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肝癌合并高流量肝动脉-门静脉瘘及大量腹腔积液的介入治疗

郑爱民;王潍博;崔言刚;王彩霞;舒晓莉;宋伟;申蓉;李兆沛

关键词:癌, 肝细胞, 动静脉瘘, 栓塞, 治疗性, 腹腔积液
摘要:目的探讨肝癌合并高流量肝动脉-门静脉瘘(APF)及大量腹腔积液介入治疗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并发高流量APF和大量腹腔积液的9例肝癌患者,以2 mm×2 mm明胶海绵颗粒栓塞载瘘动脉,减少或完全消除肝动脉-门静脉分流,同时尽量用碘化油栓塞肝癌病灶,观察分析治疗效果.结果术后肝动脉-门静脉分流完全消失7例,少量残留2例;门静脉血流全部由逆肝转为向肝方向;肝癌病灶内碘化油沉积良好6例;术后2周内腹腔积液完全消失5例,少量残余4例;2周后复查肝功明显改善;全部病例原有腹胀、腹痛、厌食、乏力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缓解.结论对肝癌并高流量APF及腹腔积液的病例,动脉栓塞治疗简单、安全、有效.
实用癌症杂志相关文献
  • 结直肠癌的早期诊断及蛋白质芯片技术的应用

    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目前已上升为全球第3位常见癌症.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高其结直肠癌发病率会不断上升,另外青年期结直肠癌的发病率也有升高趋势,且症状隐匿,病情发展快,误诊率高,多数患者被诊断为结直肠癌时已属中晚期.

    作者:张剑锋;高春芳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多西他赛联合希罗达治疗蒽环类失败的转移性乳腺癌的临床研究

    目的研究多西他赛(docetaxel)联合希罗达(Xeloda)治疗蒽环类治疗失败的转移性乳腺癌的疗效及可行性.方法对12例含蒽环类方案治疗失败的复发转移性乳腺癌患者,采用多西他赛联合希罗达方案治疗,多西他赛37.5 mg/m2静脉滴注,第1、8天;希罗达900 mg/m2 ,口服,每日2次,第1~14天,每3周为1个周期.每个周期评价疗效,记录不良反应.结果 12例患者均可评价疗效,2例(16.7%)完全缓解(CR),5例(41.7%)部分缓解(PR),4例(33.3%)疾病稳定(SD),1例(8.3%)疾病进展 (PD),总有效率(CR+PR)为58.3%,肿瘤控制率(CR+PR+SD)为91.7%.不良反应主要为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和手足综合征,均可耐受,无治疗相关死亡患者.结论多西他赛联合希罗达治疗蒽环类治疗失败的转移性乳腺癌有较好的疗效,不良反应可以耐受,可以作为转移性乳腺癌的解救化疗方案.

    作者:朱青山;刘基巍;陈雅敏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胃癌患者外周血CEA mRNA表达相关病理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外周血CEA mRNA表达的相关病理因素.方法对2004年1月至2004年6月手术治疗的38例胃癌患者外周血CEA mRNA表达进行检测,并回顾性分析胃癌患者年龄、性别、胃癌原发部位、大体类型、组织学类型、淋巴结转移以及胃癌组织p53和CerbB-2表达等临床病理因素与胃癌患者外周血CEA mRNA表达的关系.结果胃癌患者外周血CEA mRNA表达的阳性率为60.5%(23/38).单因素分析显示:胃癌患者外周血CEA mRNA表达与胃癌原发病灶部位(P<0.05)、组织学类型(P<0.05)及淋巴结转移(P<0.05)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胃癌淋巴结转移、胃癌原发病灶部位为影响胃癌患者外周血CEA mRNA表达的独立因素.结论胃癌血道转移的高危因素为胃窦癌和淋巴结转移.

    作者:谢小平;揭志刚;胡庆宏;刘逸;魏玉亮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食管癌术后局部区域复发的放射治疗

    目的探讨食管癌术后局部区域复发放射治疗的疗效和预后因素.方法食管癌术后局部区域复发71例,其中锁骨上区复发28例,纵隔复发27例,锁骨上区加纵隔复发10例,纵隔加吻合口复发6例.全组均行放射治疗,剂量40~75 Gy.结果全组中位生存时间13个月,1、3、5年生存率分别为49.3%(35/71)、22.5%(16/71)和8.5%(6/71).预后因素分析结果提示术后复发时间(P<0.05),放射治疗剂量(P<0.05)及肿瘤大小(P<0.05)与患者预后密切相关.结论食管癌术后局部复发放射治疗是首选治疗方法,放射治疗剂量应在55 Gy以上.

