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蛋白酶活化受体-1与肿瘤

熊海林;李凯

关键词:蛋白酶活化受体-1, 肿瘤, 侵袭, 转移
摘要:PAR家族(PARs)有4种亚型(PAR1,PAR2,PAR3,PAR4),属于G蛋白偶联受体家族(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s GPCRs)的重要成员.蛋白酶活化受体-1(Protease-Activated Receptor-1 PAR1)是由Cougulin等于1991年从巨核样Dcam细胞克隆中提取cDNA,用微注射的方法注入非洲蟾蜍孵育细胞而获得的,在PAR家族中发现的早,研究的也为深入.
实用癌症杂志相关文献
  • 肝癌合并高流量肝动脉-门静脉瘘及大量腹腔积液的介入治疗

    目的探讨肝癌合并高流量肝动脉-门静脉瘘(APF)及大量腹腔积液介入治疗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并发高流量APF和大量腹腔积液的9例肝癌患者,以2 mm×2 mm明胶海绵颗粒栓塞载瘘动脉,减少或完全消除肝动脉-门静脉分流,同时尽量用碘化油栓塞肝癌病灶,观察分析治疗效果.结果术后肝动脉-门静脉分流完全消失7例,少量残留2例;门静脉血流全部由逆肝转为向肝方向;肝癌病灶内碘化油沉积良好6例;术后2周内腹腔积液完全消失5例,少量残余4例;2周后复查肝功明显改善;全部病例原有腹胀、腹痛、厌食、乏力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缓解.结论对肝癌并高流量APF及腹腔积液的病例,动脉栓塞治疗简单、安全、有效.

    作者:郑爱民;王潍博;崔言刚;王彩霞;舒晓莉;宋伟;申蓉;李兆沛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乳腺癌术中光动力辅助清除内乳区淋巴结的临床意义

    乳腺癌内乳区淋巴结转移进行局部放射治疗,容易导致肺部的损伤;如果是左侧乳腺癌,局部放射治疗还会对心脏血管系统产生影响.为了探讨对乳腺癌内乳区淋巴结转移更加有效,副作用更小的方法,我们术中采用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治疗有内乳区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15例,获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报告如下.

    作者:崔建春;李立;荣大庆;董齐;柳青峰;宫本松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保留肋间臂神经在乳腺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中的临床应用

    近10年来,随着医学研究的发展及观念的改变,改良根治术已成为我国Ⅰ、Ⅱ期乳腺癌的主要手术方式.我院2001年6月至2003年12月对Ⅰ、Ⅱ期乳腺癌手术开展了保留肋间臂神经的腋窝淋巴结清扫术,取得良好的临床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邱超学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膀胱癌中PGP、MDM2、p53基因表达的意义

    目的探讨膀胱癌组织中Pgp、MDM2、p53基因表达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学方法检测83例膀胱移行细胞癌中Pgp、MDM2、p53基因表达的情况.结果 Pgp阳性表达率为71.08%,p53阳性表达率为50.6%,MDM2阳性表达率59.03%, MDM2阳性表达与膀胱癌病理分级及临床分期呈负相关(γ=-0.263,P=0.016及γ=-0.388,P=0.001);p53阳性表达与膀胱癌病理分级呈正相关(γ=0.492,P=0.001);Pgp阳性表达与其病理分级及临床分期无相关性;Pgp、MDM2、p53 3种蛋白表达间无相关性.AI、p53、MDM2表达与患者5年生存率有关.结论检测Pgp可指导膀胱癌化疗药物的选择;运用膀胱癌临床分期及病理分级并检测其p53、MDM2表达,可判断膀胱移行细胞癌的预后.

    作者:杨承纲;张丽娟;陈芸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膀胱微乳头型尿路上皮癌1例报告

    膀胱浸润性尿路上皮癌微乳头型(infiltrating urothelial carcinoma,micropapilly variant)是1种新近提出的尿路上皮癌的独特亚型,它不仅具有独特的组织学结构,在临床上也具有自己的特点,有很高的转移率和复发率.对临床病理医师而言,加强对此亚型肿瘤的正确认识,并与其它类型膀胱癌鉴别十分有必要.现报告台州市立医院在活检中确诊的1例微乳头型尿路上皮癌并结合文献讨论如下.

