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ATP生物荧光肿瘤药敏检测技术在乳腺癌化疗中的应用价值

陈国际;傅军;邵永孚;张保宁;徐兵河

关键词:生物荧光, 药敏检测, 乳腺癌
摘要:目的探讨ATP生物荧光肿瘤药敏检测技术(ATP-TCA)在乳腺癌化疗中的临床意义及应用价值.方法选用10种常用乳腺癌化疗药物,应用ATP-TCA对40例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标本、淋巴结活检和胸腔积液标本进行药敏检测,评估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结果 ATP-TCA对乳腺癌标本的可评价率为90.0%,化疗药物对乳腺癌的杀伤作用具有较强的个体差异性,10种化疗药物的敏感性分别为:氟尿嘧啶(5-Fu)33.3%、顺铂(DDP)37.5%、环磷酰胺(CTX)29.2%、足叶已甙(VP-16)16.7%、丝裂霉素(MMC)22.0%、表阿霉素(EPI)41.7%、诺维本(NVB)45.8%、阿霉素(ADM)41.7%、泰素(PTX)54.2 %、羟基喜树碱(HCPT)25.0%.初步研究表明ATP-TCA体外检测结果与实际临床疗效具有良好的相关性.结论 ATP-TCA是准确的、可靠的肿瘤药敏检测技术,其检测结果与临床实际疗效具有良好相关性,可用于指导乳腺癌术后化疗.
实用癌症杂志相关文献
  • 茶多酚对膀胱癌细胞株T24和SCaBER体外生长抑制的实验研究

    目的研究茶多酚对膀胱癌细胞株生长的抑制作用及其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采用MTT法和流式细胞术,分析膀胱癌细胞株(T24及SCaBER)经不同浓度的的茶多酚作用前后,细胞生长抑制率、细胞凋亡率、细胞周期以及细胞PTEN蛋白表达变化的影响.结果培养液中加入0、50、100、200、400 μg*ml-1茶多酚,T24细胞和SCaBER细胞的生长抑制率分别为0、11.2%、33.4%、36.9%、67.5%和0、16.5%、19.1%、30.3%、31.4%.流式细胞仪直方图上见亚二倍体峰,2株癌细胞均出现凋亡,凋亡率分别为6.8%、25.1%、28.6%、36.6%、41.1%和21.4%、27.2%、28.5%、36.8%、47.7%;同时,随茶多酚作用浓度的提高,阻滞于G1期的2株癌细胞均明显增加,细胞分裂增殖指数(PI)均降低;而细胞PTEN蛋白表达水平分别由(37.66±0.49)、(38.28±0.61)(TP,0 μg·ml-1)增加至(163.92±3.36)、(177.36±10.79)(TP,400 μg·ml-1)(P均<0.01).结论茶多酚对T24及SCaBER细胞生长具有抑制作用,其机制之一可能是通过上调PTEN蛋白表达阻滞细胞由G1期进入S期和诱导细胞凋亡.TP抑制T24细胞株生长较SCaBER细胞敏感.

    作者:戚晓平;林考兴;陈清勇;李峰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Ⅲ期可手术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的近期和远期效果

    目的探讨Ⅲ期可手术乳腺癌新辅助化疗(NACT)的效果.方法将74例Ⅲ期可手术乳腺癌随机分为A组(NACT组,36例)和B组(对照组,38例).A组采用CAF(CTX/ADM/5-Fu)方案做短期NACT 2个周期,随后手术,术后辅助放疗、化疗.B组除不行NACT外,手术和术后其它治疗与A组相同.结果 A组(NACT组)客观有效率为75.0%,而且A组病理组织学改变较B组明显.2组5年生存率和无病生存率(DFS)分别为66.7%、36.8%和55.6%、26.3%.A组均高于B组(P<0.05).结论 NACT能提高Ⅲ期可手术乳腺癌的疗效.

