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食管癌治疗后食管穿孔20例临床分析

宋云风;张军宁

关键词:食管癌, 治疗, 食管穿孔
摘要:食管癌穿孔被认为是灾难性的并发症之一[1],常导致食管-气管瘘,食管-支气管瘘,食管-纵隔瘘,食管-胸膜腔瘘.同时也是1种难治性并发症,临床上极易造成误诊误治,患者预后极差.肖泽芬等[2]曾报道过食管癌穿孔患者中有62.2%在3个月内死亡,81.5%在6个月内死亡.为此针对2006~2008年我院收治的食管癌患者中治疗后穿孔的2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食管癌治疗后食管穿孔原因,提高对穿孔的认识,在设法延长患者生命的同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实用癌症杂志相关文献
  • 靶向MMP-9的脱氧核酶抑制人肺腺癌细胞的黏附与迁移

    目的 探讨靶向MMP-9的脱氧核酶(DNAzyme,Deoxyribozyme)对人肺腺癌A549细胞的黏附与迁移能力的影响.方法 设计靶向MMP-9的脱氧核酶,应用oligofeetamine将脱氧核酶转染到A549细胞中,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A549细胞中MMP-9的表达,应用细胞黏附与迁移试验,观察脱氧核酶干预后细胞黏附与迁移能力的变化.结果 在靶向MMP-9脱氧核酶干预后,细胞中MMP-9表达较对照组与空白组显著减弱(P<0.01),同时发现细胞的黏附率显著降低、迁移速度显著减慢(P<0.01).结论 靶向MMP.9的脱氧核酶能够抑制人肺腺癌A549细胞中MMP-9蛋白表达,并且有效阻止细胞的黏附与迁移.

    作者:曾维忠;邓凌燕;周锐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后程加速超分割放疗食管癌的临床研究

    目的 研究后程加速超分割(LEAF)和常规分割(OF)放射治疗食管癌的远期疗效及毒副反应.方法 64例食管癌患者随机分为LCAF治疗组和CF治疗组,其中LEAF组32例,先用常规分割照射40Gy,2 Gy/次,1次/天,5次/周,4周完成,再用LCAF避脊髓照射28 Gy,1.4 Gy/次,2次/天,间隔4~6 h,5次/周.总剂量68 Gy分40次6周完成.CF组始终用常规分割照射,总剂量70 Gy分35次7周完成.结果 食管癌肿瘤完全缓解率LEAF组和CF组分别为63%、53%:1、3、5年肿瘤局部控制率LcAF组分别为72%、55%、17%,CF组分别为52%、18%、8%,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1、3、5年生存率LCAF组分别为68%、50%、18%,CF组分别为50%、30%、10%,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近期反应放射性食管炎LEAF组与CF组存在差异(P<0.05),而放射性气管炎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并发症也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食管癌LCAF的局部控制率、长期生存率均高于CF,患者能耐受LCAF治疗.不增加远期毒副反应.

    作者:高宗毅;陈军;赵红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γ-catenin与CD44 V6表达对原发性肝细胞肝癌的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γ-catenin与CD44V6蛋白表达与原发性肝细胞肝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其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MaxvisionTM二步法,检测原发性肝细胞性肝癌中γ-catenin与CD44V6蛋白表达.结果 42例原发性肝细胞癌γ-catenin和CD44V6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7.6%和52.3%,肝内转移者、肝门淋巴结转移者、门静脉有转移组γ-cate-nin和CD44V6阳性表达率与肝内无转移者、肝门淋巴结无转移者、门静脉无转移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γ-catenin和CD44V6阳性表达率与肿瘤大小和分级无关.42例原发性肝细胞肝癌中γ-catenin阳性表达率为47.6%,癌旁组织阳性表达率为83.3%,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γ-catenin和CD44V6在原发性肝细胞肝癌的侵袭和转移中起重要作用,检测两者的表达情况是判断原发性肝细胞肝癌转移能力的重要指标,γ-catenin缺失和异常表达是肝组织恶变的早期事件,因此γ-catenin是诊断早期原发性肝细胞肝癌的有效指标之一.

