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膀胱移行细胞癌P-gp表达与凋亡相关蛋白p53、bcl-2的关系

周辉良;罗义麒;曹林升;张声

关键词:膀胱肿瘤, 移行细胞癌, P-糖蛋白, P53蛋白, BCL-2蛋白
摘要:目的探讨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中MDR1基因产物P-gp表达与凋亡相关蛋白p53、bcl-2的相互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107例原发性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中P-gp、p53、bcl-2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P-gp、p53、bcl-2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3.6%、72.9%、54.2%,三者的过度表达均与膀胱癌的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和术后腔内化疗后复发有关;P-gp表达与p53、bcl-2蛋白的表达密切相关(P<0.01或P<0.05).结论P-gp、p53、bcl-2蛋白的过度表达不仅是判定原发性膀胱移行细胞癌恶性程度和预后的重要指标,而且凋亡相关蛋白p53、bcl-2可能参与膀胱移行细胞癌多药耐药的形成.
实用癌症杂志相关文献
  • 32P-GMS在肝动脉放射性栓塞化疗治疗肝癌中的作用

    目的研究32磷-玻璃微球(32p-GMS)在肝动脉放射性栓塞化疗治疗肝癌中的作用.方法将32p-GMS与碘油混悬液直接注入44只裸鼠人肝细胞癌负荷瘤内,观察瘤体的组织学反应及多药耐药基因(MDR)表达的P-蛋白变化.对22例肝细胞癌患者(Ⅰ组)采用常规肝动脉栓塞化疗治疗;24例肝癌患者(Ⅱ组)采用32p-GMS与肝动脉栓塞化疗联合治疗.结果鼠负荷瘤在吸收剂量达770~3 080 cGy时,肿瘤生长抑制率达61.66%~90.41%.MDR表达的P-蛋白阳性表达率也相应降低.Ⅰ组患者肝内病灶缩小,有效率达59.09%(13/22);Ⅱ组患者有效率达83.33%(20/22),P<0.05.结论32p-GMS局部照射与化疗药物联合治疗,可提高肝癌患者肝动脉栓塞化疗的疗效,其机制可能与32磷局部照射影响MDR表达有关.

    作者:姜藻;刘璐;方文;吴培;寿伟彰;张东生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微血管密度、p53蛋白和PCNA与肝细胞癌的关系

    目的研究肝细胞癌(HCC)内微血管密度(MVD)、p53蛋白与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47例人HCC组织的MVD值、PCNA指数和p53蛋白表达情况.结果生存期≥5年者的MVD值(41.19±15.31)明显低于生存期<5年者的MVD值(54.73±24.72).MVD值与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的大小、Edemondson分级无关,也与PCNA指数和p53蛋白表达无直接相关性(P>0.05).p53蛋白在生存期≥5年及<5年的2组患者中的异常表达率分别为10.5%和50.0%,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但其与MVD值无关(P>0.05).低分化HCC的PCNA指数(54.14±14.26)高于高分化HCC的PCNA指数(34.62±6.16),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与MVD值无关(相关系数γ=0.082,P>0.05).结论MVD值和p53基因异常表达均与HCC的5年生存率直接相关,但MVD值、PCNA指数和p53蛋白异常表达相互之间无直接相关性.

    作者:韦义萍;马韵;邓卓霖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胃癌患者手术前后外周血淋巴细胞表型CD8+、CD28+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手术前后外周血淋巴细胞(PBL)表型CD8+、CD28+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CD8+、CD28+单克隆抗体,采用流式细胞术,对20例胃癌患者于术前及18例患者于术后进行PBL表型CD8+、CD28+的检测.结果①肿瘤组患者淋巴细胞CD8+的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而CD28+、CD8+/CD28+的表达则低于对照组,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②进展期胃癌组患者CD8+/CD28+的表达明显低于早期胃癌组患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淋巴结转移组患者CD28+、CD8+CD28+的表达低于无淋巴结转移组患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侵及浆膜层组患者CD/8+的表达高于侵及粘膜、粘膜下层组患者,而CD28+的表达则低于侵及粘膜及粘膜下层组患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③根治性及姑息性切除肿瘤后,CD8+的表达明显降低(P<0.05),CD28+、CD8+/CD28+表达显著升高(P<0.01).结论胃癌患者淋巴细胞表型CD8+、CD28+的表达与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切除肿瘤有助于改善患者细胞免疫功能.