    作者:张晓明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GGTⅡ特异免疫膜吸附法对肝细胞肝癌诊断价值的探讨

    目的建立1种新的γ-谷氨酰转肽酶同功酶Ⅱ(GGTⅡ)特异免疫膜吸附法,并探讨其对肝细胞肝癌(HCC)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从患者血清中提取、分离、纯化GGTⅡ,并制备相应的特异性抗体,将纯化的特异性抗体、神经氨酸酶(NMD)和植物血凝素(PHA)吸附并固定到硝酸纤维膜上,分别对HCC及其相关疾病患者血清中GGTⅡ进行定性检测.结果 GGTⅡ特异免疫膜吸附法对HCC检测敏感性达85.26%(266/312),特异性为95.81%(549/573);对于肿瘤直径小于5 cm的HCC检测阳性率可达59.09%(13/22),对于AFP阴性或低浓度的HCC患者检测阳性率达67.39%(31/46).结论 GGTⅡ特异免疫膜吸附法简便、快速、微量、灵敏、价格低廉,可用于HCC的辅助诊断、鉴别诊断和早期发现,也可作为其它肝癌标志物的补充.

    作者:李军;魏曙亚;候蓉;原荣;苗爱莲;王香林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血清中Interleukin-18含量的检测对结肠癌预后判断的价值

    目的探讨结肠癌患者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8(IL-18)水平与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106例结肠癌患者和60例健康成人的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反应(ELISA)检测IL-18的水平.结果 1997年6月及以前的血清59份,IL-18的平均含量为338.46 pg/ml;1997年6月以后的血清47份,IL-18的平均含量为328.85 pg/ml;2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肠癌组患者血清IL-18的含量(346.53 pg/ml±31.23 pg/ml)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233.32 pg/ml±22.54 pg/ml),有显著性差异(P<0.05);Ⅱ期、Ⅲ期和Ⅳ期患者血清中IL-18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IL-18≥346 pg/ml组的患者5年生存率为5.3%,血清IL-18<346 pg/ml的患者5年生存率为18.6%;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多因素分析表明,血清IL-18含量是判断结肠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血清中IL-18含量与结肠癌患者5年生存率有密切相关.血清中IL-18含量是判断结肠癌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之一.

    作者:韩明勇;钟伟;郭其森;贾慧;安源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鼻咽癌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的临床意义

    目的分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鼻咽癌(NPC)患者血循环的含量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140例NPC患者(治疗前组63例,完全缓解组41例,复发组36例)和40例健康人血清VEGF水平.结果 NPC患者治疗前、完全缓解和复发组血清VEGF水平分别为(296.5±183.6) ng/L、(278.7±169.6) ng/L和(369.3±315.6) ng/L,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的(180.9±147.7) ng/L(分别为P<0.01、P<0.05、P<0.01);血清VEGF水平随着NPC进展有上升趋势,尤其是发生远处转移者;高水平VEGF的患者更易发生肿瘤复发转移.结论 NPC患者血清VEGF水平上升,与肿瘤的侵袭有密切关系.

    作者:刘陶文;陈煌基;常捷燕;李西融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康莱特对HL-60细胞诱导分化的研究

    目的探讨康莱特对HL-60细胞诱导分化的影响.方法应用不同浓度康莱特作用对数生长期HL-60细胞,采用细胞计数法测HL-60细胞生长曲线,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应用台盼蓝吞噬和硝基蓝四氮唑(NBT)还原实验检测细胞分化程度.结果 1 mg/ml康莱特作用HL-60细胞培养第6天,细胞计数(10.3±1.1)×105个/ml,较未加药组细胞计数(20.5±3.5)×105个/ml低,P<0.05.1 mg/ml康莱特作用HL-60细胞96 h,HL-60细胞台盼蓝吞噬率(32.0±8.3)%较未加药组(4.0±2.7)%高,P<0.05.HL-60细胞NBT阳性率(50.3±5.3)%较未加药组(15.0±3.7)%高,P<0.05.结论康莱特对HL-60细胞生长有抑制作用.康莱特可诱导HL-60细胞形态向成熟粒细胞转变,增强HL-60细胞对台盼蓝的吞噬功能及对NBT的还原能力.康莱特具有诱导HL-60细胞分化的作用.