    作者:赵玉峰;杨建明;颜伟笔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胸腔积液脱落细胞PCNAmRNA检测在肺癌临床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 探讨脱落细胞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mRNA的检测在肺癌临床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48例肺癌、40例良性胸腔积液疾病患者,采用RT-PCR法检测胸腔积液脱落细胞PCNAmRNA,并与胸腔积液细胞学检查结果比较.结果 PCNAmRNA检测对肺癌诊断的特异性为73.40%,低于胸腔积液脱落细胞学检测的91.34%,P<0.05,敏感性为100.00%,高于胸腔积液脱落细胞学检测的83.33%,P<0.05.肺癌及良性胸腔积液脱落细胞PCNAmRNA阳性强度分别为0.7236 ±0.0104、0.3352 ±0.0108.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胸腔积液脱落细胞PCNAmRNA阳性强度随肺癌分级增加而增强,P<0.05,与肺癌组织学类型及分化程度无关.结论 胸腔积液脱落细胞PCNAmRNA的检测,在肺癌早期诊断、常规筛查以及术后复发监测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作者:陆晓旻;彭春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可快速脱模的X线挡块模具的制作

    原用的低溶点铅挡块使用率随着直线加速器的普及大为降低,然而铅挡仍具有多叶光栅(MLC)目前不具备的优点:①精度较高,铅挡形成的射野形状、大小与靶区投影相同,而且铅挡内表面的任何倾角与放射源的发散角相切[1],MLC叶片宽度为1 cm,在弧形所处形成锯齿状边界,适形度较低[2];②可以满足多个方向上的射程要求,MLC则通常只在加速器的1个方向上安装,难于满足多个方向上不规则射程的要求;③制作费用低.因此,低溶点铅挡块仍有很高的使用和保留价值,但原有低溶点铅挡块设计制作较为费时.为此,在实践制作过程中,我们研制了一套挡块快速脱模模具,现介绍如下.

    作者:王顺金;艾春红;罗晓东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食管胃舌状黏膜瓣吻合法的临床应用

    为了探讨有效减轻食管癌术后反流性食管炎的治疗方法,我们设计了食管胃舌状黏膜瓣吻合方法,并于2000年2月应用于临床,效果良好,现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匡裕康;郭昌莹;黄建;江峰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胃癌组织中VEGF和iNOS的表达和意义

    目的 研究胃癌组织中VEGF和iNOS的表达,探讨VEGF与iNOS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85例胃癌组织和癌旁正常胃组织中的VEGF和iNOS的表达,并分析其相互关系.结果 VEGF和iNOS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水平(P<0.05),VEGF和iNOS的表达与胃癌的临床TNM分期、浸润程度和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与组织学分级无关(P>0.05),VEGF的表达和iNOS的表达呈正相关(γ=0.426,P<0.05).结论 VEGF与iNOS蛋白在胃癌组织中均有较高的阳性表达,且表达具有相关性,两者可能存在共同的激活机制.VEGF和iNOS的蛋白表达与胃癌的恶性进程有关.

    作者:罗翠松;窦拉加;林云;戴鹏;李晓军;袁伟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化疗对卵巢癌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水平的影响

    化疗易诱导血栓形成.为了研究化疗对卵巢癌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我们对30例卵巢癌患者首程化疗期间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含量进行检测,现报告如下.

    作者:喻晓洁;胡小青;罗兵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顺铂和盖诺化疗对脊髓损伤的实验研究

    目的 观察顺铂和长春瑞滨对脊髓损伤的影响,为临床治疗减低毒副作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通过光镜、电镜观察脊髓的形态学改变;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引起脊髓损伤相关基因蛋白的变化.结果 盖诺和顺铂+盖诺均可引起脊髓的损伤,但顺铂+盖诺对脊髓的损伤要重于单用盖诺,即灰质出现血管增多、神经元固缩等改变,白质内部分有髓神经纤维脱髓鞘改变,髓板增厚、扭曲、皱缩,部分结缔组织排列紊乱,其凋亡因子bax及easpase-3、炎症因子IL-1β、iNOS在脊髓损伤各组均有过表达,且联合治疗组明显高于单药组(P<0.05).结论 不论盖诺还是顺铂+盖诺都能引起脊髓损伤,其损伤机制与bax、caspase-3、IL-1β与iNOS基因蛋白过表达有关.

