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力克;陈文萍;许岁红
目的:对照观察欧必亭预防化疗所致急性及延迟性恶心呕吐的作用,比较其对含顺铂方案和5-氟脲嘧啶+醛氢叶酸方案的止吐作用.方法:采用自身交叉随机对照方法,观察化疗后24小时(急性)及5日内(延迟性)恶心呕吐发生的情况.结果:大剂量顺铂化疗中欧必亭控制急性及延迟性恶心呕吐疗效明显好于对照组,而5-氟脲嘧啶+醛氢叶酸方案化疗中两组结果无显著差异.结论:欧必亭能有效控制化疗所引起的恶心呕吐反应,在用顺铂时疗效尤为突出,5-氟脲嘧啶+醛氢叶酸化疗则可考虑用较经济的灭吐灵+地塞米松处理.
作者:李方;石廷章 刊期: 2000年第12期
1977年1月至1998年2月,我们经手术及病理诊断肺原发性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13例,占同期手术治疗肺部原发恶性肿瘤2 638例的0.49%,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学勤;卢喜科;韩庆良;韩兴鹏;赵福元 刊期: 2000年第12期
肺癌切除术后,支气管残端癌复发,往往采取姑息治疗,且预后极差.1985年1月至2000年1月我科对14例此类患者行余肺切除手术治疗,占同期原发性肺癌切除1 856例之0.75%,获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赵辉;赵福元;卢喜科 刊期: 2000年第12期
目的:评价以THP-Lp乳化剂进行栓塞的联合化疗治疗肝癌的临床价值.方法:对119例肝癌患者进行了520例次栓塞化疗治疗,其中单纯碘油(Lp)栓塞214例次,碘油与明胶海绵(GF)联合栓塞109例次,经化疗泵栓塞化疗171例次,经动脉栓塞与经皮肝穿刺联合化疗栓塞26例次.结果:本组患者总有效率(CR+PR)为74.8%,肝肿瘤缩小50%以上者占50%.4种治疗的有效率有显著差异(χ2检验P< 0.05),而肿瘤大小改变无明显差异(P >0.05).结论:以THP-Lp乳化剂为主的联合化疗栓塞应作为肝癌治疗的首选方法,对于乏血型肝癌应采取多种方法联合治疗.
作者:王庆良;李彩霞;孟红 刊期: 2000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应用经皮股动脉穿刺导管药盒植入系统(PCS)对晚期恶性肿瘤进行介入治疗的可行性、临床疗效、并发症及处理.方法:经股动脉穿刺植入PCS至肝靶血管,经PCS化疗灌注和(或)化疗栓塞治疗,其中原发性肝癌25例,转移性肝癌17例,每4~6周为一疗程.结果:45例患者经PCS治疗后生存期6~20个月,中位生存期13个月,有效率(CR+PR)66.6%(30/45).并发症有留置管滑脱2例,留置管移位2例,切口裂开1例,药盒植入部位组织坏死1例.全组病例未发生感染、出血等并发症及导管堵塞现象.结论:经皮股动脉导管药盒植入术安全、有效,植入简便、安全,适宜于晚期肿瘤的治疗.
作者:张福君;吴沛宏;杨柳明;范卫君;黄金华;陈洪胜;宝金良 刊期: 2000年第12期
目的:通过对细胞外间质(ECM)成分进行检测,探讨间质重构与子宫颈鳞状细胞癌侵袭性生长及播散的关系.方法:应用双重免疫荧光染色技术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对正常人及不同分化程度的子宫颈鳞状细胞癌患者的子宫颈石蜡包埋组织切片纤维结合素(FN)、层粘连蛋白(LN)及Ⅰ、Ⅲ、Ⅳ型胶原蛋白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正常子宫颈组织中,ECM内可见结构致密的Ⅰ、Ⅲ型胶原和细条索状的FN蛋白表达,Ⅳ型胶原和LN蛋白主要呈线状分布于基底膜内.子宫颈鳞状细胞癌组织中,Ⅰ、Ⅲ和Ⅳ型胶原降解,尤以后者为著,表现为Ⅰ、Ⅲ型胶原结构稀疏,排列紊乱,基底膜内Ⅳ型胶原的线状荧光减弱、断裂甚至缺失,间质和癌细胞浆内FN和LN蛋白表达增多,胶原的降解和FN、LN表达与癌细胞分化程度负相关.结论:子宫颈鳞状细胞癌,间质胶原降解,基底膜断裂,FN及LN表达增多,ECM重构,其程度与癌细胞分化程度呈负相关.
