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喜梅;陈良富;李树平;孙雷;郑仁恕
目的探讨35岁以下青年乳腺癌的临床特点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1988年1月~1992年12月收治的205例青年乳腺癌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并与同期中老年乳腺癌病例作对照分析.结果青年乳腺癌患者治疗后5年、10年生存率分别为75.61%、47.80%;中老年乳腺癌患者5年、10年生存率分别为73.60%、50.70%,2组5年、10年生存率相近,无显著性差异.病理分期、病理类型、腋淋巴结转移、肿瘤大小、雌激素受体水平是影响青年乳腺癌预后的重要因素.结论本组青年乳腺癌预后与中老年乳腺癌预后相近,综合治疗可能改善生存期.
作者:安松林;方志沂;于泳 刊期: 2005年第06期
脑胶质瘤约占颅内肿瘤的40%~50%,手术是主要的治疗手段.因胶质瘤常呈浸润性生长,且多处于脑部重要结构,手术无法做到真正的彻底全切,单纯手术治疗的5年生存率<25%,治率较低.胶质瘤术后合理的放化疗总体上可以改善生存,已成为当前此类肿瘤治疗的主流方法,在此将近年国外的相关研究成果作一概述.
作者:顾科;张军宁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观察奥沙利铂(L-OHP)联合氟脲嘧啶(5-Fu)及亚叶酸钙(CF)治疗晚期大肠癌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42例晚期大肠癌患者,采用奥沙利铂120 mg/m2,静脉滴注4 h,d1;亚叶酸钙200mg/m2,静脉滴注2 h,d1~5;氟脲嘧啶500mg/m2,静脉滴注4 h,d1~5;3周为1个周期.结果42例患者中CR 3例(7.1%),PR 14例(33.3%),SD 18例(42.9%),PD 7例(16.7%),总有效率(CR+PR)40.5%(17/42).主要的不良反应为消化道症状,骨髓抑制和感觉神经毒性.结论奥沙利铂联合氟脲嘧啶及亚叶酸钙治疗晚期大肠癌疗效肯定,不良反应轻,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喻庆薇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观察肺癌患者体内Th1和Th2类细胞因子的基因表达及化疗对其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肺癌患者在化疗前、化疗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Th1和Th2类细胞因子mRNA表达.结果正常对照及良性肺部疾病组Th1和Th2类细胞因子基因表达呈阴性或基本不表达;肺癌组IL-4、IL-6、IL-10的mRN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良性肺部疾病组和正常对照组(P值均<0.001);IFN-γ元阳性表达(0/52),IL-2则仅有2例阳性表达,均较正常对照组及良性肺部疾病组明显减少(P值分别为0.006,0.007;0.004,0.003);且Th1和Th2类细胞因子基因表达水平与肺癌的病理分型及临床分期无相关性(P值分别为0.925,0.752,0.868,0.780,0.949).化疗后IL-4、IL-6、IL-10的阳性表达较化疗前显著减少(P值分别为0.003,0.001,0.002),而IFNγ、IL-2阳性表达较化疗前有显著增加(P值均<0.001).结论肺癌患者Th1类细胞因子表达受抑,Th2类因子呈强势表达;化疗可使肺癌患者Th2类细胞因子的强势表达向Th1类逆转.
作者:梁婧;李岩;刘文波;许晓群;赵跃然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电化学治疗颌面、口腔肿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应用我国研制的ZAY-B型电化学治疗仪和特制的铂金电极针治疗161例颌面、口腔肿瘤患者,根据病变部位和肿瘤体积选择麻醉方法.经过套管针将治疗电极直接插入瘤体,保护瘤体周围的正常组织,将电极连接至电化学治疗仪开始治疗.治疗电压6~8 V,电流保持在60~100 mA,电量按肿瘤直径每1 cm给80~100 C.结果161例中CR 71例(44.1%),PR 56例(34.8%),NC 23例(14.3%),PD11例(6.8%),CR+PR为78.9%(127/161).随访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2.5%(149/161)、63.4%(102/161)和36.0%(58/161).结论电化学疗法简便易行,安全有效,创伤小,恢复快,对容貌及器官功能影响小,是治疗颌面、口腔肿瘤的1种全新方法.
作者:李京宏;辛育龄;张伟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抑癌基因PTEN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SABC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了62例乳腺癌、15例癌旁及12例正常乳腺组织中PTEN蛋白表达水平,结合临床病理指标进性分析.结果乳腺癌组PTEN蛋白阳性表达率(56.5%)显著低于癌旁组(86.7%)和正常组(100.0%),P均<0.05;癌旁组(86.7%)低于正常组(100.0%),P>0.05.伴有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中PTEN蛋白阳性表达率(32.1%)显著低于无淋巴结转移乳腺癌(61.8%),P<0.05;浸润性癌PTEN蛋白阳性表达率(44.4%)显著低于早期浸润性癌(75.0%),P<0.05;PTEN蛋白表达与肿瘤大小、PTNM分期无关,P>0.05.结论PTEN蛋白在乳腺癌的发生、发展、侵袭转移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PTEN蛋白表达水平可以作为判定乳腺癌病理生物学行为的客观指标.
