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固定螺纹管的新型麻醉架的制作

杨琼;郑丽芳

关键词:固定, 螺纹管, 全身麻醉, 气管导管, 氧和二氧化碳, 手术病人, 医务工作者, 重力作用, 导管通畅, 气道压, 麻醉机, 问题, 死亡, 升高, 曲管, 机体
摘要:需行全身麻醉的手术病人当插好气管导管后必须通过螺纹管将气管导管与麻醉机相连接.但由于螺纹管的重力作用往往易造成气管导管弯曲管腔变窄导致病人气道压升高,机体缺氧和二氧化碳储留,严重者甚至造成病人死亡.如何保持气管导管的通畅是我们医务工作者要思考解决的问题.为此我们自制了能固定螺纹管保持气管导管通畅的新型麻醉架,现介绍如下.
赣南医学院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焦虑对结肠纤维镜检查病人麻醉期间血液动力学的影响

    目的:研究焦虑对结肠纤维镜检查病人麻醉期间血液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78例在异丙酚麻醉下行纤维结肠镜检查病人,采用Zung氏自评焦虑评估表对病人焦虑程度进行评定,分为评分大于或等于40分的焦虑组(n=20)和评分小于40分的对照组(n=58),监测病人入室平卧10 min后(基础值),睫毛反射消失时T1,肠镜进入肛门时T2,肠镜推出时T3,各时点的心率,收缩压及舒张压值.结果:焦虑组在T1-T3时心率减慢,收缩压、舒张压降低.结论:焦虑使施行纤维结肠镜检查病人在麻醉期间血压下降,心率减慢.

    作者:张瑛;周力克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中医辨证结合拱桥式推拿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的临床研究

    退行性腰椎滑脱是指因腰椎退变引起损害节段的上位椎体向前或向后滑动且伴有神经根压迫症状,称为退行性腰椎滑脱症.众多临床文献报道手法如软组织松解、运动腰椎关节理筋整复及屈脊等手法对退行性腰椎滑脱有着较好的治疗效果.我科在近2年以住院患者为观察对象,以中医治疗为本,结合拱桥式推拿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的临床研究,遵循减压、复位、固定的原则,观察拱桥式推拿结合中医辨证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疗效、手法操作规范、适应症和安全性,取得一定疗效,现给予总结.

    作者:张统海;钱沿;蔡加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机械通气在急诊科危重患者抢救中的护理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在抢救各种原因导致的急性呼吸衰竭疗效及护理.方法:对急诊科76例使用了机械通气的不同原因导致急性呼吸衰竭的患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急性中毒治愈100%,周围神经及肌'肉疾病治愈83.3%,而脑卒中急性心肌梗塞并心衰及慢性阻塞性肺病治愈好转较低.结论:机械通气是提高急危重患者抢救及心肺复苏成功的有力手段,由急性重症中毒和周围神经及肌肉疾病所致的呼吸衰竭预后良好,而加强机械通气的护理是确保急危患者抢救及心肺复苏成功的关键.

    作者:唐志洁;刘道中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2004~2007年我院门诊二类精神药品的应用分析

    目的:分析我院二类精神药品临床使用情况.方法:采用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的限定日剂量(DDD)分析方法,对我院2004~2007年门诊二类精神药品临床应用情况进行统计,以用药频度(DDDS)、年用药金额、排序比3个指标进行比较.结果:二类精神药品用药频度和年用药金额呈逐年上升之势,在药物排序比中阿普唑仑片和艾司唑仑片显示了其独特的优势.结论:我院门诊二类精神药品临床用药趋于合理.

    作者:邱昆全;刘石宝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结肠气钡双重对比造影在小儿先天性巨结肠诊断中的应用及意义

    目的:探讨结肠气钡双重对比造影对小儿先天性巨结肠病诊断的重要性.方法:使用气钡双重对比造影检查方法诊断先天性巨结肠28例.结果:所有病例在腹部立位或平片上均有不同程度腹部膨隆、肠积气、肠管扩张等表现.结肠气钡双对比造影可见明确结肠痉挛狭窄段、移行段及扩张段,其中短段型6例,占21.4%;常见型 15例,占53.6%;长段型4例,占14.3%;全结肠型1例,占3.6 %;不典型巨结肠2例,占7.1%.不典型巨结肠加照24 h排钡像见不同程度钡剂残留.结论:结肠气钡双重对比造影安全、有效、便捷,是目前公认的诊断小儿先天性巨结肠的首选检查方法,为小儿先天性巨结肠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作者:曹洁莹;熊力;李国忠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腹腔镜下直肠癌根治术的手术配合

    腹腔镜下直肠癌根治术是治疗直肠癌极具应用前景的微创外科新技术,通过腹腔镜微型摄像系统及高清晰显像系统将腹腔内图像即时显示于电视屏幕上,在监视器的显示下,用微创器械完成手术.具有创伤小、疼痛轻、出血少、术后恢复快及更容易做到低位保肛等优点,近年来在外科得到了广泛的应用[1].我院于2008年7月至12月应用腹腔镜行直肠癌根治术10例,效果满意.现将手术配合介绍如下.

