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明
目的探讨经括约肌途径手术切除直肠绒毛状腺瘤的安全性和价值.方法对15例中下段直肠绒毛状腺瘤采用经括约肌途径手术切除,术中根据病变切除的需要,对肛门括约肌进行了部分至完全的切断.结果 15例患者均成功地保留了肛门和大便控制功能.发生术后并发症5例,其中骶前间隙感染3例,吻合口漏2例.随访中有2例患者出现吻合口复发,3例患者诉坐位时会阴部疼痛.结论经括约肌途径直肠手术是安全可行的,只要术毕细致重建括约肌即可.经括约肌途径手术是治疗较大的中低位直肠绒毛状腺瘤的1种非常有价值的手术方式.
作者:赵广法;师英强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了解细胞外基质金属蛋白酶诱导因子(EMMPRIN)和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在喉癌的表达情况,探讨两者表达的关系以及与喉癌浸润和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47例喉癌和22例正常喉组织中的EMMPRIN和MMP-2的表达情况进行检测.结果 EMMPRIN和MMP-2在喉癌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7.2%和91.5%)明显高于正常喉组织分别为(9.1%和18.2%),EMMPRIN和MMP-2的强阳性表达与喉癌的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情况有关;EMMPRIN和MMP-2的表达一致率为91.5%,Kappa值为0.614,两者表达具有明显的相关性.结论 EMMPRIN和MMP-2在喉癌有阳性表达,表达与喉癌的临床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有关,EMMPRIN与MMP-2的产生有密切的关系.
作者:马俭;乔宗海;樊克武;赵建华;吴四海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宫颈癌患者血浆可溶性P-选择素(sP-selectin)和一氧化氮(NO)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和化学比色法,分别测定36例宫颈癌患者及36例健康人血浆可溶性P-选择素及一氧化氮的水平.结果血浆可溶性P-选择素及一氧化氮水平宫颈癌患者与健康人比较:宫颈癌组血浆可溶性P-选择素为(138.26±29.40) mg/L及一氧化氮水平为(143.60±39.61)μmol/L;健康对照组血浆可溶性P-选择素为(22.65±7.29) mg/L及一氧化氮水平为(65.36±6.55) μmol/L,两组分别两两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宫颈癌有淋巴结转移者P-选择素及一氧化氮水平分别为(161.31±25.50) mg/L、(162.52±38.27) μmol/L,无淋巴结转移者P-选择素及一氧化氮水平分别为(105.66±51.36) mg/L、(120.16±49.64) μmol/L,两组分别两两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宫颈癌患者手术后P-选择素及一氧化氮水平显著低于手术前(P<0.01).结论检测血浆P-选择素、NO水平的变化,对宫颈癌的病情判定及治疗指导具有参考意义.
作者:林晓娟;蒋国玲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分析原发乳腺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对18例原发于乳腺的非霍奇金淋巴瘤进行分析,其中Ⅰ期11例(61.1%),Ⅱ期7例(38.9%).1例(5.6%)为未分型NHL,17例(94.4%)为B细胞来源.15例(83.3%)先行手术治疗,术后3例行放疗,7例行化疗,5例行放疗、化疗综合治疗.未手术的3例均行放疗、化疗的综合治疗.结果中位随访时间为89个月,6例(33.3%)出现局部复发或远处播散.总3、5年生存率分别为87.5%和71.5%,3、5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75.6%和68.1%.结论对原发乳腺非霍奇金淋巴瘤,采用合理的放疗、化疗综合治疗可获得较好疗效;推荐以蒽环类药物为主的化疗方案.
作者:董梅;王维虎;石远凯;冯奉仪;王奇璐;李晔雄 刊期: 2004年第03期
胸腺瘤(包括胸腺增生)的发生与许多内分泌腺体密切相关,可出现很多全身症状,但以甲状腺功能亢进(简称甲亢)症状就诊的病例少见,现将我院自1992年4月~2002年6月收治的7例报告如下.
作者:马绍杰;陈冬;王颖 刊期: 2004年第03期
乳腺癌远处转移的常见部位为肺,其次为肝、骨骼等.有文献报道,乳腺癌合并有纵隔淋巴结转移发生率为13.9%[1],而单纯关于纵隔淋巴结转移的报道较少见,我院收治1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高学平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分析电化学综合治疗体表恶性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85例体表恶性肿瘤实施电化学治疗,同时根据不同的肿瘤部位和病理类型辅加放疗、化疗或放疗+化疗及生物治疗.结果 385例患者经电化学治疗后近期疗效为:CR 190例(49.4%),PR 131例(34.0%),NC 43例(11.2%),PD 21例(5.5%),有效率(CR+PR)为83.4%,1、2、3、4、5年生存率分别为95.6%、89.4%、82.1%、73.2%、59.7%.结论电化学综合治疗体表恶性肿瘤疗效肯定,能有效提高患者近期疗效及5年生存率,电化疗治疗适应证广,技术方法简便安全,副作用小,是治疗体表恶性肿瘤的1种新的有效的治疗手段.