    作者:朱伟君;舒美玲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相关的硬纤维瘤

    目的总结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FAP)相关的硬纤维瘤(desmoid tumours,DT)的临床病理特点,提高认识,探讨合理的治疗方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总结了从1981年10月至2005年5月住院治疗的50例FAP发生的5例DT的临床病理资料,并结合文献分析.结果男3例,女2例,年龄在31~47岁,平均36.6岁,4例在首次结直肠手术后出现,距离首次手术的时间间隔1~3年,平均2.3年,1例在FAP首次行结直肠手术时发现,4例无明显症状,1例反复发作肠梗阻及腹腔感染症状.腹壁DT 2例,腹腔DT 1例,同时腹壁和腹腔DT 2例.2例腹壁DT切除术后12年和11年分别出现残余结直肠腺瘤癌变,但未见DT复发.1例术中发现的肠系膜根部DT,仅行切取活检,但术后5年患者死于直肠癌转移时DT仍稳定.1例腹壁和腹腔DT,行腹壁DT切除,乙状结肠造口术,术后8年患者死亡,原因不明.另1例腹壁和腹腔DT患者仅行活检术,3年后患者死于DT所致的肠梗阻和败血症.结论 FAP相关的DT的治疗应个体化对待,腹壁DT应及时切除,治疗效果好,腹腔DT应根据分期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

    作者:张海增;董书晓;周志祥;邵永孚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对不同培养条件下MCF-7中干细胞池变化的研究

    目的了解乳腺癌细胞系MCF-7中是否存在乳腺癌干细胞,以及在不同的培养条件下,干细胞池的变化情况.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在不同的培养条件下MCF-7中CD44和CD24的表达情况以及乳腺癌组织原代细胞中的CD44和CD24表达情况.结果 MCF-7中存在乳腺癌干细胞,而且干细胞所占的比例会随培养过程中细胞数量的不断增加而逐渐下降;当化疗药物干预后导致细胞数量下降时,干细胞的比例则会明显上升.结论 MCF-7中存在乳腺癌干细胞,而且MCF-7的干细胞池会随着微环境中生长信号的变化而变化.

    作者:李治;黄韬;贺艳丽;张家华;田元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E钙黏蛋白-环连蛋白复合体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探讨E-钙黏蛋白(E-cadherin,E-cad)和环连蛋白(α-catenin,α-cat;β-catenin,β-cat;γ-catenin,γ-cat)与结直肠癌的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经病理检查证实的50例结直肠腺癌黏膜组织中E-cad,α-cat,β-cat,γ-cat的表达.结果 E-cad,α-cat,β-cat的异常表达与肿瘤的浸润深度,有无淋巴结转移,Dukes分期相关,4种指标的异常表达均与组织类型、癌变部位和年龄不相关,β-cat的异常表达率高,β-cat在膜表达缺失的同时,还出现胞质和(或)胞核的异位表达.经Spearman相关分析,E-cad和β-cat;E-cad和γ-cat;α-cat和β-cat;β-cat和γ-cat之间存在正相关.结论 E-cad,α-cat,β-cat的表达与结直肠癌多种临床病理因素相关,可作为判断结肠癌预后的候选指标.β-cat 的异常表达是结直肠癌变过程中的频发事件,与E-cad,α-cat,γ-cat的异常表达呈显著正相关,提示它们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关系.

    作者:薛彦萍;史成章;李伟芳;周琳;秦炳照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食管癌术后局部区域复发的放射治疗

    目的探讨食管癌术后局部区域复发放射治疗的疗效和预后因素.方法食管癌术后局部区域复发71例,其中锁骨上区复发28例,纵隔复发27例,锁骨上区加纵隔复发10例,纵隔加吻合口复发6例.全组均行放射治疗,剂量40~75 Gy.结果全组中位生存时间13个月,1、3、5年生存率分别为49.3%(35/71)、22.5%(16/71)和8.5%(6/71).预后因素分析结果提示术后复发时间(P<0.05),放射治疗剂量(P<0.05)及肿瘤大小(P<0.05)与患者预后密切相关.结论食管癌术后局部复发放射治疗是首选治疗方法,放射治疗剂量应在55 Gy以上.

    作者:文之斐;刘庆深;蔡舜吼;黄河澄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中药对放射性直肠损伤保护作用的临床研究

    我们自2001年2月~2001年10月对60例放射性直肠损伤患者用自制的中药灌肠治疗,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王侠;张璐;杜秀平;王卉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蛋白酶活化受体-1与肿瘤

    PAR家族(PARs)有4种亚型(PAR1,PAR2,PAR3,PAR4),属于G蛋白偶联受体家族(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s GPCRs)的重要成员.蛋白酶活化受体-1(Protease-Activated Receptor-1 PAR1)是由Cougulin等于1991年从巨核样Dcam细胞克隆中提取cDNA,用微注射的方法注入非洲蟾蜍孵育细胞而获得的,在PAR家族中发现的早,研究的也为深入.