作者:陈启;曹明智;周岩冰;杨金镛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分析4例基本外科收治的肠道子宫内膜异位症病例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情况.方法1985年1月~2005年10月,收治于基本外科的4例肠道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分析其年龄、病史、临床表现、体格检查、辅助检查、手术方式及术后随访情况.结果4例就诊于基本外科的患者平均年龄39.8岁.2例行急诊手术,2例因直肠肿物择期手术.2例急诊手术的患者术前有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病史.1例患者有排便习惯改变.2例患者术前行纤维结肠镜检查.手术中发现病变累及直肠前壁者2例,累计阑尾及回盲部者1例,累及回肠末端1例.结论有周期性的消化道症状及相应的妇科病史的育龄妇女应高度怀疑肠道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可能,手术有诊断治疗的双重作用.应重视妇科医生与外科医生的合作,应重视患者术后随诊.
作者:付晨薇;刘骞 刊期: 2005年第06期
草酸铂是第3代铂类抗癌药物,与顺铂或卡铂不同之处在于它包含1个环状大基团(1,2-二氨基环己烷),草酸铂-DNA复合物一旦形成,对DNA修复有更大的抵抗力,能更有效的抑制DNA复制.在临床前和临床研究中,草酸铂对许多不同类型的肿瘤都显示出抗瘤活性,尤其对顺铂和卡铂耐药的结直肠癌瘤株有抗瘤活性[1],因此被用于许多肿瘤的治疗,在结直肠癌中的作用更重要,以草酸铂为基础的化疗方案,尤其是草酸铂联合5-FU/CF已经成为晚期结直肠癌的一线或二线治疗和术后辅助化疗的标准方案.
作者:赵国光;何友兼 刊期: 2005年第06期
我科1998年1月至2004年12月对247例直肠癌患者施行直肠前切除术,发生吻合口漏31例,经及时,积极处理,全部治愈.为探讨漏发生原因及其预防、治疗措施,从而降低直肠漏的发生率,特作如下分析.
作者:魏海云;黄凯;刘旗泉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D4式清扫术在提高进展期胃窦癌根治术疗效中的价值.方法对172例进展期胃窦癌D4式清扫术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72例进展期胃窦癌行D4式清扫术,无手术死亡.31例的N016淋巴结发生转移,N016淋巴结转移发生率为18.0%.肿瘤直径≥5 cm、肿瘤侵犯浆膜、N2淋巴结转移与N016淋巴结转移率显著相关(P<0.05).N016淋巴结的清扫可提高患者术后生存率.131例(76.2%)得到随访,失访者列入死亡病例.2年和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65.7%(113/172)和34.3%(59/172).结论对进展期胃窦癌施行D4式清扫术是1种安全、合理、有效的选择.
作者:姚武;张天顺;刘伟中;杨升平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胃肠癌患者中CK-19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RT-PCR方法检测胃肠癌患者外周血中CK-19的表达情况.结果108例患者中,阳性表达率为81%(87/108),而对照组(健康成人20例)未发现CK-19的表达.有远处转移的患者CK-19的表达率高,化疗后表达水平下降.结论胃肠癌患者中CK-19的检测对肿瘤的预后,疗效评估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陈术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观察多西紫杉醇联合卡培他滨作为一线方案治疗晚期胃癌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46例晚期胃癌患者采用多西紫杉醇75 mg/m2静脉滴注d1;卡培他滨每日1 250 mg/m2,分2次口服,d1~14,21天为1个周期,连用2个周期后评价疗效.结果CR 4例,PR 20例,SD 15例,PD 7例,总有效率52.2%,毒副作用主要有Ⅰ~Ⅱ度恶心、呕吐、腹泻、口腔炎、手足综合征、末梢神经感觉异常及白细胞减少.结论多西紫杉醇联合卡培他滨治疗晚期胃癌疗效较高,安全性好,副作用可耐受,值得临床进一步观察.
作者:陈火国;靳文剑;洪道显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分析食管癌术后发生切缘残留癌(简称切缘癌)的原因,寻找降低切缘癌发生率切实可行的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5 402例食管癌根治术病例的临床病理资料.复阅病理切片,将切缘癌分为原位癌、浸润癌、切缘黏膜下层见有脉管内癌栓(简称切缘癌栓)等类型进行观察.结果5 402例病例中,男3 191例,女2 211例,年龄28~86岁,中位年龄55岁.按原发癌不同分为:颈段癌29例,胸上段癌751例,胸中段癌3 964例,胸下段癌539例,多灶癌90例,双原癌29例.5 402例标本按年计算切缘癌发生率为5.4%~7.9%,平均发生率为6.7%(361/5 402),上切缘癌发生率为5.5%(299/5 402),下切缘癌发生率为0.9%(47/5402),上、下切缘癌发生率为0.3%(15/5 402).颈段食管癌、多灶癌的上切缘癌发生率分别为17.2%(5/29)、13.3%(12/90).双原癌病例下切缘浸润癌的发生率为27.6%(8/29).切缘癌中原位癌、切缘癌栓、浸润癌的构成比分别为41.0%(154/376)、7.7%(29/376)、51.3%(193/376).结论食管癌术后上、下切缘都有发生切缘癌的可能,少数情况下可以同时发生,双原癌者下切缘癌发生率较大,其它食管癌均以上切缘癌发生率较大.食管癌术后切缘癌的发生与病变到切缘的距离负相关,但单纯增加距离不能完全避免切缘癌,常规术中切缘冷冻切片检查,可望真正降低切缘癌的发生率.
