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CD44在子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孙杭临;柯晓慧;何秋莎;黄一统

关键词:子宫颈癌, CD44, 酶联免疫杂交分光光度法
摘要:目的探讨CD44S、CD44V6在子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期别、组织类型、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杂交分光光度法,检测81例子宫颈癌患者静脉全血中CD44S、CD44V6的浓度.结果CD44S在子宫颈癌中的表达阳性率为23.4%(19/81),CD44V6的表达阳性率为75.3%(61/81)(P<0.01).鳞癌、腺癌、腺鳞癌组织中CD44V6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75.3%(58/77)、100.0%(1)、100.0%(3/3).原位癌、G1级(好)、G2级(中)、G3级(差)子宫颈癌组织中CD44V6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80.0%、100.0%、81.6%、66.7%(P>0.05).有淋巴结转移和无淋巴结转移者CD44V6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100.0%、70.4%(P<0.01).结论CD44V6可作为子宫颈癌早期筛查、临床诊断及判断预后的指标.
实用癌症杂志相关文献
  • 原发性十二指肠球部恶性淋巴瘤1例报告

    1病例报告患者,男性,25岁.因上腹部饱胀不适4个月于2000年3月28日收入我院.

    作者:熊炳贤;李红浪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32P-GMS在肝动脉放射性栓塞化疗治疗肝癌中的作用

    目的研究32磷-玻璃微球(32p-GMS)在肝动脉放射性栓塞化疗治疗肝癌中的作用.方法将32p-GMS与碘油混悬液直接注入44只裸鼠人肝细胞癌负荷瘤内,观察瘤体的组织学反应及多药耐药基因(MDR)表达的P-蛋白变化.对22例肝细胞癌患者(Ⅰ组)采用常规肝动脉栓塞化疗治疗;24例肝癌患者(Ⅱ组)采用32p-GMS与肝动脉栓塞化疗联合治疗.结果鼠负荷瘤在吸收剂量达770~3 080 cGy时,肿瘤生长抑制率达61.66%~90.41%.MDR表达的P-蛋白阳性表达率也相应降低.Ⅰ组患者肝内病灶缩小,有效率达59.09%(13/22);Ⅱ组患者有效率达83.33%(20/22),P<0.05.结论32p-GMS局部照射与化疗药物联合治疗,可提高肝癌患者肝动脉栓塞化疗的疗效,其机制可能与32磷局部照射影响MDR表达有关.

    作者:姜藻;刘璐;方文;吴培;寿伟彰;张东生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ⅢB期非小细胞肺癌手术及综合治疗的价值

    目的探讨ⅢB期非小细胞肺癌手术及综合治疗的价值.方法将1987年1月~1993年7月收治的并经病理证实的Ⅲ期非小细胞肺癌98例分成3组:A组30例ⅢA期患者行手术及综合治疗;B组34例ⅢB期患者行手术及综合治疗;C组34例ⅢB期患者行非手术治疗.结果B组无心肺并发症及死亡.B、C组2年生存率分别为31.9%、12.9%(P<0.05),A、B、C组5年生存率分别为13.9%、9.6%、6.2%.A、B 2组中Ⅲ期术后残端阳性与术后残端阴性患者2年生存率分别为12.5%、36.2%(P<0.05).B组肿块≥8 cm的9例中有2例生存期超过5年,中位生存时间为20.9个月,此9例中鳞癌占66.7%(6/9).结论对无恶性胸腔积液及非N3的ⅢB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特别是对肿瘤≥8 cm且为鳞癌的患者选择手术及综合治疗,不会增高术后心肺并发症死亡率,且比放疗、化疗的疗效好.Ⅲ期术后残端阳性者,尤其是单纯手术治疗者预后差.

    作者:曹霞;杨式滔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糖类抗原CA72-4、CA50、CA19-9联合检测对胃癌的诊断价值

    近30年来,胃癌的发病率及死亡率虽在世界范围内呈持续下降趋势,但仍是迄今死亡率高的肿瘤之一[1].

    作者:王小平;张泰臻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恶性肿瘤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及CR1免疫调节功能的观察