    作者:熊海林;李凯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麻醉方法对食管癌合并糖尿病患者血流动力学及血糖的影响

    我们的研究发现,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能有效阻滞外周伤害性信号的传入,降低了交感神经的兴奋程度,减少了血中儿茶酚胺的浓度,有利于围术期血流动力学的稳定,并使患者血糖在围术期保持比较稳定的状态.

    作者:杨祖悌;薛岩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Syk基因甲基化和肝癌术后复发转移关系的研究

    目的探讨肝癌组织Syk基因启动子甲基化改变的特点,及其与肝癌术后复发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甲基化特异性PCR方法检测Syk基因启动子甲基化情况,结合随访结果,探讨Syk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和肝癌术后复发转移的关系.结果在64例肝癌组织标本中,有19例检测到Syk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发生率为29.7%;在对应癌周正常肝组织中,只有2例检测到Syk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发生率为3.1%.癌组织Syk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发生率显著增高(P<0.005).在19例癌组织检测到Syk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的肝癌患者中,有14例术后发生癌复发转移,发生率为73.7%;在45例癌组织未检测到Syk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的肝癌患者中,只有19例术后发生癌复发转移,发生率为42.2%.癌组织检测到Syk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的肝癌患者术后复发转移发生率显著增高(P<0.05).结论 Syk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可能是肝癌发生发展过程中重要的机制之一.肝癌组织Syk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可能是预测患者术后复发转移潜在的生物标记物.

    作者:曾庆黎;傅平;周凯;邓奕昕;王绚;罗小江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乳腺微小钙化定位切除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乳腺微小钙化定位切除手术的应用及在乳腺癌早期诊断和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对126例乳腺微小钙化患者行X线检查确定钙化灶位置,采用金属线定位和手术切除活检,确定钙化区乳腺的病理类型.结果 126例临床触诊阴性乳腺微小钙化病例中,乳腺癌37例(27.2%),其中0期乳腺癌11例(29.7%),Ⅰ期乳腺癌20例(54.1%),Ⅱ期乳腺癌6例(16.2%).对乳腺癌病例采用保乳手术、乳腺单纯切除术和改良根治术等治疗,术后中位随访时间为36个月,只有1例(2.7%)Ⅱ期乳腺癌患者出现远处转移,其余患者无瘤生存.结论乳腺微小钙化定位切除具有组织损伤小,可靠性高等特点,对提高乳腺癌的早期诊断率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陈国际;张保宁;王仲照;王一澎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奥沙利铂联合5-氟尿嘧啶、亚叶酸钙治疗晚期胃癌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奥沙利铂(OXA)联合氟尿嘧啶(5-Fu)和亚叶酸钙(CF)静脉滴注治疗晚期胃癌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治疗组36例晚期胃癌患者,第1天奥沙利铂85 mg/m2,静脉滴注2 h静脉滴注,亚叶酸钙(CF)400 mg/m2,静脉滴注2 h后,氟尿嘧啶(5-Fu)400 mg/m2,静脉推注15 min;再用氟尿嘧啶(5-Fu)2 400 mg/m2,持续静脉滴注泵连续滴注46 h.每2周重复1次,化疗3个周期后评价疗效;对照组32例晚期胃癌患者,亚叶酸钙(CF)100 mg/m2,静脉滴注2 h,d1-5,氟尿嘧啶(5-Fu)500 mg/m2,静脉滴注6 h,d1-5,顺铂(DDP)20 mg/m2,静脉滴注2 h,d1-5,每3周重复1次,化疗2个周期后评价疗效.结果治疗组完全缓解1例,部分缓解16例,有效率为47.2%,中位疾病进展时间为5.5个月,中位生存期为10.8个月,不良反应主要为感觉神经毒性.对照组部分缓解13例,有效率为40.6%,中位疾病进展时间为4.0个月,中位生存期为8.8个月,不良反应主要为恶心呕吐.结论奥沙利铂联合氟尿嘧啶和亚叶酸钙治疗晚期胃癌近期疗效较好,不良反应轻.