    作者:李珍;彭凤裘;刘芳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61例胆道结石术后再次手术原因及诊治分析

    目的:分析胆道结石术后再次手术的原因,总结诊治经验. 方法:对18年来收治的61例胆道结石术后再次手术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结合文献进行探讨. 结果:胆道结石术后再次手术的原因主要有原胆道结石残留或复发、肝胆管结石脱落于肝外胆管等.其治疗主要以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胆管空肠Roux-Y吻合术为主的手术治疗. 结论:应尽量完善术前检查,以明确胆道结石术后需再次手术的原因,术中取尽结石、解除胆道狭窄、通畅引流、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术后采取综合治疗是预防胆道结石术后再次手术的关键.

    作者:蒙象沛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儿童复发性化脓性扁桃体炎疗效分析

    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是儿科临床上呼吸道感染发病率较高的常见疾病,临床一般单纯使用抗生素治疗,前期效果较好,但容易反复发作,造成恶性循环,导致急性肾小球肾炎、风湿热、心肌炎等多种并发症,严重危害儿童身体健康,为提高本病疗效,降低复发率,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32例复发性化脓性扁桃体炎,疗效良好,现报道如下.

    作者:杨智红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临床标本肺炎链球菌红霉素耐药表型分型研究

    目的:分析186例肺炎链球菌的红霉素耐药率及耐药表型.方法:参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所有菌株均采用温州康泰微生物分析鉴定系统BIO-KONT STREP试验条进行鉴定,根据美国国家临床实验室标准委员会(CLSI)标准,采用双纸片法,测定肺炎链球菌红霉素耐药性测试及耐药表型分型测试.结果:分离的186株肺炎链球菌中,有125株肺炎链球菌为红霉素耐药,耐药率为67.2%;红霉素耐药表型分布为:敏感型(S表型)61株,占32.8%;结构性耐药表型(CMLSB表型)19株,占10.2%;诱导MLSB表型(iMLSB表型)43株,占23.1%M表型63株,占33.9%.结论:监测结果显示肺炎链球菌的红霉素耐药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耐药表型以M表型为主,占33.9%,与加拿大和美国的分型一致.需加强肺炎链球菌的分离鉴定并准确测定其耐药性,为临床合理应用抗生素提供重要依据.

    作者:黄俊云;刘春棋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在诊断急性化脓性脑膜炎的临床价值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在诊断急性化脓性脑膜炎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经脑脊液检查证实的化脓性脑膜炎的磁共振平扫(MRI)及DWI表现,并与4例结核性脑膜炎、3例病毒性脑膜炎、1例真菌性脑膜炎进行对照.结果:10例化脓性脑膜炎均有DWI异常表现,所有病例蛛网膜下腔出现DWI高信号,4例脑室内出现DWI高信号,而对照组均无DWI高信号改变.结论:DWI对急性化脓性脑膜炎的诊断有较大价值.

    作者:刘少强;陈惠;钟小玲;郭少华;邱兴庭;王俊;许凡勇;钟福兴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MRI半剂量动态增强诊断垂体微腺瘤的临床研究

    目的: 评价MRI半剂量动态增强诊断垂体微腺瘤的价值.方法:搜集38例经随访证实的垂体微腺瘤病例,均采取磁共振平扫,再行半剂量钆喷酸葡胺(Gd-DTPA)动态增强扫描及延迟的常规增强扫描.结果: 38例垂体微腺瘤中,病灶大小<5 mm 23例,5~10 mm 15例.平扫T1WI可见低信号影20例,无明显异常信号18例,而半剂量动态增强扫描均发现病灶32例,表现为动态早期稍低信号影.结论:MRI半剂量动态增强扫描能够明显提高垂体微腺瘤的检出率,尤其是动态增强早期扫描为敏感.

    作者:陈惠;冷桂香;钟福兴;李荣芳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ATF3与肿瘤的研究进展

    正常细胞向肿瘤细胞转化的微环境中,细胞会碰到很多的应激信号,包括遗传毒性的损害,癌基因的激活,端粒的侵蚀,缺氧,营养剥夺等.此时细胞中一些内在的机制就会被激活从而去抑制或减少它们的损害.明显的例子就是P53基因在应答中抑制或杀死这些细胞.还有的例子就是通过癌基因的应激引起c-myc和E2F1来触发细胞凋亡.在研究肿瘤的发生发展的机制中,细胞在自我防卫和消除应激反应基因的研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下面就ATF3在肿瘤中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杜志明;江柏青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甲状腺肿块598例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甲状腺肿块的手术指征,围手术期处理,手术方式及注意事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外科手术治疗598例甲状腺肿块的临床资料.结果:598例病人行手术治疗625例次625例次手术中行一侧腺叶次全切468例,一侧腺叶次全切加峡部切除84例,双侧腺叶次全切43例,患侧甲状腺叶+峡部+颈部淋巴结清扫术30例.结果:本组625例次手术均无住院手术死亡,术后并发切口出血1例,喉头水肿1例,切口感染2例,声嘶11例,手足抽搐8例,甲状腺腺瘤复发22例(再手术11例),结节性甲状腺肿复发7例(再手术3例),甲状腺癌首次行部分腺叶切除后二次手术13例.结论:甲状腺叶次全切除术,是基层医院治疗甲状腺良性结节较合理的术式,对甲状腺恶性结节须行根治术.