    作者:文之斐;刘庆深;蔡舜吼;黄河澄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DNA-PKcs、Bcl-2、Cyclin G在星形细胞瘤中的表达及与肿瘤分化和预后的关系

    目的分析DNA-PKcs、bcl-2、cyclin G在星形细胞瘤中的表达与肿瘤分化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对54例脑原发性星形细胞瘤中DNA-PKcs、bcl-2、cyclin G的表达进行检测,对其中41例取得随访资料的肿瘤患者存活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DNA-PKcs、bcl-2表达在星形细胞瘤,间变型星形细胞瘤和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中有显著性差异.星形细胞瘤中DNA-PKcs、bcl-2、cyclin G表达率分别为90.74%,75.93%,62.96%.DNA-PKcs、bcl-2、cyclin G表达标记指数随着肿瘤恶性程度的增加而逐渐增高.三者标记指数高的肿瘤预后差.结论 DNA-PKcs、bcl-2、cyclin G过度表达与星形细胞瘤分化和预后密切相关,能够客观的反映肿瘤增生分化和恶性程度,可以作为判断星形细胞瘤分化和预后有价值的参考指标.

    作者:康凯夫;陈坚平;黄金凤;潘斌才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SiRNA特异性抑制cyclin D1的表达及其shRNA表达质粒的构建

    目的研究siRNA (small interfering RNA)对cyclin D1基因表达的抑制作用及shRNA表达质粒的构建.方法化学合成针对cyclin D1基因的siRNA,转染MCF-7细胞株;分别应用荧光定量PCR和免疫印迹检测cyclin D1 mRNA和蛋白的表达;合成特异性cyclin D1的RNA干扰寡核苷酸序列,采用克隆技术,将其插人Psilencer2.1-U6质粒表达载体,构建cyclin D1 shRNA(small hairpin RNA,shRNA)表达载体.结果化学合成的siRNA转染MCF-7细胞,48 h 后cyclin D1基因和蛋白表达都明显降低;构建特异性针对cyclin D1的shRNA 表达质粒,酶切和测序结果显示,siRNA片段已成功插入Psilencer2.1-U6载体,载体构建成功.结论 siRNA可以有效抑制MCF-7细胞株中cyclin D1的表达,并成功构建其shRNA表达质粒.

    作者:卓建新;蒋磊;陈日曙;李继承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肝癌合并高流量肝动脉-门静脉瘘及大量腹腔积液的介入治疗

    目的探讨肝癌合并高流量肝动脉-门静脉瘘(APF)及大量腹腔积液介入治疗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并发高流量APF和大量腹腔积液的9例肝癌患者,以2 mm×2 mm明胶海绵颗粒栓塞载瘘动脉,减少或完全消除肝动脉-门静脉分流,同时尽量用碘化油栓塞肝癌病灶,观察分析治疗效果.结果术后肝动脉-门静脉分流完全消失7例,少量残留2例;门静脉血流全部由逆肝转为向肝方向;肝癌病灶内碘化油沉积良好6例;术后2周内腹腔积液完全消失5例,少量残余4例;2周后复查肝功明显改善;全部病例原有腹胀、腹痛、厌食、乏力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缓解.结论对肝癌并高流量APF及腹腔积液的病例,动脉栓塞治疗简单、安全、有效.

    作者:郑爱民;王潍博;崔言刚;王彩霞;舒晓莉;宋伟;申蓉;李兆沛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癌抗原125和肿瘤相关物质对卵巢癌的价值

    妇科恶性肿瘤是严重危害妇女健康的常见疾病之一,尤其是卵巢癌有逐年增加趋势,早期诊断困难,预后不良,死亡率居妇科肿瘤之首[1].因此,卵巢癌的早期诊断,是关键,为避免癌抗原125(CA-125)单项检测在诊断中的局限性,提高肿瘤标志物的可信度.联合检测CA-125和肿瘤相关物质(TSGF),探讨它们在卵巢癌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张丽华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内分泌联合89SrCl2治疗前列腺癌骨转移疗效分析

    多发性骨转移是晚期前列腺癌(prostate cancer,PCa)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近年来国内外学者纷纷报道氯化锶-89(89SrCl2)治疗转移性骨肿瘤安全、有效,特别是治疗PCa骨转移疗效高.本研究采用内分泌联合89SrCl2治疗PCa骨转移患者,通过放射性核素骨显像以了解其骨转移灶变化情况,探讨其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邓智勇;马世兴;贾莉;汪春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深静脉穿刺导管在治疗恶性胸(腹)腔积液中的应用

