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关天;杨建军
长春瑞宾是目前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有效药物之一,我们自2001年4月起使用国产长春瑞宾单药及联合顺铂方案治疗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48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陆红梅;吉布强;张海燕 刊期: 2004年第01期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s,PPARs)是1类由配体激活的核转录因子,属Ⅱ型核受体超级家族成员.PPARs可分为由独立基因编码的PPARα、PPARβ[PPARδ、脂肪酸活化受体(FAAR)、Nucl]及PPARγ 3种亚型,这3种亚型在结构及功能上均有差异.PPARγ是具有脂肪组织特异性的,其生物学功能复杂,参与脂肪糖的代谢、单核细胞激活、炎症反应、肿瘤细胞分化和凋亡等生理病理过程,特别是与消化道肿瘤关系密切,目前已成为研究的热点,本文重点介绍PPARγ结构和组织分布、PPARγ配体、靶基因及PPARγ与消化道肿瘤发生、发展和预后的关系.
作者:朱理辉;张琍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研究胃癌患者围手术期血小板黏附蛋白CD41、CD62p表达的变化,为进一步研究肿瘤细胞的生长、转移与血小板黏附蛋白CD41、CD62p表达的关系奠定基础,为围手术期防凝抗凝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21例胃癌患者围手术期CD41、CD62p表达的变化,同时选择年龄相当的正常人10例作对照.结果与正常人相比,胃癌患者CD41、CD62p表达增多,晚期患者表现尤为明显.随着手术的进行,CD41、CD62p含量逐渐升高(P<0.05),手术结束后30 min达高峰(P<0.01),至术后第7天,CD41、CD62p已有所下降,但仍高于术前水平(P<0.05).结论胃癌患者血小板黏附蛋白CD41、CD62p表达和释放增加,处于激活状态.手术促使血小板活化进一步加强,术后随时间延长,血小板活化程度逐渐恢复.因此在胃癌患者的围手术期内应注意防凝抗凝.
作者:陆丽娟;尹亮;陆康生;顾健;苏长青;傅诚章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在鼻腔鼻窦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对45例鼻腔鼻窦鳞癌组织进行PCNA和EGFR检测,并用15例正常鼻黏膜作对照.结果 PCNA和EGFR在各级鼻腔鼻窦鳞癌组织中均有表达,与正常鼻黏膜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均有随鳞癌分级的升高而表达增强的趋势.PCNA、EGFR在鼻腔鼻窦鳞癌中的表达有显著的相关性.结论 PCNA和EGFR的表达均能反映鼻腔鼻窦鳞癌的增殖活性,表达强度可反映鳞癌细胞增殖活性的高低.
作者:孙宝宾;文三立;郑春泉 刊期: 2004年第01期
随着肿瘤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泌尿系肿瘤的生物治疗显现出巨大的潜力.白细胞介素-2(IL-2)及干扰素-γ(IFN-γ)等细胞因子已经广泛应用于治疗肾癌、输尿管癌、膀胱癌等,IL-12作为1种新型的抗肿瘤细胞因子,目前已成为这一领域研究与应用的热点.
作者:杨关天;杨建军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甘草酸对人乳腺癌细胞(MCF-7)增殖抑制和诱导凋亡的作用,并探讨凋亡发生与细胞内Ca2+浓度([Ca2+]i)变化的关系.方法 2.5~12.5 mmol/L甘草酸处理MCF-7细胞24 h,采用MTT比色法测定细胞增殖能力.5.0 mmol/L、7.5 mmol/L和10.0 mmol/L甘草酸处理MCF-7细胞24 h,用末端脱氧核苷转移酶介导dUTP末端标记法和Annexin V流式细胞仪法检测凋亡细胞.7.5 mmol/L甘草酸处理MCF-7细胞24 h,采用Fura-2荧光负载方法测定[Ca2+]i的变化.结果甘草酸从5.0 mmol/L浓度起对MCF-7细胞的增殖抑制率显著升高(P<0.01),呈剂量依赖性;半增殖抑制浓度(IC50)为15.8 mmol/L.7.5 mmol/L和10.0 mmol/L甘草酸使细胞凋亡率显著升高(P<0.05和P<0.01).甘草酸处理组的[Ca2+]i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甘草酸具有抑制MCF-7细胞增殖和诱导凋亡的作用;其诱导细胞凋亡可能与细胞内Ca2+水平下调有关.