作者:岑笃才;李陆;任渝江;敖飞;何莉蓓;戴瑛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研究茶多酚对膀胱癌细胞株生长的抑制作用及其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采用MTT法和流式细胞术,分析膀胱癌细胞株(T24及SCaBER)经不同浓度的的茶多酚作用前后,细胞生长抑制率、细胞凋亡率、细胞周期以及细胞PTEN蛋白表达变化的影响.结果培养液中加入0、50、100、200、400 μg*ml-1茶多酚,T24细胞和SCaBER细胞的生长抑制率分别为0、11.2%、33.4%、36.9%、67.5%和0、16.5%、19.1%、30.3%、31.4%.流式细胞仪直方图上见亚二倍体峰,2株癌细胞均出现凋亡,凋亡率分别为6.8%、25.1%、28.6%、36.6%、41.1%和21.4%、27.2%、28.5%、36.8%、47.7%;同时,随茶多酚作用浓度的提高,阻滞于G1期的2株癌细胞均明显增加,细胞分裂增殖指数(PI)均降低;而细胞PTEN蛋白表达水平分别由(37.66±0.49)、(38.28±0.61)(TP,0 μg·ml-1)增加至(163.92±3.36)、(177.36±10.79)(TP,400 μg·ml-1)(P均<0.01).结论茶多酚对T24及SCaBER细胞生长具有抑制作用,其机制之一可能是通过上调PTEN蛋白表达阻滞细胞由G1期进入S期和诱导细胞凋亡.TP抑制T24细胞株生长较SCaBER细胞敏感.
作者:戚晓平;林考兴;陈清勇;李峰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贲门癌伴窦性心动过缓的原因及其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对1996年1月至2003年3月伴有窦性心动过缓的82例贲门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全组均安全耐受麻醉并行手术治疗,手术切除率为98.8%(81/82).术中心率55~79次/min 31例,80~99次/min 41例,100次/min以上10例;术后1周内,心率60~79次/min 21例,80~99次/min 61例;术后1~2周间,心率60~79次/min 34例,80~100次/min 48例.结论贲门肿瘤压迫、刺激使迷走神经张力增高可能是导致窦性心动过缓的主要原因;术前准备充分,术中、术后处理恰当是贲门癌伴窦性心动过缓患者手术治疗成功的关键.
作者:刘迪填;杨捷生;陈于平;杨卫平;陈玉泉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评价经右胸途径颈段、胸上段食管癌切除并三区淋巴结清扫术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颈、胸、腹三切口,同时进行颈、胸、腹三区淋巴结清扫,治疗颈、胸上段食管癌104例.总结并探讨颈部及上纵隔淋巴结转移规律.分析病变长度、外侵程度与切除率的关系及主要并发症的危险性.结果颈部及上纵隔(右胸顶)淋巴结转移率及转移度分别为47.11%(49/104)及13.27%(114/859).其中,左气管旁淋巴结分别为17.31%(18/104)及11.46%(25/218);左颈深下淋巴结分别为7.69%(8/104)及8.13%(17/209);右气管旁淋巴结分别为12.50%(13/104)及10.61%(19/179);右颈深下淋巴结分别为11.54%(12/104)及11.86%(21/177);右胸顶淋巴结分别为17.30%(18/104)及42.10%(32/76).全组手术切除率为100.00%(104/104).主要并发症:吻合口瘘发生率为16.34%(17/104);肺部并发症发生率为8.65%(9/104);喉返神经损伤发生率为9.61%(10/104);上消化道梗阻发生率为0.96%(1/104);死于肺部并发症所致的呼吸衰竭2例,病死率为1.92%(2/104).结论经右胸途径食管癌切除并三区淋巴结清扫术是治疗颈、胸上段食管癌较为有效的手术方式.
作者:李启驹;张建辰;陆江;刘平;郭锋;李军;王新生;潘承欣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观察三氧化二砷(As2O3)对人膀胱癌细胞株BIU-87的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四氮唑蓝(MTT)法检测As2O3不同浓度、不同作用时间对BIU-87细胞株的生长抑制率;流式细胞术(FCM)检测不同浓度As2O3作用72 h后细胞中凋亡相关蛋白Fas、bcl-2的表达及细胞周期变化.结果 As2O3可有效抑制BIU-87细胞株的生长,具有浓度、时间依赖性特点.Fas、bcl-2的表达与As2O3浓度增高分别呈正、负相关(P<0.05),且随As2O3浓度增高Fas、bcl-2的表达呈负相关(P<0.05).随As2O3浓度增高细胞周期被阻滞在G0/G1期.结论 As2O3可有效抑制人膀胱癌BIU-87细胞株的生长增殖,阻滞细胞周期及诱导细胞凋亡可能起了重要作用.