    作者:邓国军;奚晶;吴桂剑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人工破膜配合利多卡因宫颈湿敷对产程的影响观察

    我院使用人工破膜术配合利多卡因湿棉球宫颈湿敷,安全有效地缩短分娩过程,提高阴道分娩质量,取得满意效果,介绍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我院2007年9月~2009年10月间分娩的单胎初产妇中,收集实施了人工破膜和利多卡因湿敷的产妇100例为观察组,另取同期传统模式下分娩的100例为对照组,二组产妇入院时均无高危因素,条件构成无差异显著性.

    作者:梁在梅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弧形切割吻合器在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术中的应用

    目的:评价弧形切割吻合器在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47例患者应用弧形切割吻合器在超低位直肠癌保肛的手术疗效.结果:47例患者均使用双吻合器行一期吻合.术后发生吻合瘘2例 (4.2%),3例患者出现术后脂肪液化合并感染.术后3个月偶尔漏稀便5例,经常漏稀便3例1年后肛门功能逐渐改善.结论:弧形切割吻合器在低位直肠癌超低位前切除术中具有切割完整、闭合确实、操作方便、吻合口瘘发生率低的优点,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曾祥福;刘晓平;霍胜军;王建忠;赖剑;刘海金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放射性脑损伤机制及放射保护研究进展

    放射性脑损伤(radiated brain injury,RBI)系指脑部或脑邻近部位的病变经放疗后引起的脑组织损伤,是头颈部放射治疗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RBI对病人的生存质量和生存期都会产生严重的影响.随着鼻咽癌患者生存期的延长,其发生放射性脑病的可能性逐步增加.目前RBI逐渐受到神经病学和放疗学界的重视.本文就其发生及保护机制研究做一简述.

    作者:刘家斌;李广生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青年脑梗死62例病因分析

    近年来青年脑梗死患者有增多趋势,为探讨青年脑梗死的病因特点,本研究回顾分析本院近5年来收治的62例青年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收集2006年1月~2008年12月在本院神经内科住院的青年脑梗死患者62例,其中男34例,女28例,年龄16~45岁,平均35.5岁;所有患者均经头颅CT证实,其中20例并作头颅MRI检查,且全部病例均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确定的诊断标准.

    作者:黄旭华;刘铮;钟善全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乙肝病毒前S1抗原检测的临床应用及评价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前S1抗原(PreS1Ag)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及前S1抗原与病毒复制的关系.方法:前S1抗原和乙肝二对半(HBV-M)检测均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HBV-DNA检测采用荧光PCR探针检测法.结果:在209例HBsAg、HBeAg阳性的标本中,前S1抗原阳性为182例,HBV-DNA阳性为191例,阳性率分别为87.08%和91.39%.431例HBsAg阳性、HBeAg阴性的标本中,前S1抗原阳性为212例,HBV-DNA阳性为231例.阳性率分别为49.19%和53.59%.60例HBsAg阴性的标本中,前S1抗原和HBV-DNA各检出2例阳性,阳性率各为3.33%.结论:乙肝病毒前S1抗原与HBV-DNA有较高的符合率,可作为判断乙肝病毒早期感染、复制的敏感性指标,而且用ELISA方法检测操作简单、快速、成本低廉,适合在临床实验室中大力推广应用.

    作者:刘彩玲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儿童反复腹痛人芽囊原虫的检测和治疗

    目的:探讨儿童反复腹痛与人芽囊原虫(Blastocystis hominis B.h)感染的关系和相应的治疗.方法:将200例反复腹痛患儿进行人芽囊原虫检测并进行相应的治疗.结果:发现反复腹痛患儿人芽囊原虫感染人数66例,感染率为33%,正常儿童人芽囊原虫感染人数9例,感染率为7.5%,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通过相应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0.9%.结论:儿童反复腹痛患儿的人芽囊原虫感染率很高,该研究拓宽了反复腹痛儿童病因的检测范围,使治疗更有针对性.

    作者:廖红群;邱伟;王玲;刘小生;苏水莲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颅内蛛网膜囊肿的手术治疗

    目的:探讨颅内蛛网膜囊肿不同手术方式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手术治疗49例颅内蛛网膜囊肿患者临床资料,手术方式包括开颅囊肿切除并脑池开放术、囊肿-腹腔分流术以及神经内镜手术治疗等. 结果:49例随访时间在2个月~5年(平均2年),随访期内复查颅脑CT显示:囊肿消失12例,囊肿缩小19例,略有减小7例,无变化9例,2例症状复发. 结论:对有临床症状的颅内蛛网膜囊肿应积极手术治疗,充分打通临近脑池及蛛网膜下腔,确切止血,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作者:刘德华;王柏群;邹连生;杨少春;娄建云;刘鹏;周晓忠;张宏;罗军;邱传珍;罗穆云;高志强 刊期: 2010年第01期

赣南医学院学报杂志

赣南医学院学报杂志

主管:赣南医学院

主办:赣南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