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俭;乔宗海;樊克武;赵建华;吴四海
目的分析电化学综合治疗体表恶性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85例体表恶性肿瘤实施电化学治疗,同时根据不同的肿瘤部位和病理类型辅加放疗、化疗或放疗+化疗及生物治疗.结果 385例患者经电化学治疗后近期疗效为:CR 190例(49.4%),PR 131例(34.0%),NC 43例(11.2%),PD 21例(5.5%),有效率(CR+PR)为83.4%,1、2、3、4、5年生存率分别为95.6%、89.4%、82.1%、73.2%、59.7%.结论电化学综合治疗体表恶性肿瘤疗效肯定,能有效提高患者近期疗效及5年生存率,电化疗治疗适应证广,技术方法简便安全,副作用小,是治疗体表恶性肿瘤的1种新的有效的治疗手段.
作者:岑笃才;李陆;任渝江;敖飞;何莉蓓;戴瑛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研究GSTM1和GSTT1基因的多态性和饮酒习惯与原发性肝癌发生的危险性.方法在肝癌高发区江苏省泰兴市进行了以人群为基础的病例对照研究,并应用多重PCR法检测了207例原发性肝癌及其1∶1配对的正常对照的GSTM1和GSTT1基因型.结果 GSTM1空白基因型的频率,病例组为58.94%,对照组为57.00%;GSTT1空白基因型的频率,病例组和对照组分别为52.17%和46.86%,2组间无显著性差异.但GSTT1的空白基因型与非空白基因型相比,当其长期饮用高度白酒达23年以上或月饮酒量大于3 000 g时,患肝癌的危险性显著增高(OR=2.56,95%CI为1.08~6.05或OR=3.48,95%CI为31.47~8.22);此外分析饮酒总量(kg*年)也得到同样的结果(OR=3.71,95%为1.51~9.12).结论携带GSTT1空白基因型且有长期大量饮酒习惯者,其患肝癌的危险性显著增高.
作者:李苏平;吴建中;丁建华;高长明;曹海霞;周学富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国人大肠腺瘤、腺癌中结直肠缺陷(DCC)基因蛋白表达与该基因201密码子的突变情况,及其与大肠肿瘤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PCR结合限制性酶切多态性分析(PCR-RFLP)方法,检测30例正常大肠黏膜、40例大肠腺瘤、46例大肠癌及相应癌旁黏膜组织中DCC基因蛋白表达及201密码子突变情况.结果 DCC蛋白在正常大肠黏膜、腺瘤组织及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0%、83%和28%,三者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腺瘤伴重度不典型增生者DCC蛋白表达缺失率(55%)明显高于腺瘤伴轻、中度不典型增生者(3%).Dukes C、D期大肠癌DCC基因蛋白表达缺失率明显高于Dukes A、B期.腺瘤伴重度不典型者201密码子突变率(64%)明显高于腺瘤伴轻、中度不典型增生者(21%)(P<0.05);大肠癌突变率高达78%;Dukes C、D期大肠癌201密码子突变率明显高于A、B期;大肠癌DCC基因201密码子纯合突变率(50%)显著高于癌旁黏膜(6%),有显著性差异.201密码子突变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组织学分型等因素无关.结论大肠腺瘤向癌演变的过程中DCC基因201密码子突变率和蛋白表达缺失率逐渐增高,这与大肠癌的病情进展及转移能力增强有关.
作者:吴文溪;伍世余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ATP生物荧光肿瘤药敏检测技术(ATP-TCA)在乳腺癌化疗中的临床意义及应用价值.方法选用10种常用乳腺癌化疗药物,应用ATP-TCA对40例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标本、淋巴结活检和胸腔积液标本进行药敏检测,评估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结果 ATP-TCA对乳腺癌标本的可评价率为90.0%,化疗药物对乳腺癌的杀伤作用具有较强的个体差异性,10种化疗药物的敏感性分别为:氟尿嘧啶(5-Fu)33.3%、顺铂(DDP)37.5%、环磷酰胺(CTX)29.2%、足叶已甙(VP-16)16.7%、丝裂霉素(MMC)22.0%、表阿霉素(EPI)41.7%、诺维本(NVB)45.8%、阿霉素(ADM)41.7%、泰素(PTX)54.2 %、羟基喜树碱(HCPT)25.0%.初步研究表明ATP-TCA体外检测结果与实际临床疗效具有良好的相关性.结论 ATP-TCA是准确的、可靠的肿瘤药敏检测技术,其检测结果与临床实际疗效具有良好相关性,可用于指导乳腺癌术后化疗.