作者:张志凌;黄炜;罗惠玲;黄敏珊;吴其年;张东方;杨凤仪 刊期: 2004年第01期
早在一百多年前,就有学者发现肝脏损伤与肝转移癌存在着一定的关系.近年来,随着研究肿瘤转移发生、发展机制技术的不断更新,有关肝脏损伤与肝转移癌关系的研究亦再次受到人们的关注.以下就近期国内外有关肝脏主要良性损伤与肝转移癌的关系作一综述.
作者:董倩;姜达 刊期: 2004年第01期
胰体尾癌常在出现腹、背部疼痛后或发现腹部包块等晚期表现时才能确诊,手术切除率较低,仅5%~10%[1],预后较差.不能切除的原因主要为胰体尾周围大血管受浸润,如肝总动脉或腹腔动脉受浸润等.因此,受累动脉的切除可以提高胰体尾癌的切除率,并有可能延长患者术后的生存期及改善生活质量.我们采用改良式Appleby手术治疗侵及腹腔动脉和肝总动脉的胰体癌和胰体、胃二重癌2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斌;赵文星;徐为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 D1)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与胃癌分型、分期、浸润转移等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各期胃癌共57例、慢性萎缩性胃炎20例组织中cyclin D1和VEGF的表达.结果胃癌组cyclin D1阳性表达率(47.4%)高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组(20.0%);cyclin D1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密切相关,与肿瘤浸润深度、肿瘤大小、淋巴结状态及TNM分期无关.胃癌组VEGF阳性表达率(77.2%)显著高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组(5.0%);VEGF的表达与胃癌的分化程度、肿瘤浸润深度、肿瘤大小、淋巴结状态、TNM分期均密切相关.在胃癌组织中,cyclin D1与VEGF的表达呈正相关.cyclin D1、VEGF均阳性组以Ⅲb期和Ⅳ期患者多,cyclin D1、VEGF均阴性组以Ⅰa+Ⅰb和Ⅱ+Ⅲa期患者多.结论 cyclin D1过表达参与了胃癌的发生,是胃癌发生过程中1个较早期的分子事件.VEGF促进胃癌的增长,促使肿瘤向黏膜深层浸润并向远处转移.cyclin D1和VEGF在胃癌的发生中起协同作用,其表达与TNM分期密切相关,两者联合检测可作为胃癌手术治疗及评估胃癌预后的参考指标.
作者:刘红;刘倩;王文奇 刊期: 2004年第01期
大肠癌是消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化、年轻化趋势.以手术治疗为主,辅以化疗、放疗等综合治疗,但疗效不满意,5年生存率在50%左右.大肠癌的发生、发展和转归与细胞凋亡有密切关系,其实质是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失衡,即增殖过度或凋亡不足.有关大肠癌细胞凋亡的研究逐渐成为基础和临床医学研究的热点,呈现良好的前景.
作者:张守亮;王梦龙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制备聚乙二醇-聚谷氨酸两嵌段共聚物(PEG-PBLG)纳米微球并观察其转基因能力.方法合成两亲嵌段共聚物PEG-PBLG,红外光谱(IR)、核磁共振谱(1H-NMR)、凝胶渗透色谱法(GPC) 测定其组成和结构;乳化溶剂蒸发法制备DNA/PEG-PBLG纳米微球,透射电镜观察其形态,DNaseⅠ消化实验测试其DNA保护能力,以GFP为报告基因转染Tca8113细胞观察其转基因能力.结果 IR图谱证实两嵌段共聚物的形成,GPC和1H-NMR测定PEG-PBLG分子量约8000,PEG-PBLG纳米微球直径约70 nm,对质粒DNA有较好的保护作用并有较强转基因能力.结论成功制备两亲嵌段共聚物PEG-PBLG纳米微球并证实其载基因能力,为进一步开展纳米微球介导基因治疗奠定了基础.
