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俊;钱伯文;陈伟
目的:探讨肿瘤血管生成与乳腺癌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二甲基苯蒽(DMBA)诱发的大鼠乳腺癌模型,以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肿瘤组织微血管密度(MVD)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结果:转移组原发瘤灶MVD及瘤细胞VEGF表达显著高于非转移组(分别P<0.001和 P<0.02)及良性肿瘤组(两者均P<0.001).结论:VEGF介导的血管生成在促进乳腺癌转移的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作者:蒋晓山;黄信孚;李吉友;何洛文;刘美生 刊期: 2000年第04期
患者女性,38岁.1997年11月24日因结肠息肉癌变术后2年,下腹部肿物4个月以子宫转移癌收入院.家族中外祖母、母亲均于50多岁时死于结肠癌;其兄妹7人中,大姐35岁时患结肠癌手术;其弟33岁时因结肠肿物手术,病理诊断为多发性结肠息肉癌变.
作者:王仲兰;高企贤 刊期: 2000年第04期
假尿嘧啶核苷(Pseudouridine,PD)简称假尿苷,是一种修饰核苷.它作为肿瘤标记物对肺癌、乳腺癌和肝癌等恶性肿瘤的诊断、监测和疗效评估具有指导意义.本文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尿假尿苷和肌酐(UR),旨在探讨它对妇科恶性肿瘤,尤其是卵巢癌的应用价值.
作者:蒋玉萍;马淑芬;赵屹;柴宏文;孙泽明 刊期: 2000年第04期
患者,男,72岁.6年前发现左背部长一肿物,初如黄豆大,无何不适,略高于皮肤.近年渐增,红肿,服消炎药红肿见轻,来本院住院行手术切除.体检:一般无异常发现.大体所见:带皮肤的结节状肿物一块,2cm×1.3cm×1cm,质脆,实性,切面似有粘液样物,皮肤表面略红.光镜组织学:肿瘤主要由腺上皮细胞和肌上皮细胞组成,有的呈腺管样结构,其内层为导管上皮,呈立方形或矮柱状,胞核圆形、胞浆嗜酸性;外层为梭形或星形的肌上皮细胞.导管内有红染均质物,PAS染色呈强阳性.有的导管扩大成小囊肿,囊壁为扁平细胞.腺管周围的肌上皮细胞增生.细胞逐渐疏松排列移行为粘液样组织和软骨样组织,粘液样组织细胞呈星形,彼此以胞浆突相连成网状,似玻璃样软骨,软骨细胞大小不一,胞浆为空泡状,有的细胞位于类似软骨陷窝中,周围基质为嗜碱性(附图).病理诊断:汗腺良性混合瘤.
作者:王玲;曲静;张世欣 刊期: 2000年第04期
患者男性,61岁,于1998年12月初因间断性头痛、头晕伴咳嗽、咯痰,在当地医院行头部MRI示:颅内多发性转移瘤,胸部CT示:左上肺周围型肿块约4cm×5cm大.
作者:李永强;张志贤 刊期: 2000年第04期
顺铂是多种化疗方案的核心药物,在对人卵巢癌细胞和大鼠肝癌细胞的研究中,发现其具有诱导凋亡的作用.本实验从细胞形态、DNA裂解片段、细胞周期、DNA断裂点末端标记,凋亡相关基因观察顺铂诱导人肝癌细胞凋亡的作用机理.
作者:王昌俊;钱伯文;陈伟 刊期: 2000年第04期
目的:研究p16在卵巢肿瘤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ABC法检测133例卵巢肿瘤和12例正常卵巢组织p16的表达.结果:卵巢肿瘤与正常卵巢组织p16表达有显著性差异.正常卵巢没有p16表达的缺失,良性、交界性、恶性组p16表达明显下降(P<0.05).上皮性组晚期、残存癌灶≥2cm者p16表达明显低于早期、残存癌灶〈2cm者(P<0.05);p16表达与组织类型、组织分化、淋巴结转无关(P<0.05).生存分析表明p16尚不能作为卵巢癌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p16蛋白在卵巢肿瘤中存在不同程度的缺失,与卵巢癌的发生、发展有一定关系.p16能否作为卵巢癌的预后指标尚需进一步研究.
作者:张士伟;袁碧波;刘容珍;孙保存 刊期: 2000年第04期
目的:观察力尔凡与放疗合并应用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方法:40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随机分为综合组(力尔凡+放疗)、单纯放疗组.综合组放疗开始即行力尔凡10mg+0.9%N.S250ml静点,3次/周,共6周.两组放疗方法、剂量相同.结果:综合组、单纯放疗组有效率分别是75%、45%,P<0.05.综合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CD4+、CD4+/CD8+比值升高,P>0.05.CD56+升高,P<0.05.CD8+下降,P>0.05.而单纯放疗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CD4+、CD4+/CD8+比值,CD56+显著下降,P<0.05.CD8+升高,P<0.05.两组治疗后上述各项指标相比差异显著,P<0.01.结论:力尔凡与放疗合并应用,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疗效优于单纯放疗,并能改善其细胞免疫功能.