作者:陈国际;傅军;邵永孚;张保宁;徐兵河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分析原发乳腺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对18例原发于乳腺的非霍奇金淋巴瘤进行分析,其中Ⅰ期11例(61.1%),Ⅱ期7例(38.9%).1例(5.6%)为未分型NHL,17例(94.4%)为B细胞来源.15例(83.3%)先行手术治疗,术后3例行放疗,7例行化疗,5例行放疗、化疗综合治疗.未手术的3例均行放疗、化疗的综合治疗.结果中位随访时间为89个月,6例(33.3%)出现局部复发或远处播散.总3、5年生存率分别为87.5%和71.5%,3、5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75.6%和68.1%.结论对原发乳腺非霍奇金淋巴瘤,采用合理的放疗、化疗综合治疗可获得较好疗效;推荐以蒽环类药物为主的化疗方案.
作者:董梅;王维虎;石远凯;冯奉仪;王奇璐;李晔雄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电化学疗法对S180肉瘤小鼠异种移植肿瘤的治疗效果.方法将41只昆明小鼠接种S180肉瘤细胞,然后随机分为4个组:对照组(不做处理),药物组(只加环磷酰胺),电场组(只加电脉冲),电场+药物组(电脉冲联合环磷酰胺).治疗期间定期观察小鼠体重和肿瘤体积,计算抑瘤率和肿瘤消失率.结果用电脉冲处理肿瘤后,肿瘤部位出现不同程度水肿,随后逐渐消失,表面结痂,肿瘤体积缩小直至消失.切除未完全消失的电化学处理肿瘤与对照组肿瘤比较发现,电化学处理的肿瘤表面没有血管,对照组肿瘤表面血管则非常丰富.结论电化学疗法对S180肉瘤小鼠异种移植肿瘤有明显的治疗作用,该方法可能成为治疗浅表性肿瘤的1个重要途径.
作者:张弘;何蓉;张羽;王子淑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在大肠癌血管形成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62例大肠癌组织及10例癌旁正常组织中HIF-1α和iNOS蛋白的表达,并用CD34标记血管内皮细胞,计算微血管密度(MVD).结果 62例大肠癌组织中,HIF-1α、iNOS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3.5%(27/62),56.5%(35/62),MVD平均值为28.3±17.5.HIF-1α、iNOS蛋白阳性表达率及MVD与癌组织Dukes分期显著相关(P均<0.05).HIF-1α与iNOS表达一致符合率为51.6%(32/62),两者表达显著相关(P<0.05).HIF-1α、iNOS均阳性的大肠癌组织MVD高于两者均为阴性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大肠癌组织存在HIF-1α蛋白的过表达,HIF-1α诱导iNOS蛋白表达,协同促进肿瘤新血管形成.HIF-1α、iNOS及MVD的测定可作为判断大肠癌转移潜能的重要指标.
作者:樊利芳;夏东;江从庆;刁路明;钱群;刘志苏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放射性核素骨显像在鼻咽癌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58例初诊鼻咽癌患者行放射性核素骨显像检查,其中29例同时行CT/MRI检查.结果经放射性核素骨显像检查,158例患者中先后有81例骨显像异常,临床诊断为骨转移,阳性率为51.2%.N1~N3期病例骨转移率为55.6%,N0期为12.5%(P<0.01);T1期骨转移率为41.9%,T4期为58.4%(P<0.05);低分化鳞癌骨转移率为52.0%,中高分化鳞癌为25.0%(P<0.05).81例骨显像阳性者中,有骨痛症状者52例(占64.2%).结论鼻咽癌易发生骨转移,放射性核素骨显像检查对鼻咽癌临床分期和治疗有重要意义,应作为鼻咽癌诊断的常规检查.
作者:任浙平;李先明;吴超权;闫茂生;吴冬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经括约肌途径手术切除直肠绒毛状腺瘤的安全性和价值.方法对15例中下段直肠绒毛状腺瘤采用经括约肌途径手术切除,术中根据病变切除的需要,对肛门括约肌进行了部分至完全的切断.结果 15例患者均成功地保留了肛门和大便控制功能.发生术后并发症5例,其中骶前间隙感染3例,吻合口漏2例.随访中有2例患者出现吻合口复发,3例患者诉坐位时会阴部疼痛.结论经括约肌途径直肠手术是安全可行的,只要术毕细致重建括约肌即可.经括约肌途径手术是治疗较大的中低位直肠绒毛状腺瘤的1种非常有价值的手术方式.
