刊期: 2009年第01期

实用癌症杂志

实用癌症杂志

主管:江西省卫生厅

主办:江西省肿瘤医院 江西省肿瘤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