    作者:张泉;高鹏;方晓华;杨丰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直肠黏膜下注射复方氟脲嘧啶多相脂质体对直肠癌细胞凋亡和增殖的影响

    目的探讨直肠黏膜下注射复方氟脲嘧啶多相脂质体(FPLC)对直肠癌细胞凋亡和增殖的影响.方法将40例直肠癌患者分为2个组:Ⅰ组化疗组(20例):于术前60 h、36 h,分2次直肠黏膜下注射FPLC,每次80 mg.Ⅱ组对照组(20例):术前不用化疗.采用HE染色检测2组手术前后癌细胞的凋亡指数;S-P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2组手术前后癌组织中PCNA、bcl-2和p53蛋白的表达,根据PCNA染色计算增殖指数,比较2组上述指标手术前后的变化.结果组患者术后癌细胞凋亡指数(apoptotic index,AI)(2.505±0.838)较术前(1.290±0.552)明显增加(P<0.001);癌细胞的增殖指数(proliferative index,PI)(41.335±18.778)较术前(45.755±21.478)明显下降(P<0.05);术后癌细胞bcl-2、p53蛋白的阳性表达均较术前明显下调(P<0.05).Ⅱ组患者上述指标无明显改变.结论直肠黏膜下注射FPLC可使癌细胞AI明显增加,PI明显下降,bcl-2、p53蛋白阳性表达下调,说明FPLC可显著诱导直肠癌细胞的凋亡,抑制其增殖.

    作者:张守亮;王梦龙;虞黎明;朱培谦;雷英;李里香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散发性结直肠腺癌APC、β-catenin基因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探讨APC、β-catenin在散发性结直肠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采用SP免疫组化方法检测55例散发性结直肠腺癌、33例结直肠腺瘤组织标本中APC、β-catenin基因蛋白产物的表达水平.结果 APC基因蛋白产物在结直肠腺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23.6%)明显低于正常结直肠黏膜组织(86.7%)和结直肠腺瘤组织(72.7%),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直肠腺瘤、结直肠腺癌组织中β-catenin阳性表达率(69.7%、81.8%)明显高于正常结直肠黏膜组织(0%),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直肠腺癌中APC的表达与β-catenin的表达呈负相关关系γ=-0.514,P<0.05.结论 APC、β-catenin基因在散发性结直肠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有重要作用.散发性结直肠腺癌组织中β-catenin细胞核聚集的主要原因可能是APC蛋白产物功能的失活.β-catenin细胞核异位表达是散发性结直肠腺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早期改变.

    作者:黄凯;许东坡;叶建新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颈部Castleman病2例临床病理观察

    颈部Castleman病是1种以淋巴组织和小血管瘤样增生为主要特点的疾病.由于临床少见,临床表现多样化,加之相关检查缺乏特异性,给该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带来困难.现报道我院Castleman病2例,结合文献着重讨论其临床病理特征和鉴别诊断要点,进一步加深对本病的认识.

    作者:尹富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非小细胞肺癌根治术后支气管残端复发的放射治疗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根治术后支气管残端复发放射治疗的疗效及毒性反应.方法 21例根治术后支气管残端复发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行放射治疗,19例采用体外照射,剂量为44~68 Gy/22~34次/5~7周.2例行支气管腔内近距离放疗.结果 33.3%(7/21)的患者肿瘤完全缓解,42.9%(9/21)的患者肿瘤部分缓解,症状缓解率为81.0%(17/21),中位生存期为22个月,1、3、5年生存率分别为66.7%、26.6%、14.2%,7例患者死于远处转移,10例患者死于局部进展.5例伴有纵隔淋巴结的残端复发癌患者均于治疗后6个月内死亡.结论非小细胞肺癌根治术后支气管残端复发行放射治疗安全有效,毒副反应可以耐受.不伴纵隔淋巴结的患者治疗后有可能长期生存.

    作者:刘明之;罗志强;钟军;罗辉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DNA-PKcs、Bcl-2、Cyclin G在星形细胞瘤中的表达及与肿瘤分化和预后的关系

    目的分析DNA-PKcs、bcl-2、cyclin G在星形细胞瘤中的表达与肿瘤分化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对54例脑原发性星形细胞瘤中DNA-PKcs、bcl-2、cyclin G的表达进行检测,对其中41例取得随访资料的肿瘤患者存活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DNA-PKcs、bcl-2表达在星形细胞瘤,间变型星形细胞瘤和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中有显著性差异.星形细胞瘤中DNA-PKcs、bcl-2、cyclin G表达率分别为90.74%,75.93%,62.96%.DNA-PKcs、bcl-2、cyclin G表达标记指数随着肿瘤恶性程度的增加而逐渐增高.三者标记指数高的肿瘤预后差.结论 DNA-PKcs、bcl-2、cyclin G过度表达与星形细胞瘤分化和预后密切相关,能够客观的反映肿瘤增生分化和恶性程度,可以作为判断星形细胞瘤分化和预后有价值的参考指标.

    作者:康凯夫;陈坚平;黄金凤;潘斌才 刊期: 2006年第02期

实用癌症杂志

实用癌症杂志

主管:江西省卫生厅

主办:江西省肿瘤医院 江西省肿瘤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