作者:娄阁;钱素娟;高庆玉;隋丽华;马宝璋;于祖熙 刊期: 2000年第12期
目的:探讨绿茶儿茶素(GTC)对BEL-7402人肝癌细胞的凋亡诱导作用.方法:应用透射电镜、流式细胞术、TUNEL和免疫组化等方法检测受100或200μg/ml GTC作用4天后的BEL-7402细胞的凋亡情况及其PCNA、bcl-2、c-myc、p53蛋白表达情况.结果:受GTC作用4天后的BEL-7402细胞的凋亡显著性增加,其PCNA表达显著性下降,而与凋亡相关的癌基因bcl-2、c-myc、p53蛋白表达未见明显改变.结论:GTC对于BEL-7402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可能与诱导细胞凋亡有关,也可能与抑制癌细胞DNA合成有关.本研究未发现GTC诱导BEL-7402细胞凋亡与bcl-2、c-myc、p53蛋白表达的相关性.
作者:刘术娟;张乃鑫;杨海贤;褚建新;丁顺利;赵天如 刊期: 2000年第12期
恶性胸水是临床较为常见的征候.由于胸水的产生使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呼吸循环功能紊乱,严重危及生命.因此,临床不断探索和应用各种方法来抑制胸水的产生,以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和延长生存期.生物治疗-生物反应调节剂的应用为恶性胸水的治疗开辟了广阔的前景.我院近2年来采用力尔凡局部胸腔灌注治疗恶性胸水,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丁平 刊期: 2000年第12期
目的:报告5例小细胞膀胱癌治疗结果,复习相关文献,探讨小细胞膀胱癌临床特点,手术、化疗和放疗在小细胞膀胱癌治疗中的作用.方法:我院从1979~1999年收治5例小细胞膀胱癌患者,其中T1N0M0 1例,接受双髂内动脉导管化疗;T2N0M0 1例,行膀胱切除术加术后放疗;T3N0M0 1例,仅行膀胱切除术;T4N0M0 2例,1例经放疗、动脉导管化疗后行探查术,另1例术前放疗后行膀胱切除术加术后全身化疗.结果:T1T2患者无瘤生存8年,现正常生活;T3患者生存2年;T4患者分别生存6个月和4年.结论:小细胞膀胱癌的生存率与分期有关,佳治疗方案是以顺铂为主的早期全身化疗及与手术或放疗结合的综合治疗.
作者:孙洁;孔祥田;刘峥;杨建良 刊期: 2000年第12期
目的:总结肝门部胆管癌手术切除的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对本中心1978年1月~1997年12月手术切除97例肝门部胆管癌的切除方式、生存期、并发症及死亡率、术后复发转移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切除97例中根治切除51例,姑息切除46例.根治切除者1、3、5年生存率和复发转移率分别为95.00%、27.50%、17.50%和10.00%、75.00%、85.00%.姑息切除者为48.15%、7.41%、3.70%和77.78%、95.59%、100%,两组间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 0.01).根治切除者1、3、5年生存率较姑息切除者显著提高,复发转移率显著降低.根治切除者手术并发症和死亡率分别为27.50%和7.84%,姑息切除者为36.96%和9.28%.两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 >0.05).结论:根治切除是提高肝门部胆管癌生存率及减少复发转移的关键,合理的围手术期处理可降低根治切除术的并发症及死亡率.
作者:郑树国;何振平;王曙光 刊期: 2000年第12期
目的:探讨105例不能手术切除的中晚期肝癌经肝段动脉栓塞治疗效果和治疗成功的关键步骤.方法:通过肝动脉造影,对105例不能手术切除的中晚期肝癌经肿瘤供血的肝段动脉进行化疗栓塞治疗.结果:肝段动脉栓塞术者的1,2,3,4和5年的生存率分别为90.0%、70.0%、50.0%、40.0%和30.0%;肝动脉栓塞术后联合肝段动脉栓塞术者其1,2,3,4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74.5%、49.1%、40.0%、29.1%和20.0%.结论:肝段动脉栓塞术是佳的治疗方式,肝动脉栓塞术联合肝段动脉栓塞术可显著提高不能手术切除的中晚期肝癌的生存率.
作者:苏明涛;陈裕明;曾维英 刊期: 2000年第12期
世界卫生组织(WHO)近期公布的2000年度健康报告,再次明确指出癌症是人类主要死因.1999年,全球总人口达60亿,因恶性肿瘤死亡接近800万人,占全球总死亡人数的13.8%,死亡率为133.3/10万人口.美国癌症学会American Cancer Society, ACS2000年报告了全球癌症死亡率,其中高的5个国家见表1.
作者:吴怀申;何雍毅 刊期: 2000年第12期
化疗是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主要治疗手段,提高化疗强度可能提高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但化疗的毒副反应限制了化疗强度的增加.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在1996年1月至1999年6月间采用惠尔血支持下缩短化疗间歇期的非小细胞肺癌化疗,取得一定疗效,报告如下.姚亚民(河南省肿瘤医院内科郑州市 450003)
作者:马智勇;姚亚民 刊期: 2000年第12期
目的:比较诺维本持续静脉输注与常规用法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和毒性.方法:统计分析持续静脉输注和常规用法组治疗的49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持续输注组有效率为48%,常规用法组有效率为41.7%,前者略高于后者,两者比较无显著差异(P >0.05),但达到有效所用的时间前者平均56天,后者为89天,两者比较有显著差异(P< 0.05).毒副反应主要为骨髓抑制和局部静脉炎.结论:持续静脉输注诺维本是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较为有效而安全的新方法.
