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学浩;李相成;张浩;钱建民;张峰;杜竞辉
老年人甲状腺单发结节并不罕见,但因临床表现多不典型,实验室检查结果非特异性,故容易漏诊或误诊(1).此外对于老年人甲状腺单发结节的手术切除意见至今仍有分歧.我们于1986年10月~1996年9月收治67例,经手术切除后病理确诊,现报告分析如下.
作者:程志中;郑宝珍;苏占玲 刊期: 1998年第01期
为了评价肺癌患者化疗后血清NK细胞活性及sIL-2R水平变化的临床价值,作者采用LDH释放法和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47例肺癌病人和41例正常对照者的血清NK细胞活性和sIL-2R水平.结果显示,与正常人相比,肺癌病人血清sIL-2R水平增高(P<0.01),NK细胞活性降低(P<0.05),且化疗后有效病人血清sIL-2R水平明显低于化疗前(P<0.01).结果提示血清NK细胞活性和sIL-2R水平可以作为判断肺癌疗效和预后的指标.
作者:王苏 刊期: 1998年第01期
作者报告1986年至1996年间手术治疗并经病理诊断的41例原发性胆囊癌,着重分析了影响早期发现胆囊癌的各种有关因素.作者认为,对本病应有足够的认识,联合应用多种检查方法是提高早期诊断率的有效手段,术中应重视对胆囊标本的检查.
作者:应仲华 刊期: 1998年第01期
作者检测了106例恶性血液病血清腺苷脱氨酶活性.结果显示白血病、恶性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和恶性组织细胞病的血清腺苷脱氨酶活性均较健康正常人明显增高,腺苷脱氨酶活性与体内瘤细胞负荷有一定关系,并随病情的缓解而下降.提示动态测定血清腺苷脱氨酶活性可作为恶性血液病病情监测和预后判断的一个指标.
作者:石庆之;杨碧云;华建媛 刊期: 1998年第01期
1病例报告患者,女性,47岁.因腹部膨隆伴恶心半年于1995年6月13日入院.体检:腹部隆起,下腹部可触及儿头大实性包块,质硬,呈结节状,活动度差.B超:腹腔内探及18 cm×12 cm×8cm囊实性占位.胸部摄片及消化系检查未见异常.于6月21日行剖腹探查术.手术见肿物位于腹膜,呈乳头状,弥漫整个腹腔.子宫、输卵管及卵巢正常.
作者:韩庶勇;武卫华;陈海霞;许艳梅 刊期: 1998年第01期
为了探讨女性激素在子宫内膜腺癌和子宫内膜增生过长发病中的作用,为临床内分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作者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手术切除和诊刮的17例子宫内膜腺癌和40例子宫内膜增生过长标本进行ER、PR和PCNA含量检测,并结合组织学类型和分化程度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内膜腺癌组织中ER、PR的含量低于增生期和增生过长内膜组织(P<0.05),与肿瘤的组织学类型和分化有关.PCNA在子宫内膜腺癌中的含量显著高于非肿瘤性内膜组织(P<0.01),与分化程度呈负相关.与ER、PR的含量无明显相关性.结果表明ER在子宫内膜增生过长和内膜腺癌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PCNA的过度表达可能与细胞的异常生长和分化有关.
作者:杜兴贵;张丽;易建华;朱礼国 刊期: 1998年第01期
为研究八氯环腺苷酸(8-C1-cAMP)对高转移性人肺巨细胞癌(PGCC)细胞的诱导分化作用,作者应用细胞培养、MTT方法、体外浸润和集落形成实验检测了经8-Cl-cAMP处理后PGCC细胞的生长、浸润和集落形成能力.结果表明:8-Cl-cAMP在10~20 μmol/L浓度就能有效地抑制PGCC细胞的生长、浸润和集落形成.提示8-Cl-cAMP能有效地诱导肿瘤细胞分化,这为肿瘤的治疗提供了新的生物学工具.
作者:张晋夏;方伟岗;吴秉铨 刊期: 1998年第01期
近年来对生长因子尤其是表皮生长因子族、癌基因、生长因子受体以及抑癌基因的研究十分活跃.实验证明表皮生长因子(EGF)能刺激多个瘤细胞株的生长,当EGF与其受体结合后可以自分泌和旁分泌的方式刺激肿瘤细胞增长.我们观察了肺癌患者手术前后血清EGF水平的变化,从临床角度探讨EGF对肺癌细胞生长的作用和手术对血清EGF水平的影响.
作者:刘杜姣;李焕章;李乃斌;马晓惠 刊期: 1998年第01期
作者对20例肺癌、21例大肠癌患者做了白细胞对抗癌药物敏感性实验,同时以癌细胞药敏实验作对照.发现肺癌病人癌细胞对VP16、VDS、VCR、PYM、5-Fu、IFO、CTX等药物的敏感性低于白细胞药敏,其中对CTX药敏性差异显著(P<0.05).大肠癌患者癌细胞对八种抗癌药物敏感性高于白细胞,其中对5-Fu、MMC、CTX、DDP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0.05~0.01).发现白细胞对抗癌药物敏感性有肿瘤、个体和药物差异性.