    作者:邹丽娟;王媛媛;王若雨;邵淑娟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加速部分乳腺照射在早期乳腺癌保乳治疗中的应用

    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是乳腺癌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放疗作为1种局部治疗手段在降低局部复发方而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10年来乳腺癌的放疗理念和放疗模式已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一些新的放疗技术不断推出.

    作者:阮寒光;邬蒙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hTERT蛋白在贲门癌及癌旁组织中表达的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hTERT蛋白在贲门癌及癌旁组织中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MaxvisionTM法,检测98例贲门癌及癌旁组织中hTERT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hTERT蛋白表达阳性率与贲门癌病理组织学类型、组织分级及肿瘤大小无关,与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情况、PTNM分期相关.hTERT蛋白在癌旁组织中表达情况与患者2、3年吻合口复发率密切相关.结论 hTERT蛋白表达预示贲门癌具有较强的侵袭转移能力,可作为预测贲门癌转移潜能和预后的生物学指标之一,对手术范围的合理选择和临床早期干预治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作者:饶华民;罗庆丰;高文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不同时间点电离辐射对胶质瘤C6细胞垂体瘤转化基因影响的实验研究

    目的 探讨不同时间点电离辐射对胶质瘤c6细胞垂体瘤转化基因(PTTG)表达的影响.方法 胶质瘤C6细胞用2 Gy剂量X射线照射,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照射前、照射后4 h、8 h、12 h、24 h、48 h、72 hPTrG mRNA的表达,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检测FITG蛋白表达.结果 FITG 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水平在X射线照射后4 h即开始下降,12 h下降明显,24 h开始回升,72 h恢复正常.结论 电离辐射可以显著影响胶质瘤细胞PTTG的转录和翻译;机体内存在对电离辐射导致的PTTG损伤的修复系统.

    作者:姜平;戴如飞;蔡军;刘宁;骆慧;闫志海;阎超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改进型联合术式在低位直肠癌Dixon术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改进型联合术式对低位直肠癌Dixon术后患者排便功能以及远期生存率的影响.方法 将73例中下段直肠癌患者按照随机临床试验的原则分为两组,对照组行临床常规结肠断端与直肠(肛管)端端吻合,干预组为结肠壶腹成形术后与实施了直肠瓣以及直肠角重建术的直肠(肛管)端端吻合.术后排便效果的评价指标包括液体存留时间、排便功能、直肠测压以及远期生存率等.结果 干预组术后液体存留时间的总优良率、排便功能、直肠测压以及远期生存率等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有效提高直肠癌患者远期生存率的同时,改进的联合术式还能够有效提高低位直肠癌患者术后排便功能,从而改善其术后生存质量.

    作者:李景武;张爱娟;张雪鹏;赵刚;刘远廷;孙志国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肝细胞癌合并门静脉癌栓外科治疗的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肝细胞癌合并门静脉癌栓(PVTT)外科治疗的效果.方法 对156例肝细胞癌合并门静脉主干或第一分支癌栓的患者,均行肝癌联同门静脉癌栓切除或取栓,其中94例患者术后行肝动脉和(或)门静脉化疗.结果 术后3例死于肝功能衰竭,2例死于术后并发症,余术后恢复良好,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58.1%(86/148)、18.9%(28/148)、5.4%(8/148).结论 肝切除和门静脉切开取栓术是肝细胞癌合并PVTT的有效治疗方法,术后联合肝动脉和(或)门静脉化疗能提高治疗效果,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作者:胡雷;尉公田;孙延富;张友磊;王义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吉西他滨联合铂类治疗晚期食管癌的疗效观察

    我院自2005年6月~2007年9月应用国产吉西他滨(泽菲)联合顺铂或卡铂治疗晚期食管癌36例,现总结如下.

