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以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状首发的胸腺瘤7例分析

马绍杰;陈冬;王颖

关键词:甲状腺功能亢进, 胸腺瘤
摘要:胸腺瘤(包括胸腺增生)的发生与许多内分泌腺体密切相关,可出现很多全身症状,但以甲状腺功能亢进(简称甲亢)症状就诊的病例少见,现将我院自1992年4月~2002年6月收治的7例报告如下.
实用癌症杂志相关文献
  • 热休克蛋白gp96表达对B16F10细胞生长的影响

    目的探讨热休克蛋白gp96表达对B16F10细胞株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构建gp96正义和反义真核重组表达质粒pcDNA-hgp96和pcDNA-anti96P,并转染B16F10细胞,G418筛选稳定转染的阳性细胞克隆,然后Western印迹分析细胞gp96的表达情况,绘制细胞生长曲线,观察gp96表达对细胞生长特性的影响.结果转染了gp96正义表达质粒的B16F10细胞gp96表达水平升高,细胞生长缓慢,倍增时间延迟;反义gp96表达质粒明显抑制了B16F10细胞gp96表达,使细胞倍增时间提前.结论热休克蛋白gp96表达水平升高可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而gp96表达水平下降则肿瘤细胞生长速度加快,表明gp96在肿瘤发生发展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作者:岳培彬;赵玫;林梁;余权;王晓霞;黄常志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环氧化酶-2在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环氧化酶-2(COX-2)在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以β-actin基因为参照,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41例肺癌组织及相应的癌旁组织、5例远离肿瘤的正常肺组织中COX-2 mRNA的表达;同时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COX-2蛋白的表达.结果 COX-2 mRNA在肺癌组织中的表达率(63.4%)显著增高;相应的癌旁组织表达率也明显增高,而在正常肺组织中不表达.癌组织与癌旁组织、正常肺组织的COX-2 mRNA表达率相互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显示,58.5%(24/41)的肺癌组织COX-2蛋白呈阳性表达.COX-2蛋白的表达与肺癌的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肿瘤大小无关(P>0.05).结论肺癌组织COX-2 mRNA和COX-2蛋白表达率在大多数肺癌组织中明显增高,在癌旁病变中也相应增高,COX-2的激活发生在肺癌形成的较早时期,在肺癌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王旭光;陈根殷;何慧娟;陈美君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盆腔肿瘤放疗中用参苓白术散防治放射性肠炎

    目的观察参苓白术散防治放射性肠炎方面的功效.方法将56例妇科肿瘤(子宫颈癌、子宫内膜癌)随机分成2组,一组为中药加放疗组(以下简称为观察组,30例),另一组为单纯放疗组(以下简称为对照组,26例).2组外照射总剂量48~50 Gy/5~6周,180~200 cGy/次,5次/周.后装治疗:宫颈癌总剂量42~49 Gy/6~7周,子宫内膜癌总剂量10~15 Gy/1~2周.观察组在放疗期间,服用参苓白术散.观察2组放射性肠炎发生情况.结果放疗1年后,行纤维结肠镜检查,2组患者放射性肠炎发生情况,观察组共发生13例(43.3%),其中Ⅰ度为10例,Ⅱ度为2例,Ⅲ度为1例;对照组共发生25例(96.2%),其中Ⅰ度为8例,Ⅱ度为8例,Ⅲ度为9例,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中药参苓白术散有防治放射性肠炎的作用.

    作者:胡岳然;吴超权;陈楚平;王耀邦;刘雅洁;李先明;吴冬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鼻咽癌患者放射性核素骨显像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放射性核素骨显像在鼻咽癌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58例初诊鼻咽癌患者行放射性核素骨显像检查,其中29例同时行CT/MRI检查.结果经放射性核素骨显像检查,158例患者中先后有81例骨显像异常,临床诊断为骨转移,阳性率为51.2%.N1~N3期病例骨转移率为55.6%,N0期为12.5%(P<0.01);T1期骨转移率为41.9%,T4期为58.4%(P<0.05);低分化鳞癌骨转移率为52.0%,中高分化鳞癌为25.0%(P<0.05).81例骨显像阳性者中,有骨痛症状者52例(占64.2%).结论鼻咽癌易发生骨转移,放射性核素骨显像检查对鼻咽癌临床分期和治疗有重要意义,应作为鼻咽癌诊断的常规检查.