作者:王威廉;祝家兴;陈汉华;王冰;唐东平 刊期: 1998年第01期
腹部恶性肿瘤晚期或术后复发患者,常常合并恶性腹水,以往多采用全身化疗、利尿等方法,疗效不甚满意.有报道腹腔内注射顺铂加全身化疗治疗晚期卵巢癌并恶性腹水取得较好疗效,我们自1993年至1996年采用此法治疗消化系晚期恶性肿瘤并腹水12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学勇;林元耀 刊期: 1998年第01期
为了探讨肿瘤细胞体外药敏试验MTT法的实验条件,观察体外药敏结果和体内疗效的相关性,作者采用微量液体培养和微量比色法测定了23例急性白血病患者对常用的6种抗癌药物的体外敏感性,确定了6种化疗药物的体外作用浓度.结果显示,体外药敏试验的结果和体内疗效总符合率为82.6%,阳性符合率为88.9%,阴性符合率为71.4%.提示MTT法是一种简便、快速、客观的肿瘤细胞药敏试验方法,对指导急性白血病个体化治疗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作者:许文林;陈道明;张永宁;吴朝阳 刊期: 1998年第01期
1993年7月至1996年3月,我们应用西艾克(VDS)对40例非小细胞肺癌进行联合化疗,现将其近期疗效报告如下.
作者:陈丽;陈声波 刊期: 1998年第01期
食管腺鳞癌比较少见,1990年1月至1996年12月经我院外科手术病理诊断食管腺鳞癌13例,占同期食管癌切除手术病例的0.43%,现结合文献分析如下.
作者:张兴国;杨瑞森;张百江;李道堂;王国范;张为迪 刊期: 1998年第01期
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factor,TNF)是一种多功能细胞因子,初因能引起移植瘤出血坏死而得名,如采用卡介苗(BCG)和脂多糖(LPS)联合治疗豚鼠移植性肝癌,豚鼠产生一种能使肿瘤缓解率有所提高的物质,即肿瘤坏死因子.研究表明,单核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均能产生TNF,分别称之为TNF-α、TNF-β,而由NK细胞产生的TNF定名为TNF-γ.三者的氨基酸组成及细胞来源有差别,但基因结构、染色体定位和生物活性极为相似.近年来有关TNF的基因研究和临床应用日益受到重视,现就TNF与肝癌的关系做一综述.
作者:沈坤堂;丁义涛 刊期: 1998年第01期
1995年4月至1996年3月,我们采用甲孕酮治疗多种中晚期恶性肿瘤62例,对增进患者食欲、增加体重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以然;周汉高 刊期: 1998年第01期
肺癌的临床症状非常复杂,大致可归纳为四大类:原发肿瘤、局部蔓延、远处转移以及非转移性肺外表现.非转移性肺外表现可出现在肺癌被发现之前、同时或之后,极易被忽视.为了提高对肺癌非转移性肺外表现的认识,我们收集了我院1992至1996年间住院治疗的400例肺癌病人的临床资料,对有非转移性肺外表现的119例作一分析.
作者:沈华浩;陈晓;刘富光 刊期: 1998年第01期
自1994年1月以来,我们使用胞必佳(红色诺卡氏菌细胞壁骨架,N-CWS)及顺铂(DDP)治疗老年患者恶性胸腔积液19例,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董红晨;李增山;崔兰坤 刊期: 1998年第01期
1病例报告患者,男性,70岁.因进行性吞咽困难1年,加重2个月于1992年1月3日入院.体检:神志清楚,营养中等,浅表淋巴结未触及.上消化道钡餐检查:食管中下段可见一长约4 cm粘膜破坏中断,管腔狭窄,前壁与周围组织粘连,管壁僵硬,上段食管呈梭形扩张.
作者:李先锋;方彦忠;热夏提 刊期: 1998年第01期
为了解人群中食管幽门螺杆菌的感染情况及其与食管癌的关系,作者对43例食管癌病人和170例正常人的食管、胃窦部和十二指肠球部的纤支镜活检组织进行幽门螺杆菌快速尿素酶试验,并对食管癌组织中的幽门螺杆菌形态及致病性进行电镜观察.结果发现,正常人群中食管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为25.3%,食管癌病人的感染率为90.7%;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食管上皮细胞则发生变性、坏死和增生.作者认为,食管中幽门螺杆菌的感染与食管癌的发生发展有关.
作者:秦允生;陈玉泉;许敬才;黄绍楷;许强周 刊期: 1998年第01期
心律失常是食管癌外科治疗中常见而严重的并发症,及早发现和处理可提高手术疗效,1989年2月~1997年4月,我们共做食管癌手术400例,术后发生心律失常者35例,发生率为8.75%.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先锋;王炳宇;方彦忠;热夏提 刊期: 1998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