    作者:余永莉;李季蓉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膀胱癌癌旁组织p53、bcl-2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膀胱癌癌旁组织的组织病理学及突变蛋白p53、bcl-2的表达情况,以提高对膀胱癌恶性程度的认识及提高对膀胱癌的疗效.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对58例膀胱癌标本,取癌组织、癌旁2 cm、癌旁3 cm以及癌旁3 cm以上组织;分别进行p53、bcl-2检测.结果 58例膀胱癌癌旁黏膜组织中,正常膀胱黏膜25例,癌旁癌变13例,癌前病变20例.不同病理分期及分级的膀胱癌组织p53阳性表达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浅表性膀胱癌与浸润性膀胱癌bcl-2阳性表达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病理分级膀胱癌组织中bcl-2阳性表达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p53阳性表达、bcl-2阴性表达的膀胱癌多具浸润性强、分化较差的特点.bcl-2阳性表达、p53阴性表达的膀胱癌浸润性弱、分化较好.癌旁组织恶变发生率浸润性膀胱癌为56.4%、浅表性膀胱癌为21.1%,提示手术时应尽可能保证足够的切除范围.

    作者:康元上;石永福;徐鸿毅;李晋云;危群;颜梅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盆腔肿瘤放疗中用参苓白术散防治放射性肠炎

    目的观察参苓白术散防治放射性肠炎方面的功效.方法将56例妇科肿瘤(子宫颈癌、子宫内膜癌)随机分成2组,一组为中药加放疗组(以下简称为观察组,30例),另一组为单纯放疗组(以下简称为对照组,26例).2组外照射总剂量48~50 Gy/5~6周,180~200 cGy/次,5次/周.后装治疗:宫颈癌总剂量42~49 Gy/6~7周,子宫内膜癌总剂量10~15 Gy/1~2周.观察组在放疗期间,服用参苓白术散.观察2组放射性肠炎发生情况.结果放疗1年后,行纤维结肠镜检查,2组患者放射性肠炎发生情况,观察组共发生13例(43.3%),其中Ⅰ度为10例,Ⅱ度为2例,Ⅲ度为1例;对照组共发生25例(96.2%),其中Ⅰ度为8例,Ⅱ度为8例,Ⅲ度为9例,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中药参苓白术散有防治放射性肠炎的作用.

    作者:胡岳然;吴超权;陈楚平;王耀邦;刘雅洁;李先明;吴冬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CHOP方案联合维甲酸与干扰素治疗蕈样霉菌病12例分析

    蕈样霉菌病(mycosis fungoides,MF)是1种少见的皮肤T细胞淋巴瘤,临床可分为红斑期,斑块期和肿瘤期.肿瘤期患者预后一般都较差,特别是Ⅳ期(TNM分期)患者,光化疗法、局部氮芥治疗或放疗效果均不佳.我们自2000年始采用生物化学治疗(biochemotherapy)方法治疗12例Ⅳ期MF患者,疗效较理想,现报告如下.

    作者:高全立;宋永平;李玉富;魏旭东;张晓静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鼻咽癌患者放射性核素骨显像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放射性核素骨显像在鼻咽癌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58例初诊鼻咽癌患者行放射性核素骨显像检查,其中29例同时行CT/MRI检查.结果经放射性核素骨显像检查,158例患者中先后有81例骨显像异常,临床诊断为骨转移,阳性率为51.2%.N1~N3期病例骨转移率为55.6%,N0期为12.5%(P<0.01);T1期骨转移率为41.9%,T4期为58.4%(P<0.05);低分化鳞癌骨转移率为52.0%,中高分化鳞癌为25.0%(P<0.05).81例骨显像阳性者中,有骨痛症状者52例(占64.2%).结论鼻咽癌易发生骨转移,放射性核素骨显像检查对鼻咽癌临床分期和治疗有重要意义,应作为鼻咽癌诊断的常规检查.

    作者:任浙平;李先明;吴超权;闫茂生;吴冬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卵巢癌不同化疗方式疗效分析

    我院自1990年1月~1995年12月收治中晚期卵巢癌118例,在进行肿瘤减灭术后以3种不同方式进行了化疗,现对其疗效及患者生存率进行比较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吴红英;李庆云;赵萍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GSTM1、GSTT1基因多态性和饮酒习惯与原发性肝癌发生的危险性