作者:国前;方晋平;王兴武;徐晶;廖湘鲁;魏玲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膀胱癌癌旁组织的组织病理学及突变蛋白p53、bcl-2的表达情况,以提高对膀胱癌恶性程度的认识及提高对膀胱癌的疗效.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对58例膀胱癌标本,取癌组织、癌旁2 cm、癌旁3 cm以及癌旁3 cm以上组织;分别进行p53、bcl-2检测.结果 58例膀胱癌癌旁黏膜组织中,正常膀胱黏膜25例,癌旁癌变13例,癌前病变20例.不同病理分期及分级的膀胱癌组织p53阳性表达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浅表性膀胱癌与浸润性膀胱癌bcl-2阳性表达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病理分级膀胱癌组织中bcl-2阳性表达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p53阳性表达、bcl-2阴性表达的膀胱癌多具浸润性强、分化较差的特点.bcl-2阳性表达、p53阴性表达的膀胱癌浸润性弱、分化较好.癌旁组织恶变发生率浸润性膀胱癌为56.4%、浅表性膀胱癌为21.1%,提示手术时应尽可能保证足够的切除范围.
作者:康元上;石永福;徐鸿毅;李晋云;危群;颜梅 刊期: 2004年第03期
蕈样霉菌病(mycosis fungoides,MF)是1种少见的皮肤T细胞淋巴瘤,临床可分为红斑期,斑块期和肿瘤期.肿瘤期患者预后一般都较差,特别是Ⅳ期(TNM分期)患者,光化疗法、局部氮芥治疗或放疗效果均不佳.我们自2000年始采用生物化学治疗(biochemotherapy)方法治疗12例Ⅳ期MF患者,疗效较理想,现报告如下.
作者:高全立;宋永平;李玉富;魏旭东;张晓静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建立1种新的γ-谷氨酰转肽酶同功酶Ⅱ(GGTⅡ)特异免疫膜吸附法,并探讨其对肝细胞肝癌(HCC)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从患者血清中提取、分离、纯化GGTⅡ,并制备相应的特异性抗体,将纯化的特异性抗体、神经氨酸酶(NMD)和植物血凝素(PHA)吸附并固定到硝酸纤维膜上,分别对HCC及其相关疾病患者血清中GGTⅡ进行定性检测.结果 GGTⅡ特异免疫膜吸附法对HCC检测敏感性达85.26%(266/312),特异性为95.81%(549/573);对于肿瘤直径小于5 cm的HCC检测阳性率可达59.09%(13/22),对于AFP阴性或低浓度的HCC患者检测阳性率达67.39%(31/46).结论 GGTⅡ特异免疫膜吸附法简便、快速、微量、灵敏、价格低廉,可用于HCC的辅助诊断、鉴别诊断和早期发现,也可作为其它肝癌标志物的补充.
作者:李军;魏曙亚;候蓉;原荣;苗爱莲;王香林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观察参苓白术散防治放射性肠炎方面的功效.方法将56例妇科肿瘤(子宫颈癌、子宫内膜癌)随机分成2组,一组为中药加放疗组(以下简称为观察组,30例),另一组为单纯放疗组(以下简称为对照组,26例).2组外照射总剂量48~50 Gy/5~6周,180~200 cGy/次,5次/周.后装治疗:宫颈癌总剂量42~49 Gy/6~7周,子宫内膜癌总剂量10~15 Gy/1~2周.观察组在放疗期间,服用参苓白术散.观察2组放射性肠炎发生情况.结果放疗1年后,行纤维结肠镜检查,2组患者放射性肠炎发生情况,观察组共发生13例(43.3%),其中Ⅰ度为10例,Ⅱ度为2例,Ⅲ度为1例;对照组共发生25例(96.2%),其中Ⅰ度为8例,Ⅱ度为8例,Ⅲ度为9例,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中药参苓白术散有防治放射性肠炎的作用.