作者:曲雅琴;李恒;董丽华;于巍红;吴镇风 刊期: 2000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核基质蛋白(NMP22)对尿路上皮癌临床诊断的价值.方法:应用酶联免疫法检测28例尿路上皮癌及4例非尿路上皮肿瘤术前尿液的NMP22的含量.结果:尿路上皮癌NMP22的阳性率为71.4%,其与病理分级、分期无明显相关性,而尿细胞学阳性率为32.1%;4例非尿路上皮癌患者尿NMP22含量检测结果均为阴性.结论:尿液NMP22含量的测定有助于尿路上皮癌的诊断,且快速方便.
作者:马建辉;张伟;寿建忠;金顺钱;刘慧群;肖泽均 刊期: 2000年第04期
恶性淋巴瘤是起源于淋巴结和结外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发生于食管者少见.现就我院收治者报道如下.
作者:宫立群;金庆文;张熙曾 刊期: 2000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帕米膦酸二钠(阿可达)对转移性骨肿瘤的疗效.方法:对1998年3月至1999年9月住院的17例恶性肿瘤骨转移患者,用阿可达治疗,观察其疗效及副作用.结果:用阿可达治疗骨转移患者,止痛有效率为82.4%,活动能力改善率80%,主要毒副反应为发热及感冒样症状.结论:阿可达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疗效理想、安全可靠.
作者:张传桂;葛正津 刊期: 2000年第04期
目的:检测MUC1和MUC2mRNA在不同组织的表达差异,研究MUC1和MUC2在肿瘤诊断和免疫治疗中的意义.方法:采用了Dot Blot方法检测了60例不同肿瘤组织和正常组织的mRNA水平.结果:MUC1和MUC2在腺癌,特别是乳腺癌和胃癌中表达明显增强,在正常组织和腺癌低度表达.MUC1与乳腺癌的病理分级及病理类型明显相关,MUC2与胃癌的病理类型明显相关 .结论:MUC1和MUC2对乳腺癌和胃癌诊断和治疗有重要意义.
作者:王立顺;朱迅 刊期: 2000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与肿瘤间质微血管密度 (MVD)的表达及其临床与预后的意义.方法:对72例膀胱移行细胞癌进行PCNA及第Ⅷ因子相关抗原(VWF:Ag)单克隆抗体免疫组化染色.结果:PCNA增殖指数与肿瘤间质微血管密度之间存在正相关性,二者的表达皆与膀胱移行细胞癌的病理分级显著相关,Ⅰ级与Ⅱ级、Ⅱ级与Ⅲ级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侵袭性肿瘤明显高于浅表性肿瘤(P<0.01).手术2年后随访复发组明显高于未复发组(P<0.01).结论:PCNA的表达为膀胱移行细胞癌的恶性表型,且与膀胱肿瘤间质微血管形成有关,上述二项指标对评估膀胱移行细胞癌的预生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赵志德;鲁学军;李玉林;寇伯君;吴珊;韩英杰 刊期: 2000年第04期
自1996年7月至1998年7月将榄香烯乳配合CE联合化疗方案应用于小细胞肺癌的治疗,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王京;胡健;龚民;蔡执敏 刊期: 2000年第04期
目的:比较脂质体rIL-2和游离rIL-2分别联合肿瘤浸润淋巴细胞治疗鼠H22肝癌的效果及副作用.方法:采用薄膜分散法和超声波粉碎处理法制备脂质体rIL-2;选昆明鼠40只,随机分组进行体内治疗,游离rIL-2用量为脂质体rIL-2的3倍,观察瘤出现时间、瘤体积、瘤湿重及鼠体温的变化.结果:TIL+rIL-2组的瘤出现时间、瘤体积、瘤湿重分别为:15±2.5d、2.44±2.97cm3、4.7±2.0g;TIL+脂质体rIL-2组分别为:15±3.2d、2.27±2.58cm3、4.5±2.1g;二者与对照组比较均显出了肯定的治疗效果(P<0.05),但二者之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别(P>0.05).TIL+rIL-2组有明显发热反应,TIL+脂质体rIL-2组体温正常.结论:脂质体rIL-2较游离rIL-2抗肿瘤作用提高,副作用降低.
