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膀胱体操对宫颈癌根治术后患者膀胱麻痹的疗效观察

汤雯倩;彭莉贞;姚力诺

关键词:宫颈癌根治术, 膀胱麻痹, 膀胱体操
摘要:目的 探讨规范化膀胱体操对宫颈癌根治术后患者膀胱麻痹的疗效.方法 对宫颈癌根治术后1周自尿试验失败的61例患者采用随机法分为2个组.观察组30例进行规范化膀胱体操(健康宣教,引流管管理,腹部B超测残余尿量同时做尿细菌培养监测,指导饮水及排尿);对照组31例行传统的膀胱体操.对比2组膀胱功能恢复的时间(留置导尿管的时间).结果 观察组:广泛性子宫切除术后留置导尿管时间平均为10.1天;对照组:留置导尿管时间平均为16.29天.采用spss 10.0软件分析,2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宫颈癌根治术后,通过规范化膀胱体操,可缩短留置导尿管时间,提高自尿试验测定的成功率,减少泌尿道感染,促进膀胱功能尽早恢复.
实用癌症杂志相关文献
  • 胸段食管鳞状细胞癌淋巴结转移特点的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胸段食管鳞状细胞癌的淋巴结转移特点. 方法对170例胸段食管鳞状细胞癌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全组淋巴结转移率为46.5%(79/170),大于4枚淋巴结转移率为17.6%(30/170).淋巴结转移率与肿瘤部位、病理分期、分化程度有关(P<0.05).T3、T4期食管癌膈下淋巴结转移率高,分别为15.2%、29.6%.结论 胸段食管鳞状细胞癌淋巴结转移率与位置、病理分期、分化程度有关,对单纯行放疗的中晚期胸下段食管鳞状细胞癌,建议照射膈下淋巴结引流区.

    作者:盛李明;胡琼舸;魏启春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三维适形放射治疗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研究

    目的 研究常规放疗与三维适形放疗结合治疗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和放射反应.方法 自2003年6月至2005年1月,66例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A组采用常规放射治疗,总剂量为60 Gy/30次,6~7周完成;B组常规放疗40 Gy后采用三维适形放射治疗24~30 Gy/10~12次,每次 240~300 cGy,6~6.4周完成.结果 A、B两组患者总有效率分别为 60.0%和80.6%(P>0.05);完全缓解率分别为8.6%和32.3%(P<0.05);两组1年生存率分别为65.7%和77.4%(P>0.05);两组放射反应主要为Ⅰ~Ⅱ级急性放射性食管炎.结论 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常规放疗后采用三维适形放疗加量照射,患者可耐受,可提高肿瘤控制率,延长患者生存期.

    作者:张力;刘强;任必勇;冉文华;刘必宽;王贤德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膀胱体操对宫颈癌根治术后患者膀胱麻痹的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规范化膀胱体操对宫颈癌根治术后患者膀胱麻痹的疗效.方法 对宫颈癌根治术后1周自尿试验失败的61例患者采用随机法分为2个组.观察组30例进行规范化膀胱体操(健康宣教,引流管管理,腹部B超测残余尿量同时做尿细菌培养监测,指导饮水及排尿);对照组31例行传统的膀胱体操.对比2组膀胱功能恢复的时间(留置导尿管的时间).结果 观察组:广泛性子宫切除术后留置导尿管时间平均为10.1天;对照组:留置导尿管时间平均为16.29天.采用spss 10.0软件分析,2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宫颈癌根治术后,通过规范化膀胱体操,可缩短留置导尿管时间,提高自尿试验测定的成功率,减少泌尿道感染,促进膀胱功能尽早恢复.

    作者:汤雯倩;彭莉贞;姚力诺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蛋白酶体抑制剂联合TRAIL杀伤骨肉瘤细胞的研究

    目的 观察蛋白酶体抑制剂与肿瘤坏死因子相关细胞凋亡诱导配体(TRAIL)对骨肉瘤细胞株MG-63的杀伤作用.方法 骨肉瘤细胞株MG-63分别经蛋白酶体抑制剂Z-LLL-CHO和(或)TRAIL作用24 h,采用MTT法检测细胞毒性作用,流式细胞仪定量分析凋亡细胞所占比例,并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学改变. 结果 0.5 μmol/L的Z-LLL-CHO与500 ng/ml的TRAIL合用于MG-63细胞24 h后,细胞存活率为61.6%±1.3%,明显高于单用Z-LLL-CHO(0.5 μmol/L )时的96.6%±0.2%及单用TRAIL(500 ng/ml)时的89.5%±0.7%(P<0.01).流式细胞术、电镜及荧光显微镜观察证实,协同性杀伤作用主要通过诱导细胞凋亡实现.结论 蛋白酶体抑制剂能增强TRAIL杀伤骨肉瘤细胞和诱导骨肉瘤细胞的凋亡.