    恶性胸(腹)腔积液是晚期恶性肿瘤并发症之一,往往进展迅速.由于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预后较差.我们从2000年9月~2005年2月,采用深静脉穿刺导管留置及腔内药物治疗216例恶性胸(腹)腔积液,取得一定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罗宏;方向阳;刘叶华;黄开荣;何兆鸿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大肠癌中NET-1与PCNA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NET-1基因蛋白及PCNA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与大肠癌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对88例大肠癌手术切除标本行常规病理检查及采用免疫组化检测大肠癌中NET-1基因蛋白与PCNA表达.结果 NET-1的表达与癌分化程度、Dukes分期,淋巴结是否转移以及肿瘤组织内坏死及癌间质中炎症反应有关.脉管中转移癌栓及神经侵犯的癌细胞NET-1基因蛋白多呈强阳性表达.PCNA表达与肿瘤的分化、Dukes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情况均有显著相关性.结论 NET-1和PCNA表达有协同作用,促进癌细胞分裂增殖.

    作者:张晓娟;陈莉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麻醉方法对食管癌合并糖尿病患者血流动力学及血糖的影响

    我们的研究发现,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能有效阻滞外周伤害性信号的传入,降低了交感神经的兴奋程度,减少了血中儿茶酚胺的浓度,有利于围术期血流动力学的稳定,并使患者血糖在围术期保持比较稳定的状态.

    作者:杨祖悌;薛岩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蛋白酶活化受体-1与肿瘤

    PAR家族(PARs)有4种亚型(PAR1,PAR2,PAR3,PAR4),属于G蛋白偶联受体家族(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s GPCRs)的重要成员.蛋白酶活化受体-1(Protease-Activated Receptor-1 PAR1)是由Cougulin等于1991年从巨核样Dcam细胞克隆中提取cDNA,用微注射的方法注入非洲蟾蜍孵育细胞而获得的,在PAR家族中发现的早,研究的也为深入.

    作者:熊海林;李凯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泰索帝联合塞来昔布对肺腺癌细胞增殖的影响

    目的探讨泰索帝、塞来昔布单药以及联合用药对非小细胞肺癌细胞株A549增殖及凋亡的影响.方法以人NSCLC细胞株A549作为研究对象,采用MTT,免疫组化以及FCM检测泰索帝和塞来昔布对非小细胞肺癌A549细胞增殖、细胞凋亡、细胞周期和COX-2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泰索帝在体外对NSCLC细胞株A549的生长抑制作用呈剂量、时间依赖性,48 h高65%,低10%,联合塞来昔布(12.5 μmol/l,25 μmol/l)可以提高泰索帝的抑制率;经高剂量塞来昔布组(>50 μmol/l)处理的细胞COX-2蛋白表达呈阴性,而低剂量组(12.5 μmol/l,25 μmol/l)以及联合用药组细胞COX-2蛋白表达呈阳性;塞来昔布(12.5 μmol/l,25 μmol/l)作用后,G0/ G1期细胞比例增加,S、G2/M期比例下降,联合泰索帝可以提高细胞的凋亡率.结论泰索帝在体外对非小细胞肺癌细胞株的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联合塞来昔布可以提高抑制率,诱导细胞凋亡,影响细胞周期的分布,但不是通过影响细胞内环氧化酶-2蛋白表达这一途径实现.

    作者:韩亮;李薇;束永前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对不同培养条件下MCF-7中干细胞池变化的研究

    目的了解乳腺癌细胞系MCF-7中是否存在乳腺癌干细胞,以及在不同的培养条件下,干细胞池的变化情况.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在不同的培养条件下MCF-7中CD44和CD24的表达情况以及乳腺癌组织原代细胞中的CD44和CD24表达情况.结果 MCF-7中存在乳腺癌干细胞,而且干细胞所占的比例会随培养过程中细胞数量的不断增加而逐渐下降;当化疗药物干预后导致细胞数量下降时,干细胞的比例则会明显上升.结论 MCF-7中存在乳腺癌干细胞,而且MCF-7的干细胞池会随着微环境中生长信号的变化而变化.

    作者:李治;黄韬;贺艳丽;张家华;田元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相关的硬纤维瘤

    目的总结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FAP)相关的硬纤维瘤(desmoid tumours,DT)的临床病理特点,提高认识,探讨合理的治疗方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总结了从1981年10月至2005年5月住院治疗的50例FAP发生的5例DT的临床病理资料,并结合文献分析.结果男3例,女2例,年龄在31~47岁,平均36.6岁,4例在首次结直肠手术后出现,距离首次手术的时间间隔1~3年,平均2.3年,1例在FAP首次行结直肠手术时发现,4例无明显症状,1例反复发作肠梗阻及腹腔感染症状.腹壁DT 2例,腹腔DT 1例,同时腹壁和腹腔DT 2例.2例腹壁DT切除术后12年和11年分别出现残余结直肠腺瘤癌变,但未见DT复发.1例术中发现的肠系膜根部DT,仅行切取活检,但术后5年患者死于直肠癌转移时DT仍稳定.1例腹壁和腹腔DT,行腹壁DT切除,乙状结肠造口术,术后8年患者死亡,原因不明.另1例腹壁和腹腔DT患者仅行活检术,3年后患者死于DT所致的肠梗阻和败血症.结论 FAP相关的DT的治疗应个体化对待,腹壁DT应及时切除,治疗效果好,腹腔DT应根据分期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

