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新型教学模式在超声诊断实习教学中的应用

卢晓潇;邹晓娉;吕佳南;郑春梅;曹霞;徐鹏

关键词:新型教学模式, 原教学模式, 超声诊断, 实习教学
摘要:目的:探讨新型教学模式在超声诊断实习教学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我院临床本科实习学生分为二组,一组采用新型教学模式,另一组采用原教学模式,并运用这两种模式进行一学期的教学,再对这两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及理论考核,分析结果,做出正确评论.结果:采用新型教学模式组学生学习测试成绩明显高于原教学模式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学生对新型教学模式总体评价较高.结论:新型教学模式能让学生充分掌握理论知识,是更容易让学生接受的教学方式,值得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推广.
黑龙江医药科学杂志相关文献
  • 人造血管内瘘闭塞后溶栓治疗血液透析患者的护理

    目的:探究在人造血管内瘘闭塞后溶栓治疗血液透析患者的护理干预内容以及应用情况.方法:选取2013-07~2014-12在我院进行人造血管内瘘闭塞后溶栓治疗血液透析患者52例,按照随机分组原则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护理组分别26例,其中对照组患者采取普通护理,护理组患者则在普通护理的基础上进行针对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人造血管内瘘闭塞后再通率以及相应的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护理组患者治疗过程中的再通率为84.6%(22/26),对照组患者治疗过程中的再通率为65.4% (17/26),护理组溶栓治疗再通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意义(P<0.05),同时护理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在人造血管内瘘闭塞后溶栓治疗血液透析患者治疗过程中实施针对护理能够显著提升其溶栓治疗再通率,同时降低其治疗过程中的并发症发生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张小曼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02 ~2015-02我院行手术治疗的117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手术方式分为A组(采用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和B组(采用常规骨瓣开颅减压术),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颅内压,疗效及并发症.结果:A组患者术前颅内压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3.5±4.7) mmHg vs.(33.1±4.8) mmHg,P>0.05];A组患者术后1d、术后7d颅内压水平显著低于B组[(23.1±3.1) mmHg vs.(28.8 ±-4.0) mmHg,(14.2±2.9) mmHg vs.(21.0±3.2) mmHg,P<0.05].A组患者良好率(50.79%)高于B组(22.2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外伤脑梗死、外伤性癫痫、脑积液发生率低于B组[1.59% vs.11.11%,6.35% vs.20.37%,4.76% vs.18.52%,P<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应用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治疗,可显著降低术后颅内压、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治疗效果.

    作者:韦力源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颏下岛状肌皮瓣修复颊癌术后的护理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颏下岛状肌皮瓣修复颊癌术后患者恢复的效果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于2013-01~2015-01收治的15例颏下岛状肌皮瓣修复颊癌术患者的临床护理资料,观察并分析科学合理的护理干预对患者治疗期间及术后恢复期的影响.结果:经护理指导后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的掌握率明显提高,护理指导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5例颊癌修复术患者的颏下岛状皮瓣均良好存活,护理期间未发生感染、坏死等病例,患者对护理满意度高达93%,术后3个月患者局部组织瓣较为丰满,皮肤表面光滑.所有患者颏下均无明显瘢痕,美学效果理想,且未影响头颈部活动.结论:对行颏下岛状肌皮瓣修复颊癌术患者实施科学优质护理干预能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状况,提高患者满意度,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林艺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益肾化瘀方治疗糖尿病肾病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祖国医学传统名方益肾化瘀方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我院2012-12~2014-12收治的120例糖尿病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入院顺序随机将12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n=60)和对照组(n=60),对照组采用西医降糖药物、饮食控制、调节运动等常规治疗方案,观察组在对照组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益肾化瘀方治疗,连续治疗2个疗程后记录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并行统计学对比.结果:经过2个疗程的连续治疗,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88.3%,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73.3%,二者相比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优势明显.结论: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益肾化瘀方辅助治疗糖尿病肾病能显著提高治疗有效率,用药安全、方便,不良反应少,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肖云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ICU应用桡动脉置管进行有创血压监测的护理

    目的:对胸外科ICU应用桡动脉置管进行有创血压监测的护理要点进行了分析,介绍了病情垂危患者应用直接动脉血压所具有的重要性.方法:将桡动脉血压检测应用到病情垂危的患者身上,列举胸外科病例,将正确临床指导提供给病情垂危的患者.结果:待胸外科患者病情稳定之后将置管拔出,没有患者有并发症出现.结论:桡动脉有着非常安全的穿刺过程、有着简单的定位,有着较高的成功率,污染性非常的小、几乎没有并发症的出现,护士相对的工作数量随之减少,抢救成功率也得到了应有的提高.