    作者:高翔;杨迪生;叶招明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奥沙利铂联合化疗治疗76例晚期胃癌的近期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国产奥沙利铂(L-OHP)联合亚叶酸钙(LV)和5-氟脲嘧啶(5-Fu)治疗晚期胃癌的疗效和毒副反应,并与传统方案进行比较.方法 采用非随机分组方法将76例晚期胃癌患者分为治疗组(A组)40例和对照组(B组)36例.A组:L-OHP 130 mg/m2,静脉滴注3~4 h,d1;LV 200 mg/m2,静脉滴注2h,d1~5;5-Fu 400 mg/m2,静脉滴注6 h,d1~5 .B组:DDP 15 mg/m2,静脉滴注,d1~5;VP-16 75 mg/m2,静脉滴注2 h,d1~3;LV与5-Fu用法同A组.21天重复1次,2个周期后评价疗效.结果 A组有效率为55.0% (22/40),B组有效率为33.3% (12/36),有显著性差异(P<0.05);A组中位生存时间10.0个月,1年生存率为42.5%(17/40),B组中位生存时间8.5个月,1年生存率为36.1%(13/36)(P>0.05).有效患者中位缓解时间:A组为7.5个月,B组为5.3个月,有显著性差异(P<0.05).A组主要不良反应为外周神经毒性,其发生率为60.0%(24/40),较B组30.5%(11/36)为高(P<0.01),恶心呕吐及白细胞下降的发生率分别为45.0%(18/40)、57.5%(23/40),较B组的发生率83.3%(30/36)、80.5%(29/36)明显为低(P<0.01).结论 L-OHP联合LV和5-Fu方案治疗晚期胃癌临床疗效较好,不良反应可以耐受,而且安全.

    作者:李云霞;刘新兰;王宁菊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MMP-2与PGP9.5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肿瘤侵袭转移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和蛋白基因产物9.5(protein gene product 9.5,PGP9.5)在人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与肿瘤侵袭转移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80例胃癌和10例正常胃组织中MMP-2和PGP9.5表达情况.结果 MMP-2和PGP9.5在胃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8.7%,70.0%;在正常胃组织中均无表达.MMP-2的表达与胃癌的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密切相关,而与肿瘤分化程度无关;PGP9.5的表达与肿瘤分化、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均有关.结论 MMP-2和PGP9.5在胃癌侵袭及转移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可作为侵袭性胃癌的分子标志物,对其表达进行监控有助于胃癌预后的判断.

    作者:张弦;陶凯雄;王国斌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进展期胃癌术后同步放化疗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ⅢA期胃癌D2根治术后采用同步放化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50例D2根治术后的ⅢA期胃癌患者随机分为A组(同步治疗组:甲酰四氢叶酸LV+5-Fu联合同步放疗,DT 45 Gy/25次.35天)和B组(对照组:LV+5-Fu化疗).结果 A组1~3年复发率明显低于B组,8% Vs 20%,8% Vs 32%及16% Vs 60%(P<0.05).A组2年及3年生存率明显高于B组64% Vs 48%和48% Vs 32%(P<0.05).1年生存率A、B两组无显著性差异,88% Vs 80%(P>0.05).结论 同步放、化疗是ⅢA期胃癌D2根治术后较为理想的辅助治疗模式.

    作者:瞿广桥;熊斌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DNA修复酶XRCC1基因多态与非小细胞肺癌对GP方案化疗的敏感性