作者:赵一电;郭梅 刊期: 2005年第06期
局部消融术是继根治切除术后治疗肝癌位列第二位的有效治疗方法;它的佳适应证是癌灶≤5 cm的小肝癌,对这种小肝癌治疗所获得的3年生存率几乎与根治切除术不相上下[1,2].由于有良好的消融效果,并具备微创、易重复性等优点,有学者甚至认为至少在处理单个癌灶≤2 cm的Child A期肝癌病例时,应将消融术列为首选[1].本文就各种消融技术的特点及优缺点进行综述.
作者:周剑寅;王效民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局部灌注化疗结合腹腔低渗热化疗对预防胃癌术后复发和转移的价值.方法将170例实行根治术的胃癌患者随机分成2个组.治疗组(88例):术后行局部动脉灌注化疗加腹腔低渗热化疗;对照组(82例):术后行全身静脉化疗,比较2组疗效.结果随访5年,治疗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5.5%(84/88)、83.0%(73/88)、54.6%(48/88);对照组分别为75.6%(62/82)、54.9%(45/82)、34.2%(28/82).治疗组局部复发率、腹膜转移率、肝转移率和骨髓抑制发生率分别为9.1%(8/88)、20.5%(18/88)、22.7%(20/88)、18.2%(16/88);对照组分别为24.4%(20/82)、43.9%(36/82)、46.3%(38/82)、39.0%(32/82).2组指标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局部灌注化疗结合腹腔低渗热化疗能有效防治胃癌术后局部复发和腹膜转移、肝转移,疗效好于静脉化疗,且副作用小.
作者:刘晓东;罗琪;刘忠臣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利用核酶(ribozyme)独特的切割抑制活性,抑制乙型肝炎病毒的复制生长,可以用来治疗乙型病毒性肝炎.利用各种方法筛选出HBV靶向性HDV核酶载体.方法根据山东省医药生物技术研究中心构建的HDV核酶结构特点,筛选并合成核酶序列,构建到原核载体中,转染到细胞中,根据测定载体的抑制效果,从而筛选出效果好的核酶载体.结果通过ELISA检测和定量PCR检测筛选出了2种抑制效率高的HDV核酶,抑制率达68%.结论应用ELISA检测和定量RT-PCR检测联合的方法可以筛选出比较符合细胞内条件的核酶,以便后续实验.
作者:栾中华;韩金祥;鲁艳芹;王传玺;裴晓俊 刊期: 2005年第06期
我科自1988年10月至2004年2月共收治了23例残胃贲门癌及残胃状态下食管癌,其中9例行了手术治疗,现报道如下.
作者:林群;匡裕康;吴九发 刊期: 2005年第06期
上肢淋巴水肿是乳腺癌术后的常见并发症,文献报道的发生率为10%~30%[1],差异较大.淋巴水肿可导致上肢功能障碍和患者精神紧张,轻者随着侧枝循环的建立而缓解,严重者可影响术后生活质量,甚至导致无法正常生活和工作[2],临床处理较为棘手.本文着重对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产生的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预防措施.
作者:崔殿龙;吴晓安;崔宾宾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观察吉西他滨联合顺铂治疗复发或转移性鼻咽癌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吉西他滨1000 mg/m2,分别于第1天和第8天静脉点滴;顺铂80 mg/m2,第1天,或顺铂每天20 mg/m2,第1~4天,21天为1个周期,所有病例接受至少2个周期的化疗.结果28例患者入组,完全缓解6例,部分缓解18例,总有效率为85.7%(24忍8).中位随访时间15个月(6~23个月),1年生存率为86%,中位疾病进展时间为8.6个月(2.5~18个月).主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及恶心、呕吐,有4例(14%,4/28)发生了Ⅲ~Ⅳ度骨髓毒性.结论吉西他滨联合顺铂方案治疗复发或转移性鼻咽癌有较好的疗效,患者耐受性好,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
作者:洪茜;彭培建;周桑玉;陈志坚 刊期: 2005年第06期
消化道穿孔是外科常见病,绝大多数为溃疡病所引起,近年来由于治疗溃疡病的药物疗效确切,使溃疡病发展至穿孔的病例日渐减少,而由于肿瘤引起之穿孔病例逐渐增多,应引起临床上的重视.我院自1984年11月至2002年11月共收治消化道穿孔患者318例,其中因胃癌引起穿孔的病例为21例,占6.6%.现结合文献报告如下.
作者:胡荣;明金庚;张铁流;张红阳 刊期: 2005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