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子宫重复癌1例报告

熊有爱

关键词:重复癌, 子宫肿瘤
摘要:1病例介绍患者66岁,于1995年6月22日入院.
实用癌症杂志相关文献
  • 鼻咽癌放疗性角膜损伤的跟踪研究

    目的探讨鼻咽癌(NPC)放射治疗的眼部并发症.方法对213例NPC行初程放疗的患者进行跟踪观察.放疗前、放疗中及放疗后对患者作视功能(包括远视力、裂隙灯活体显微镜、眼底、自动电脑视野及视诱发电位)检查和角膜荧光素染色.结果213例患者中,发生角膜损伤19例,占8.9%(19/213),其中NPC临床Ⅰ、Ⅱ期者6例,Ⅲ期者8例、Ⅳ期者5例.发生角膜损伤的患者均无角膜刺激症状,放疗后10个月内,角膜病变消退,但知觉仍较对侧眼明显减退,20个月后尚未恢复正常.未发现晶状体混浊的患者.结论NPC放疗性角膜损伤与鼻咽癌临床分期及照射剂量无密切关系(P>0.05),可能主要与角膜感觉神经损伤导致眼表疾病相关;不排除患者不同个体对辐射的敏感差异性.

    作者:张庆平;谢成熹;阮林;黄光武;黄敏丽;周卫为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p53蛋白对不同年龄大肠癌患者预后的影响

    近来有研究发现p53基因突变及编码产物p53蛋白生物学功能的丧失与大肠癌的发生发展有关,并影响大肠癌患者的预后.

    作者:盛崇明;于皆平;沈志辉;朱宗耀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原发性十二指肠球部恶性淋巴瘤1例报告

    1病例报告患者,男性,25岁.因上腹部饱胀不适4个月于2000年3月28日收入我院.

    作者:熊炳贤;李红浪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乳腺癌手术治疗和术后放化疗后局部复发及防治分析

    为了探讨乳腺癌局部复发的因素及再治疗的疗效,我们回顾性分析了我院1986年1月至1987年12月首程治疗的216例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现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黄义文;黄芝华;胡炳强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微血管密度、p53蛋白和PCNA与肝细胞癌的关系

    目的研究肝细胞癌(HCC)内微血管密度(MVD)、p53蛋白与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47例人HCC组织的MVD值、PCNA指数和p53蛋白表达情况.结果生存期≥5年者的MVD值(41.19±15.31)明显低于生存期<5年者的MVD值(54.73±24.72).MVD值与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的大小、Edemondson分级无关,也与PCNA指数和p53蛋白表达无直接相关性(P>0.05).p53蛋白在生存期≥5年及<5年的2组患者中的异常表达率分别为10.5%和50.0%,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但其与MVD值无关(P>0.05).低分化HCC的PCNA指数(54.14±14.26)高于高分化HCC的PCNA指数(34.62±6.16),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与MVD值无关(相关系数γ=0.082,P>0.05).结论MVD值和p53基因异常表达均与HCC的5年生存率直接相关,但MVD值、PCNA指数和p53蛋白异常表达相互之间无直接相关性.

    作者:韦义萍;马韵;邓卓霖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胃癌术前活检及手术切除标本中MMP-9的表达和意义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10例术前胃镜活检胃癌组织标本和40例胃癌手术切除的组织标本中MMP-9的表达情况.结果40例胃癌组织标本中MMP-9阳性表达29例(72.5%),胃癌组织中MMP-9表达增高与胃癌低分化类型及淋巴结转移相关.10例胃镜活检标本中阳性表达4例(40.0%),相应的手术切除组织标本有7例阳性表达,活检组织阳性表达灵敏度为57.1%.结论MMP-9高表达提示胃癌的恶性生物学行为,术前胃镜活检组织及胃癌手术切除组织标本MMP-9表达的联合检测,对临床胃癌治疗方案的选择、预后的评估有一定参考价值.

    作者:王爱东;贾震川;吕光成;康苏娅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实用癌症杂志》投稿须知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甲状腺癌术后甲状腺残叶切除31例分析

    甲状腺癌是头颈部常见的恶性肿瘤,选择正确的手术方式是治疗甲状腺癌的关键.

    作者:王一凤;魏运辉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子宫、胃、结肠三原发癌1例报告

    1病例报告患者,45岁.因月经紊乱1年、阴道流血淋漓不尽1个月,于1995年1月4日入院.

    作者:刘志蓉;刘红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脾脏肿瘤11例临床分析

    我院自1975年至1998年收治11例脾脏肿瘤患者,均经手术及病理诊断证实.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弼民;王缨;胡伟;朱萱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CD44在子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CD44S、CD44V6在子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期别、组织类型、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杂交分光光度法,检测81例子宫颈癌患者静脉全血中CD44S、CD44V6的浓度.结果CD44S在子宫颈癌中的表达阳性率为23.4%(19/81),CD44V6的表达阳性率为75.3%(61/81)(P<0.01).鳞癌、腺癌、腺鳞癌组织中CD44V6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75.3%(58/77)、100.0%(1)、100.0%(3/3).原位癌、G1级(好)、G2级(中)、G3级(差)子宫颈癌组织中CD44V6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80.0%、100.0%、81.6%、66.7%(P>0.05).有淋巴结转移和无淋巴结转移者CD44V6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100.0%、70.4%(P<0.01).结论CD44V6可作为子宫颈癌早期筛查、临床诊断及判断预后的指标.

