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痰热清注射液致不良反应文献分析

王旋;陈东

关键词:痰热清注射液, 不良反应, 过敏反应, 文献分析
摘要:目的:分析应用痰热清注射液产生不良反应的原因,为临床用药提供指导。方法:对国内医药期刊报道的206例应用痰热清注射液的ADR病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痰热清注射液所致ADR多发生于以消化系统居多,变态反应次之。结论:临床医师、药师应重视痰热清注射液所致ADR的规律与特点,加强其应用的监测,以减少或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黑龙江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固尔苏联合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及其对血气指标的影响

    目的:探讨固尔苏联合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及其对血气指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7月至2015年11月在我科就诊的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112例,将所有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6例,两组患儿均给予保暖、抗感染、补液维持电解质平衡、部分或全静脉营养支持等常规治疗。对照组患者单纯给予6~8L/min气流的鼻塞型气道正压通气治疗,观察组患儿在鼻塞型气道正压通气中联合100mg/kg固尔苏气管内滴注,观察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血气指标,比较两组患儿并发症发生情况,临床总有效率。结果:治疗前两组患儿pH、PaO2、PaCO2指标接近,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24h后,两组患儿的pH、PaO2、PaCO2指标均明显改善,与治疗前比差异显著,但观察组患儿各项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主要以肺炎、颅脑出血、肺部出血、呼吸衰竭为主,观察组患儿肺炎、颅脑出血、肺部出血、呼吸衰竭发病率分别为7.1%(4/56)、8.9%(5/56)、10.7%(6/56)、7.1%(4/56),对照组分别为23.2%(13/56)、26.8%(15/56)、19.6%(11/56)、19.6%(11/56),观察组以上各项发病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总有效率为89.3%(50/56),对照组为67.9%(38/56),组间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固尔苏联合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能改善患儿血气指标,保证换气功能,有效减少并发症,安全无创,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孙静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轻中度甲亢患者应用丙硫氧嘧啶治疗的效果观察

    目的:轻中度甲亢患者应用丙硫氧嘧啶治疗的效果观察。方法:随机选取医院收治的2012年1月到2015年1月50例轻中度甲亢患者,并且依据随机数字表方法,分为研究组(25例)、对照组(25例)。对照组中,对患者临床采取常规甲巯咪唑联合保肝药物治疗,对研究组中,临床中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应用丙硫氧嘧啶治疗,分析观察两组患者临床治疗疗效。结果:对于临床中两组患者,研究组中在应用丙硫氧嘧啶治疗后,研究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在肝功能指标改善方面进行比较,研究组患者预后疗效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临床治疗轻中度甲亢患者中,应用丙硫氧嘧啶治疗,相较于对照组甲巯咪唑治疗,可降低药物肝损伤风险,临床疗效好,对改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发挥积极影响。

    作者:吴晓丹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针刀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疗效

    目的:观察针刀结合手法复位和颈托固定治疗颈源性头痛的效果。方法:自2013年03月至2015年08月,采用针刀松解术治疗颈源性头痛患者79例,经1-3次针刀治疗,本文以疼痛强度评估分级为观察指标。结果:随访至少3个月,术后治愈率为82.3%(65/79例),有效率为16.5%(13/79例),无效率为1.2%(1/79例)。结论:针刀结合手法复位和颈托固定治疗可明显缓解颈源性头痛的疼痛,并具有良好的远期疗效。

    作者:赖显金;李英博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肠道菌群对中药成分的代谢研究

    肠道是人体内的微生态系统,经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对中药代谢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从肠道菌群的药物代谢研究方法和模型的角度出发,对近年中药成分在肠道菌群作用下的代谢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

    作者:赖睿智;赵益铭;李怡宏;杨异卉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针刺配合隔姜灸在顽固性面瘫治疗中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隔姜灸治疗顽固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4例顽固性面瘫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组27例行针刺治疗,治疗组27例行针刺配合隔姜灸,两组疗程相同并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面神经功能评分变化以及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两组面神经功能评估结果比较无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面神经功能评分有显著提升,治疗组面神经功能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2.96%,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89%,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针刺配合隔姜灸治疗顽固性面瘫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辜碧琴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改良数字化子宫输卵管造影术的临床应用研究