    作者:吴凌娟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致难治性癫痫的手术预后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分析海绵状血管瘤所致癫痫的手术疗效,探讨其手术治疗的策略,评估可能影响手术疗效的相关因素,预测并提高患者的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治疗的由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所致难治性癫痫病例57例,术后疗效按照Engel分级标准分类,将57例患者分为满意组(Engel I+II)和不满意组(Engel III+ IV),总结分析患者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术前病程、发作类型、发作频率、病灶的位置、大小等,探讨不同位置病灶的手术策略,选择可能影响术后疗效的因素,数值变量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不同因素与术后疗效的相关性.结果:57例患者中45例获得了满意的效果,占78.95%,12例术后效果不满意,占21.05%.根据病灶位置行病灶扩大切除16例,同时切除颞前叶或内侧结构41例,疗效满意率71.93%.术后疗效与病程、手术方式及病灶是否位于颞叶有关(P值均<0.05),与性别、手术年龄、发作类型、发作频率之间没有发现相关关系.结论:根据病灶部位选择相应的手术方式可以获得满意的疗效,早期手术、手术切除范围对患者的预后有一定的影响.

    作者:陈丛炎;付晓平;杨福义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结直肠癌对肠壁神经系统形态学的影响

    目的:观察结直肠癌对肠壁神经系统形态学的影响.方法:收集2014 ~2015年的T3~ T4期结直肠癌组织40例,正常组织10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与病理显微镜图像分析软件,检测结直肠癌组中黏膜下神经浅丛、深丛及肌间神经丛的阳性染色区域的平均吸光度并与正常组进行对比.结果:结直肠癌经中神经排列紊乱、直径变细,甚至神经元及神经纤维的消失,而正常组中神经形态规则,排列整齐,分布均匀.正常组中黏膜下神经浅丛的平均吸光度(0.20士0.07)、深丛的平均吸光度(0.16±0.08)及肌间神经丛的平均吸光度(0.21±0.06),明显高于结直肠癌组中黏膜下神经浅丛的平均吸光度(0.12±0.03)、深丛的平均吸光度(0.11±0.04)及肌间神经丛的平均吸光度(0.16±0.05),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直肠癌对肠壁神经系统的破坏,可能是引起患者临床症状的一个原因.

    作者:王雪成;葛欣;刘振平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单人结肠镜操作法行反转倒镜191例分析

    直肠肛管是人体下消化道的末端,也是人体肠息肉、肠道肿瘤、内痔、肛乳头状瘤/肥大等疾病的好发部位.故而对直肠肛管部位的检查也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目前针对直肠肛管部位疾病的临床检查主要有:肛门视诊、肛门指诊、内镜检查、影像学检查、腔内超声、直肠肛管功能检查等几种常用方式.在这些常用检查中内镜检查由于其可视、直视的特征,广受人们的重视,尤为重要.内镜检查的常用方式主要包括:肛门镜和电子结肠镜[1].其中电子结肠镜为软质镜,具有应用范围广,检查区域大,可数字化记录等优点,使其目前已成为大肠疾病诊断和治疗中常见、有效、可靠的方法,被称之为结直肠检查的“金标准”[2].在电子结肠镜检查过程中,直肠下端于肛管的交接处用常规直视进退镜观察法观察,存在盲区,不易完全观察到.故而“U”型反转倒镜的肠镜操作手法应运而生.

    作者:朱晓文;陈福军;赵斌;王允翠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高频超声引导小针刀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对肩周炎的定位诊断及引导小针刀治疗肩周炎的价值.方法:选取224例肩周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超声小针刀组和传统小针刀组.结果:超声小针刀组共115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肩关节周围肌肉黏连,超声小针刀治疗组的治疗后总显效率为77.4%,优于传统小针刀组(P<0.05).结论:高频超声可评价肩关节周围肌肉黏连情况,可引导小针刀治疗肩周炎并提高临床疗效.

    作者:梁虹宇;江儒文;聂斌;陈垚;吕娟;尹建华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泪道插管术与干眼症发生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研究泪道插管术与干眼症的发生关系,探讨泪道插管术与干眼症之间的临床意义.方法:对同期治疗的283例泪道阻塞疾病患者随机分组,进行前瞻性研究,其中142例179只眼行泪道探通插管术,141例165只眼行非泪道插管术治疗.根据其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及职业中干眼症的发生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同期治疗的泪道阻塞疾病患者中142例179只眼行泪道探通插管术,54只眼术后发生干眼症,发生率为30.1%.其余141例165只眼干眼病发生44只,发生率为26.6%,x2检验显示泪道插管术与干眼症的患病率无明显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干眼症的发生与年龄、性别存在密切的关系,高龄、女性患此病的发生率高.结论:泪道插管术并不是干眼症发生的危险因素,泪道阻塞和干眼症二者可以同时发病,对于溢泪的泪道阻塞患者,要进行干眼症的常规检查,然后再进行泪道插管术治疗,以免术后加重干眼.

