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辉
目的:颈部血管彩超结合经颅多普勒( Transcranial Doppler ,TCD)对脑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经过高年资神经内科医生确诊同时有CT或MR诊断报告脑梗死患者100例,对上述患者行TCD及颈部血管彩超检查。结果:检出脑动脉硬化的有76例,颈部血管(颈总、内动脉)硬化且伴有较明显斑块的有82例。 TCD检查脑动脉血管发生硬化改变,且同时可见血管流速增高的共48例,脑动脉硬化改变,同时可见血管流速减低的共32例。结论:TCD联合颈部血管超声检查有助于临床上早期发现脑梗死,对临床上早期诊断脑梗死有较大帮助。
作者:刘海花;郑春梅;孙洪言;任秀乾;朱丽晴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观察临床护理路径对脑出血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01~2015-12月我院外一科收治的48例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4例。观察组给予临床护理路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比较两组的总有效率,护理满意度、并发症发生率、住院费用和平均住院时间。结果:治疗2周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87.5%(22/24),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5.0%(18/24),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100%)、并发症发生率(9.06%)、平均住院费用(6325.25±21.23)和平均住院时间(17.25±1.35)明显优于对照组的护理满意度(85%)、并发症发生率(15.10%)、平均住院费用(8765.10±20.65)和平均住院时间(22.35±1.29),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临床护理路径对脑出血患者的效果明显,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作者:何春艳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新型Haemonetics血细胞回输仪器应用于单采血液成份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3-07~2015-06来我院就诊的98例患者进行分析研究。并统计患者回收血液量,记录患者输血前后血压、红细胞压积、血红蛋白等指标。结果:98例患者术中的总出血量146368mL,回收81964mL,回收率56%,平均每例回收836mL。回收后血液的观察指标符合入选标准。其中,有10例输入异体浓缩红细胞,其余正常,回输范围应控制在3500ml内。术后1天患者的血常规中,血细胞(RBC)、血红蛋白( Hb)、血细胞压积( HCT)、血小板( PLT)都较手术前稍有下降,凝血酶原时间( 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较手术前稍有延长,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但术后7d各项血常规指标基本恢复到术前状态,具有显著性(P >0.05)。结论:CS 5+型血细胞回输机的血液回收效果好,有效地减少的疾病的传播及并发症,并在保持优质终产品的同时,缩短处理时间,为抢救急性大出血的患者争取了宝贵的时间,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黄红珊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在股骨转子下骨折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在医院2013-11~2015-07诊治的股骨转子下骨折患者中抽取107例作研究对象并随机分成2组,观察组( n=53)采取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对照组( n=54)采取动力髋螺钉治疗,对比两组患者骨折愈合优良率、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手术情况。结果:观察组骨折愈合优良率为96.23%,并发症发生率是3.77%,手术时间是(60.25±12.26)min,切口长度是(5.14±1.36)cm,术中出血量是(298.58±30.15) mL;对照组骨折愈合优良率为83.33%,并发症发生率是14.81%,手术时间是(74.29±14.59) min,切口长度是(12.26±1.88)cm,术中出血量是(348.93±37.89)mL;两组骨折愈合优良率、并发症发生率和手术情况的组间数据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股骨转子下骨折的效果显著,有助于改善患者骨折愈合效果,并降低其并发症发生率,减少手术切口、术中出血量,并缩短手术时间,是一种安全、高效的手术方式。
作者:贾绍龙;田鹏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研究活性维生素D3在肾小管间质纤维化病理过程中对骨形成蛋白-7(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7,BMP-7)表达的影响。方法:36只清洁级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活性维生素D3治疗组(n=12)、UUO模型组(n=12)、假手术组(n=12)。活性维生素D3治疗组给予罗盖全(骨化三醇)灌胃,持续28d。假手术组及UUO模型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实验结束时,测定各组大鼠血清肌酐( Scr)和血尿素氮( BUN)值,肾脏病理检查造模侧肾小管间质纤维化程度,免疫组化法测定BMP-7在各组大鼠造模侧肾脏的表达。结果:①UUO模型组的肾间质纤维化面积高于活性维生素D3治疗组( P <0.05)。②BMP-7在假手术组明显高于UUO模型组和活性维生素D3治疗组,而活性维生素D3治疗组的BMP-7的表达高于UUO模型组( P <0.05)。结论:①BMP-7参与了肾间质纤维化的发生发展。②活性维生素D3可以上调BMP-7的表达,抑制肾间质纤维化。
作者:刘艳姝;刘中柱;史为伍;牛效清;张国艳;赵春艳;蔡天蕊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探究健康教育在产褥期妇女保健中的重要作用。方法:选取本辖区2014-08~2015-12的产妇178例为研究对象,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9例,给予观察组产妇健康教育,对照组产妇不给予健康教育。对比分析两组产妇的生活质量、并发症发生率、妇女保健知识认知水平等。结果:分娩8周后,观察组产妇对睡眠质量、生活状况、饮食情况、哺乳情况的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05);且观察组产妇对妇女保健知识的认知水平高于对照组( P <0.05);在产褥期,观察组产妇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对照组,新生儿疾病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0.05),差异显著。结论:做好产妇产褥期的健康教育工作,有助于提高产妇对妇女保健知识的认知水平,使其配合护士的护理工作,并做好自我保健,从而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照顾好新生儿。