    目的 研究DNA修复酶XRCC1基因Codon 194和Codon 399多态与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对吉西他滨/顺铂(GP)方案化疗敏感性的关系.方法 收集经病理学确诊的NSCLC 57例,所有病例化疗前抽静脉血,提取白细胞DNA,用PCR-RFLP技术检测XRCC1 194和399基因型.所有患者均经PDD/GEM化疗方案治疗.结果 ①NSCLC患者中,XRCC1 194 Arg/Arg、 Arg/Trp 、Trp/Trp基因型者分别为30例(52.6%)、23例(40.4%)和4例(7.0%);XRCC1 399 Arg/Arg、 Arg/Gln、Gln/Gln基因型者分别为31例(54.4%)、23例(40.3%)和3例(5.3%).经化疗后,19例患者有效,总有效率33.3%.②XRCC1 194 Trp/Trp、Tp/Arg和Arg/Arg基因型者的化疗有效率分别为50.0%、52.2%和16.7%.携带Trp等位基因者的化疗有效率(51.9%)显著高于Arg/Arg基因型者(χ2=6.41,P=0.0113);XRCC1 399 Arg/Arg、Arg/Gln和Gln/Gln基因型者的化疗有效率分别为35.5%、34.8%和0,各组间的差异无显著性.XRCC1 194与XRCC1 399多态之间在化疗敏感性方面存在明显的交互作用,同时携带194 Arg/Arg和399 Arg/Arg基因型者的化疗有效率仅为7.7%(1/13),而同时携带XRCC1 194 Trp等位基因和399 Arg/Arg基因型者的化疗有效率为58.8%(10/17),2组之间差异显著(Fisher's双侧检验:P=0.0067).结论 DNA修复酶基因XRCC1多态与NSCLC对GP方案化疗的敏感性有关,患者的基因型检测有可能作为预测NSCLC 对GP方案化疗敏感性的指标.

    作者:高长明;史美祺;吴建中;曹海霞;冯继锋;许林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食管癌与贲门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临床分析

    近年来营养支持的理论和实践迅速发展,在各科领域广泛应用,许多急危重症的抢救成功得益于营养的改善,已有许多报道.食管癌及贲门癌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手术创伤大,且因进食困难,绝大多数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为使患者能安全渡过围术期,积极的营养支持治疗十分重要.我们于1997年4月~2004年5月对102例食管癌、贲门癌患者进行随机对照前瞻性研究,将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对机体蛋白质代谢、术后并发症进行分析比较,总结分析如下.

    作者:李涛;卿松;白大应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诊治进展

    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malignant fibrous histiocytoma,MFH)(以下简称恶纤组)是由O′Berien和Stout在1964年首先发现和描述的,当时称之为恶性纤维黄色瘤.1967年Stout和Latters首先将这一类肿瘤命名为MFH.过去人们一直认为是1种恶性程度很高的较为罕见的软组织肉瘤.

    作者:杨毅;吴星娆;李岚;李娅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荷人前列腺癌裸鼠移植瘤模型的建立及其应用研究

    目的 应用人前列腺癌细胞株LNCaP接种裸鼠,鼠间移植传代,建立人前列腺癌裸鼠移植瘤模型.方法 观察移植瘤大体形态和组织病理学检查,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肿瘤组织细胞中前列腺特异膜抗原(PSMA)的表达以及125I标记抗PSMA单抗的荷瘤裸鼠体内放射免疫显像.结果 移植瘤的形态和功能特性与原发肿瘤基本相似,移植瘤的移植成功率为100%;放免显像显示标记抗体能浓聚于肿瘤部位,经尾静脉注射标记抗体后96 h,肿瘤显像清晰,肿瘤组织/非肿瘤组织放射性比值(T/NT)均大于2.8.结论 本动物模型的建立为今后前列腺癌放射免疫治疗的实验研究提供1个理想的模型.

    作者:徐鸿绪;王晓波;陈凌武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ADM在上皮性卵巢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上皮性卵巢癌中肾上腺髓质素(adrenomedullin,ADM)蛋白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光镜观察结果确定ADM在正常组织及良恶性上皮性卵巢肿瘤组织中的蛋白表达,应用SPSS13.0软件结合临床病理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正常组织及良恶性上皮性卵巢肿瘤组织中ADM皆有表达,ADM在卵巢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78.00%,39/50)明显高于正常卵巢组织(10.00%,1/10)及良性卵巢肿瘤组织20.00%(2/10),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在正常组织和良性卵巢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无显著性差异(P>0.05).ADM表达与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及预后明显相关(P<0.05),而与年龄、临床分期、组织学类型无关(P>0.05).结论 ADM在卵巢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组织及良性卵巢肿瘤组织,在卵巢癌的浸润和转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可作为判断卵巢癌恶性程度及评估不良预后的重要指标.