    目的:探讨数字胃肠机配合输卵管通水诊疗仪在子宫输卵管造影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我院接受子宫输卵管检查患者300例,经传统手工推注与现代输卵管通水诊疗仪改良数字化处理后所得结果,分析改良后造影术的应用优势。结果:(1)传统造影术两侧输卵管通而不畅72例,改良造影术标准压下通畅40例;(2)传统造影术两侧输卵管不通的112例,改良造影术加安全压下,再通70例;(3)传统造影术一侧输卵管通而不畅、一侧不通83例,改良造影术加安全压下,一侧通畅,一侧再通50例;(4)子宫输卵管均正常29例;(5)因子宫畸形或体质因素引起静脉回流造影未成功4例。结论:改良输卵管通水诊疗仪操作简单,自动化程度高,稳定性好,减轻患者紧张及负面情绪,减少所导致假阳性的发生,及数字化胃肠机后处理功能可以观察到阻塞点及阻塞的再通动态情况、可以观察输卵管的情况,以及疾病的发生部位,为下一步治疗提供基础。

    作者:韦利娥;黎喜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2518例患者化疗后粒细胞缺乏及感染因素分析

    目的:分析2518例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粒细胞缺乏发生率与院内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及病原菌特点。方法:对2518例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粒细胞缺乏与院内感染的情况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化疗后粒细胞减少的发生率、院内感染部位、相关危险因素和感染病原菌的特点。结果:2518例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发生粒细胞减少为436例,占17.3%;其中出现院内感染为182例,占41.74%。感染部位以呼吸道、不明部位和消化道为主。院内感染危险因素与患者ECOG评分及粒细胞缺乏持续时间呈正相关。院内感染的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第一位,其主要是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氏菌;其次是为革兰阳性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结论:患者化疗出现粒细胞缺乏后易继发院内感染,缩短粒细胞缺乏的时间及合理预防应用抗生素,可降低院内感染率。

    作者:顾卫军;胡海波;朱伟;葛晋源;张鲁勤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重症监护室重症感染的细菌学调查和耐药性研究

    目的:探析重症监护室重症感染的细菌学和耐药性。方法:收集我院重症监护室在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25例监护室重症感染患者,对患者的阳性菌种、分布以及耐药性等进行检测与分析。结果:25例患者中共送检277份标本,分离出菌株73株,阳性检出率是26.4%,其中51株G-菌,占69.9%,10株 G+菌,占13.7%,12株真菌,占16.4%。进入48h内,分离出23株菌株,其中G-菌占65.2%,G+菌占21.7%,真菌占13.0%。进入48后,培养出49株菌株,其中G-菌占71.4%,G+菌占12.2%,真菌占16.3%。多种抗菌药物的药物耐药性达到100%。结论:重症感染患者细菌以G-菌为主,且受到监护室入住时间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作者:王名南;夏汝年;区永光;李汝静;梁天文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气相色谱法测定注射用盐酸头孢替安碳酸钠中残留溶剂--甲醇、丙酮、二氯甲烷

    目的:建立一种气相色谱法测定注射用盐酸头孢替安碳酸钠中有机溶剂甲醇、丙酮、二氯甲烷的残留量。方法:采用内标法顶空[1]自动进样,在非极性弹性毛细管柱上进行分离,效果良好。结论:方法重现性好,定量准确,便于操作。结果:平均回收率甲醇103.5%—104.6%;;丙酮103.4%—105.1%二氯甲烷96.7%—97.3%变异系数,甲醇2.6%,丙酮2.6%,二氯甲烷2.8%。

    作者:尹大志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待产妇实施硬膜外麻醉镇痛分娩的临床疗效探讨

    目的:探讨、分析在待产妇中实行硬膜外麻醉镇痛分娩的临床应用价值,为安全生产提供临床依据。方法:筛选本人2015年在江苏省人民医院进修期间收治的产妇80例,对其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实际生产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40例。实行硬膜外麻醉进行镇痛分娩的40例患者设为实验组,在无麻醉的条件下进行常规阴道分娩的40例患者设为对照组,对比两组产妇及围生儿结局。结果:实验组镇痛满意度为9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5%,P<0.05;实验组第一产程耗时(298.6±118.4)min,与对照组的(358.2±131.5)min相比明显缩短, P<0.05;实验组第二、三产程所用时间与对照组相比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顺产率为8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2.5%,且其剖宫产及助产率与对照组相比显著降低, P<0.05;两组产妇及围生儿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镇痛分娩可显著缓解分娩疼痛,同时提高顺产率、缩短生产时间。

