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威廉;祝家兴;陈汉华;王冰;唐东平
为阐明脑星形胶质瘤生物学行为特征,给临床诊断提供参考.作者采用免疫组化ABC方法观察40例脑星形胶质瘤肿瘤转移抑制基因nm23蛋白、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表达情况.结果表明:GFAP、nm23蛋白表达与胶质瘤分级呈负相关,PCNA、EGFR表达则与胶质瘤分级呈正相关;并且它们的染色强度也与分级有关.nm23蛋白的分布类型与肿瘤的恶性程度有关.作者认为:PCNA、EGFR、GFAP检测可能成为该肿瘤诊断及判断其恶性程度与预后的指标;nm23在恶性胶质瘤中的低表达与膜型分布可能成为该肿瘤浸润与转移的指标.
作者:谢季;李代强;胡守兴;姚小明;陈兵 刊期: 1998年第01期
肺癌的临床症状非常复杂,大致可归纳为四大类:原发肿瘤、局部蔓延、远处转移以及非转移性肺外表现.非转移性肺外表现可出现在肺癌被发现之前、同时或之后,极易被忽视.为了提高对肺癌非转移性肺外表现的认识,我们收集了我院1992至1996年间住院治疗的400例肺癌病人的临床资料,对有非转移性肺外表现的119例作一分析.
作者:沈华浩;陈晓;刘富光 刊期: 1998年第01期
为了解p53过量表达和食管癌临床特点的关系,以及对放射敏感性和预后的影响.作者收集1989年4月至1993年12月保存完好、经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的放疗前食管癌病理标本64例,采用免疫组化ABC法检测食管癌中p53的表达情况.对比分析p53蛋白表达和病灶长度、淋巴结转移、死亡原因、近期疗效和生存率的关系.结果:全组有57.8%(37/64)的肿瘤呈p53蛋白阳性反应,p53过量表达和食管癌病灶长度、锁骨上淋巴结转移、近期疗效和生存情况无关,因远处转移死亡者的p53蛋白阳性率高于局部复发者(P<0.05).作者认为p53的过量表达不能作为单独的预后指标用来判断食管癌单纯放疗后的近、远期疗效.
作者:陈志坚;李淳;郑明章;郑瑞明;李德锐 刊期: 1998年第01期
为了观察加速超分割放射治疗食管癌的耐受性和临床效果,作者自1992年10月至1993年5月,将40例胸段食管鳞癌病人随机分为加速超分割放射治疗组(20例)和常规放射治疗组(20例).常规组1.8 Gy/次,总量70.2 Gy,39次,55天.加速超分割组分为二个阶段:第一阶段1.1 Gy/次,2次/日,间隔至少6小时,总剂量为30.8 Gy,28次,20天;第二阶段3次/日,1.1 Gy/次,间隔4~6小时,总量33 Gy,30次,14天.两阶段总量63.8 Gy,58次,34天.近期疗效分析,加速超分割组CR 50%,常规组CR30%.CR+PR分别为90%和95%.预计治疗增益因子1.13.急性反应主要为Ⅰ°和Ⅱ°食管炎,加速超分割组(18/20)发生率明显高于常规组(4/20),但患者均能耐受.3年随访率为100%,超分割组3年生存率40%(8/20),常规组20%(4/20),P<0.01,有非常显著性差异.初步结果显示加速超分割放射治疗食管癌,可望提高生存率,病人能耐受,作者认为此方案是可行的.