    作者:辛欣;王重阳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CHD5及Ki67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

    目的:研究CHD5与Ki67在胃黏膜癌变组织中的表达程度及两个因子同临床相应病理学特征之间的联系以及两者内在联系.方法:通过采用ElivisionTM Plus/HRP免疫组化方法,分别检测58例胃癌组织标本中CHD5和Ki67两个与癌症相关基因的表达状况.结果:①在胃黏膜癌变组织及其相应的周围正常组织中CHD5基因的蛋白显色阳性率分别为34.48%(20/58)和70.69% (41/58),并明显的看出,在周围组织中的表达多呈阳性.将结果分析处理后得出,CHD5的表达与癌组织的浸润深度、瘤体组织分化程度、病变淋巴转移以及肿瘤TNM分期有关(均P<0.05);与患者的性别、发病年龄、肿瘤直径范围及远处转移无关(P>0.05).②在胃黏膜癌变组织及其相应的周围正常组织中ki67蛋白显色阳性结果分别为67.24%(39/58)和36.21% (21/58),结果分析后得出,在癌组织中肿瘤相关基因ki67的表达多为阳性.数据行统计处理后表明,ki67与癌组织的浸润深度、瘤体组织分化程度、病变淋巴转移以及肿瘤TNM分期有关(P<0.05);与患者的性别、发病年龄、肿瘤直径范围及远处转移无关(P>0.05).结论:①在胃癌组织中CHD5表达下降与浸润深度、组织分化程度、患者是否出现淋巴结转移以及TNM分期有关,②ki67在胃正常组织中表达不明显,在胃癌中高表达.且与浸润深度、组织分化程度、是否出现淋巴结转移以及TNM分期密切相关.③CHD5与ki67表达具有负相关性,提示二者有彼此制约、相互拮抗的作用.

    作者:周昱;廉奇鑫;王新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剖宫产时行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临床分析

    目的:剖宫术时行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05~ 2015-05我院进行的剖宫术同时子宫肌瘤剔除术的48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期单纯进行剖宫术的48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对照组子宫下段横切口行剖宫产术.观察组在剖宫产的同时给予子宫肌瘤剔除术.对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24h内阴道出血量、术后恢复排气时间、产褥发生率、平均住院时间等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平均手术时间(63.4±10.8)min明显高于对照组(49±5.4)mi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此之外两组在术中出血量、术后24h内阴道出血量、术后恢复排气时间、产褥发生率、平均住院时间等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剖宫术时行子宫肌瘤剔除术是可行的、安全的、疗效明显的,值得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作者:彭敏;陈燕君;李文堃;陈燕桢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左旋氨氯地平和氨氯地平治疗轻中度高血压的临床观察

    目的:分析轻中度高血压患者行左旋氨氯地平、氨氯地平疗法的临床效果.方法:调查对象从我院2012-01~2014-04接收轻中度高血压患者中抽选,将其分成两组后行不同疗法,即:对照组(氨氯地平)、实验组(左旋氨氯地平),治疗结束后评定总体效果.结果:实验组预后病症缓解率96.0%大于对照组78.0%,两者有区别(P<0.05);实验组患者预后血压指标改善程度大于对照组,两者有区别(P<0.05).结论:临床针对轻中度高血压患者行左旋氨氯地平疗法作用显著,可改善病症指标,预防不良反应,值得学习.

    作者:罗彦弟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心脏彩超对急性肺栓塞患者的诊断价值

    目的:评价心脏彩超对急性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2011-01~2015-10,筛选患者124例,以CT肺血管成像诊断为“金标准”,心脏彩超测量心血管参数,Qanadli评分方法计算栓塞指数(PAOI),进行组间对比、因素分析.结果:肺叶栓塞组、肺段栓塞组左心室前后径、肺动脉收缩压、Qanadli栓塞指数低于肺动脉主干栓塞组,肺段栓塞组低于肺叶栓塞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共有18例患者获得随访,治疗后Qanadli栓塞指数低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血管参数指标无显著变化;LnY(栓塞指数)=-1.213+0.005(主动脉内径)+0.007(肺动脉收缩压).结论:心脏彩超可用于急性肺栓塞诊断,预测栓塞部位、指数,但仅适用于急性期,且易受原发心肺疾病干扰.