    作者:王丽萍;缪娟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综合干预措施在抗菌药物管控中的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综合干预措施实施前后抗菌药物作用效果的变化。方法:我院自2015年1月起在全院范围内对抗菌药物的使用实施综合干预措施,随机抽取300名患者的病历表为干预组。同时随机抽取2015年1月前未实施综合干预的300名患者病历表为未干预组。对比分析两组的抗菌药物的作用情况。结果:干预组有181例(60.3%)使用抗菌药物,使用率从1月份的66.7%下降到6月份的59.3%。未干预组有208例(69.3%)使用抗菌药物,使用率从1月份的64.7%上升到6月份的72.7%。两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干预措施对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使药剂科对抗菌药物的使用更加的规范化。

    作者:苟桂艳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早期高压氧联合脑苷肌肽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疗效探讨

    目的:研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合用早期高压氧与脑苷肌肽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从我院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选取8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分组研究,Ⅰ组40例仅接受脑苷肌肽静注,Ⅱ组40例在上述治疗的同时接受早期高压氧治疗,评估该两种方案的治疗与预后情况。结果:①治疗前,两组的GCS评测结果经软件分析,统计学不成立(P>0.05),治疗后1、2周,Ⅱ组的评测结果相比Ⅰ组均显著改善,统计学成立(P<0.05)。②Ⅱ组的预后良好率占67.5%,显著比Ⅰ组的40.0%提高,统计学成立(P<0.05)。结论:早期合用高压氧与脑苷肌肽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治疗,对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预后均有不错效果,值得加强推广。

    作者:林其炎;张著;刘远来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静脉治疗小组对医院不同层次护士静脉输液规范的作用及效果观察

    目的:研究并探讨静脉治疗小组对医院不同层次护士静脉输液规范的作用。方法:于2013年1月~12月未建立静脉治疗小组前,对我院不同层级的200名护理人员进行调查,调查其静脉输液规范的认知情况;于2014年1月开始,在我院建立静脉治疗小组,将参与调查的200名护理人员均纳入研究,于静脉治疗小组建立1年后的2015年1月~12月,对这200名护理人员再次开展静脉输液规范认知情况的调查,并比较静脉治疗小组建立前后不同层次护理人员的静脉输液规范认知得分。结果:与静脉治疗小组建立前相比,静脉治疗小组建立后,不同职称的护理人员其静脉输液规范认知得分均明显提高(P<0.05),不同护龄的护理人员其静脉输液规范认知得分也均明显提高(P<0.05)。结论:在医院护理科室内建立静脉治疗小组,可提高医院不同层次护理人员的静脉输液规范认知程度,有利于促进护理人员静脉输液操作技能的提高。

    作者:洪晓丹;朱秋梅;曾丹平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儿童大面积烧伤休克期抢救治疗中的体会

    目的:探讨一种能有效提高儿童大面积烧伤休克期快速建立静脉通路的新方法从而提高患儿救治成功率。方法:分析在2010年至2015年间,我院收治大面积烧伤患儿47例,比较不同补液通路下(分3组观察:1组经周围静脉补液通路2组经中心静脉补液通路3组经骨髓腔内补液通路),其一次性穿刺成功例数、入液高速度、并发症发生例数、操作总耗时等因素。结果:三组一次穿刺成功率1组50%2组70%3组95%,三组两两比较(P<0.05);入液高速度1组平均20 M l/kg·h 2组平均32 M l/kg·h 3组平均32M l/kg。h,三组两两比较(P<0.05)。操作总耗时1组5-30分钟2组1-70分钟3组0.5-5分钟三组两两比较(P<0.05),1组3例并发症出现,2组2例并发症,3组1例并发症。结论:经骨髓腔内补液通路并发症发生率少、安全性高,操作总耗时少。经骨髓腔内补液在烧伤休克期抢救成功率高,方法简便,操作速度快。

    作者:唐海安;冼爱华;钟展芳;周强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急性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冠状动脉硬化特点及意义的临床研究