作者:赵广法;师英强 刊期: 2004年第03期
我院自1990年1月~1995年12月收治中晚期卵巢癌118例,在进行肿瘤减灭术后以3种不同方式进行了化疗,现对其疗效及患者生存率进行比较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吴红英;李庆云;赵萍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环氧化酶-2(COX-2)在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以β-actin基因为参照,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41例肺癌组织及相应的癌旁组织、5例远离肿瘤的正常肺组织中COX-2 mRNA的表达;同时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COX-2蛋白的表达.结果 COX-2 mRNA在肺癌组织中的表达率(63.4%)显著增高;相应的癌旁组织表达率也明显增高,而在正常肺组织中不表达.癌组织与癌旁组织、正常肺组织的COX-2 mRNA表达率相互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显示,58.5%(24/41)的肺癌组织COX-2蛋白呈阳性表达.COX-2蛋白的表达与肺癌的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肿瘤大小无关(P>0.05).结论肺癌组织COX-2 mRNA和COX-2蛋白表达率在大多数肺癌组织中明显增高,在癌旁病变中也相应增高,COX-2的激活发生在肺癌形成的较早时期,在肺癌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王旭光;陈根殷;何慧娟;陈美君 刊期: 2004年第03期
鼻咽癌是中国南方1种常见的恶性肿瘤,虽然近年来鼻咽癌的诊断和治疗水平已有很大提高,但是鼻咽癌的死亡率仍然很高.大量研究表明肿瘤的发生是1个多阶段、多步骤的发展过程.随着现代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的发展,检测不同阶段分子标志物对肿瘤的早期诊断、肿瘤转移的预测和预后的判断等将起到重要作用.本文就近年来一些鼻咽癌肿瘤标志物的发现和新技术的应用做一综述.
作者:金鑫;曹亚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受体(uPAR)对鼻咽癌侵袭和转移的影响.方法以鼻咽癌细胞系(CNE-2Z)及其克隆株(CNE-2Z-H5,CNE-2Z-H5-9)作为研究材料,应用逆转录聚合酶反应(RT-PCR)检测uPAR在基因转录的表达;应用蛋白免疫印迹(Westen-Blotting)方法检测uPAR蛋白水平的表达;通过异质黏附抑制实验,观察uPAR在鼻咽癌细胞侵袭和转移过程中的作用.结果 uPAR在CNE-2Z-H5-9中表达高,其次为CNE-2Z-H5,在CNE-2Z中表达低;uPAR抗体能抑制CNE-2Z-H5-9的异质黏附能力.结论 uPAR可能促进鼻咽癌细胞的侵袭和转移.
作者:黄冰;许燕云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结肠癌患者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8(IL-18)水平与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106例结肠癌患者和60例健康成人的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反应(ELISA)检测IL-18的水平.结果 1997年6月及以前的血清59份,IL-18的平均含量为338.46 pg/ml;1997年6月以后的血清47份,IL-18的平均含量为328.85 pg/ml;2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肠癌组患者血清IL-18的含量(346.53 pg/ml±31.23 pg/ml)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233.32 pg/ml±22.54 pg/ml),有显著性差异(P<0.05);Ⅱ期、Ⅲ期和Ⅳ期患者血清中IL-18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IL-18≥346 pg/ml组的患者5年生存率为5.3%,血清IL-18<346 pg/ml的患者5年生存率为18.6%;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多因素分析表明,血清IL-18含量是判断结肠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血清中IL-18含量与结肠癌患者5年生存率有密切相关.血清中IL-18含量是判断结肠癌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之一.
作者:韩明勇;钟伟;郭其森;贾慧;安源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膀胱癌癌旁组织的组织病理学及突变蛋白p53、bcl-2的表达情况,以提高对膀胱癌恶性程度的认识及提高对膀胱癌的疗效.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对58例膀胱癌标本,取癌组织、癌旁2 cm、癌旁3 cm以及癌旁3 cm以上组织;分别进行p53、bcl-2检测.结果 58例膀胱癌癌旁黏膜组织中,正常膀胱黏膜25例,癌旁癌变13例,癌前病变20例.不同病理分期及分级的膀胱癌组织p53阳性表达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浅表性膀胱癌与浸润性膀胱癌bcl-2阳性表达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病理分级膀胱癌组织中bcl-2阳性表达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p53阳性表达、bcl-2阴性表达的膀胱癌多具浸润性强、分化较差的特点.bcl-2阳性表达、p53阴性表达的膀胱癌浸润性弱、分化较好.癌旁组织恶变发生率浸润性膀胱癌为56.4%、浅表性膀胱癌为21.1%,提示手术时应尽可能保证足够的切除范围.