    作者:王彩玲;王俊生;王静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放疗联合替加氟栓同步治疗中晚期食管癌的临床研究

    目的 观察放疗联合替加氟栓同步治疗中晚期食管癌的疗效及副作用.方法 将初治中晚期食管鳞癌89例,随机分为放化组与单放组,放疗采用6MV-X常规分割,1.8~2.0 Gy/次,5次/周,总剂量60~70 Gy,6~7周完成.放疗同步应用替加氟栓500 mg/粒,每天1次,直肠给药,全程使用.结果 放化组与单放组有效率、完全缓解率、部分缓解率分别为93.5%、52.2%、41.3%和72.1%、37.2%、34.9%;1、2、3年生存率分别为73.9%、54.3%、41.3%和55.8%、39.5%、18.6%,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放化组白细胞下降,胃肠道反应与直肠反应发生率均高于单放组,大多数为1~2级.结论 对中晚期食管癌患者替加氟栓直肠给药联合放疗方便安全,吸收好,疗效好,副作用相对较轻.

    作者:徐海亭;刘亚洲;李文广;孙苏平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基质金属蛋白酶-9基因及RECK基因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

    目的 探讨肝癌患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基因及RECK基因表达的情况.方法 33例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术中取癌组织及癌旁组织;提取组织总RNA;用逆转录共扩增定量PCR方法测定MMP-9基因及RECK基因表达水平.结果 肝癌组织MMP-9基因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癌旁的肝硬化组织及正常肝组织,肝癌组织RECK基因表达水平明显低于癌旁的肝硬化组织及正常肝组织.肝癌患者MMP-9基因表达水平与血清AFP浓度、肿瘤大小无关.RECK基因及MMPO基因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呈负相关(P=0.019).结论 RECK与MMP-9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呈负相关;MMP-9及RECK基因在肝癌的进展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作者:尉公田;胡雷;张友磊;孙延富;王义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食管间质瘤17例临床分析

    胃肠道间质瘤(gastric stromal tumor,GST)作为一组独立的消化道间叶源性肿瘤,其发牛于胃和肠已被人们所熟知,但对食管是否存在类似胃肠道问质瘤的间叶源性肿瘤及其构成较少论及.现回顾性分析我院2000年1月至2008年1月,经手术或病理检查证实的17例食管间质瘤的临床病例资料,结合光镜形态、免疫组织化学及内窥镜下大体形态观察,对食管间叶源性肿瘤重新认识,探讨食管间质肿瘤的临床、病理及内镜检查特点.为其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提供参考.

    作者:陈萍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改良胰胃吻合2例报告

    1 病例介绍例1.患者女性,51岁.因皮肤、巩膜进行性黄染、尿黄2个月,于2008年12月17日收治入院.体检:全身皮肤巩膜重度黄染,无出血点及蜘蛛痣,心肺(一),腹平软,肝脾肋下未触及,末扪及肿块,全腹无压痛及反跳痛,莫菲征(一),移动性浊音(一),肠鸣音正常.

    作者:李其云;易波;周怀龙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宫颈腺癌HPV16/18感染与ki67、p53蛋白表达的关系

    目的 研究人宫颈腺癌组织中ki67、p53蛋白表达,分析HPV16/18感染与ki67、p53蛋白表达的关系.方法 采用组织微阵列技术结合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二步法)检测24例慢性宫颈炎和86例宫颈腺癌HPV16/18-E6DNA和ki67、p53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HPV16/18-E6DNA与ki67、p53蛋白表达在宫颈腺癌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65.1%、51.2%、45.3%,均显著高于慢性宫颈炎组织8.3%、0.0%、0.0%(P<0.01).HPV16/18感染与宫颈腺癌的病理分级和组织学类型无关,但与ki67表达呈正相关(P<0.05),与p53表达呈负相关(P<0.05).ki67、p53蛋白表达与宫颈腺癌的病理分级有关,G2、G3组阳性表达率均明显高于G1组(P<0.05).ki67、053蛋白表达与宫颈腺癌组织学类型无相关性.结论 宫颈腺癌的发生发展与HPV16/18感染及ki67、p53蛋白表达异常相关.

    作者:王喜梅;罗光霞;张雪梅;郑仁恕 刊期: 2009年第01期

实用癌症杂志

实用癌症杂志

主管:江西省卫生厅

主办:江西省肿瘤医院 江西省肿瘤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