    作者:任浙平;李先明;吴超权;闫茂生;吴冬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鼻咽癌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的临床意义

    目的分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鼻咽癌(NPC)患者血循环的含量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140例NPC患者(治疗前组63例,完全缓解组41例,复发组36例)和40例健康人血清VEGF水平.结果 NPC患者治疗前、完全缓解和复发组血清VEGF水平分别为(296.5±183.6) ng/L、(278.7±169.6) ng/L和(369.3±315.6) ng/L,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的(180.9±147.7) ng/L(分别为P<0.01、P<0.05、P<0.01);血清VEGF水平随着NPC进展有上升趋势,尤其是发生远处转移者;高水平VEGF的患者更易发生肿瘤复发转移.结论 NPC患者血清VEGF水平上升,与肿瘤的侵袭有密切关系.

    作者:刘陶文;陈煌基;常捷燕;李西融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经右胸途径颈段、胸上段食管癌切除并三区淋巴结清扫术的外科治疗评价

    目的评价经右胸途径颈段、胸上段食管癌切除并三区淋巴结清扫术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颈、胸、腹三切口,同时进行颈、胸、腹三区淋巴结清扫,治疗颈、胸上段食管癌104例.总结并探讨颈部及上纵隔淋巴结转移规律.分析病变长度、外侵程度与切除率的关系及主要并发症的危险性.结果颈部及上纵隔(右胸顶)淋巴结转移率及转移度分别为47.11%(49/104)及13.27%(114/859).其中,左气管旁淋巴结分别为17.31%(18/104)及11.46%(25/218);左颈深下淋巴结分别为7.69%(8/104)及8.13%(17/209);右气管旁淋巴结分别为12.50%(13/104)及10.61%(19/179);右颈深下淋巴结分别为11.54%(12/104)及11.86%(21/177);右胸顶淋巴结分别为17.30%(18/104)及42.10%(32/76).全组手术切除率为100.00%(104/104).主要并发症:吻合口瘘发生率为16.34%(17/104);肺部并发症发生率为8.65%(9/104);喉返神经损伤发生率为9.61%(10/104);上消化道梗阻发生率为0.96%(1/104);死于肺部并发症所致的呼吸衰竭2例,病死率为1.92%(2/104).结论经右胸途径食管癌切除并三区淋巴结清扫术是治疗颈、胸上段食管癌较为有效的手术方式.

    作者:李启驹;张建辰;陆江;刘平;郭锋;李军;王新生;潘承欣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以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状首发的胸腺瘤7例分析

    胸腺瘤(包括胸腺增生)的发生与许多内分泌腺体密切相关,可出现很多全身症状,但以甲状腺功能亢进(简称甲亢)症状就诊的病例少见,现将我院自1992年4月~2002年6月收治的7例报告如下.

    作者:马绍杰;陈冬;王颖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bcl-2基因家族与鼻咽癌关系的研究进展

    越来越多的资料表明,肿瘤不仅是细胞增殖、分化异常的疾病,同时也是细胞凋亡异常的疾病.

    作者:李明勇;黄培春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探讨HBV X、TGF-alpha,c-myc及beta-catenin基因与高发区肝癌的相关性