作者:郭小毛;刘瑛 刊期: 1998年第01期
心律失常是食管癌外科治疗中常见而严重的并发症,及早发现和处理可提高手术疗效,1989年2月~1997年4月,我们共做食管癌手术400例,术后发生心律失常者35例,发生率为8.75%.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先锋;王炳宇;方彦忠;热夏提 刊期: 1998年第01期
为了探讨肿瘤细胞体外药敏试验MTT法的实验条件,观察体外药敏结果和体内疗效的相关性,作者采用微量液体培养和微量比色法测定了23例急性白血病患者对常用的6种抗癌药物的体外敏感性,确定了6种化疗药物的体外作用浓度.结果显示,体外药敏试验的结果和体内疗效总符合率为82.6%,阳性符合率为88.9%,阴性符合率为71.4%.提示MTT法是一种简便、快速、客观的肿瘤细胞药敏试验方法,对指导急性白血病个体化治疗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作者:许文林;陈道明;张永宁;吴朝阳 刊期: 1998年第01期
为了进一步探讨旋转磁场、恒磁场对SP2/0骨髓瘤细胞的影响.作者采用RMT3旋转磁疗机作用于肿瘤区,观测瘤块直径,瘤块重量及瘤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表明,旋转磁场具有明显的抑制SP2/0瘤细胞增殖的作用,磁场组与非磁场组相比,P<0.01,有非常显著性差异.由此表明磁场具有抗肿瘤效应.
作者:高美华;冯献启;李波清;王海燕;胡涛 刊期: 1998年第01期
硫酸吗啡控释片已较广泛地应用于癌痛病人的止痛治疗,在临床实践中,我们发现改变硫酸吗啡控释片的给药途经,即改口服为肛管内用药后,取得了良好的镇痛效果,我们共观察了20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陈茹琴;许鉴保;蒙善东;陈志山;刘细玲 刊期: 1998年第01期
作者采用ELISA夹心法对263例恶性肿瘤病人血清sIL-2R进行测定.结果发现,恶性肿瘤患者血清sIL-2R明显高于良性肿瘤和正常对照组(P<0.01),并与临床分期及病情的严重程度有关,伴有转移的患者血清sIL-2R升高更为明显,与病情稳定或非转移患者相比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作者认为,检测恶性肿瘤患者血清sIL-2R,不但可用于了解患者的免疫状态,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对疾病的严重程度、肿瘤分期、疗效及预后等作出评估.
作者:李军;张京田;张小凤;魏曙亚;候蓉 刊期: 1998年第01期
作者为探讨喉癌患者血浆中前列环素及血栓素的临床意义,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32例喉癌患者血浆前列环素、血栓素A2稳定的降解产物6-酮基-前列腺素F1α和血栓素B2含量,并与喉部良性疾病患者及正常人作双重对照.结果表明喉癌患者血浆前列环素和血栓素A2水平显著升高(P<0.01),它们分别是正常人的3.17倍及3.73倍.血浆前列环素和血栓素A2与喉癌T分级皆呈正相关,前列环素相关系数为r=0.65(P<0.01),血栓素A2相关系数为r=0.52(P<0.01).以上结果提示喉癌组织合成并释放前列环素和血栓素A2显著增加,并与喉癌T分级密切相关.
作者:李守珍;刘发森;徐晓丽 刊期: 1998年第01期
作者报告1986年3月至1995年12月对337例食管癌的治疗.其中手术175例(51.9%),切除癌肿165例,手术切除率94.3%.手术死亡率1.8%(3/165).术后发生胸部吻合口瘘3例,颈部吻合口瘘4例,吻合口瘘发生率4.2%(7/165).本组随访率为91.2%.1年、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73.6%、42.5%、31.9%.本组中晚期食管癌较多,采取以手术为主辅以术前放疗和术后化疗以及免疫治疗等措施,减少了复发或转移,确实能延长生存期,从而提高了生存率.作者认为,对于中上段食管癌应行全胸段食管切除颈部食管胃吻合术.
作者:于震;曾来铎;马行天;王兆阁;吴毓东 刊期: 1998年第01期
作者应用限制性内切酶Hpa Ⅱ和Msp I酶切胃癌组织及正常胃组织DNA,经PCR扩增p53基因第5外显子,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其电泳图谱,比较胃癌组织及正常胃组织p53基因第5外显子特定序列5'-CCGG-3'位点甲基化差异.结果显示:15例胃癌组织中12例p53基因第5外显子出现高甲基化状态,而10例正常胃组织为低甲基化状态,结果提示,p53基因高甲基化状态与胃癌发生有关.