    作者:孙杭临;柯晓慧;何秋莎;黄一统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小儿急性白血病骨髓MRI表现的观察

    急性白血病是儿科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诊断及疗效观察主要依靠骨髓穿刺或活检.

    作者:刘壮;蒋敏;廖宁;经承学;龙莉玲;宋英儒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化疗所致粒细胞缺乏症患者的院内感染

    目的研究化疗所致粒细胞缺乏症患者的院内感染的发生及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抗生素对院内感染的预防作用.方法按照外周血白细胞水平,将196例患者分成4组:(0~0.499)×109/L、(0.5~0.999)×109/L、(1.0~1.499)×109/L组和(1.5~1.999)×109/L组,调查各组院内感染发生率.所有患者均给予人重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治疗,计算各组患者外周血白细胞升至正常值时所需的G-CSF总量和时间.将本组患者分成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组和未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组,计算2组患者实际感染发生率.结果4组患者院内感染的发生率分别为64.7%、54.7%、23.3%和28.8%,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各组患者使用G-CSF的量分别为(1 889.71±1 550.39)μg、(1 037.74±724.21)μg、(824.42±625.08)μg和(621.97±588.36)μg,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恢复时间分别为(6.82±4.07)天、(5.92±4.07)天、(5.81±3.61)天和(6.18±4.31)天,无显著性差异(P>0.05).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组和未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组实际院内感染发生率分别为36.0%和43.8%,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化疗所致粒细胞缺乏症患者,发生院内感染的概率随粒细胞下降而增加;预防性使用抗生素不能降低感染发生率,及时、足量地使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可能更有利于院内感染的预防.

    作者:程伏林;胡名柏;林从尧;魏正专;张红林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低氧与恶性肿瘤演进的研究进展

    实体瘤的发生发展依赖于一定的条件,这种条件即是肿瘤微环境,包括细胞环境和脉管系统,它在许多方面与正常组织不同.

    作者:曾亮;王晖;曹亚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消化系统双原发癌10例报告

    双原发癌(double primary carcinomas)是指同一个体先后患2种原发性恶性肿瘤,它属于多原发癌的范畴.

    作者:潘源;王家仓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脑原发性恶性淋巴瘤1例报告

    1病例报告患性,女性,45岁.

    作者:何平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大肠肿瘤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相关研究新进展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是目前发现的作用强、特异性高的血管形成调控因子.

    作者:朱建伟;郁宝铭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转染野生型p53基因对人肺腺癌细胞作用的研究

    目的研究外源性野生型p53基因对人肺腺癌细胞系GLC-82的生物学作用.方法将含有野生型p53基因的pDOR-neo逆转录病毒载体,通过Lipofectin转染GLC-82细胞,采用流式细胞分析、电镜下观察、3H-TdR掺入试验、软琼脂培养集落形成率测试及裸小鼠成瘤性实验,观察野生型p53基因对GLC-82细胞的生物学效应.结果电镜下观察可见,转染野生型p53基因可使GLC-82细胞出现一些病理现象,如细胞质中有明显的空泡及线粒体肿胀;流式细胞仪分析结果显示,野生型p53基因可阻止GLC-82细胞周期停止于G1-S区域;3H-TdR掺入试验结果提示野生型p53基因能够抑制GLC-82细胞的DNA合成,软琼脂培养集落形成率减少及裸小鼠成瘤减慢.结论转染野生型p53基因可抑制GLC-82细胞恶性增殖.

    作者:李萍;王北宁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ProMACE-cytaBOM方案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ProMACE-cytaBOM方案一线治疗中高度恶性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近期和远期疗效.方法采用ProMACE-cytaBOM方案一线治疗30例中高度恶性非霍奇金淋巴瘤,并进行疗效分析.结果全组总有效率(CR+PR)为86.7%,完全缓解(CR)率为66.7%,中位缓解期为9(3~58)个月.中位生存时间为35(1.5~68)个月,全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56.7%、45.3%、45.3%.Ⅱ~Ⅲ期、中度恶性、来源于B细胞、无巨大肿块、LDH正常、化疗≥4个周期者的生存率高于Ⅳ期、高度恶性、来源于T细胞、有巨大肿块、LDH不正常、化疗<4个周期者,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疗效达到CR者的长期生存率明显高于无效者(P<0.05).主要的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和胃肠道反应,患者均可耐受.结论ProMACE-cytaBOM方案是治疗中高度NHL的1个安全有效的化疗方案.

    作者:何小慧;石远凯;仲立新;张俊萍;冯奉仪;王奇璐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膀胱移行细胞癌P-gp表达与凋亡相关蛋白p53、bcl-2的关系

    目的探讨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中MDR1基因产物P-gp表达与凋亡相关蛋白p53、bcl-2的相互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107例原发性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中P-gp、p53、bcl-2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P-gp、p53、bcl-2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3.6%、72.9%、54.2%,三者的过度表达均与膀胱癌的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和术后腔内化疗后复发有关;P-gp表达与p53、bcl-2蛋白的表达密切相关(P<0.01或P<0.05).结论P-gp、p53、bcl-2蛋白的过度表达不仅是判定原发性膀胱移行细胞癌恶性程度和预后的重要指标,而且凋亡相关蛋白p53、bcl-2可能参与膀胱移行细胞癌多药耐药的形成.

    作者:周辉良;罗义麒;曹林升;张声 刊期: 2001年第06期

实用癌症杂志

实用癌症杂志

主管:江西省卫生厅

主办:江西省肿瘤医院 江西省肿瘤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