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小切口白内障摘出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附56例分析)

温鸿江;张华山

关键词:白内障摘出术, 人工晶体
摘要:目的:探讨巩膜隧道小切口白内障摘出及人工晶体植入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对56例(68名)施行巩膜隧道切口白内障摘出及人工晶体植入术,做上方角膜缝后2mm长约6~6.5mm巩膜水平板层隧道切口,晶状体圈匙托出品状体核,植入人工晶体.结果:术后视力恢复快,术后1天裸眼视力≥0.5者46眼(67.65%),术后1周裸眼及矫正视力≥0.5者54眼(79.54%),术后并发症少.结论:巩膜隧道小切口白内障摘出术疗效好,术后并发症少,设备便宜,易于在基层开展.
赣南医学院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膝关节穿刺冲洗联合关节腔内注射玻璃酸钠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膝关节穿刺冲洗联合关节腔内注射玻璃酸钠对膝骨关节炎的治疗作用.方法:选取60例膝骨关节炎,分2组,每组各选重度5例,中度15例,轻度10例,平行对照.观察组:严格无菌条件下行关节穿刺抽出关节积液后,取生理盐水20ml冲洗关节腔并抽出,再注入玻璃酸钠2ml+1%利多卡因1ml;对照组:关节腔内注射强的松龙0.5ml/12.5mg+1%利多卡因1ml.两组病人均每周1次,3次为1疗程.观察治疗前后关节症状改善情况.结果:60例病人均获得4~8周的随访,治疗组有效率93.33%,对照组有效率70%.结论:膝关节穿刺冲洗联合关节腔内注射玻璃酸钠对膝骨关节炎的治疗具有明显缓解临床症状,改善关节功能的作用,优于对照组的疗效.

    作者:吴东保;方景春;姬广林;张乃夫;刘午阳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闪光视觉诱发电位对白内障手术视力预测的分析

    目的:评价闪光视觉诱发电位(FVEP)对白内障病人术后视力预测的可靠性.方法:用APS-2000型眼电生理自动测试仪,根据闪光视觉诱发电位结果对白内障病人术后视力进行分析.结果:振幅在23.20微伏以上,术后视力大于0.4;振幅在18.60微伏与23.20之间,术后视力在0.1~0.4之间;振幅在9.86微伏以下,术后视力在0.1以下.结论:闪光视觉诱发电位能对屈光间质混浊下的视网膜功能和结构做出较为客观的判断,为白内障术后视功能的预测提供重要的依据.

    作者:谢基华;曾祥云;陈春明;刘琳琳;刘万蓉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的治疗新进展

    视网膜色素变性(RP)是由于视网膜感光细胞和色素上皮细胞变性导致夜盲和进行性视野缺损的常见的遗传性眼底病,其发病率约为1:3 500~1:4500.RP有三种遗传方式:常染色体隐性遗传(ARRP),约占60%;常染色体显性遗传(ADRP),约占10%~25%;X-连锁遗传,约占5%~8%.此外,尚有一些孤立散发.

    作者:唐爱东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8水平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血清IL-18水平与病毒性肝炎的关系.方法:用ELISA检测对照组、病毒性肝炎患者组血清IL-18水平.结果: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IL-18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在急性肝炎、轻、中、重度慢性乙型肝炎及重症肝炎中的任意两组间血清IL-18水平均存在显著性差异,但在轻、中度慢性乙型肝炎中未检出差别.结论:IL-18在病毒性肝炎发病中具有重要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与肝损害程度相关.

    作者:肖仁飞;兰滨;刘军麟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并呼吸衰竭呼吸机通气抢救成功10例报告

    目的:探讨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并呼吸衰竭患者呼吸机通气治疗效果.方法:对12例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并呼吸衰竭患者常规治疗无效时行呼吸机通气治疗.结果:10例患者抢救成功,1例死亡,1例放弃治疗死亡.结论: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出现呼吸衰竭时应立即呼吸机通气,可大大提高抢救成功率.

    作者:蓝光军;黄志群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手部热压伤不同治疗方法的疗效比较

    目的:比较不同的治疗方法对手部热压伤的治疗效果.方法:对89例热压伤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早期皮瓣修复的疗效好,优良率达88.8%;早期大张中厚皮片移植和晚期皮瓣修复稍差,优良率为63.6%和60.0%;而晚期肉芽创面植皮效果差,优良率仅为30.0%.结论:早期正确处理是手部热压伤功能恢复的关键,及早行腹部皮瓣修复创面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方法.