    作者:陈腾;施靖华;赵荣华;李莉;孙延平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GP方案与LFEM方案治疗晚期胰腺癌疗效的比较

    目的比较GP(健择-DDP)与LFEM(CF、5-Fu、MMC、EPI)方案治疗晚期胰腺癌的近期疗效与不良反应.方法将40例晚期胰腺癌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治疗组,分别采用GP与LFEM方案化疗2个周期,按WHO标准评定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2组有效率(CR+PR)分别为35%和15%,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2组不良反应比较无显著性差异.不良压应主要为骨髓抑制和胃肠道反应.结论健择联合顺铂是治疗晚期胰腺癌的1种安全有效的化疗方案.

    作者:李平;李兆申;王雅杰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化疗所致粒细胞缺乏症患者的院内感染

    目的研究化疗所致粒细胞缺乏症患者的院内感染的发生及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抗生素对院内感染的预防作用.方法按照外周血白细胞水平,将196例患者分成4组:(0~0.499)×109/L、(0.5~0.999)×109/L、(1.0~1.499)×109/L组和(1.5~1.999)×109/L组,调查各组院内感染发生率.所有患者均给予人重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治疗,计算各组患者外周血白细胞升至正常值时所需的G-CSF总量和时间.将本组患者分成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组和未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组,计算2组患者实际感染发生率.结果4组患者院内感染的发生率分别为64.7%、54.7%、23.3%和28.8%,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各组患者使用G-CSF的量分别为(1 889.71±1 550.39)μg、(1 037.74±724.21)μg、(824.42±625.08)μg和(621.97±588.36)μg,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恢复时间分别为(6.82±4.07)天、(5.92±4.07)天、(5.81±3.61)天和(6.18±4.31)天,无显著性差异(P>0.05).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组和未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组实际院内感染发生率分别为36.0%和43.8%,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化疗所致粒细胞缺乏症患者,发生院内感染的概率随粒细胞下降而增加;预防性使用抗生素不能降低感染发生率,及时、足量地使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可能更有利于院内感染的预防.

    作者:程伏林;胡名柏;林从尧;魏正专;张红林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消化系统双原发癌10例报告

    双原发癌(double primary carcinomas)是指同一个体先后患2种原发性恶性肿瘤,它属于多原发癌的范畴.

    作者:潘源;王家仓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转染野生型p53基因对人肺腺癌细胞作用的研究

    目的研究外源性野生型p53基因对人肺腺癌细胞系GLC-82的生物学作用.方法将含有野生型p53基因的pDOR-neo逆转录病毒载体,通过Lipofectin转染GLC-82细胞,采用流式细胞分析、电镜下观察、3H-TdR掺入试验、软琼脂培养集落形成率测试及裸小鼠成瘤性实验,观察野生型p53基因对GLC-82细胞的生物学效应.结果电镜下观察可见,转染野生型p53基因可使GLC-82细胞出现一些病理现象,如细胞质中有明显的空泡及线粒体肿胀;流式细胞仪分析结果显示,野生型p53基因可阻止GLC-82细胞周期停止于G1-S区域;3H-TdR掺入试验结果提示野生型p53基因能够抑制GLC-82细胞的DNA合成,软琼脂培养集落形成率减少及裸小鼠成瘤减慢.结论转染野生型p53基因可抑制GLC-82细胞恶性增殖.

    作者:李萍;王北宁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实用癌症杂志》投稿须知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原发性骨肉瘤70例临床分析

    我院1990年1月至1998年4月对70例原发性骨肉瘤进行了综合治疗,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朱跃红;吴尉;肖立新;林劲冠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低氧与恶性肿瘤演进的研究进展

    实体瘤的发生发展依赖于一定的条件,这种条件即是肿瘤微环境,包括细胞环境和脉管系统,它在许多方面与正常组织不同.