    作者:李明群;刘少扬;江大琼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回肠插管造口术在直肠癌保肛术中的应用体会

    我科自2000年1月~2006年1月使用24号气囊导尿管经回盲瓣行回肠插管造口,以预防低位直肠癌前切除术后吻合口漏, 25例中无1例术后出现吻合口漏,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方艺聪;王希平;郭银枞;杨乐艺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乳腺Paget病35例临床分析

    目的 分析乳腺Paget病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治疗方法,使该病的诊治更趋合理.方法 回顾性分析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1970年1月至2000年1月的35例乳腺Paget病的临床资料.结果 35例中有乳头、乳晕区糜烂等湿疹样表现者30例,伴乳腺肿块22例,合并其他类型乳腺癌者32例;伴同侧腋窝淋巴结转移11例.18例行乳癌根治术,13例行改良根治术,4例行乳房单纯切除术.未及肿块者5年生存率90.9%(10/11),合并肿块者5年生存率44.4%(8/18).结论 乳腺Paget病多有典型的临床表现,但易误诊,对乳头乳晕区有湿疹样表现者均要考虑本病的可能,常规的钼靶检查有助于发现隐匿病灶;单纯的Paget病愈后良好,可行乳房单纯切除;合并其他类型的乳腺癌者预后较差,应常规行乳房单纯切除+同侧腋窝淋巴结清扫术,并行相应的辅助治疗.

    作者:石岚;黄韬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50例脑胶质瘤三维适形放射治疗的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三维适形放射治疗脑胶质瘤的疗效.方法 自1998年8月至2001年8月,对50例脑胶质瘤术后患者行三维适形放射治疗,每次3~4 Gy,每周3次,共计15~20次,总剂量56~60 Gy.结果 1、3、5年生存率为60%、40%、34%.结论 三维适形放射治疗可以提高胶质瘤的生存率,近期反应可耐受.

    作者:包德强;林春丽;董泽华;林凤飞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蛋白质组学在肿瘤研究中的应用

    1994年,Wlkins 和Williams在第一届国际双向电泳会议上首先提出了蛋白质组(proteome)的概念,1995年,Wasinger VC.等在《Electrophoresis》杂志上首次发表了蛋白质组的研究文章.蛋白质组被定义为:1个基因组所编码的全部蛋白质(proteome refers to the total protein complement of a genome).

    作者:俸家富;涂植光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经皮血管内导管药盒系统植入术治疗耐药性滋养细胞肿瘤的临床分析

    自1952年Cromer等首先报道动脉灌注化疗应用于子宫颈癌的治疗后,50多年来动脉插管的治疗方法应用于妇科肿瘤领域逐渐增多,特别是近十年以来,血管性介入治疗深入应用于妇科恶性肿瘤[1~3].本文主要在于探讨导管药盒系统(implantable port-catheter system,PCS)植入术在滋养细胞肿瘤领域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雷钧;潘玫;汪利群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多西他赛联合奥沙利铂治疗耐药性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观察

    多西他赛是新一代半合成紫杉醇,奥沙利铂是第三代铂类,联合用药为治疗耐药性晚期非小细胞癌提供了新的治疗方法.我科2005年1月~2006年6月收治耐药性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26例患者,采用多西他赛+奥沙利铂的化疗方案治疗,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梅华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Aurora-A基因在肺鳞癌组织中的表达

    目的 探讨Aurora-A基因在肺鳞癌组织中的表达.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Aurora-A基因蛋白在肺鳞癌及其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水平.结果 48例肺鳞癌中32例肿瘤组织Aurora-A基因表达率(66.67%)较其对应癌旁组织高,且表达水平与肺鳞癌的转移和临床分期相关.结论 Aurora-A基因在肺鳞癌组织中呈过表达,因此,Aurora-A基因有望成为新的肺癌分子治疗靶点和肿瘤标记物.

    作者:邹丽娟;李国全;张卓;邵淑娟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的生存分析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anorectal malignant melanoma,AMM)患者的生存状况.方法 回顾性随访1994至2004年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治疗的8例AMM;检索CNKI全文数据库,收集国内同期有随访资料的个案报道共48篇136例,建立数据库,应用寿命表法(SPSS10.0 for windows)对AMM进行生存分析.结果 AMM的1、2、3、5和10年生存率分别为47.25%、34.17%、27.28%、17.78%、8.89%,中位生存时间为16.78个月;其中男性的1、2、3、5和10年生存率分别为37.03%、27.15%、27.15%、27.15%和13.58%,中位生存时间13.80个月,女性的1、2、3、5年生存率分别为47.92%、27.71%、22.17%、7.39%,中位生存时间16.78个月.男女性整体生存状况比较无差异(P=0.4511),分年龄段(≤40岁,~60岁和>60岁)整体生存状况比较无差异(P=0.1958).结论 AMM预后极差,其预后无显著性别和年龄差异.

    作者:张森;高枫;陈利生;吴全;罗吉辉 刊期: 2006年第04期

实用癌症杂志

实用癌症杂志

主管:江西省卫生厅

主办:江西省肿瘤医院 江西省肿瘤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