    目的研究GSTM1和GSTT1基因的多态性和饮酒习惯与原发性肝癌发生的危险性.方法在肝癌高发区江苏省泰兴市进行了以人群为基础的病例对照研究,并应用多重PCR法检测了207例原发性肝癌及其1∶1配对的正常对照的GSTM1和GSTT1基因型.结果 GSTM1空白基因型的频率,病例组为58.94%,对照组为57.00%;GSTT1空白基因型的频率,病例组和对照组分别为52.17%和46.86%,2组间无显著性差异.但GSTT1的空白基因型与非空白基因型相比,当其长期饮用高度白酒达23年以上或月饮酒量大于3 000 g时,患肝癌的危险性显著增高(OR=2.56,95%CI为1.08~6.05或OR=3.48,95%CI为31.47~8.22);此外分析饮酒总量(kg*年)也得到同样的结果(OR=3.71,95%为1.51~9.12).结论携带GSTT1空白基因型且有长期大量饮酒习惯者,其患肝癌的危险性显著增高.

    作者:李苏平;吴建中;丁建华;高长明;曹海霞;周学富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乳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1例报告

    乳腺癌远处转移的常见部位为肺,其次为肝、骨骼等.有文献报道,乳腺癌合并有纵隔淋巴结转移发生率为13.9%[1],而单纯关于纵隔淋巴结转移的报道较少见,我院收治1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高学平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大肠腺瘤、腺癌中DCC基因表达与201密码子点突变的研究

    目的探讨国人大肠腺瘤、腺癌中结直肠缺陷(DCC)基因蛋白表达与该基因201密码子的突变情况,及其与大肠肿瘤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PCR结合限制性酶切多态性分析(PCR-RFLP)方法,检测30例正常大肠黏膜、40例大肠腺瘤、46例大肠癌及相应癌旁黏膜组织中DCC基因蛋白表达及201密码子突变情况.结果 DCC蛋白在正常大肠黏膜、腺瘤组织及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0%、83%和28%,三者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腺瘤伴重度不典型增生者DCC蛋白表达缺失率(55%)明显高于腺瘤伴轻、中度不典型增生者(3%).Dukes C、D期大肠癌DCC基因蛋白表达缺失率明显高于Dukes A、B期.腺瘤伴重度不典型者201密码子突变率(64%)明显高于腺瘤伴轻、中度不典型增生者(21%)(P<0.05);大肠癌突变率高达78%;Dukes C、D期大肠癌201密码子突变率明显高于A、B期;大肠癌DCC基因201密码子纯合突变率(50%)显著高于癌旁黏膜(6%),有显著性差异.201密码子突变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组织学分型等因素无关.结论大肠腺瘤向癌演变的过程中DCC基因201密码子突变率和蛋白表达缺失率逐渐增高,这与大肠癌的病情进展及转移能力增强有关.

    作者:吴文溪;伍世余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HIF-1α和iNOS在大肠癌组织血管形成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在大肠癌血管形成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62例大肠癌组织及10例癌旁正常组织中HIF-1α和iNOS蛋白的表达,并用CD34标记血管内皮细胞,计算微血管密度(MVD).结果 62例大肠癌组织中,HIF-1α、iNOS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3.5%(27/62),56.5%(35/62),MVD平均值为28.3±17.5.HIF-1α、iNOS蛋白阳性表达率及MVD与癌组织Dukes分期显著相关(P均<0.05).HIF-1α与iNOS表达一致符合率为51.6%(32/62),两者表达显著相关(P<0.05).HIF-1α、iNOS均阳性的大肠癌组织MVD高于两者均为阴性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大肠癌组织存在HIF-1α蛋白的过表达,HIF-1α诱导iNOS蛋白表达,协同促进肿瘤新血管形成.HIF-1α、iNOS及MVD的测定可作为判断大肠癌转移潜能的重要指标.

    作者:樊利芳;夏东;江从庆;刁路明;钱群;刘志苏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Axin蛋白在信号转导通路中的作用

    Axin是普遍存在于生物体内的1种多功能蛋白质,编码Axin的基因原来称做Fused.Fused基因突变能产生许多表型缺陷,如神经管复制,肋骨融合等,具特点的是胚胎出现双头双尾畸形.多年来人们对Fused基因一直兴趣不减,1997年,Zeng等[1]将其cDNA克隆出来,为了避免同与之不相关的果蝇的Fused基因混淆,重新命名为Axin (axis inhibition).Axin作为多功能蛋白质,至少在Wnt及c-Jun N端激酶/应激活化的蛋白激酶(c-Jun N-terminal kinase/stress-activated protein kinase,JNK/SAPK)2条信号转导通路中起作用[2,3].这2条信号转导通路是生物发育所必需的,参与细胞的生长发育、分化、凋亡和细胞的恶性转化等一系列生理病理过程.