    目的研究HBV X基因、TGF-alhpa、c-myc、beta-catenin等癌变相关基因及249密码子突变的p53蛋白在高发区肝细胞癌癌变发生及其恶性表型维持所发挥的作用.方法以肝癌高发区启东的肝癌细胞株7701和7703标本作为研究对象,以PCR及DNA测序分析方法确定HBV X基因在细胞DNA水平的整合.以RT-PCR及Western-blot检测HBV X基因的转录与表达.用PCR-RFLP方法确定p53基因249密码子的错义突变.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分析TGF-alhpa,c-myc,beta-catenin的表达.结果 2株细胞在DNA水平都存在HBV X基因片断的整合,但未见完整的转录和蛋白水平表达.序列分析显示2株细胞的HBV X基因的序列各有特异性,并存在130、131密码子的热点突变.PCR-RFLP分析说明2个细胞株中p53基因249密码子均属野生型.免疫组化显示2株细胞中TGF-alpha,c-myc和beta-catenin蛋白均有显著的积累.结论本实验的结果显示HBV X基因对这2株细胞恶性表型的维持并不存在必然的关联,而是1种HBV感染的遗传标志.未见HBV X基因蛋白表达,可能由于X基因3′端缺失变异所致.免疫组化的结果显示TGF-alpha,c-myc和beta-catenin蛋白的显著积累,说明多种癌基因的相互协同,可能与肝癌的发生、发展及恶性表型的维持相关联.

    作者:许杨;徐立斌;高纪东;冯志俊;吴志远;孙宗棠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As2O3对人膀胱癌细胞株BIU-87作用的体外研究

    目的观察三氧化二砷(As2O3)对人膀胱癌细胞株BIU-87的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四氮唑蓝(MTT)法检测As2O3不同浓度、不同作用时间对BIU-87细胞株的生长抑制率;流式细胞术(FCM)检测不同浓度As2O3作用72 h后细胞中凋亡相关蛋白Fas、bcl-2的表达及细胞周期变化.结果 As2O3可有效抑制BIU-87细胞株的生长,具有浓度、时间依赖性特点.Fas、bcl-2的表达与As2O3浓度增高分别呈正、负相关(P<0.05),且随As2O3浓度增高Fas、bcl-2的表达呈负相关(P<0.05).随As2O3浓度增高细胞周期被阻滞在G0/G1期.结论 As2O3可有效抑制人膀胱癌BIU-87细胞株的生长增殖,阻滞细胞周期及诱导细胞凋亡可能起了重要作用.

    作者:国前;方晋平;王兴武;徐晶;廖湘鲁;魏玲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结直肠腺癌组织中细胞胀亡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关系

    目的探讨结直肠腺癌组织中细胞胀亡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关系.方法应用透射电镜观察50例结直肠腺癌组织中的细胞胀亡情况,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VEGF表达情况,分析两者的相关性.结果结直肠癌组织中存在细胞胀亡;结直肠癌组织细胞胀亡指数(OI)随分化程度降低而降低(P<0.05);淋巴结转移组OI明显低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1);OI与Dukes分期无关(P>0.05);结直肠癌组织中VEGF的阳性表达率为52.0%(26/50),与肿瘤的分化程度、Dukes分期、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1,P<0.05,P<0.01),而癌旁组织中无VEGF阳性表达,两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OI与VEGF的阳性表达率呈负相关(γ=-0.730,P<0.01).结论细胞胀亡与VEGF表达和结直肠腺癌的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

    作者:李向阳;赵高蜂;僧静靖;僧国珍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膀胱癌癌旁组织p53、bcl-2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膀胱癌癌旁组织的组织病理学及突变蛋白p53、bcl-2的表达情况,以提高对膀胱癌恶性程度的认识及提高对膀胱癌的疗效.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对58例膀胱癌标本,取癌组织、癌旁2 cm、癌旁3 cm以及癌旁3 cm以上组织;分别进行p53、bcl-2检测.结果 58例膀胱癌癌旁黏膜组织中,正常膀胱黏膜25例,癌旁癌变13例,癌前病变20例.不同病理分期及分级的膀胱癌组织p53阳性表达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浅表性膀胱癌与浸润性膀胱癌bcl-2阳性表达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病理分级膀胱癌组织中bcl-2阳性表达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p53阳性表达、bcl-2阴性表达的膀胱癌多具浸润性强、分化较差的特点.bcl-2阳性表达、p53阴性表达的膀胱癌浸润性弱、分化较好.癌旁组织恶变发生率浸润性膀胱癌为56.4%、浅表性膀胱癌为21.1%,提示手术时应尽可能保证足够的切除范围.