    目的:研究急性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冠状动脉硬化的特点及其意义。方法:选择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14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其中有观察组72例急性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对照组72例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实验室检查指标,狭窄程度和侧枝循环,临床指标。结果:观察组患者完全闭塞25.00%低于对照组52.77%;狭窄程度大于90%的患者51.39%显著多于对照组22.22%,并且侧枝循环40.28%明显多于对照组23.6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急发性肺水肿、再次心肌梗死、梗死后心绞痛明显比对照组患者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CtnT、CK-MB心肌损伤标志物, LVEF(左室射血分数)与LVFS(左室短轴缩短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LVED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和LVESd(左室收缩末其内径)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冠状动脉硬化特点相对复杂,有较多的严重狭窄病变和多支,并且有着较多的侧枝循环,充分诊断出这些病变的特点,有利于临床的研究。

    作者:黄莹;郭媛利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探讨综合疗法治疗输卵管堵塞的临床效果

    目的::探讨综合疗法在输卵管堵塞患者中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2月-2016年1月医院诊治的输卵管堵塞患者80例,依据治疗措施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0例,对照组采用单一药物治疗,观察组实施综合疗法,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药物安全性。结果:实验组95%治疗效果理想,高于对照组(85%)(P<0.05);实验组95%对我院治疗总体满意,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5%,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7.5%(P<0.05)。结论:与常规方法治疗相比,输卵管堵塞患者采用综合疗法治疗效果理想,能提高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李艳红;朱莉姗;程媛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头颈部动脉病变经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诊断的准确性分析

    目的:研究分析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头颈部动脉病变诊断的准确性。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将2014年4月至2016年4月于我院确诊的60例头颈部动脉病变患者分为观察、对照两组,观察组患者采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检查,对照组患者采用核磁共振成像术(MRI)进行检查,比较两组患者的头颈部病变部位成像质量及诊断的精确率。结果:采用不同方法进行诊断后,观察组的Ⅰ级成像质量(90.00%)、Ⅲ级成像质量(3.33%)与对照组Ⅰ级成像质量(63.33%)、Ⅲ级成像质量(10.00%)相比明显较优,统计学上有意义(X2=5.963、6.405,P<0.05);观察组患者检查时间(15.54±4.71)min明显短于对照组患者检查时间(35.92±11.77)min,统计学上有意义(t=8.805,P<0.05);观察组患者诊断结果的准确率(90.00%)明显高于对照组(66.67%),统计学上有意义( X2=4.812,P<0.05)。结论: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检查能够有效判断头颈部动脉病变患者血管情况,在获得较好成像质量的同时,还有效提高腹部病变诊断精确率,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江源辉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原发性小肠B细胞淋巴瘤2例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观察原发性小肠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收集原发性小肠B细胞淋巴瘤2例,分别进行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一例为小肠粘膜相关淋巴组织B细胞淋巴瘤,另一例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结论:原发性小肠B细胞淋巴瘤的主要症状为腹部疼痛和不适,消化道出血和腹部包块等,确诊需要依靠病理诊断,免疫组织化学,治疗采用手术为主的综合措施。

    作者:杜心;方晓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与NF-κB、TNF-α和HSP70的关系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一种常见的糖尿病并发症,主要发病机制与高血糖引起的代谢紊乱、氧化应激、神经营养障碍及遗传因素等有关。氧化应激可以通过包括多元醇途径、己糖胺途径、蛋白激酶C途径的激活以及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的形成等代谢途径间接引起神经元和轴突的损伤,同时直接损伤了神经细胞。其中NF-κB、TNF-α和HSP70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氧化应激的过程中扮演了不同角色。

    作者:刘肖梅;李才锐;孙曙光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玉屏风颗粒品稳定性的考察方法研究

    目的:确定玉屏风颗粒的稳定性的考察方法。方法:药品包装用复合膜、袋密封包装的的聚酯/铝/聚乙烯三批样品在加速试验的方法考察6个月。药品包装用复合膜、袋密封包装的的聚酯/铝/聚乙烯三批样品在加速试验的方法考察12个月。结果:玉屏风颗粒所测各项指标都符合质量标准的范围要求,与0月比较变化不明显,结果稳定。结论:通过稳定性研究考察,暂定药品有效期为24个月。

    作者:张玮 刊期: 2016年第03期

黑龙江医药杂志

黑龙江医药杂志

主管:黑龙江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主办:黑龙江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干部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