    作者:张英华;林永生;李树青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结直肠腺癌组织中细胞胀亡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关系

    目的探讨结直肠腺癌组织中细胞胀亡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关系.方法应用透射电镜观察50例结直肠腺癌组织中的细胞胀亡情况,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VEGF表达情况,分析两者的相关性.结果结直肠癌组织中存在细胞胀亡;结直肠癌组织细胞胀亡指数(OI)随分化程度降低而降低(P<0.05);淋巴结转移组OI明显低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1);OI与Dukes分期无关(P>0.05);结直肠癌组织中VEGF的阳性表达率为52.0%(26/50),与肿瘤的分化程度、Dukes分期、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1,P<0.05,P<0.01),而癌旁组织中无VEGF阳性表达,两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OI与VEGF的阳性表达率呈负相关(γ=-0.730,P<0.01).结论细胞胀亡与VEGF表达和结直肠腺癌的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

    作者:李向阳;赵高蜂;僧静靖;僧国珍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bcl-2基因家族与鼻咽癌关系的研究进展

    越来越多的资料表明,肿瘤不仅是细胞增殖、分化异常的疾病,同时也是细胞凋亡异常的疾病.

    作者:李明勇;黄培春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贲门癌伴窦性心动过缓的原因及其手术治疗

    目的探讨贲门癌伴窦性心动过缓的原因及其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对1996年1月至2003年3月伴有窦性心动过缓的82例贲门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全组均安全耐受麻醉并行手术治疗,手术切除率为98.8%(81/82).术中心率55~79次/min 31例,80~99次/min 41例,100次/min以上10例;术后1周内,心率60~79次/min 21例,80~99次/min 61例;术后1~2周间,心率60~79次/min 34例,80~100次/min 48例.结论贲门肿瘤压迫、刺激使迷走神经张力增高可能是导致窦性心动过缓的主要原因;术前准备充分,术中、术后处理恰当是贲门癌伴窦性心动过缓患者手术治疗成功的关键.

    作者:刘迪填;杨捷生;陈于平;杨卫平;陈玉泉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经右胸途径颈段、胸上段食管癌切除并三区淋巴结清扫术的外科治疗评价

    目的评价经右胸途径颈段、胸上段食管癌切除并三区淋巴结清扫术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颈、胸、腹三切口,同时进行颈、胸、腹三区淋巴结清扫,治疗颈、胸上段食管癌104例.总结并探讨颈部及上纵隔淋巴结转移规律.分析病变长度、外侵程度与切除率的关系及主要并发症的危险性.结果颈部及上纵隔(右胸顶)淋巴结转移率及转移度分别为47.11%(49/104)及13.27%(114/859).其中,左气管旁淋巴结分别为17.31%(18/104)及11.46%(25/218);左颈深下淋巴结分别为7.69%(8/104)及8.13%(17/209);右气管旁淋巴结分别为12.50%(13/104)及10.61%(19/179);右颈深下淋巴结分别为11.54%(12/104)及11.86%(21/177);右胸顶淋巴结分别为17.30%(18/104)及42.10%(32/76).全组手术切除率为100.00%(104/104).主要并发症:吻合口瘘发生率为16.34%(17/104);肺部并发症发生率为8.65%(9/104);喉返神经损伤发生率为9.61%(10/104);上消化道梗阻发生率为0.96%(1/104);死于肺部并发症所致的呼吸衰竭2例,病死率为1.92%(2/104).结论经右胸途径食管癌切除并三区淋巴结清扫术是治疗颈、胸上段食管癌较为有效的手术方式.

    作者:李启驹;张建辰;陆江;刘平;郭锋;李军;王新生;潘承欣 刊期: 2004年第03期

实用癌症杂志

实用癌症杂志

主管:江西省卫生厅

主办:江西省肿瘤医院 江西省肿瘤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