    作者:康元上;石永福;徐鸿毅;李晋云;危群;颜梅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晚期及复发子宫颈癌的治疗进展

    子宫颈癌是妇科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尽管自开展阴道细胞学检查以来,各国子宫颈癌的发病率、死亡率均有一定程度下降,但晚期及复发子宫颈癌治疗困难、预后较差,因此,探讨它们的佳治疗方式对临床工作有重要意义.

    作者:黄永文;刘富元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大肠腺瘤、腺癌中DCC基因表达与201密码子点突变的研究

    目的探讨国人大肠腺瘤、腺癌中结直肠缺陷(DCC)基因蛋白表达与该基因201密码子的突变情况,及其与大肠肿瘤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PCR结合限制性酶切多态性分析(PCR-RFLP)方法,检测30例正常大肠黏膜、40例大肠腺瘤、46例大肠癌及相应癌旁黏膜组织中DCC基因蛋白表达及201密码子突变情况.结果 DCC蛋白在正常大肠黏膜、腺瘤组织及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0%、83%和28%,三者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腺瘤伴重度不典型增生者DCC蛋白表达缺失率(55%)明显高于腺瘤伴轻、中度不典型增生者(3%).Dukes C、D期大肠癌DCC基因蛋白表达缺失率明显高于Dukes A、B期.腺瘤伴重度不典型者201密码子突变率(64%)明显高于腺瘤伴轻、中度不典型增生者(21%)(P<0.05);大肠癌突变率高达78%;Dukes C、D期大肠癌201密码子突变率明显高于A、B期;大肠癌DCC基因201密码子纯合突变率(50%)显著高于癌旁黏膜(6%),有显著性差异.201密码子突变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组织学分型等因素无关.结论大肠腺瘤向癌演变的过程中DCC基因201密码子突变率和蛋白表达缺失率逐渐增高,这与大肠癌的病情进展及转移能力增强有关.

    作者:吴文溪;伍世余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乳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1例报告

    乳腺癌远处转移的常见部位为肺,其次为肝、骨骼等.有文献报道,乳腺癌合并有纵隔淋巴结转移发生率为13.9%[1],而单纯关于纵隔淋巴结转移的报道较少见,我院收治1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高学平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电化学疗法治疗小鼠S180肉瘤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电化学疗法对S180肉瘤小鼠异种移植肿瘤的治疗效果.方法将41只昆明小鼠接种S180肉瘤细胞,然后随机分为4个组:对照组(不做处理),药物组(只加环磷酰胺),电场组(只加电脉冲),电场+药物组(电脉冲联合环磷酰胺).治疗期间定期观察小鼠体重和肿瘤体积,计算抑瘤率和肿瘤消失率.结果用电脉冲处理肿瘤后,肿瘤部位出现不同程度水肿,随后逐渐消失,表面结痂,肿瘤体积缩小直至消失.切除未完全消失的电化学处理肿瘤与对照组肿瘤比较发现,电化学处理的肿瘤表面没有血管,对照组肿瘤表面血管则非常丰富.结论电化学疗法对S180肉瘤小鼠异种移植肿瘤有明显的治疗作用,该方法可能成为治疗浅表性肿瘤的1个重要途径.

    作者:张弘;何蓉;张羽;王子淑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茶多酚对膀胱癌细胞株T24和SCaBER体外生长抑制的实验研究