    作者:许益;刘影;李超;但倩;刘大庆;杨丽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氨茶碱与多索茶碱治疗支气管哮喘疗效对比

    目的:探讨氨茶碱与多索茶碱在支气管哮喘患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对比.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90例支气管哮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5例,对照组采用氨茶碱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多索茶碱进行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3.3%和77.8%,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临床症状的消失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肺功能指标改善情况相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出现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分别为6.7%和17.8%,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支气管哮喘患者的治疗中,氨茶碱与多索茶碱的临床效果相比,多索茶碱的临床疗效明显较好,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肺功能,用药安全性高,具有推广的价值.

    作者:陈敏;彭宁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糖化血红蛋白联合血清C肽诊断78例糖尿病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分析采用糖化血红蛋白(HbAlc)联合血清C肽对糖尿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09~2015-09在我院就诊的78例糖尿病患者,78例糖尿病患者中轻度糖尿病40例(轻度组),重度糖尿病患者38例(重度组),另取同时期的34例正常体检者作为对照,就三组入组者的在空腹、餐后2h的各自糖化血红蛋白、血清C肽水平进行详尽对比.结果:轻度组患者在空腹以及餐后2h的血清C肽水平均明显的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而重度组患者在空腹以及餐后2h的血清C肽水平均明显的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HbAlc联合血清C肽是对用于诊断糖尿病具有一定的辅助作用,同时也一定程度反映了糖尿病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可以作为临床诊断糖尿病的指标.

    作者:郑文枝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耳鼻喉科疾病所致慢性咳嗽临床探析

    目的:探讨耳鼻喉科疾病所致慢性咳嗽的原因和治疗方法,为临床工作者提供参考.方法:回顾分析自2014-01~2014-12,我院收治的50例耳鼻喉科疾病所致慢性咳嗽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进行血常规检查、X线平片、鼻窦摄片等分析病因,针对病因采取针对性治疗措施.结果:耳鼻喉科疾病致慢性咳嗽的主要病因有鼻窦炎、过敏性鼻炎和咽喉炎症等.经抗生素、糖皮质激素或手术治疗等,47例患者治愈(94.00%),3例治疗有效(6.00%),治疗有效率为100%.结论:慢性咳嗽诱发因素(鼻窦炎、过敏性鼻炎和咽喉炎症等)较多,临床需结合各项检查手段(血常规检查、X线平片、鼻窦摄片等)及时确定诱发因素,合理选择对症治疗方案,有效改善预后.

    作者:苏丹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CBL带教法与传统的带教法在口腔临床带教中的应用

    目的:研究CBL带教法和传统的带教法相比于口腔医学专业临床带教中的使用效果.方法:将2014年于佳木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实习的78名学生随机分为2组.其中被选学生在口腔临床带教中采用CBL带教法的为实验组,采用传统的带教法的为对照组.结果:期末考试的理论和临床病例分析的平均评分及终检验实验组学生显著高于对照组学生(P<0.01).结论:CBL带教法在口腔临床带教中的使用效果高于传统的带教法,能使学生们更好的学习口腔医学专业知识,更适用于口腔临床带教工作.

    作者:赵亮;闫磊;孙洪蕾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腰椎退行性疾患后路内固定减压植骨融合术后急性切口深部感染的分析与治疗

    目的:探讨腰椎退行性疾患后路内固定减压植骨融合术后急性切口深部感染的早期诊断与治疗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1~2014年发生的9例早期感染病例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案.结果:通过对早期感染切口的外科干预治疗,9例早期感染患者切口均二期愈合,恢复良好,随访1~3年,感染无复发,未见内固定松动断裂,椎间植骨融合可靠.结论:急性切口深部感染需早期外科干预,感染确诊越早、尽早外科干预,强有力、足疗程的抗生素使用,全身营养状态改善是处理急性切口深部感染的四大“基石”,可以有效控制感染的进展,大程度保留了内固定物.

    作者:尹立;赵晨阳;肖衡;王立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榄香烯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子制备

    目的:分析β-榄香烯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子制备工艺的优化.方法:把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作为载药材料,以包封率为考察标准,借助界面缩聚法,并通过正交试验和单因素实验设计对制备工艺进行优化.结果:优化后的制备工艺所获得的榄香烯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大小均匀、形态规则、无黏连,平均包封率为90.17%,平均粒径为260nm.结论:该优化方法切实可行,能有效提升榄香烯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的制备质量.

    作者:李英夫;宣兆博;王鹤;廉晓宇 刊期: 2016年第03期

黑龙江医药科学杂志

黑龙江医药科学杂志

主管:黑龙江省教育厅

主办:佳木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