作者:康元上;石永福;徐鸿毅;李晋云;危群;颜梅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了解细胞外基质金属蛋白酶诱导因子(EMMPRIN)和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在喉癌的表达情况,探讨两者表达的关系以及与喉癌浸润和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47例喉癌和22例正常喉组织中的EMMPRIN和MMP-2的表达情况进行检测.结果 EMMPRIN和MMP-2在喉癌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7.2%和91.5%)明显高于正常喉组织分别为(9.1%和18.2%),EMMPRIN和MMP-2的强阳性表达与喉癌的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情况有关;EMMPRIN和MMP-2的表达一致率为91.5%,Kappa值为0.614,两者表达具有明显的相关性.结论 EMMPRIN和MMP-2在喉癌有阳性表达,表达与喉癌的临床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有关,EMMPRIN与MMP-2的产生有密切的关系.
作者:马俭;乔宗海;樊克武;赵建华;吴四海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抑癌基因ING1在大肠癌发生和进展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ING1 mRNA的表达;用单链构像多态性分析(PCR-SSCP)方法进行突变检测;用微卫星位点进行杂合性缺失(LOH)分析.结果p33/ING1 mRNA和p47/ING1 mRNA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强度明显弱于正常大肠黏膜组织者;这2种不同ING1 mRNA剪接体之间的表达强度相一致.Dukes C、D期患者癌组织中这2种ING1 mRNA的表达强度明显弱于Dukes A、B期者.35例中均未发现ING1基因突变,仅有4例(11.4%)出现微卫星位点的LOH.结论 p33/ING1 mRNA和p47/ING1 mRNA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强度相一致;它们的低表达与大肠癌的发生、进展有密切关系.ING1基因的突变和杂合性缺失少见,其低表达可能是发生在转录或转录后阶段.
作者:韦建宝;陈利生;高枫 刊期: 2004年第03期
越来越多的资料表明,肿瘤不仅是细胞增殖、分化异常的疾病,同时也是细胞凋亡异常的疾病.
作者:李明勇;黄培春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观察参苓白术散防治放射性肠炎方面的功效.方法将56例妇科肿瘤(子宫颈癌、子宫内膜癌)随机分成2组,一组为中药加放疗组(以下简称为观察组,30例),另一组为单纯放疗组(以下简称为对照组,26例).2组外照射总剂量48~50 Gy/5~6周,180~200 cGy/次,5次/周.后装治疗:宫颈癌总剂量42~49 Gy/6~7周,子宫内膜癌总剂量10~15 Gy/1~2周.观察组在放疗期间,服用参苓白术散.观察2组放射性肠炎发生情况.结果放疗1年后,行纤维结肠镜检查,2组患者放射性肠炎发生情况,观察组共发生13例(43.3%),其中Ⅰ度为10例,Ⅱ度为2例,Ⅲ度为1例;对照组共发生25例(96.2%),其中Ⅰ度为8例,Ⅱ度为8例,Ⅲ度为9例,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中药参苓白术散有防治放射性肠炎的作用.
作者:胡岳然;吴超权;陈楚平;王耀邦;刘雅洁;李先明;吴冬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应用组织芯片技术探讨胃黏膜球样异型增生细胞凋亡的特点.方法使用原位末端标记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107例胃球样异型增生和41例正常胃黏膜、124例胃癌的细胞凋亡和调控基因bcl-2、bax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轻度球样异型增生bcl-2/bax阳性表达的比值与正常胃黏膜及胃癌比较,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t=2.127,P<0.05;t=23.271,P<0.01);重度球样异型增生者显著高于正常胃黏膜及轻度球样异型增生(t=7.258,P<0.01;t=2.659,P<0.05),而与胃癌比较无显著性差异(t=1.566,P>0.05).轻度和重度球样异型增生的细胞凋亡指数与正常胃黏膜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t=7.552,t=19.81,P<0.01),与胃癌比较无显著性差异(t=1.853,t=0.694,P>0.05).从正常胃黏膜、轻度球样异型增生、重度球样异型增生到胃癌,细胞凋亡指数以重度球样异型增生为高峰,呈峰型变化.结论重度球样异型增生细胞的bcl-2表达、bcl-2/bax比值和细胞凋亡指数均增高,与胃癌的发生关系密切.
作者:高虹;李新功;董艳光;孙希印;徐志秀;吴起嵩 刊期: 2004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