    作者:曾亮;王晖;曹亚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原发性十二指肠球部恶性淋巴瘤1例报告

    1病例报告患者,男性,25岁.因上腹部饱胀不适4个月于2000年3月28日收入我院.

    作者:熊炳贤;李红浪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胃癌术前活检及手术切除标本中MMP-9的表达和意义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10例术前胃镜活检胃癌组织标本和40例胃癌手术切除的组织标本中MMP-9的表达情况.结果40例胃癌组织标本中MMP-9阳性表达29例(72.5%),胃癌组织中MMP-9表达增高与胃癌低分化类型及淋巴结转移相关.10例胃镜活检标本中阳性表达4例(40.0%),相应的手术切除组织标本有7例阳性表达,活检组织阳性表达灵敏度为57.1%.结论MMP-9高表达提示胃癌的恶性生物学行为,术前胃镜活检组织及胃癌手术切除组织标本MMP-9表达的联合检测,对临床胃癌治疗方案的选择、预后的评估有一定参考价值.

    作者:王爱东;贾震川;吕光成;康苏娅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肺癌侵犯胸壁的外科治疗

    目的探讨肺癌侵犯胸壁的手术切除方式及影响患者生存的因素.方法对30例侵犯胸壁的肺癌患者的外科治疗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全组中肺叶切除26例,双肺叶切除2例,全肺切除2例;壁层胸膜外切除6例,胸壁肌肉和肋骨切除(整块切除)24例.根治性切除25例,根治切除率83.3%(25/30).手术并发症发生率6.7%(2/30),手术死亡率3.3%(1/30).鳞癌18例,腺鳞癌8例,腺癌3例,大细胞未分化癌1例.T3N0M0 20例,T3N1M0 5例,T3N2M0 5例.采用寿命表法(life table)计算生存率,用对数秩和检验(Logrank test)其显著性.1、3、5年生存率分别为40.2%、10.8%和10.8%.根治性切除患者5年生存率为13.2%,姑息性切除者中无5年生存者(P>0.05).根治性切除无淋巴结转移者5年生存率为15.5%,有淋巴结转移者中无5年生存者(P>0.05).不考虑淋巴结转移情况,根治性切除患者中,肿瘤侵犯胸壁局限于壁层胸膜者的5年生存率为15.0%,而侵犯胸壁肌肉和肋骨者中则无5年生存者(P>0.05).结论胸膜外切除或胸壁整块切除是外科治疗肺癌侵犯胸壁的主要手段.能否根治切除、有无淋巴结转移以及胸壁受侵程度是影响患者术后生存的重要因素.

    作者:李之山;汪良骏;方德康;张德超;张汝刚;张大为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子宫重复癌1例报告

    1病例介绍患者66岁,于1995年6月22日入院.

    作者:熊有爱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胃癌、癌前病变组织中p53蛋白表达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胃癌及癌前病变组织中p53蛋白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标记染色和流式细胞术,检测并比较10例正常胃粘膜、13例浅表性胃炎、10例肠上皮化生、11例不典型增生及16例胃癌组织中p53蛋白的表达水平.以DNA指数、增殖指数(PI)、荧光指数(FI)为分析指标.结果胃癌、不典型增生及肠上皮化生的FI值分别为1.866±0.096、1.143±0.060、1.050±0.074,与正常胃粘膜(0.602±0.077)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浅表性胃炎(0.898±0.052)比较,也有显著性差异(P<0.05).胃癌组织的FI值高于不典型增生及肠上皮化生(P<0.05).不典型增生组织p53蛋白阳性率为25.0%(2/8),胃癌为68.4%(13/19),在不典型增生及胃癌组织中,其异倍体的FI值、PI值和p53蛋白阳性率与二倍体者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胃癌组织p53蛋白的表达水平高于癌前病变及正常胃粘膜组织;随病变向恶性转化,p53蛋白表达水平、PI值及异倍体率均增高.因此,检测p53蛋白表达水平对胃癌的诊断具有一定意义.

