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早期胰腺癌发展模型与基因研究新进展

车旭;单毅

关键词:胰腺癌, 基因, 诊断, 病理
摘要:胰腺癌对人类健康的威胁越来越大,提高胰腺癌的诊治水平的关键在于早期诊断.基因诊断是早期诊断胰腺癌的重要手段.作为病理形态学的研究成果(胰腺上皮肿瘤概念的确立)与基因层面分子生物学研究成果的结合,使我们绘制出1个早期胰腺癌的发生模型,该模型为胰腺癌的早期基因诊断提供了理论基础.
实用癌症杂志相关文献
  • 肺癌细胞分泌蛋白特异性抗体检测

    目的研究肺癌患者血清中是否存在肺癌细胞分泌蛋白的特异性抗体.方法收集34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清、12例小细胞肺癌肺癌患者血清及15例健康对照者血清.收集A549细胞及HBE细胞培养的培养液上清液,同时收集胎牛血清培养液做对照;进行蛋白SDS-PAGE分离及电转膜.用肺癌患者及健康对照者的血清作第一抗体进行蛋白印迹检测.只与A549培养液蛋白样品有反应条带,而与HBE及对照无反应即认为是蛋白印迹阳性.结果在分子量约为30 kD的蛋白条带处,有61.8%(21/34)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清中存在分泌蛋白的抗体,小细胞肺癌患者(0/12)及健康对照者血清中未发现阳性条带(0/15).结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清中存在分子量约为30 kD的A549分泌蛋白特异性抗体.

    作者:黄凌瑾;陈胜喜;易红;尹倪;凌翔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氟西汀增强三阶梯止痛治疗中晚期癌症疼痛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氟西汀在癌症疼痛的治疗中对三阶梯止痛治疗的增强作用以及对肿瘤患者生活质量及抑郁、焦虑状态的影响.方法 60例伴有疼痛肿瘤患者随机分为A组(加用氟西汀治疗组)和B组(未加用氟西汀治疗组),每组30例.B组采用WHO三阶梯给药原则与方法,A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氟西汀.用药6周后比较2组在疼痛缓解率、生活质量以及抑郁、焦虑状态方面的差异.结果 A组与B组疼痛缓解率分别为83.30%和60.00%,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A组治疗后患者生活质量评分由68.79±3.16降至55.18±3.02,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B组生活质量评分治疗前后分别为69.67±3.10与68.18±2.84,治疗前后无显著性差异;A组治疗后其焦虑自测量表(SAS)与抑郁自测量表(SDS)评分明显降低.且应用后较少出现副作用.结论氟西汀用于肿瘤治疗可增强镇痛效果,提高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缓解患者的焦虑、抑郁状态,且副作用少.

    作者:钱屹崟;徐新才;吴剑平;柏卫青;符炜;王稹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BAG-1和VEGF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BAG-1和VEGF在乳腺癌组织中表达,以及它们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livisionTM plus)方法对40例乳腺癌组织与20例乳腺良性病变组织(乳腺纤维瘤及乳腺囊性增生病各10例)中BAG-1和VEGF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 BAG-1在乳腺癌和乳腺良性病变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是77.5%(31/40)、15.0%(3/20);VEGF在乳腺癌和乳腺良性病变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是82.5%(33/40)、35.0%(7/20).乳腺良、恶性病变组织中BAG-1和VEGF的阳性表达率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BAG-1和VEGF的表达与乳腺癌的组织学类型、临床分期、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无关(P>0.05),但与腋窝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结论 BAG-1和VEGF参与了乳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两者可以作为判断乳腺癌生物学行为的参考指标.

    作者:王仁启;孔凡明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213例色素痣的手术治疗及其组织病理学分析

    色素痣为皮肤良性肿瘤,目前的治疗方法有外科手术,电离治疗,液氮冷冻治疗,化学腐蚀治疗和激光治疗等.随着激光技术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激光治疗.由于激光治疗存在一定的复发率,临床上也观察到了色素痣经反复激光治疗后恶变为黑色素瘤的病例.