作者:蔡辉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比较膝关节镜下单束重建与双束重建前交叉韧带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骨科收治的60例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单束重建组和双束重建组,术后随访分别采用Tegner评分评价主观膝关节功能,采用KNEELAX3评估膝关节稳定程度,比较术后两组手术方法的疗效并分析。结果:两组患者随访6个月后评价主观膝关节功能,结果显示双束组患者Tegner评分明显高于单束组患者Tegner评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05);双束组患者KNEELAX3明显低于单束组患者,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05)。结论:前交叉韧带损伤后,采用双束重建更符合正常前交叉韧带的空间结构,达到更好的稳定性,促进膝关节各种功能位的恢复。
作者:王军;薛卫平;马泰;张淦哲;张伟飞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观察单侧输尿管梗阻大鼠(UUO)肾组织中富含半胱氨酸61(Cyr61)、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2(TIMP-2)的相关性,探讨Cyr61在肾间质纤维化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将80只雄性SD幼年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和模型组,结扎模型组大鼠左侧输尿管并离断致UUO模型。分别在术后第1、3、7、14天每组每次各处死10只大鼠,取左肾标本,做HE和Masson染色,并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肾组织中Cyr61、MMP-3、TIMP-2的表达。结果:免疫组化的结果显示在UUO模型大鼠肾组织中Cyr61在肾损伤初期大量表达,同时Cyr61与MMP-3/TIMP-2比值呈正相关(r =0.890, P <0.05)。结论:Cyr61在肾损伤的早期即发挥一定的保护作用,同时这种保护作用在MMP-3/TIMP-2比例的失衡中可能具有重要的调节的作用。
作者:王淑静;李春玉;邹艳红;聂磊;韩小唯;王丽敏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探究手术室护理中综合护理干预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10~2015-10收治的160例手术室接受手术患者,随机平行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0例。观察组通过综合护理干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两组心率、收缩压、舒张压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和对照组住院情况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手术室护理中,实行综合护理干预,临床效果较好。
作者:潘莉玮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牙隐裂的临床特征与发病原因。方法:以临床128例患者的隐裂牙(共145颗)为研究对象,应用多角度照射法,染色法,根管显微镜法对其牙位,隐裂线、及发病原因进行分析。结果:牙隐裂多见于上颌第一磨牙(23.44%),隐裂线多为近远中向(3.58%)。结论:牙隐裂在中老年有较高的发生率,与牙体解剖,咬合因素,温度,患者的年龄和不良习惯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是引起患者牙痛的隐形者,应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作者:关慧娟;赵亮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 HD)联合血液灌流( HP)应用于尿毒症皮肤瘙痒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尿毒症伴皮肤瘙痒患者5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8例。对照组给予HD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HP联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皮肤瘙痒缓解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血PTH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HD联合HP应用于尿毒症皮肤瘙痒患者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余筱宇;熊欣荣;黄红义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与辛伐他汀治疗原发性高脂血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4-01~2015-06在我院就诊的原发性高脂血症患者96例,按诊疗编号将所有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8例。对照组患者应用辛伐他汀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应用阿托伐他汀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前后的TC、TG、LDL-C、HDL-C的变化情况、临床疗效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血脂水平相比无显著差异( P >0.05);治疗后观察组的血脂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 P <0.05);观察组95.83%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83.33%的治疗有效率,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共有4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33%,对照组共有5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42%,组间对比无明显差异(P >0.05)。结论:临床治疗原发性高脂血症时应用阿托伐他汀药理效果更为明显,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作者:戴泳君;国玉芝;张艳霞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对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的病变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进行深入分析与研究。方法:随机选择我院2013-01~2015-08接收的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共30例,作治疗组;同期选取脑梗死患者共30例作对照组,对所有入选患者的血压值、胆固醇值、血脂值以及血糖值等指标进行测定,观察其病变特征,并以Logistic 回归法对其相关危险因素进行研究。结果:所有入选患者均已配合完成检测工作,且治疗组入选患者出现大面积性梗死症状、梗死再发症状以及多灶梗死症状的数量高于对照组,同时,出现腔隙性梗死症状的数量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我院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表现出易复发、大面积性以及多灶性等病变特点,且其危险因素涉及糖化血红蛋白值、抽烟、纤维蛋白原、并发高血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以及甘油三酯等。