    作者:郑少逸;陈华德;赖文;高辉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慢性阻塞性肺病、慢性肺心病患者QT离散度的临床价值

    目的:探讨QT离散度(QTd)与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肺心病的关系.方法:常规12导心电图测定69例COPD、88例肺心病和32例对照者的QTd,求得校正的QTd(QTcd),并测定同一日的血钾、气血分析及入院后三天之内的肺功能.结果:COPD组、肺心病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QTd及QTcd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肺心病组与COPD组比较,QTd及QTcd差异也有显著性(P<0.01);肺心病死亡组32例与肺心病治疗组57例之间QTd、QTcd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QTd测定可作为COPD和肺心病病情变化的一种监测指标.

    作者:聂春根;白冲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脑梗死与脑出血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含量的比较

    目的:探讨脑梗死与脑出血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lysophosphatidic acid,LPA)含量的变化规律,为临床诊断和治疗脑梗死提供依据.方法:选择确诊的脑血栓形成、脑出血患者于发病3天内、发病2周时、发病4周时取静脉血测定LPA含量,动态观察其变化过程.LPA检测采用有机溶剂提取,分离LPA,用定磷法测定.结果:脑血栓形成患者发病3天内血浆LPA含量显著高于脑出血组及健康对照组,分别为10.63μmol/L±3.67μmol/L,2.67μmol/L±1.40μmol/L,2.04μmol/L±1.01μmol/L;脑血栓形成组LPA的增高可持续2周(发病2周时含量为5.31μmol/L±1.94μmol/L),发病第4周时降至正常水平(2.09μmol/L±1.01μmol/L),总体规律为发病时明显增高,而后呈逐渐下降趋势.脑出血组发病2周时含量2.54μmol/L±.91μmol/L、发病四周时含量2.28μmol/L±1.04μmol/L,与出血发病3天内含量及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LPA可以作为鉴别脑梗死与脑出血的一个指标,用来指导脑梗死的治疗.

    作者:刘南海;朱祖余;刘春棋;黄晓峰;邱芳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膀胱悬吊性结石2例报告

    例1,男,60岁,因前列腺摘除术后1年,尿频、尿痛、血尿半年于1998年3月2日人院.患者1年前在我院因前列腺增生症行耻骨上经膀胱前列腺摘除术,术后恢复良好,半年后渐渐出现尿频、尿痛、血尿症状,但无尿流中断现象,抗炎治疗无效.X线提示膀胱区有一长约5cm左右条索状密度增高影,提示膀胱异物.但患者否认有尿道插入异物史.膀胱镜可见膀胱顶部有一长约5cm条索状、淡黄色、表面呈颗粒状悬吊性结石,下端游离,呈上小下大状.

    作者:刘立新;肖春生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脉络膜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误诊分析

    脉络膜恶性黑色素瘤(choroidal melanoma,CM)占成年人眼内恶性肿瘤的首位,其死亡率国内外报道为13%~70%[1].在临床诊断上易和许多眼底疾病相混淆,因而如何提高CM的临床诊断率,降低误诊率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本院曾收治2例因误诊而延误治疗的病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龙厚飞;刘精锋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表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对人类早期胚胎发育的影响

    人类早期胚胎发育是指从受精卵形成到第八周末胚体形成的发育过程,包括受精卵卵裂,胚泡形成和植入,胚层形成和胚体形成等几个连续的发育阶段,这段时期是胚胎发育变化剧烈的时期,容易受到体内外环境的影响,对后期胎儿的正常发育具有决定性作用,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是母体环境中的胚胎营养因子,大量实验证实,在人的子宫内膜、蜕膜、植入前胚胎、滋养层细胞等生殖组织中存在EGF和/或EGF受体,EGF可以通过自分泌旁分泌和内分泌途径,单独或通过细胞因子网络,参与内膜准备、胚胎发育、植入过程、妊娠维持、胎盘激素的合成与分泌等生理过程的调节,EGF/EGFR的异常可能引起流产、胚胎发育迟缓等疾病.本文就EGF及其受体对人类早期胚胎发育的影响作一综述.

    作者:袁娲;林卡莉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不孕不育患者的免疫因素分析

    目的:了解本地区不孕不育患者免疫不孕的因素.方法:对1115例不孕不育患者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分别联合测定血清中的AsAb、EmAb、AoAb、HCGAb、ATAb、ACA.结果:174例男性的AsAb阳性率为46.55%.941例女性中,六种抗体的阳性率分别为19.34%、14.96%、11.05%、10.31%、7.26%和15.30%.原发性不孕的AsAb阳性率为22.33%;继发性不孕的AsAb阳性率为11.32%,两者比较X2=14.47,P<0.01.结论:在不孕不育临床中常见的是由于精子免疫引致的男、女性免疫不育,尤以原发性不孕为甚,不孕不育患者进行免疫因素的诊断和治疗是必要的.