    作者:李云霞;徐满如;袁敬东;林涛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结直肠癌淋巴结中黏蛋白1的表达和临床意义

    目的研究结直肠癌区域淋巴结中黏蛋白1(MUC1)的表达,以寻找1种检测结直肠癌淋巴结微转移的可靠指标.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livision法,对69例结直肠癌457枚区域淋巴结中MUC1的表达进行检测和分析.结果常规病理学检查无转移的结直肠癌淋巴结,其MUC1的阳性表达率(淋巴结微转移率)为18.6%(61/328),Dukes A、B和C期淋巴结微转移率分别是4.7%(3/64)、16.8%(28/167)和30.9%(30/97).Dukes A、B和C期转移淋巴结的检出率分别是4.7%(3/64)、16.8%(28/167)和70.4%(159/226).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结直肠癌转移淋巴结的检出率显著高于常规病理检查(P<0.05),淋巴结微转移率和转移淋巴结的检出率随Dukes期别上升呈显著递增(P<0.05).1例Dukes A期患者,9例B期患者因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到微转移,分期从Dukes A或B期上调至C期.结论 MUC1在结直肠癌区域淋巴结中有表达,是检测淋巴结微转移可靠指标.检测淋巴结中MUC1的表达可更准确的对结直肠癌进行临床分期.

    作者:李松明;王强;丁尔迅;项洪刚;农江;刘伟信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非整倍体与肿瘤细胞增殖表型关系的初步研究

    目的探讨非整倍体与肿瘤细胞增殖表型的关系.方法采用平板克隆形成实验检测人胶质瘤细胞系BT325和大鼠胶质瘤细胞系C6单个细胞的增殖能力,应用常规染色体分析方法检测这些细胞系的核型.结果 BT325和C6细胞系中具有强增殖能力的细胞分别占8.0%和13.0%左右,具有中等增殖能力的细胞比例分别占17.0%和27.0%,不具有增殖能力或增殖能力很低的细胞分别占75.0%和60.0%.连续细胞克隆形成实验发现,只有具有强增殖能力的细胞能够连续传代.核型分析结果表明这些细胞系都是非整倍体核型,细胞系BT325的众数范围是47~57,C6的众数范围是32~41,众数范围的细胞比例分别是72.6%和73.4%.结论单纯从非整倍体出发不可能合理解释肿瘤细胞增殖表型的异质性现象,提示有其它机制参与癌变过程.

    作者:张丰;李青;张丽英;赵一岭;姚丽;洪柳;聂蕾;邵秋杰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Survivin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目的探讨Survivin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方法,检测100例NSCLC组织中Survivin的表达.选取已知Survivin阳性表达的10例胃癌石蜡标本作为阳性对照,10例正常肺组织作为阴性对照,以非免疫兔血清替代Survivin作为替代对照,以PBS缓冲液替代Survivin作为空白对照.采用χ2检验分析Survivin的表达状态与患者的年龄、性别,癌组织学类型、分化程度、p-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患者生存期的关系.结果 Survivin在NSLCC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63.0%(63/100),不同p-TNM分期、不同生存期、淋巴结有转移和无转移的NSCLC组织中Survivin阳性表达率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患者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的癌组织学类型和分化程度,Survivin表达阳性率互相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Survivin表达阳性的NSLCC患者预后不良,Survivin的表达可作为判断NSLCC患者预后的1个指标.

    作者:郑素勤;王文雅;刘孝民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Ⅰ-Ⅱ期宫颈癌组织中CD44V6,MMP-2与VEGF-C蛋白的表达与预后的关系

    目的探讨CD44V6,MMP-2与VEGF-C蛋白的表达与Ⅰ-Ⅱ期宫颈癌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EnvisonTM)检测40例Ⅰ-Ⅱ期浸润性宫颈癌CD44V6 、MMP-2与VEGF-C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盆腔淋巴结转移与浸润宫颈深度≥2/3的患者中,CD44V6,MMP-2,VEGF-C同时过表达率(均为55.6%,5/9)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及浸润宫颈深度<2/3者(均为3.2%,1/31),P<0.05.CD44V6,MMP-2与VEGF-C同时过表达的患者2年生存率为64.2%,明显低于其他非同时过表达患者(88.4%),P<0.05.结论 CD44V6,MMP-2与VEGF-C蛋白的过表达与Ⅰ-Ⅱ期浸润性宫颈癌浸润转移及预后密切相关.

    作者:张永杰;彭素蓉;张彤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后程加速超分割放射治疗及其辅加化疗对中晚期食管癌的疗效对比观察