作者:余东升;黄洪章;李苏;王安训;潘朝斌;王建广;潘仕荣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mRNA及蛋白在食管癌组织中的表达.方法采用半定量RT-PCR法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别检测40例食管癌及癌旁2 cm与癌旁≥5 cm组织中MMP-9 mRNA及蛋白的表达.结果食管癌、癌旁2 cm和癌旁≥5 cm组织中,MMP-9蛋白阳性率分别为72.5%(29/40)、52.5%(21/40)和30.0%(12/40),MMP-9 mRNA阳性率分别为77.5%(31/40)、60.0%(24/40)和37.5%(15/40),癌组织与癌旁≥5 cm组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χ2=14.459,P<0.05).癌组织中MMP-9 mRN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癌旁2 cm及癌旁≥5 cm组织(P<0.05).癌组织中MMP-9 mRNA表达水平与临床分期、组织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状态密切相关(相关系数为0.8862、0.7495和0.8907,P<0.05).结论 MMP-9在食管癌侵袭及转移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可作为判断其预后的指标之一.
作者:刘庆熠;白世祥;平育敏;孟宪利;何明;张明道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黄体酮联合甲基睾丸素治疗未育妇女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的疗效.方法对13例病理诊断为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要求生育的妇女患者,采取黄体酮联合甲基睾丸素治疗3~6个月,每3个月进行诊刮1次,子宫内膜转化为分泌期或萎缩期内膜停药治疗,指导受孕.结果治疗3、6个月后分别有11例、12例未育妇女子宫内膜病变逆转为分泌期及萎缩期内膜,逆转率分别为84.6%、92.3%.停药2年内受孕10例,受孕率为76.9%,足月分娩8例,流产2例.随访2~6年,复发2例,复发率为15.4%,2例均行手术治疗,生存状况良好.结论黄体酮联合甲基睾丸素治疗未育妇女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的疗效满意.
作者:袁俊斋;田巧花;尚艳红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成人肝肉瘤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成人肝肉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8例成人肝肉瘤患者(平滑肌肉瘤6例,枯否氏细胞肉瘤2例)均行探查术,并获随访.3例切除肿瘤者生存时间分别为20,39,70个月.未能切除肿瘤者5例,其中2例行介入治疗者生存时间分别为7、10个月,1例手术探查后行全身化疗者生存22个月,2例未行任何治疗者生存时间分别为5、7个月.结论成人肝肉瘤无明确病史及基础疾病,血清学检查无特异性,通过物理学检查方法早期发现,手术切除治疗是为有效的治疗方法,同时化学治疗也值得关注.
作者:刘骞;赵平;蔡建强;高纪东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通过检测胃肠道间质瘤(GIST)组织中巢蛋白(nestin)的表达,探讨nestin在GIST的诊断、鉴别诊断及起源中的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EnVision微波二步法,检测94例GIST(良性44例,恶性50例)组织中nestin蛋白的表达,并与平滑肌瘤和平滑肌肉瘤进行对照研究.结果 GIST组织中nestin的阳性表达率为95.7%(90/94),良、恶性组nestin的阳性率分别为97.7%(43/44)、94.0%(47/50).2组的表达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平滑肌瘤和平滑肌肉瘤nestin表达均阴性.结论 Nestin作为胃肠道间质瘤的1种特异而敏感的新标志物,对GIST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但不能作为GIST分化程度的指标,同时提示GIST可能起源于向卡哈尔细胞(ICC)表型分化的干细胞.