    作者:徐妙生;管增伟;赵同健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术前选择性区域动脉插管灌注化疗在直肠癌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术前选择性区域动脉插管灌注化疗在直肠癌治疗中的作用.方法运用Sedinge方法对28例直肠癌患者行术前选择性区域动脉造影,显示肿瘤血管并进行动脉药物灌注化疗.结果28例患者插管顺利,肿瘤血管显示清楚,肿瘤定位准确,未出现插管并发症.22例患者于动脉灌注化疗后5-7天施行根治性切除术,其中Miles术12例,Dixon术8例,Parks术2例.4例肿瘤不能切除的晚期患者经3~5次灌注化疗后,有2例获二期切除.1例带瘤生存15个月.切除标本见瘤细胞肿胀,部分坏死,肿瘤间质炎性细胞浸润,小血管闭塞.死亡2例,死亡原因为肿瘤广泛转移导致多脏器功能衰竭.结论术前行区域动脉灌注化疗,操作简便,疗效可靠,其为直肠癌患者的综合治疗提供了新的方法.

    作者:朱培谦;谢敏;曹家庆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软组织肉瘤术后放射治疗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软组织肉瘤术后放射治疗的疗效.方法37例软组织肉瘤患者,术后及时放射治疗,27例术后局部复发再行扩大切除术及术后放射治疗,对两者的疗效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术后及时行放射治疗者的3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64.9%和43.2%;术后局部复发再行扩大切除术者的3年和5年的生存率分别为55.2%和37.9%.结论软组织肉瘤术后及时行放射治疗可提高患者3、5年生存率,可减少肿瘤局部复发.

    作者:梁月琴;牛伟;程炳权;叶宏强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ProMACE-cytaBOM方案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ProMACE-cytaBOM方案一线治疗中高度恶性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近期和远期疗效.方法采用ProMACE-cytaBOM方案一线治疗30例中高度恶性非霍奇金淋巴瘤,并进行疗效分析.结果全组总有效率(CR+PR)为86.7%,完全缓解(CR)率为66.7%,中位缓解期为9(3~58)个月.中位生存时间为35(1.5~68)个月,全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56.7%、45.3%、45.3%.Ⅱ~Ⅲ期、中度恶性、来源于B细胞、无巨大肿块、LDH正常、化疗≥4个周期者的生存率高于Ⅳ期、高度恶性、来源于T细胞、有巨大肿块、LDH不正常、化疗<4个周期者,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疗效达到CR者的长期生存率明显高于无效者(P<0.05).主要的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和胃肠道反应,患者均可耐受.结论ProMACE-cytaBOM方案是治疗中高度NHL的1个安全有效的化疗方案.

    作者:何小慧;石远凯;仲立新;张俊萍;冯奉仪;王奇璐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影响食管癌切除术后患者预后的多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影响食管癌切除术后患者预后的因素.方法从525例食管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和随访资料中选择12项指标,先后进行单因素和逐步Cox回归分析,建立术后生存预测模型.结果淋巴结转移数目、TNM分期、肿瘤浸润深度、肿瘤长度和生长部位是影响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P<0.01);预后指数值小的患者预后好.结论淋巴结转移是影响食管癌切除术后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为提高患者预后,应加强对区域淋巴结的处理;可应用预测模型来预测不同患者的术后生存率.

    作者:叶海洪;蓝碧洋;黄绍华;曾家耀;农文伟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甲状腺癌术后甲状腺残叶切除31例分析

    甲状腺癌是头颈部常见的恶性肿瘤,选择正确的手术方式是治疗甲状腺癌的关键.

    作者:王一凤;魏运辉 刊期: 2001年第06期

实用癌症杂志

实用癌症杂志

主管:江西省卫生厅

主办:江西省肿瘤医院 江西省肿瘤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