    目的比较单纯后程加速超分割放射治疗及后程加速超分割放射治疗辅加化疗治疗食管癌的疗效与毒副反应.方法将162例食管癌患者随机分为2个组:①后程加速超分割放疗组(简称单放组,LCAFR),80例.治疗方案:常规分割30 Gy+加速超分割(1.5 Gy/次,2次/天,间隔≥6 h),总剂量为63 Gy;②后程加速超分割放疗辅加化疗组(简称综合组,LCAFR+C),82例.治疗方案:在后程加速超分割放疗(LCAFR)的同期加用顺铂(DDP)20 mg、氟脲嘧啶(5-Fu)500 mg、亚叶酸钙(CF)0.2 g,连用5天为1个周期,分别在第1、4周实施,共2个周期.结果单放组和综合组的1、2、3年生存率分别为53.8%(43/80)、35.0%(28/80)、25.0%(20/80)和 79.3%(65/82)、54.8%(45/82)、43.9%(36/82),2组有显著性差异(χ2=10.33,P<0.01;χ2=5.61,P<0.05;χ2=5.65,P<0.05).2组患者的死亡原因均以肿瘤局部未控制和复发为主.综合组因肿瘤局部未控制和复发的死亡率(50.0%,18/36)明显低于单放组(75.0%,45/60),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χ2=6.18,P<0.05).2组治疗的急性毒副反应以消化系统及造血系统毒副反应为主,综合组急性毒副反应发生率Ⅲ度消化系统为(18.3%,15/82)高于单放组,但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后程加速超分割放射治疗辅加化疗能显著提高食管癌患者的3年生存率,虽毒性增加但可以耐受.

    作者:侯良宝;张月;刘士霞;王清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胰岛素瘤27例的临床诊治分析

    目的探讨胰岛素瘤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5年来收治27例胰岛素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7例患者临床表现均符合Whipple三联症,误诊率达到81.5%(22/27),平均病程为17个月,术前增强CT扫描诊断率为52.6%(10/19),术中超声检查诊断符合率为83.3%(15/18).单发瘤23例(85.2%),多发瘤4例(14.8%).27例均手术切除肿瘤.结论典型的Whipple三联症有助于胰岛素瘤的早期诊断,术中超声检查能有效定位,合理手术是治愈胰岛素瘤的关键.

    作者:沈威;李红浪;王梦龙;熊炳贤;毛盛勋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流式细胞免疫表型分析在淋巴瘤诊断中的应用

    流式细胞术发明于20世纪70年代,近年来在淋巴造血系统肿瘤的诊治应用中优势显著.2001年更新的WHO淋巴瘤分类标准依据形态学、免疫学表型、临床特征以及分子遗传学异常而界定的分类诊治体系中[1],进一步确立了应用免疫表型鉴定在淋巴瘤分类诊断中的重要地位.流式细胞免疫表型(flow cytometric immunophenotyping ,FCI)检测以其快捷、敏感及多参数定量分析等优点已成为目前国际上恶性淋巴瘤分类诊断的重要手段,并在淋巴瘤的治疗和提示预后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任立群;吕宁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α1AT基因对人肺腺癌细胞株A549裸鼠皮下移植瘤的作用

    目的探讨α1AT基因对人肺腺癌细胞株A549裸鼠皮下移植瘤的作用.方法离体途径将α1AT基因转染人肺腺癌细胞株A549,然后接种于裸鼠皮下,观察肿瘤体积的变化,并计算抑瘤率.结果经α1AT基因转染后的人肺腺癌细胞株在裸鼠皮下成瘤能力降低,裸鼠成瘤潜伏期延迟,大抑瘤率可达55.5%.结论高表达α1AT基因能降低A549的成瘤能力,抑制肿瘤生长.

    作者:黄立军;杨彤涛;王云杰;王小平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CyclinE与乳腺癌预后

    过去对Cyclin E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对细胞增殖的影响上,目前已经渐渐转移到与乳腺癌预后的关系上[1].本文对Cyclin E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对细胞周期的影响,尤其是针对目前Cyclin E与乳腺癌预后的关系的研究现状做一综述.

    作者:余峰彬;杨映弘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重症肌无力合并胸腺瘤的手术治疗

    目的总结重症肌无力合并胸腺瘤的围手术期处理方法及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分析1994年9月~2004年1月接受手术治疗的42例重症肌无力合并胸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改良Osserman标准分为Ⅰ型11例、Ⅱa型9例、Ⅱb型19例、Ⅲ型3例.随访结果按完全缓解、部分缓解、无效进行评价.结果 42例无手术死亡,4例术后早期发生MG危象,经气管切开、辅助呼吸等抢救治疗痊愈.随访40例,手术后重症肌无力症状完全缓解18例,部分缓解率20例,无效2例.1例术后1年死于肿瘤复发并肺转移.结论完善围术期管理,减少MG危象的发生,手术治疗重症肌无力合并胸腺瘤可获得良好的疗效.