作者:于力克;陈文萍;许岁红 刊期: 2000年第12期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及临床应用,证实活性碳吸附丝裂霉素C腹腔化疗能治疗和预防进展期胃癌术后腹腔复发,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方法:利用人胃癌裸鼠模型进行活性碳(CH)吸附MMC腹腔化疗的动物实验,共分4组,每组8只荷瘤裸鼠.实验组腹腔给予CH-MMC,腹腔化疗组腹腔给予MMC,静脉化疗组经内眦静脉给予MMC,对照组腹腔注入等容量生理盐水.临床应用时将可以根治手术的64例进展期(T3~4NxM0)胃癌病例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于手术结束时腹腔内给予经医用活性碳吸附的MMC 50mg,术后3个月开始常规静脉化疗.对照组仅于手术后3周开始静脉化疗.结果:动物试验结果表明实验组疗效佳,仅于2只小鼠腹腔发现较小(1~3mm)的转移灶;单纯腹腔化疗组中,有3只小鼠腹腔出现较广泛的转移灶,直径在3~15mm之间;静脉化疗组中6只小鼠腹腔出现广泛转移病灶;对照组8只小鼠腹腔均发生广泛转移瘤.经过平均15.4个月(2~36个月)的随访,临床应用实验组较对照组2、3年生存率分别提高42.03%及53.44%(76.27%,76.27%和34.24%,22.83%),P< 0.05.结论:活性碳吸附MMC腹腔化疗确能提高进展期胃癌根治性手术后无瘤生存率.
作者:梁寒;王殿昌;孙慧;王晨;蒋会留;吴洁;李雯 刊期: 2000年第12期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胸内淋巴结转移的特点和范围,及其对合理的放疗布野的意义.方法:1996年1~12月,175例NSCLC行肺叶或全肺切除加同侧纵隔淋巴结清扫,对切除的707个淋巴结进行病理分析.结果:NSCLC胸内淋巴结转移首先至肺内组、肺门组,然后至纵隔各区,纵隔各区淋巴结转移与原发肿瘤部位有关.术后1年内上叶肺癌所致上纵隔淋巴结转移的患者中77.4%(24/31)出现锁骨上淋巴结肿大.中叶肺癌上纵隔与隆突下淋巴结转移机率大致相等.下叶肺癌上纵隔淋巴结转移少见.鳞癌以1组N2转移为主,占75%.腺癌和腺鳞癌则以≥2组N2为主,分别为63.6%和54.5%(P< 0.005,P< 0.05).临床N分期和病理N分期差异较大.结论:准确的病理学N分期,有助于指导NSCLC的放射治疗设野.
作者:赵丽华;吴红宇;张帆;朱韧;刘俊倩;姜格宁 刊期: 2000年第12期
1997年1月至1999年8月,我们使用羟基喜树碱(HCPT)联药治疗晚期消化道肿瘤32例,另外收集整理近5年来使用FAM、5-FU/CF或5-FU/CF+DDP方案治疗的4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上述两组资料在近期疗效及毒性反应方面做了非随机对比观察,报告如下.
作者:江素华;李宇清;曾波航 刊期: 2000年第12期
p53基因是发现较早且研究较多的抑癌基因,大量研究表明,p53基因突变与多种肿瘤的发生与发展密切相关,其突变位点主要集中于第5~8外显子.本实验采用PCR-SSCP的方法对58例乳腺癌及8例良性乳腺肿瘤组织进行了p53基因第5~8外显子的突变分析,以期对p53基因突变与乳腺癌的相关性作进一步探讨.
作者:冯玉梅;郝希山;高光;毛慧生 刊期: 2000年第12期
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手术前、后化疗引起的恶心呕吐是治疗中为常见的并发症,对此处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化疗的顺利进行.我科于1997年1月~1999年7月,应用西南合成制药总厂生产的盐酸恩丹西酮针剂治疗化疗中出现的恶心、呕吐等临床表现,观察结果如下.
作者:龙延滨;王建华;韩希望 刊期: 2000年第12期
癌性疼痛是中晚期癌症的常见并发症之一,也是威胁患者生存质量的主要原因,双克因(酒石酸二氢可待因控释片)治疗癌性疼痛已见报道.我院心胸外科自1999年2月至7月间,应用北京萌蒂制药有限公司提供的双克因对30例中重度癌痛患者进行了镇痛作用的观察试验,报告如下.
作者:胡振华;郭健;任群 刊期: 2000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