    作者:刘军;陈健华;卢义生;黄绍坤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慢径消融终点与临床疗效关系探讨

    目的:观察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慢径消融终点与临床疗效关系.方法:慢-快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30例,行慢径消融治疗,观察A型终点(阻断慢径且不再诱发AVNRT),B型终点(保留慢径且不能诱发AVNRT和心房回波)和C型终点(保留慢径且能诱发1~3个心房回波)对房室传导功能的影响及与AVNRT复发的关系.结果:(1)消融后A型终点76%(23例),B型终点16%(5例),C型终点8%(2例).(2)消融后A型终点病人的房室传导功能明显改善,B,C型变化不明显.(3)A,B,C三型,平均随访12±8.9个月,复发率无明显差别.结论:A型终点病人阻断慢径后房室结传导功能明显改善,B,C型无明显改善,A,B,C型近,远期复发率相同.

    作者:谢东明;廖伟;钟一鸣;危小军;刘训楷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3例平衡易位携带者所致习惯性流产的遗传效应分析

    我室在遗传咨询门诊中,发现了3例因染色体平衡易位所致的习惯性流产患者,现将这3例细胞遗传学研究结果及异常染色体发生的机制和遗传效应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吕军华;刘菲予;俞剑飞;肖海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归芪地黄汤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NS)临床意义及归芪地黄汤在PNS治疗中的作用.方法:86例临床及病理确诊的PNS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归芪地黄汤+强的松)和对照组(强的松),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临床表现、24小时尿蛋白定量、血浆白蛋白、血脂、肾功能及尿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副作用和并发症及复发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5.35%)高于对照组(72.09%),对照组副作用和并发症发生率(86.05%)高于治疗组(37.2%),治疗组复发率(2.33%)低于对照组(20.93%).治疗前后两组各项生化指标,均明显异常,治疗后治疗组各项生化指标明显改善,治疗前后比较(P<0.01或<0.05).结论:归芪地黄汤治疗PNS能提高疗效,减少副作用和并发症;对预防感染,巩固疗效,减少复发有一定帮助.

    作者:陈友方;张万峰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经颅多普勒对眩晕病因的诊断意义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对眩晕的病因诊断应用价值.方法:对985例眩晕患者的经颅多普勒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男性眩晕常见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女性眩晕以功能性眩晕多见.结论:经颅多普勒为眩晕的病因诊断提供了客观可靠的依据.

    作者:赖丽萍;赖庆文;罗云华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地塞米松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防治早产双胎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作用

    目的:探讨地塞米松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防治早产双胎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作用.方法:9对18例早产双胎儿,分为第一出生双胎儿组(FBG)和第二出生双胎儿组(SBG).出生前母亲静脉注射地塞米松三剂,双胎儿出生后4小时内气管注入肺表面活性物质.观察用药剂量和用药后血气变化,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发生情况及其转归.结果:第一出生组和第二出生组平均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的量分别为78.5±23.9mg/kg和79.5±15.9mg/kg,t=0.31,P>0.05.两组的需氧时间分别为8.2±8.2天和8.9±8.4天.各有1例需氧超过28天.肺表面活性物质注入前后两组组内对比,pH和PaO2差异显著,显示低氧血症和酸中毒纠正.FBG的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生率为33.33%,SBG的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生率为55.56%,存活率分别为100%和88.89%,总存活率94.44%.结论:产前应用地塞米松和产后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能降低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发生率,提高生存率,肺表面活性物质对呼吸窘迫综合征有治疗作用.

    作者:邓皓辉;陈健华;朱晓燕;曾伟斌;叶毅桦;李锐钦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130例小儿急性阑尾炎诊治分析

    小儿急性阑尾炎为小儿较为常见的外科疾病,由于小儿生长发育不成熟,自身免疫反应、解剖和生理特点与成年人不同,容易误诊,且病情发展较迅速,若诊治不及时,容易发生坏疽穿孔等严重并发症,有的甚至出现中毒性休克,乃至死亡.

    作者:谢明发;方传发;夏来阳;叶波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米非司酮用于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取环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使用米非司酮减少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妇女的取环困难.方法:对于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妇女分别取环前连续2天口服米非司酮,第3天返院取环.结果:服用米非司酮,40例围绝经期组常规操作下取环成功率为82.5%,40例绝经后一年以上组常规操作下取环成功率为72.5%;与相应不用药组的成功率相比,皆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米非司酮用于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取环可改善宫颈条件,减少取环的痛苦.

    作者:盛立红;李峰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90锶/90钇敷贴器治疗瘢痕疙瘩82例疗效分析

    瘢痕疙瘩是一种常见的、易复发的结缔组织增生性疾病,可能会影响局部的功能或美观.近年来国内外用放射性核素90锶治疗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在临床取得较好的疗效.我院核医学科门诊自1998~2002年间采用90锶/90钇敷贴器治疗瘢痕疙瘩82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柳朴;袁卫娟 刊期: 2004年第02期

赣南医学院学报杂志

赣南医学院学报杂志

主管:赣南医学院

主办:赣南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