作者:廖爱军;曹仁贤 刊期: 1998年第01期
为了探讨分化诱导剂苯乙酸钠是否能够增强LAK细胞的治疗效果,作者采用MTT法分析了苯乙酸钠处理的胃癌细胞对LAK细胞杀伤敏感性的变化.结果表明:苯乙酸钠处理的胃癌细胞MKN-28和MKN-45对LAK细胞的杀伤敏感性均增强.另外,苯乙酸钠处理的胃癌细胞粘附LAK细胞的活性亦增强.因此,苯乙酸钠处理的胃癌细胞对LAK细胞杀伤敏感性的增强可能在于其增强了效靶细胞之间的识别和结合;苯乙酸钠与LAK细胞相结合有可能增强LAK细胞治疗肿瘤的效果.
作者:吉家祥;马宝骊 刊期: 1998年第01期
作者总结1986年1月~1996年8月对112例转移性肝癌的外科治疗疗效,指出手术切除仍是目前治疗转移性肝癌的重要手段,应正确掌握手术适应证,强调对术后复发或再转移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及综合治疗的应用是提高转移性肝癌患者长期生存率的重要因素.
作者:王学浩;李相成;张浩;钱建民;张峰;杜竞辉 刊期: 1998年第01期
大肠癌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一种疾病,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大肠癌发病率占常见恶性肿瘤的第一、二位,是仅次于肺癌的第二大癌症死因(1).我国的大肠癌发病率、死亡率亦呈逐年上升趋势.要提高大肠癌患者的长期生存率,早期诊断和准确、客观地判断预后是关键所在.
作者:张丽萍;鲍云华;吴进冬 刊期: 1998年第01期
1991年10月和1995年2月,我们先后采用纱垫填塞止血方法成功地控制了2例巨大腹膜后肿瘤切除后的创面大出血,现报告如下.
作者:安永铸;张振忠 刊期: 1998年第01期
1病例报告例1.患者,男性,68岁.1年前感冒后出现发热、咳嗽、咳痰伴痰中带血丝就诊于当地医院,诊断为支气管炎.经抗炎治疗后热退,但咳嗽、痰中带血症状无改善.于1995年12月4日转入我院,经CT检查示右下肺叶背段支气管肺癌.于12月18日行手术探查,右侧胸腔有血性胸水100 ml,右下叶背段与胸壁紧密粘连,右下肺不张、实变,背段尖端呈囊性,部分破溃,吸出大量坏死组织.
作者:李德祥;郑洪 刊期: 1998年第01期
壶腹周围癌的主要治疗手段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ancreaticoduodenectomy,PD),该手术操作步骤多,时间长,技术难度大,损伤亦大,故手术并发症多,死亡率高(1).老年人体弱,多伴有重要脏器功能减退,更难以承受手术的创伤,通常认为年龄是该手术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2).现报告46例60岁以上高龄壶腹周围癌病人的围手术期处理的经验体会.
作者:徐泽宽;刘训良;苗毅;钱祝银;戴存才 刊期: 1998年第01期
为了解人群中食管幽门螺杆菌的感染情况及其与食管癌的关系,作者对43例食管癌病人和170例正常人的食管、胃窦部和十二指肠球部的纤支镜活检组织进行幽门螺杆菌快速尿素酶试验,并对食管癌组织中的幽门螺杆菌形态及致病性进行电镜观察.结果发现,正常人群中食管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为25.3%,食管癌病人的感染率为90.7%;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食管上皮细胞则发生变性、坏死和增生.作者认为,食管中幽门螺杆菌的感染与食管癌的发生发展有关.
作者:秦允生;陈玉泉;许敬才;黄绍楷;许强周 刊期: 1998年第01期
1病例报告患者,53岁,因发现腹部肿块1个月,于1997年4月28日入院.1996年1月患者曾在外院治疗,做右侧卵巢肿瘤大部分切除术.体检:贫血貌,消瘦,浅表淋巴结肿大.腹部膨隆,右下腹部扪及肿块,质硬,无压痛,无活动度.妇科检查:子宫右上方扪及一形态不规则实质性肿块,大小约15 cm×13 cm×9 cm,无活动度.
作者:周莉;黄萍;杨湛 刊期: 1998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