作者:张瑾;施俊峰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研究瑞替普酶与还原型谷胱甘肽用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09~2016-01我院收治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30例,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共15例,仅用瑞替普酶治疗,联合组共15例,联合使用瑞替普酶与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比较分析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联合组与对照组治疗前SOD(超氧化物歧化酶)、cTnT (心肌肌钙蛋白T)以及CK-MB(血浆肌酸激酶同工酶)指标均无明显差异, P >0.05;治疗后,2组患者以上指标均得到提升,且联合组除CK-MB之外,其余指标提升水平较对照组高, P <0.05;联合组血管再通血率为93.33%,对照组为80.00%, P >0.05;联合组不良事件发生率较对照组低, P <0.05。结论:联合使用瑞替普酶与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具有理想效果,再通血率高,且不良事件少,推荐使用。
作者:秦顺华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PBL教学方法在留学生神经病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60名佳木斯大学在校临床医学专业留学生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人,按照神经病学的教学大纲授课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授课方式,实验组采用PBL教学方法授课,而后将俩组留学生的《医学专业大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测量表》的结果进行对比。结果:实验组的留学生在学习兴趣、深入探讨、扎实学习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留学生。结论:PBL教学法在留学生神经病学的教学中大程度的提高了留学生的临床思维,有利于留学生更扎实的学习神经病学专业知识。
作者:张淑萍;黄作义;邹春颖;姜晓雪;刘文娟 刊期: 2016年第05期
卵巢癌是女性生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多见的是上皮性卵巢癌。尽管给予了标准的治疗方案,5年的生存率仅在20%~40%,中晚期卵巢癌复发率和死亡率仍然很高,治疗效果差,严重威胁了全球妇女的健康。目前研究广泛深入的卵巢癌血清肿瘤标志物是癌抗原( CA125),但是其阳性率大约只达45%~50%[1]。 CA125灵敏度较高,但其特异度不是很高,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炎性肿物患者的CA125也可出现轻度增高[2]。因此,应该寻求一种新的特异性的肿瘤标志物,以提高卵巢癌早期诊断的特异性及敏感性。人组织激肽释放酶10( Kallikrein10,KLK10)又称正常上皮细胞特异性基因1(normal epithelial cellspecific1 gene,NES1),是KLK家族新发现的肿瘤相关基因成员之一,编码组织激肽释放酶10(HumanKal1ikrein,hK10),多种肿瘤发生与其异常表达密切相关,早于乳腺癌发现[3]。 KLK10在一些组织中表达降低,比如肝癌、睾丸癌、肺癌(非小细胞)和前列腺癌中,但在胃癌、卵巢癌中显示表达升高[4]。国外初步研究发现KLK10 mRNA在上皮性卵巢癌中表达异常,具有一定的肿瘤标志物价值[5]。本实验运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 ELISA法)检测卵巢上皮性癌中血清激肽释放酶10( hK10)的水平,进一步研究卵巢上皮性癌发生、发展的机制,从而探讨血清hKl0在卵巢上皮性癌早期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作者:石磊;张德慧;胡玉红;邹晓燕;王福超;李颀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筛选满山红油自乳化释药微乳的处方并进行制备方法研究。方法:通过原料药溶解度实验、正交试验设计和组方各成分伪三元相图绘制,以外观色泽和自乳化时间为指标,对满山红油处方中的油相、乳化剂、助乳化剂用量的配比进行筛选,确定佳处方及制备工艺。结果:满山红油自乳化微乳的处方中油相为油酸,表面活性剂为吐温-80,助表面活性剂为正丁醇,佳比例为:吐温-80(70%)、正丁醇(20%)、油酸(10%)。结论:按比例配制的满山红油释药微乳,在室温下放置数天,无沉淀,均一、稳定,该处方可用于满山红油自乳化微乳的制备。
作者:苏瑾;胡艳秋;田鸣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整合多模式教学在医学教育教学中的教学效果。方法:在医学教育教学中进行多模式整合教学和传统教学模式对比研究,通过调查评价教学效果和满意度。结果:多模式整合教学组的考试成绩明显高于传统教学组,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多模式整合教学法能明显提高医学教育教学效果,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值得进一步研究推广。
作者:康晓明;吴祥红;孟庆云;梅梅;王显鹤;王长山;李丽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观察并分析益气复脉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心肌病心衰的临床效果。方法:根据随机方法选择我院2013-02~2015-07共86例缺血性心肌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按照患者所接受的临床用药方法对其进行分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内科诊疗方法开展诊治,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益气复脉注射液进行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35%,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4.42%,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治疗后,LVEF、LVESV、LVEDV均有一定改善,但是观察组LVEF明显提高,LVESV、LVEDV显著下降,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 <0.05)。结论:益气复脉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心肌病心衰疾病,临床效果明显,用药安全有效,对患者疾病改善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作者:马振国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预防性护理在急诊输液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抽选我院2015-06~2016-01收治的急诊输液患者18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结合患者入院时间先后分为观察组(90例)和对照组(90例),对照组患者依照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则给予预防性护理,对比两组患者护理效果差异,统计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7.8%,对照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20.0%,差异显著(P <0.05)。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97.8%,对照组患者护理满意度85.6%,差异显著(P <0.05)。结论:预防性护理在急诊输液患者中的应用有良好效果,能有效降低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并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杨海妮;李丽红;罗静 刊期: 2016年第05期