    目的观察恶性肿瘤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及其血清中Ⅰ型补体受体(CR1)免疫调节因子活性的变化.方法采用红细胞-酵母菌免疫粘附法,测定137例恶性肿瘤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及其血清中CR1免疫调节功能.结果恶性肿瘤患者的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13.37%±2.86%)与对照组(18.50%±2.65%)相比,显著降低(P<0.01),红细胞免疫复合花环率(10.15%±2.08%)与对照组(6.84%±1.55%)相比,显著增高(P<0.01),CR1免疫粘附促进因子活性(130.98%±28.34%)与对照组(189.06%±28.28%)相比,显著降低(P<0.01),而CR1免疫粘附抑制因子活性(46.72%±9.38%)与对照组(34.64%±7.99%)相比,显著增高(P<0.01).结论红细胞免疫功能的检测对恶性肿瘤的诊断、疗效观察、预后判断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作者:王菊兰;孙励;宗媛;韩洪涛;刘景田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胃癌患者手术前后外周血淋巴细胞表型CD8+、CD28+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手术前后外周血淋巴细胞(PBL)表型CD8+、CD28+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CD8+、CD28+单克隆抗体,采用流式细胞术,对20例胃癌患者于术前及18例患者于术后进行PBL表型CD8+、CD28+的检测.结果①肿瘤组患者淋巴细胞CD8+的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而CD28+、CD8+/CD28+的表达则低于对照组,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②进展期胃癌组患者CD8+/CD28+的表达明显低于早期胃癌组患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淋巴结转移组患者CD28+、CD8+CD28+的表达低于无淋巴结转移组患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侵及浆膜层组患者CD/8+的表达高于侵及粘膜、粘膜下层组患者,而CD28+的表达则低于侵及粘膜及粘膜下层组患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③根治性及姑息性切除肿瘤后,CD8+的表达明显降低(P<0.05),CD28+、CD8+/CD28+表达显著升高(P<0.01).结论胃癌患者淋巴细胞表型CD8+、CD28+的表达与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切除肿瘤有助于改善患者细胞免疫功能.

    作者:陈腾;施靖华;赵荣华;李莉;孙延平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消化系统双原发癌10例报告

    双原发癌(double primary carcinomas)是指同一个体先后患2种原发性恶性肿瘤,它属于多原发癌的范畴.

    作者:潘源;王家仓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影响食管癌切除术后患者预后的多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影响食管癌切除术后患者预后的因素.方法从525例食管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和随访资料中选择12项指标,先后进行单因素和逐步Cox回归分析,建立术后生存预测模型.结果淋巴结转移数目、TNM分期、肿瘤浸润深度、肿瘤长度和生长部位是影响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P<0.01);预后指数值小的患者预后好.结论淋巴结转移是影响食管癌切除术后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为提高患者预后,应加强对区域淋巴结的处理;可应用预测模型来预测不同患者的术后生存率.

    作者:叶海洪;蓝碧洋;黄绍华;曾家耀;农文伟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原发性骨肉瘤70例临床分析

    我院1990年1月至1998年4月对70例原发性骨肉瘤进行了综合治疗,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朱跃红;吴尉;肖立新;林劲冠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子宫重复癌1例报告

    1病例介绍患者66岁,于1995年6月22日入院.

    作者:熊有爱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大肠肿瘤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相关研究新进展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是目前发现的作用强、特异性高的血管形成调控因子.

    作者:朱建伟;郁宝铭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AR、PCNA表达与脑膜瘤临床病理因素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雄激素受体(AR)在脑膜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肿瘤增殖潜力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AR、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39例脑膜瘤组织中的表达.结果51.3%(20/39)的脑膜瘤组织中AR呈不同程度的表达.良性、非典型性、恶性脑膜瘤中AR表达率分别为31.6%(6/19)、58.3%(7/12)、87.5%(7/8).恶性脑膜瘤中AR阳性细胞数显著高于非典型性和良性脑膜瘤(P<0.05).恶性脑膜瘤平均PCNA标记指数(PCNA U)明显高于非典型性(P<0.05)和良性脑膜瘤(P<0.05).AR阳性脑膜瘤的PCNA U高于AR阴性脑膜瘤(P<0.05),AR表达与PCNA的表达呈正相关.结论脑膜瘤AR表达与其病理级别有关,AR参与了肿瘤的生长和血管生成;检测脑膜瘤中AR表达可间接反映肿瘤的增殖潜力.

    作者:陈刚;陈坚;王仲伟;郭孝龙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乳腺癌放射治疗相邻野的衔接技术

    乳腺癌的放射治疗技术比较复杂,主要有乳腺切线野照射及淋巴引流区照射.

    作者:张永春;陆海军;赵建东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微血管密度、p53蛋白和PCNA与肝细胞癌的关系

    目的研究肝细胞癌(HCC)内微血管密度(MVD)、p53蛋白与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47例人HCC组织的MVD值、PCNA指数和p53蛋白表达情况.结果生存期≥5年者的MVD值(41.19±15.31)明显低于生存期<5年者的MVD值(54.73±24.72).MVD值与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的大小、Edemondson分级无关,也与PCNA指数和p53蛋白表达无直接相关性(P>0.05).p53蛋白在生存期≥5年及<5年的2组患者中的异常表达率分别为10.5%和50.0%,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但其与MVD值无关(P>0.05).低分化HCC的PCNA指数(54.14±14.26)高于高分化HCC的PCNA指数(34.62±6.16),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与MVD值无关(相关系数γ=0.082,P>0.05).结论MVD值和p53基因异常表达均与HCC的5年生存率直接相关,但MVD值、PCNA指数和p53蛋白异常表达相互之间无直接相关性.