作者:冯菲;马大烈;刘伟强;白辰光;杨建辉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原位肝移植在原发性肝癌治疗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0月至2003年8月肝癌肝移植36例的临床病例资料.结果围手术期死亡率为0;经术前辅助治疗肿瘤直径缩小者12例;术后生存3~6个月者7例(19.4%),生存6~12个月10例(27.8%),生存>12个月19例(52.8%),长生存15个月,平均生存期为8.5个月,7例晚期肝癌平均生存期4.5月,均于术后3~6个月内复发.结论严格选择肝癌病例并通过术前辅助治疗降低肿瘤分期可提高肝移植效果;术后化疗及免疫抑制方案的调整与复发的关系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作者:曹晓伟;傅志仁;王正昕;李先兴;郭闻渊;王志才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细胞周期素D1、E(cyclin D1、cyclin E)、p21cip1在pTNM Ⅰ期普通型肾细胞癌(CRCC)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用半定量RT-PCR方法,检测23例pTNM Ⅰ期CRCC组织和7例正常肾组织中cyclin D1、cyclin E及p21cip1的mRNA含量;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CRCC中p53及ki-67的表达;并将以上指标与临床病理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CRCC组织中cyclin D1、cyclin E、p21cip1mRNA含量分别为0.484±0.416、0.472±0.340、0.356±0.215,均高于正常对照组(0.078±0.051,P<0.01;0.063±0.063,P<0.01;0.178±0.114,P<0.05);Cyclin D1含量低者肿瘤直径小于3 cm(P<0.01);Cyclin E含量低者肿瘤常有坏死(P<0.05),细胞核分级较高(P<0.01);p21cip1低表达者细胞核分级较高(P<0.05);p21cip1与cyclin E呈正相关(γ=0.602,P<0.01).结论 pTNM Ⅰ期CRCC组织中cyclin D1、cyclin E、p21cip1mRNA含量升高,可能影响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及预后.
作者:葛建荣;任国平;应李雄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SLNB)的临床应用价值,分析影响检出率的相关因素.方法在乳腺肿瘤表面或活检部位周围皮下组织注射99mTc标记的硫胶体,采用核素淋巴显像和γ计数器探测仪检测识别前哨淋巴结(SLN),先行SLNB,随后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结果 50例患者中SLN检出率为96.0%;敏感度为88.2%;准确性为95.8%;假阴性为11.8%;假阳性为0.患者年龄<50岁、原发肿瘤位于乳腺外上象限、术前穿刺活检确诊与SLN检出有关(P<0.05);是否绝经、肿瘤大小、病理类型、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与SLN检出无关(P>0.05).结论 SLNB具有安全可靠、敏感度和准确性较高等特点,可以正确反映大多数乳腺癌患者腋窝淋巴结(ALN)有无转移.
作者:陈国际;张保宁;邵永孚;刘琳;杨红鹰 刊期: 2004年第01期
1 病例介绍患者男性,37岁.因右侧大腿酸痛1个月伴渐进性活动受限20天,于2001年8月24日收入院.
作者:曲利娟;余英豪 刊期: 2004年第01期
肿瘤是1个异质性、多态性、分化不均的细胞群体,同一组织类型的肿瘤对同一药物敏感性存在着差异,以及肿瘤多药耐药(MDR)的普遍存在,这些都会影响肿瘤化疗效果.而针对肿瘤患者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选择用药进行个体化疗,可望提高疗效,减少不良反应,并可防止多药耐药的发生.近半个世纪以来,相继建立的各种体外药敏试验为肿瘤的临床个体化治疗提供了越来越多的选择,寻找与临床相关性好、敏感、标准化、快速、简易的方法是药敏试验的方向.ATP肿瘤体外药敏试验(ATP-TCA)具有敏感、快速、与临床相关性较好的特点,是目前有发展前途的体外药敏试验方法,现就其原理、优点及临床应用作一综述.
作者:齐青萍;高国兰 刊期: 2004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