    作者:孟庆山;孔常宝;王文胜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Bcl-2反义核酸对人胆管癌QBC939细胞增殖的影响

    目的研究Bcl-2反义核酸(ASODN)对人胆管癌QBC939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将Bcl-2ASODN与QBC939细胞共同孵育,采用台盼蓝拒染实验检测细胞存活率,采用克隆形成实验检测克隆形成率.结果台盼蓝拒染实验和克隆形成实验检均显示Bcl-2ASODN可以部分抑制QBC939细胞增殖,经ASODN作用细胞的存活率和克隆形成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Bcl-2反义核酸对人胆管癌QBC939细胞增殖有抑制作用.

    作者:彭创;汤恢焕;黄平;陈明雄;石永忠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拓扑替康联合顺铂治疗小细胞肺癌的疗效观察

    目的评价拓扑替康(topotecan,TPT)联合顺铂(cisplatin,DDP)组成的TP方案用于一线及二线治疗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92例SCLC患者分为3个组:TP初治组(43例),TP复治组(18例)和EP组(31例,全部为初治者).EP组为TP初治组的对照组.结果 TP初治组CR 15例,PR 16例,有效率(RR)为72.1%(31/43),其中6例脑转移者1例PR,1例SD.EP组CR 9例,PR 11例,RR为64.5%(20/31),其中5例脑转移者,无CR及PR者.2组有效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TP初治组白细胞减少及血小板减少发生率分别为81.3%(35/43)和44.1%(19/43),高于EP组的67.7%(21/31)和32.2%(10/31),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TP初治组腹泻发生率16.3%(7/43),高于EP组的6.4%(2/31),也无显著性差异(P>0.05).TP复治组1例CR,5例PR,有效率为33.3%(6/18),2例脑转移者中只1例SD.结论 TP方案用于一线及二线治疗SCLC有较好效果,其反应可为患者所耐受,主要为骨髓抑制及腹泻.

    作者:唐勇;单利;刘春玲;帕提古丽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乳腺癌组织ERβ表达与内分泌治疗效果和预后的关系

    目的探讨ERβ表达对乳腺癌患者预后和内分泌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经根治性手术治疗的乳腺癌患者97例为研究对象.以回顾性研究为主,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测定乳腺癌组织中ERα、ERβ的表达.根据ERβ表达情况将患者分成ERβ阳性组(61例)和阴性组(36例),并结合临床病理指标和预后作对比分析.采用Kaplan-Meier 法计算生存率,Log-rank法进行显著性检验,Cox模型行多因素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ERβ阳性组患者的3年和5年累积生存率、无病生存率分别为93.44%、93.44%和83.61%、81.97%;ERβ阴性组患者3年和5年累积生存率、无病生存率分别为61.11%、55.56%和27.78%、27.78%.ERβ阳性组的3年、5年累积生存率及其无病生存率均高于ERβ阴性组,其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P<0.01).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ERβ、腋淋巴结转移、月经状况和ERα都是影响总生存率和无病生存率的独立因素(P<0.05或0.01).ERβ阳性患者,行内分泌治疗后5年累积生存率和5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91.18%和88.24%)均高于未行内分泌治疗的患者(分别为74.07%和74.07%),P<0.05或0.01.结论 ERβ表达状况对乳腺癌患者预后的判断有一定价值,为独立的预后影响因素.ERβ阳性患者内分泌治疗有效.

    作者:徐彬;方志沂;刘君;李强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伊立替康联合氟尿嘧啶和亚叶酸钙治疗晚期胃癌的临床观察

    近年来胃癌是我国常见的恶行肿瘤,其发病率和死亡率自然高居不下,且有年轻化趋势.对胃癌的治疗,手术为首选的方法;而不能手术的或术后复发转移的晚期患者,化疗已成为主要的手段,对于延长生存期、提高生命质量有一定的意义.2003年10月起,我们应用伊立替康(国产CPT-11)联合5-Fu/CF方案,治疗晚期胃癌16例,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范开席;汪梅荣;郭其森;张保轩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全肝条形野放射治疗肝癌10例报告

    原发性肝癌和转移性肝癌有时需采用全肝条形野放射治疗,由于传统条形野照射时摆位重复性差,且剂量分布不均匀,为了克服治疗的缺点,我们对此方法进行了改进,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呈祥;柏建安;王传丽;孙建军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非小细胞肺癌微转移研究现状

    近几年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的疗效有所提高,但其长期生存率仍较低,远处转移及局部复发是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Mountain的研究结果表明,一旦出现远处转移,5年生存率仅为1.7%[1].及早、准确地发现肿瘤转移显得十分重要.

    作者:顾科;张军宁 刊期: 2005年第04期

实用癌症杂志

实用癌症杂志

主管:江西省卫生厅

主办:江西省肿瘤医院 江西省肿瘤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