作者:于静;赵治国;卢玫;段芳龄 刊期: 2000年第04期
目的:探讨mdm2癌基因蛋白在骨巨细胞瘤(GCT)的表达及与GCT病理分级和临床良恶性的关系.方法:应用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mdm2在52例GCT(GCT按Jaffe分级:Ⅰ级15例、Ⅱ级25例、Ⅲ级12例)中的表达.结果:18例mdm2表达呈阳性,占34.6%,在Ⅰ~Ⅲ级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0.0%、32.0%、33.3%,mdm2阳性表达率在骨巨细胞瘤Ⅰ~Ⅲ级中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χ2=0.28,P>0.05).在良性、可疑恶性和恶性中的阳性表达分别为15.0 %、35.3%、60.0%,mdm2阳性表达率在骨巨细胞瘤良恶性中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χ2=7.6 7,P<0.05).结论:mdm2在GCT中的表达与病理分级无关而与其临床良恶性程度有关.
作者:田英;廖瑛;乔新惠;吴颜辉;周秀田;宋岚 刊期: 2000年第04期
目的:观察硫酸吗啡控释片(MST)直肠给药对中、重度癌性疼痛的镇痛疗效,并以口服MST做自身对照.方法:39例伴有中、重度癌性疼痛的患者先口服MST5天,后改为MST直肠给药连用5天.结果:MST直肠给药有效率和显著有效率(明显缓解+完全缓解)分别为94.9%和82.1%.治疗后疼痛程度明显减轻,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直肠给药与口服给药相比疗效无显著性差异(P>0.05).副作用与口服给药相同,主要为便秘、恶心、呕吐、嗜睡,且由口服给药改为直肠给药无需增加剂量.结论:MST直肠给药具有良好的镇痛效果,尤其适用于不能口服给药的晚期癌症患者.
作者:徐晓妹;郭成业;贾伟丽;邵志洁;王晓飞 刊期: 2000年第04期
目的:观察喉癌组织及其引流淋巴结中巨噬细胞(Mphi)表达与转移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卵白素-生物素过氧化酶复合物技术(ABC法),对60例喉癌患者的癌组织及其 引流淋巴结石蜡切片中Mphi数目及形态进行检测.结果:未发生颈淋巴结转移的喉癌组织及 其引流淋巴结中Mphi数目明显多于转移者(P〈0.01);且Mphi数目与临床分期有关,即随着病变范围的扩大,Mphi数目呈减少趋势.Mphi形态在未转移组中以多突形和梭形居多,在转移组中以小圆形细胞居多.结论:喉癌患者癌组织及其引流淋巴结中Mphi的表达与喉癌的转移及发展有关,故Mphi检测对了解喉癌患者机体免疫状态、预测转移及评估喉癌预后有一定义.
作者:李巍;辛丁;郭丽娟 刊期: 2000年第04期
目的:寻找晚期食管癌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自1995年3月至1998年4月以DLF方案 (顺铂、醛氢叶酸、5-氟脲嘧啶)加与不加羟基喜树碱(HCPT)治疗晚期食管癌.结果: 治疗组有效率68.7%,而对照组为43.3%,差异显著(P<0.05).主要毒副作用为纳差、恶心或哎吐,其发生率为85.3%,但多为Ⅰ~Ⅱ级;白细胞下降在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为82.4%和63.45%,差异不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Ⅳ级白细胞下降少见;血小板下降两组分别为35.3%和10%,差异显著(P<0.05)但亦多为Ⅰ~Ⅱ级;口腔粘膜炎和腹痛、腹泻等副作用也比较轻.结论:我们认为DLFH方案治疗晚期食管癌安全有效,是一种可行和方案.
作者:孙君重;周萌;常占国 刊期: 2000年第04期
目的:检测基底膜主要成分层粘连蛋白(LN)、纤维粘结蛋白(FN)及Ⅳ型胶原纤维(Col Ⅳ)在大肠癌中的表达以及与浸润、转移的关系.方法:免疫组化标记大肠癌组织中Col Ⅳ、LN及FN.结果:大肠癌组织中基底膜成分存在不同程度的缺失,表现为Col Ⅳ、LN呈不连续、片状分布;癌组织分化越低,LN缺失越明显;Col Ⅳ表达与组织类型有显著关系,而与分化程度无关.一般腺癌阳性率明显高于粘液腺癌及印戒细胞癌;Dukes B、C期大肠癌Col Ⅳ表达阳性率低于A期大肠癌;FN表达与上述因素关系不大.结论:大肠癌基底膜成分的缺失与其侵袭、转移能力有关,尤其是Col Ⅳ的缺失可能标志其具较强的侵袭、转移能力.
作者:吴晓华;高奉浔;陈俐 刊期: 2000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