    作者:韦义萍;马韵;邓卓霖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膀胱移行细胞癌P-gp表达与凋亡相关蛋白p53、bcl-2的关系

    目的探讨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中MDR1基因产物P-gp表达与凋亡相关蛋白p53、bcl-2的相互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107例原发性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中P-gp、p53、bcl-2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P-gp、p53、bcl-2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3.6%、72.9%、54.2%,三者的过度表达均与膀胱癌的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和术后腔内化疗后复发有关;P-gp表达与p53、bcl-2蛋白的表达密切相关(P<0.01或P<0.05).结论P-gp、p53、bcl-2蛋白的过度表达不仅是判定原发性膀胱移行细胞癌恶性程度和预后的重要指标,而且凋亡相关蛋白p53、bcl-2可能参与膀胱移行细胞癌多药耐药的形成.

    作者:周辉良;罗义麒;曹林升;张声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血清透明质酸与大肠癌的关系及临床意义

    目的研究血清透明质酸(HA)与大肠癌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病例分为大肠癌组(47例)、良性肿瘤组(31例)和非肿瘤对照组(40例),应用放射免疫法分别测定其血清HA水平,并分析临床分期、根治手术、淋巴结转移等与HA水平变化的关系.结果大肠癌患者血清HA水平(108.5 μg/L±31.2 μg/L)明显高于良性肿瘤组和非肿瘤对照组,P<0.01,且与肿瘤Dukes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密切关系;手术切除后HA水平则明显降低(45.3μg/L±12.1 μg/L),P<0.01.结论在一定程度上血清HA水平反映了大肠癌生物学行为,并对大肠癌的诊断、疗效判断和综合治疗方案的制定具有指导意义.

    作者:颜鸣;范跃祖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Autotaxin基因、CD44V6分子、DNA含量与胃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及三者相关性研究

    目的检测胃癌组织中自分泌运动因子(ATX)、CD44V6的表达及DNA含量,观察它们与胃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对36例胃癌组织,分别采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ATX mRNA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CD44V6分子表达及DNA含量,并对三者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胃癌组织中ATX基因表达率为100.00%,其表达值为64.34%±15.15%;CD44V6分子表达率为69.44%,表达值为3.06%±1.14%;细胞核DNA含量指数为1.39±0.23.ATX、CD44V6、DNA含量三者均与胃癌淋巴结转移有关,且三者之间均呈正相关.结论同时检测ATX和CD44V6的表达及细胞核DNA含量,对判断胃癌的浸润转移及其预后具有指导意义.

    作者:张军;孙士其;林惠华;孙丹莉;王自正;王书奎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软组织肉瘤术后放射治疗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软组织肉瘤术后放射治疗的疗效.方法37例软组织肉瘤患者,术后及时放射治疗,27例术后局部复发再行扩大切除术及术后放射治疗,对两者的疗效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术后及时行放射治疗者的3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64.9%和43.2%;术后局部复发再行扩大切除术者的3年和5年的生存率分别为55.2%和37.9%.结论软组织肉瘤术后及时行放射治疗可提高患者3、5年生存率,可减少肿瘤局部复发.

    作者:梁月琴;牛伟;程炳权;叶宏强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直肠癌Miles手术并发症的防治

    目的探讨Miles手术主要并发症的防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20例直肠癌患者行Miles手术治疗的主要并发症的临床资料.结果骶前静脉出血4例,肠梗阻2例,造口坏死5例,泌尿系统损伤7例.结论必要的术前准备及正确的手术操作与处理是减少Miles手术主要并发症的有效方法.

    作者:李海龙;张越巍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转化生长因子β1、β2在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1、β2(TGFβ1、TGFβ2)与膀胱移行细胞癌的病理分级、复发以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66例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中TGFβ1、TGFβ2的表达情况.结果TGFβ1、TGFβ2的表达与膀胱移行细胞癌的病理分级相关(P<0.05).结论TGFβ1、TGFβ2的低表达或无表达是肿瘤恶性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TGFβ1、TGFβ2的表达情况可能是判断膀胱移行细胞癌恶性程度、复发及预后的重要指标.

    作者:张志勇;张志宏;吴瑜;党荣良 刊期: 2001年第06期

实用癌症杂志

实用癌症杂志

主管:江西省卫生厅

主办:江西省肿瘤医院 江西省肿瘤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