    作者:张海增;董书晓;周志祥;邵永孚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颈部Castleman病2例临床病理观察

    颈部Castleman病是1种以淋巴组织和小血管瘤样增生为主要特点的疾病.由于临床少见,临床表现多样化,加之相关检查缺乏特异性,给该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带来困难.现报道我院Castleman病2例,结合文献着重讨论其临床病理特征和鉴别诊断要点,进一步加深对本病的认识.

    作者:尹富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Syk基因甲基化和肝癌术后复发转移关系的研究

    目的探讨肝癌组织Syk基因启动子甲基化改变的特点,及其与肝癌术后复发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甲基化特异性PCR方法检测Syk基因启动子甲基化情况,结合随访结果,探讨Syk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和肝癌术后复发转移的关系.结果在64例肝癌组织标本中,有19例检测到Syk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发生率为29.7%;在对应癌周正常肝组织中,只有2例检测到Syk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发生率为3.1%.癌组织Syk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发生率显著增高(P<0.005).在19例癌组织检测到Syk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的肝癌患者中,有14例术后发生癌复发转移,发生率为73.7%;在45例癌组织未检测到Syk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的肝癌患者中,只有19例术后发生癌复发转移,发生率为42.2%.癌组织检测到Syk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的肝癌患者术后复发转移发生率显著增高(P<0.05).结论 Syk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可能是肝癌发生发展过程中重要的机制之一.肝癌组织Syk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可能是预测患者术后复发转移潜在的生物标记物.

    作者:曾庆黎;傅平;周凯;邓奕昕;王绚;罗小江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恶性胸水的治疗现状与进展

    恶性胸水主要由于肿瘤侵袭或转移至胸膜引发.产生的主要机制是[1]:肿瘤侵袭胸膜,引起胸膜的炎性反应,血管内皮细胞受损,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液中大分子物质渗出,或淋巴管梗阻造成淋巴液流体静压增加,淋巴液回流障碍.当胸水达到一定程度,压迫肺、抑制膈肌运动,甚至发生纵隔移位,常可导致呼吸和循环障碍,如不及时治疗可危及生命.关于恶性胸水的治疗,临床采用的方法较多,但总体疗效有限.随着对恶性胸水病理、生理机制的深入认识,近年提出一些新的治疗对策.本文就其治疗现状及进展作一简要介绍.

    作者:陈碧茵;欧阳学农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奥沙利铂联合5-氟尿嘧啶、亚叶酸钙治疗晚期胃癌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奥沙利铂(OXA)联合氟尿嘧啶(5-Fu)和亚叶酸钙(CF)静脉滴注治疗晚期胃癌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治疗组36例晚期胃癌患者,第1天奥沙利铂85 mg/m2,静脉滴注2 h静脉滴注,亚叶酸钙(CF)400 mg/m2,静脉滴注2 h后,氟尿嘧啶(5-Fu)400 mg/m2,静脉推注15 min;再用氟尿嘧啶(5-Fu)2 400 mg/m2,持续静脉滴注泵连续滴注46 h.每2周重复1次,化疗3个周期后评价疗效;对照组32例晚期胃癌患者,亚叶酸钙(CF)100 mg/m2,静脉滴注2 h,d1-5,氟尿嘧啶(5-Fu)500 mg/m2,静脉滴注6 h,d1-5,顺铂(DDP)20 mg/m2,静脉滴注2 h,d1-5,每3周重复1次,化疗2个周期后评价疗效.结果治疗组完全缓解1例,部分缓解16例,有效率为47.2%,中位疾病进展时间为5.5个月,中位生存期为10.8个月,不良反应主要为感觉神经毒性.对照组部分缓解13例,有效率为40.6%,中位疾病进展时间为4.0个月,中位生存期为8.8个月,不良反应主要为恶心呕吐.结论奥沙利铂联合氟尿嘧啶和亚叶酸钙治疗晚期胃癌近期疗效较好,不良反应轻.

    作者:张泉;高鹏;方晓华;杨丰 刊期: 2006年第02期

实用癌症杂志

实用癌症杂志

主管:江西省卫生厅

主办:江西省肿瘤医院 江西省肿瘤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