    目的研究茶多酚对膀胱癌细胞株生长的抑制作用及其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采用MTT法和流式细胞术,分析膀胱癌细胞株(T24及SCaBER)经不同浓度的的茶多酚作用前后,细胞生长抑制率、细胞凋亡率、细胞周期以及细胞PTEN蛋白表达变化的影响.结果培养液中加入0、50、100、200、400 μg*ml-1茶多酚,T24细胞和SCaBER细胞的生长抑制率分别为0、11.2%、33.4%、36.9%、67.5%和0、16.5%、19.1%、30.3%、31.4%.流式细胞仪直方图上见亚二倍体峰,2株癌细胞均出现凋亡,凋亡率分别为6.8%、25.1%、28.6%、36.6%、41.1%和21.4%、27.2%、28.5%、36.8%、47.7%;同时,随茶多酚作用浓度的提高,阻滞于G1期的2株癌细胞均明显增加,细胞分裂增殖指数(PI)均降低;而细胞PTEN蛋白表达水平分别由(37.66±0.49)、(38.28±0.61)(TP,0 μg·ml-1)增加至(163.92±3.36)、(177.36±10.79)(TP,400 μg·ml-1)(P均<0.01).结论茶多酚对T24及SCaBER细胞生长具有抑制作用,其机制之一可能是通过上调PTEN蛋白表达阻滞细胞由G1期进入S期和诱导细胞凋亡.TP抑制T24细胞株生长较SCaBER细胞敏感.

    作者:戚晓平;林考兴;陈清勇;李峰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膀胱肿瘤合并前列腺增生症38例同期手术治疗分析

    对膀胱肿瘤合并前列腺增生症患者是否应同期切除前列腺,学者们的意见不一.主要是因为同期手术可能存在肿瘤种植问题.我们自1995年1月至2003年8月,对38例膀胱肿瘤合并前列腺增生患者同期手术治疗,结果尚未发现肿瘤种植,且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黄晓华;李元国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GGTⅡ特异免疫膜吸附法对肝细胞肝癌诊断价值的探讨

    目的建立1种新的γ-谷氨酰转肽酶同功酶Ⅱ(GGTⅡ)特异免疫膜吸附法,并探讨其对肝细胞肝癌(HCC)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从患者血清中提取、分离、纯化GGTⅡ,并制备相应的特异性抗体,将纯化的特异性抗体、神经氨酸酶(NMD)和植物血凝素(PHA)吸附并固定到硝酸纤维膜上,分别对HCC及其相关疾病患者血清中GGTⅡ进行定性检测.结果 GGTⅡ特异免疫膜吸附法对HCC检测敏感性达85.26%(266/312),特异性为95.81%(549/573);对于肿瘤直径小于5 cm的HCC检测阳性率可达59.09%(13/22),对于AFP阴性或低浓度的HCC患者检测阳性率达67.39%(31/46).结论 GGTⅡ特异免疫膜吸附法简便、快速、微量、灵敏、价格低廉,可用于HCC的辅助诊断、鉴别诊断和早期发现,也可作为其它肝癌标志物的补充.

    作者:李军;魏曙亚;候蓉;原荣;苗爱莲;王香林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康莱特对HL-60细胞诱导分化的研究

    目的探讨康莱特对HL-60细胞诱导分化的影响.方法应用不同浓度康莱特作用对数生长期HL-60细胞,采用细胞计数法测HL-60细胞生长曲线,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应用台盼蓝吞噬和硝基蓝四氮唑(NBT)还原实验检测细胞分化程度.结果 1 mg/ml康莱特作用HL-60细胞培养第6天,细胞计数(10.3±1.1)×105个/ml,较未加药组细胞计数(20.5±3.5)×105个/ml低,P<0.05.1 mg/ml康莱特作用HL-60细胞96 h,HL-60细胞台盼蓝吞噬率(32.0±8.3)%较未加药组(4.0±2.7)%高,P<0.05.HL-60细胞NBT阳性率(50.3±5.3)%较未加药组(15.0±3.7)%高,P<0.05.结论康莱特对HL-60细胞生长有抑制作用.康莱特可诱导HL-60细胞形态向成熟粒细胞转变,增强HL-60细胞对台盼蓝的吞噬功能及对NBT的还原能力.康莱特具有诱导HL-60细胞分化的作用.

    作者:余永莉;李季蓉 刊期: 2004年第03期

实用癌症杂志

实用癌症杂志

主管:江西省卫生厅

主办:江西省肿瘤医院 江西省肿瘤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