作者:胡岳然;吴超权;陈楚平;王耀邦;刘雅洁;李先明;吴冬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抑癌基因ING1在大肠癌发生和进展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ING1 mRNA的表达;用单链构像多态性分析(PCR-SSCP)方法进行突变检测;用微卫星位点进行杂合性缺失(LOH)分析.结果p33/ING1 mRNA和p47/ING1 mRNA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强度明显弱于正常大肠黏膜组织者;这2种不同ING1 mRNA剪接体之间的表达强度相一致.Dukes C、D期患者癌组织中这2种ING1 mRNA的表达强度明显弱于Dukes A、B期者.35例中均未发现ING1基因突变,仅有4例(11.4%)出现微卫星位点的LOH.结论 p33/ING1 mRNA和p47/ING1 mRNA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强度相一致;它们的低表达与大肠癌的发生、进展有密切关系.ING1基因的突变和杂合性缺失少见,其低表达可能是发生在转录或转录后阶段.
作者:韦建宝;陈利生;高枫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评价支气管动脉化疗栓塞联合经皮穿刺无水乙醇瘤内注射治疗支气管肺癌的价值.方法采用选择性支气管动脉化疗栓塞联合经皮穿刺无水乙醇瘤内注射治疗原发性支气管肺癌26例,观察疗效.结果 26例肺癌共行选择性支气管动脉化疗栓塞治疗46次,经皮穿刺瘤内无水乙醇注射治疗79次.随访6~24个月,肿瘤完全消失1例,肿瘤体积缩小超过50%者13例,体积缩小25%~50% 8例,体积缩小<25% 4例.支气管动脉化疗栓塞的一般并发症包括发热、胸闷、胸骨后烧灼感、胸壁疼痛、恶心呕吐,3例发生轻度脊髓缺血损伤.经皮穿刺瘤内无水乙醇注射治疗的并发症包括酒精反应、发热、胸痛、胸胀、少量咯血.结论支气管动脉化疗栓塞联合经皮穿刺无水乙醇瘤内注射治疗支气管肺癌疗效显著.
作者:刘潇;段早辉;徐志涛;王建辉;余晓龙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研究GSTM1和GSTT1基因的多态性和饮酒习惯与原发性肝癌发生的危险性.方法在肝癌高发区江苏省泰兴市进行了以人群为基础的病例对照研究,并应用多重PCR法检测了207例原发性肝癌及其1∶1配对的正常对照的GSTM1和GSTT1基因型.结果 GSTM1空白基因型的频率,病例组为58.94%,对照组为57.00%;GSTT1空白基因型的频率,病例组和对照组分别为52.17%和46.86%,2组间无显著性差异.但GSTT1的空白基因型与非空白基因型相比,当其长期饮用高度白酒达23年以上或月饮酒量大于3 000 g时,患肝癌的危险性显著增高(OR=2.56,95%CI为1.08~6.05或OR=3.48,95%CI为31.47~8.22);此外分析饮酒总量(kg*年)也得到同样的结果(OR=3.71,95%为1.51~9.12).结论携带GSTT1空白基因型且有长期大量饮酒习惯者,其患肝癌的危险性显著增高.
作者:李苏平;吴建中;丁建华;高长明;曹海霞;周学富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热休克蛋白gp96表达对B16F10细胞株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构建gp96正义和反义真核重组表达质粒pcDNA-hgp96和pcDNA-anti96P,并转染B16F10细胞,G418筛选稳定转染的阳性细胞克隆,然后Western印迹分析细胞gp96的表达情况,绘制细胞生长曲线,观察gp96表达对细胞生长特性的影响.结果转染了gp96正义表达质粒的B16F10细胞gp96表达水平升高,细胞生长缓慢,倍增时间延迟;反义gp96表达质粒明显抑制了B16F10细胞gp96表达,使细胞倍增时间提前.结论热休克蛋白gp96表达水平升高可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而gp96表达水平下降则肿瘤细胞生长速度加快,表明gp96在肿瘤发生发展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作者:岳培彬;赵玫;林梁;余权;王晓霞;黄常志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结肠癌患者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8(IL-18)水平与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106例结肠癌患者和60例健康成人的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反应(ELISA)检测IL-18的水平.结果 1997年6月及以前的血清59份,IL-18的平均含量为338.46 pg/ml;1997年6月以后的血清47份,IL-18的平均含量为328.85 pg/ml;2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肠癌组患者血清IL-18的含量(346.53 pg/ml±31.23 pg/ml)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233.32 pg/ml±22.54 pg/ml),有显著性差异(P<0.05);Ⅱ期、Ⅲ期和Ⅳ期患者血清中IL-18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IL-18≥346 pg/ml组的患者5年生存率为5.3%,血清IL-18<346 pg/ml的患者5年生存率为18.6%;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多因素分析表明,血清IL-18含量是判断结肠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血清中IL-18含量与结肠癌患者5年生存率有密切相关.血清中IL-18含量是判断结肠癌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之一.
作者:韩明勇;钟伟;郭其森;贾慧;安源 刊期: 2004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